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38章

汉明-第38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国维大愕,“谁?”

    连钱肃乐也忍不住转过头来,没听说浙东还有哪个皇室啊?

    吴争道:“这皇室三位都见过,先帝嫡女,长平公主殿下。”

    这下不用说张国维、钱肃乐,就连张煌言都震惊了。

    女子为监国?

    这天下听说过皇侄监国,却不曾有过公主监国的。

    好半晌,钱肃乐指着吴争对张国维道:“你听听,你听听,满嘴胡言乱语……。”

    吴争平静地说道:“钱大人先不必动怒,吴争只是提议拥立长平公主监国,又不是拥戴公主即皇帝位。长平公主是先帝嫡女,身份比起那些蕃王而言,更显尊贵。况且三位大人这些天也已经清楚了公主的心性,她是真正想反清复明。更难得的是,她能效先帝,死社稷,如此监国人选,三位难道熟视无睹吗?”

 第八十二章 家国天下

    这真不是张国维等人熟视无睹,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想到这点。

    因为公主是女子,从性别上来说,就被他们选择性地忽略了。

    任何人拥立任何一个皇族,先想到的是未来,是传承。

    女子为帝,如何传承?

    传给外姓?

    所以,被吴争这么一点,三人都低头思考起来。

    好一会,张煌言问道:“吴贤弟,如果拥立公主监国,日后大业有成,拥立谁来登上尊位?”

    就是这个问题困扰着张国维和钱肃乐。

    他们抬起头来,将目光投于吴争脸上。

    吴争正容道:“山河破碎,国之将亡。在此之际,似乎不该想得那么长远,如今最紧重的莫过于如何抵挡来年清军南下。生死存亡,迫在眉睫,这大雁还在天上飞,诸公就在想着清蒸还是红烧,岂不荒谬?”

    以问代答,吴争巧妙地避过了张煌言的质问。

    经过这些日子,特别是今日得知朱以海弃国而逃,吴争就打定了主意。

    举旗反清是大义,拉拢一切可拉拢的人壮大自身实力是手段。

    与志同道合之人,一起打出一片汉人天下,才是最终目的。

    与其听从一个瞻前顾后之人宣调,不如选一个自己可以信任的人效忠。

    吴争信任朱媺娖,一个心中干净的人,最适合定对错、判是非、定方向。

    如今的朝廷,就缺少这样的主上。

    张煌言不再问,他知道再问也没有用,许多话,就算心知肚明,也无法说出口。

    张煌言不完全认同吴争所说,大明立国三百年,天下人心还未丧绝。

    至少各地义军举旗反清,都需要以皇族为名。

    大义,不可或缺。

    但张煌言觉得吴争有一句话说得对,大雁还在天上飞,就在想着清蒸还是红烧,何止荒谬?

    所以,张煌言沉默。

    张国维已经清楚吴争用意,在他看来,吴争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最多不过是个身具异禀的毛头小子,往往敢说的人,危害不大。

    为官数十年,张国维最怕的就是尔虞我诈,俗话说会咬人的狗不叫。

    张国维对吴争没有敌意,甚至视为子侄。

    同时,张国维认同吴争其中一句话,朱媺娖是先帝嫡女,她所拥有的名份,远比朱以海这般皇室子弟,更具大义。

    所以,张国维也沉默。

    只有钱肃乐一脸悲愤,他悲愤的不是吴争满口胡言乱语,而是他一直引为知己的张国维,视为弟子的张煌言,居然沉默。

    沉默代表着默认,至少是不反对。

    钱肃乐是崇祯十年进士,曾授太仓知州。

    年近四十的钱肃乐,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根除不去。

    在他的世界里,非黑即白,奉朱以海监国,为得是延续大明的一线生机。

    如果与抗清相比,在钱肃乐看来,社稷的存亡更重要。

    也就是说,如果在延续明室维持现状和北伐复兴相较而言,钱肃乐更看重前者。

    这就是区别。

    象钱肃乐这样读圣贤书的人,更注重的是传承。

    “可笑,本官还从未听说女子监国的前例。”钱肃乐嗤声道。

    “有。”张煌言面无表情地说道,“前元阿剌海别公主就曾为监国公主。”

    “那是外族!”钱肃乐激辩道。

    吴争补刀,“就是这个外族,统治了汉族上百年。”

    钱肃乐怔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视为弟子的张煌言会站在吴争一边。

    钱肃乐悲愤,悲愤则口不择言,他脱口而出,“长平公主身份固然尊贵,可毕竟是女子,是女子就得出嫁。吴争,莫道老夫不知道你的心思,你救公主殿下于危难,少年男女,一见钟情,此例多不胜数,公主监国之后,若与你有了私情,他日你窃取天下,易若反掌。小小年纪,城府、权谋竟如此之深,可谓其心可诛!”

    此言一出,气氛立变。

    张国维阴沉地看向吴争,其实这点,张国维也已经想到。

    乱世之中,武臣窜起极快。

    往往一场胜仗,就能连拔数级,而且手中军队翻滚着扩张。

    这一点,从吴争身上就能体现,回来数月之间,从一个从七品哨官晋升到正五品千户。

    可谓一飞冲天。

    谁能保证,公主监国之后,二人郎情妾意之下,不将江山社稷、官职爵位私相授受?

    张国维心性沉稳,原本不想点破此事,其原因一是不想破坏四人之间紧密的关系。

    二是他还是相信吴争,小小年纪,不会有如此城府。

    可如今,一旦被钱肃乐点破,张国维就不能不正视此事。

    所以他以阴沉的目光注视吴争。

    张煌言很坦然,钱肃乐的话对他造不成任何情绪波动。

    他相信吴争,打心底里就信任。

    张煌言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何与吴争相识区区数月,就会对他的人品有如此信任。

    但有一点张煌言可以肯定,吴争真的在做事!

    这一点很重要!

    所以,张煌言依旧沉默。

    吴争犯难了。

    他自己也认为钱肃乐的担忧是可能的。

    自己一旦拥立公主监国成功,那官职势必火箭般地窜升。

    有拥立之功嘛,很正常。

    那时内有公主监国,外有自己手掌重兵,要是二人之间真生点什么,后果可想而知。

    吴争清楚自己真没有这个想法,可被钱肃乐说破,就开始有了这个想法。

    这想法很……具诱惑。

    家国天下!

    可吴争来自后世的一点灵台清明,瞬间熄灭了这个极具诱惑的想法。

    就象刚刚自己说的,大雁还在天上飞,就在想着清蒸还是红烧,何等荒谬?

    这小朝廷在惊涛骇浪之中,说灭就灭。

    一旦在座四人心中彼此有了猜疑之心,由此分裂而酿成内耗,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如镜花水月。

    与其将目光放在这危卵之上,不如放开胸怀,去拥抱更大的江山。

    面前这三人,是吴争所知道南明抗清最坚决的人。

    自己在前方与鞑子拼杀之时,背后,绝不能失去这三人的支持。

    还须是完全信任的支持。

    吴争的眼神变得坚定,他坦然地面对着钱肃乐噬人的目光,还有张国维猜疑的眼神。

 第八十三章 亲疏有别

    ps:感谢书友“帝国的未来”的打赏。

    “吴争抗清之心,天地可鉴。既然诸位对吴争用意有猜忌,我可当着三位立下誓言,此生若尚长平公主,天地厌之。三位也可联手杀吴争,吴争绝无怨言。”

    面对吴争落地有声的誓言,钱肃乐收敛了噬人的目光。

    面对着吴争清澈的眼神,张国维脸色缓和下来。

    张国维道:“老夫相信吴争,断不会如钱大人所说,心怀窃国绮念。”

    钱肃乐生硬地一拱手道:“或许是本官多虑了。”

    张煌言赶紧打圆场道:“都是同道中人,既然误会已解,那就继续商议接下来的事吧。”

    钱肃乐道:“就算多虑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鲁王终究是你我奉迎而来,如此废黜监国之位,我等就成了乱臣贼子,当遗臭万年哉。”

    吴争道:“钱大人是否认同鲁王是明君?可当复兴大明之重任?”

    “这……。”

    “钱大人是否认同长平公主是先帝嫡女?”

    “是。”

    “既然如此,亲疏有别,钱大人何苦执着?鲁王监国是臣子拥立,并非受命于天,既然他无法胜任,被臣子黜落,又有何不可?况且我等只是废黜鲁王监国之职,并非去剥夺他的王爵。就算真会遗臭万年,与天下尽沦落于鞑子之手相比,这虚名又何足道哉?”

    钱肃乐沉默不语。

    张国维劝道:“钱大人,老夫觉得吴争所言有理。有着名正言顺的长平公主不顾,拥立一个隔了三代的蕃王,本身就甚是荒谬。如果长平公主监国,南边福州隆武朝就没了吞并绍兴府的借口,老夫以为,此事可行。”

    这话没说错,确实亲疏有别。

    虽说都是皇室,但血缘的距离相差太远。

    隆武朝朱聿键是朱元璋九世孙,从朱元璋处排辈,那就是朱以海的叔叔,朱媺娖的太叔祖。

    江山社稷的传承,基本上都是辈份往下走的,就象朱棣抢了侄子的皇位,倒退一代已经是少见,倒退三代四代,那就闻所未闻了。

    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拥立长平公主监国,绍兴府就有了与福州隆武朝抗衡的大义。

    不至于地盘小,而被隆武朝吞并。

    可钱肃乐依旧不说话。

    张煌言道:“钱大人心里如果有什么话,不妨明说出来,也好过相互猜忌。”

    这话有些重了,猜忌二字,确实重了。

    钱肃乐霍地抬头道:“鲁王确实尾两端,可毕竟是君上,我等以下犯上,终归是罪过。如今天下纷乱,我等造此孽,如何再号令天下?”

    张国维皱眉道:“钱大人也说了,眼下是乱世。我等并非要谋反,只是鲁王确实不适合监国,换更适合之人担任罢了,何来造孽一说?”

    吴争拱手道:“那依钱大人之意,该当如何?”

    钱肃乐看了吴争一眼,艰难地说道:“老夫以为,再……再看看……。或许经过今日之事,鲁王会有所改变。诸位放心,我不是愚钝之辈,若鲁王真不堪……我愿随诸位举事。”

    吴争与张国维、张煌言面面相觑。

    可没有办法,这事需要四人同心协力,方可成事,失去了钱肃乐的支持,此事不能成。

    除非吴争率军兵变,那就真成了谋反了。

    张煌言再次打圆场道:“既然钱大人还有顾虑,此事先搁置吧。我等不妨议议如何应对眼下困局。”

    张国维转向吴争道:“清军另外一千骑去往何处,可有消息?”

    吴争摇摇头道:“尚未有消息传来,我与手下总旗们也商议过,认为最大的可能是这路鞑子以骑兵度快的优势,过新昌至金华,后沿东阳江东进,目的是占据台州,一来截断绍兴府与隆武朝的南北呼应,二来截断我朝南撤之路,为来年开春南下灭亡我朝做打算。”

    张国维蹩眉道:“浙西金华、兰溪、汤溪、浦江四县,驻有一支数千明军,由文华殿大学士原我朝兵部尚书朱大典统率,如果清军骑兵如你所言前往金华,怎会没有一丝消息传来?”

    吴争一愕,又一个兵部尚书?

    张国维看出了吴争的疑惑,解释道:“安宗在南京登基,时为兵部左侍郎的朱大典总督上江军务,建州人南下后,朱大典不敌,后率军回金华,据府城固守。当时,方国安率众南奔,马士英、阮大铖亦在其军。方国安本与朱大典有隙,阮大铖使人向朱大典索饷四万两未遂,遂围攻金华。鲁王监国后,传旨后方才解了围。之后鲁王以朱大典为文华殿大学士,建行台督师,辖金华、兰溪、汤溪、浦江四县。不久唐王在福建登基,是为明绍宗,向金华传旨,授朱大典为东阁大学士,督师如旧。朱大典接受了明绍宗的册封,此后朱大典所部虽然还在浙西,但已经不听鲁监国宣调。我朝兵部尚书之位这才由老夫接任。”

    吴争听了心里感慨,童谣唱得没错,果然是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自己这千户,恐怕还算是不错了的,至少朱以海答应补充满编。

    “依下官猜测,这其中有两个可能,一是朱大典已经投敌,二是鞑子骑兵绕过了金华。”

    张国维摇摇头道:“老夫清楚朱大典此人,虽说才能不足,但绝不会投清。你说的后一种更会可能。”

    吴争道:“诸位大人放心,始宁镇战后,下官已经向嵊县、新昌、奉化三个方向派出斥候,想必不久就会有消息传来,只是眼下之急,重要的是如何抗击这支骑兵。始宁镇一战,鞑子狂妄,以为江南无人,这才使得我以地利侥幸得手。事可一可二,不可再三。想必这支骑兵此时已经得到消息,如果回击,必不会再着此道。接下来就会是一场硬仗。”

    听吴争说起作战,张国维等人脸色都凝重起来。

    钱肃乐道:“吴争,若让你暂时来统领三界卫所和绍兴府卫所,集合三卫之力,可有把握击败这支清军骑兵?”

 第八十四章 老夫没听见

    吴争苦笑道:“三界卫所在这伙鞑子骑兵进犯时,就已经溃散,听说逃到绍兴府的不足百人,这样的残部如何敢与鞑子骑兵对抗?至于绍兴府廖千户的卫所,也不过六百余人,况且鲁监国绝对不会同意,让他手中最后一支力量去打这一场不知胜仗的恶仗。”

    钱肃乐沉默下来,吴争说得不假。

    朱以海原本掌握的三界、梁湖、绍兴府三卫,如今唯有廖仲平的这一卫是完好的。

    梁湖卫所其实已经残了,本身只有三百多兵,始宁镇一战,阵亡过半数。

    三界卫所等于已经除名。

    这种时候,朱以海宁肯转进,也绝不肯把最后的依仗扔出来。

    钱肃乐突然抬头道:“本官虽然散去当日召集的义军,但还有不少人滞留在绍兴府周边,只要派人重新召集,不说多,千把人想来还是能招募到的。”

    吴争闻言精神一振,原本自己是想继续招募壮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