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418章

汉明-第418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当黄道周派出一千禁军去金川河增援时,皇城的守军兵力已经空虚。

    加上人心惶惶,不用说八千清军,就算一半,四千清军进至洪武门,也有可能直接攻破。

    当然,这也怪不了尼堪,谁能想到,有十二万守军的应天府,皇城会只留不足一千人的兵力?

    而尼堪的思路,其实也是正确的,至少多尔衮闻知后,还给他点了赞。

    只是多尔衮当时还不知晓,突入金川门的八千清军,结果不到三个时辰,就被原路赶出金川门,还损兵折将,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要是知道,怕是又该狂喷血了。

    尼堪此时也清楚,如果不能重新突破城门,怕是他的郡王爵得降至贝勒了,说不定是贝子,甚至直接削得光秃秃。

    一想到这,尼堪咬牙切齿地大吼,“传本王令,敢消极怠战者,杀无赦!”

    尼堪有实力说这话,他麾下两路大军十二万人,一路仪真一路江浦。

    开战当天,两路皆有效突破江防,特别是江浦他亲自指挥的这路,基本上是顺利渡江,并力克大胜关,甚至差点成就了“伟业”。

    战至眼下,兵力折损并不大,八万大军,伤亡才一万出头。

    仪真那路伤亡有些大,与兴国公王之仁一战,就折损七千多,但战果也大,明军一万六千水师几乎尽没。

    本来可以两面合击应天府的,可惜明军也顽强,听闻龙潭沦陷,三万大军出太平门,至钟山与玄武湖之间迎敌。

    由于之前应天府也被两面夹击过,义兴朝在此构筑了工事要隘,所以仪真这一路清兵明明占领了龙潭,却被死死挡在太平门之北数十里,三天下来,无法越雷池一步。

    ……。

    尼堪说这话时,已经是六月初四午时。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开启的第四天。

    清军依旧被挡在五座城门之外。

    应天府内,沥海卫陈胜所部已经入城。

    陈胜没有入皇城,而是派人向朝廷报备,自己率部绕行玄津桥直接北上。

    午时初,沥海卫与建阳卫、京卫三军会师。

    这一会师,意义重大。

    它奠定了应天府不败之地,至少,清军要想在短期攻破应天府,已经是痴心妄想了。

    看着一身风尘仆仆的陈胜,才十九岁的太平候夏完淳哭了。

    拥抱着陈胜,夏完淳泣道:“大将军呢?为何大将军不来?若大将军增援应天府,局面何至于此?”

    陈胜拍拍夏完淳的肩膀嗔怪道:“候爷难道不明白,若无大将军牵制另一支鞑子大军,应天府的处境会更加不堪。只是大将军没有预料到应天府会发生民乱……好了,这不,卑职已经率军前来增援了吗?”

    说来好笑,一个候爷抱着一个指挥使哭泣,还被指挥使拍着肩膀,如同安抚一个孩子般安慰。

    夏完淳有些不好意思,抹去了脸上的泪痕,道:“我是真怕了,怕支撑不到大将军前来,你可知道,那夜要是我晚到一刻钟……哎,不说了,说了难受!”

    陈胜微笑道:“不怕,真要是清军攻破应天府,大将军能收复一次,自然能收复第二次。”

    夏完淳一愣,随即笑道:“说得也是。”

    二人哈哈大笑起来。

    这话还真没说错,在北伐军将士心中,吴争就是一尊战神,无所不能、百战百胜的战神。

    这也包括不在北伐军之列的夏完淳。

    夏完淳道:“如今大将军在何处?几时来应天府?”

    陈胜道:“具体我也不清楚,在接到命令时,大将军正进军泰州,围歼清廷多罗贝勒喀尔楚浑所部……想来此刻北伐军应该已经包围其部,胜利不远了。”

    夏完淳兴奋道:“好!只要大将军歼灭喀尔楚浑所部,那两厢夹击尼堪,说不定还能将尼堪留下。”

    陈胜怜惜地看着一脸憔悴的夏完淳,道:“候爷劳累三天,该下城墙歇息了,金川门由我部接防,候爷尽可放心。”

    夏完淳摇摇头道:“你部接防,我自然放心……不过歇息就算了,我还得赶回城中,与首辅商议安抚民众之事,那就有劳陈将军了。”

    “人在城在!”陈胜郑重应道。

    送夏完淳下城墙时,夏完淳看着换防的沥海卫士兵,眼中的羡慕之意不可抑止。

    “陈将军,大将军也太偏心了,整个沥海卫都换装了,也不送些火器给建阳卫。”

    陈胜微笑道:“候爷怕是不知道,除了沥海、杭州、金山三卫和军校新兵,别的卫都还没有换装,没办法,军工坊制造来不及啊……不过快了,以候爷与大将军的交情,换装应该不会长久了。”

    夏完淳“嗯嗯”应着,可他心里明白,恐怕未必象陈胜所说。

    因为毕竟建阳卫是朝廷的军队,二万大军的换装,朝廷出不起这笔银子,而吴争恐怕也不会肯填这个坑。

    不过夏完淳想着,全军换不了装,换一营三千人,总问题不大吧?

    陈胜突然问了句,“敢问候爷,建阳卫有战马吗?”

    夏完淳一愣,回答道:“虽说建阳卫没有成建骑兵,但各营斥候还是有些战马的,加起来,三、五百匹吧……你要战马作甚?”

    确实,守城嘛,战马根本用不上。

    陈胜微笑道:“如果有,请候爷暂借卑职一用。”

    夏完淳虽然不理解,但也没兴趣追问,答道:“成,我这就下令,收拢战马送到金川门来。”

 第九百四十四章 再战金川门

    ps:感谢书友“黄何明”、“缘醒”投的月票。

    夏完淳赶到宫中。

    与朱媺娖、黄道周及一应朝臣商议应对城中民乱。

    自那夜险情起,由夏完淳把控了北城局势。

    禁军可以抽调来维护治安,将乱民压缩控制在皇城西面,北门、莲花、太平桥一带。

    由于金川门攻城的险情,也让百姓心有余悸,此时的乱民已经在渐渐减少。

    但少归少,尚有四、五万之众。

    或许这些人,牵扯的利益太大,没有这些银子,恐怕日子难过,所以,一直恋栈不去。

    “太平候辛苦了!”监国朱媺娖和声嘉勉道,“本宫前往江阴,城中民乱、兵乱,如无太平候及时赶到,怕后果不堪设想……太平候有大功于国朝,此战之后,朝廷定会论功行赏。”

    夏完淳微微一怔,但很快躬身道:“多谢监国殿下赞誉,臣只是尽本份罢了,不敢讨赏!”

    黄道周微笑道:“太平候不必过谦,有功必赏,方有后人效仿!不过眼下还是先想想如何应对民乱吧……不知太平候有何妙计?”

    夏完淳道:“敢问监国殿下,大将军那……是如何说的?”

    朱媺娖道:“会稽郡王忙着围歼喀尔楚浑所部,需要三、五天方会赶来京城……民乱之因太大,会稽郡王一时也没有应对之策。”

    夏完淳看了一眼黄道周,问道:“敢问首辅,户部就没有丝毫结余吗?”

    黄道周答道:“民众储银的亏空是在钱庄,户部倒还有二百万两左右的结余,这是我天天盯着钱谦益,否则怕是也……不过这些银子动不得,此时战事紧急,国库若无存银,军心必乱。”

    夏完淳点点头道:“首辅所言极是。况且就靠这二百万两,也是杯水车薪……这样,我去见见民众,想办法先让他们回家……至于亏空的银子,我也没有好的办法,只能等大将军回京,听他的意思了。”

    黄道周微微颌首道:“太平候是明社魁首,明社如今社众已经超过五万之众,在坊间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应该能劝说百姓散去。”

    朱媺娖也点点头道:“那就按太平候的意思办……有劳了。”

    “臣,不敢言劳。”

    ……。

    清军的攻势变得更加猛烈,特别是尼堪亲自督阵的金川门。

    但尼堪失算了。

    当火光、烟雾伴随着清脆的枪响。

    不断地有攻城清兵倒在城墙百步之外。

    尼堪诧异到了极点。

    火绳枪,他是知道的,他的军队中就有不少。可他不知道,为何守军突然有了如此多的火枪,而且这些火枪的射程和精准度,不是他所能理解得了的。

    尼堪一直领兵在外,他还不知道清廷组建了火枪新军,就更不知道新式燧发枪了。

    无知者无畏。

    在这样的不利形势下,尼堪还想以勇猛来克敌。

    他一面命令后军补充进攻城部队,一面下令“后退一步者斩”。

    当攻城的数千清军,被逼着以“自杀”的方式,付出了三成以上的损失,到达城门边,开始支起云梯登墙,并组织弓弩、火枪仰射时。

    无数的铁蛋,不,清兵的认知是,石头。

    他们甚至在奇怪,今日城上的擂石怎么这么小,能砸死人吗?

    于是,他们就成了第一批为守军阵亡将士殉葬的人。

    特别是数丈高的城楼上扔下的铁疙瘩,因引火索太短,在半空中爆炸的时候,那一炸就是数十飞速的铸铁片。

    这种爆炸初速驱动的碎铁片,绝对不是清兵身上的皮甲能阻挡的。

    当爆炸声和烟尘渐渐平息的时候,城下除了尸体还是尸体,仅离得远的,不足二成的清兵死里逃生,他们甚至不敢靠前去营救受伤同袍,溃退了。

    尼堪目睹了这一切,论理,做为主帅,他该警惕才是。

    可尼堪是个粗坯,在他的心里,战争是勇敢者的游戏,没有什么是勇敢不能制胜的。

    他的理解非常独特,就是暂时停止进攻,下令去周边民舍拆来各种遮挡物,譬如门析、门板,乃至民舍灶台上的锅。

    只要是遮挡物即可。

    一个时辰之后,尼堪再次组织起五千人对金川门的强攻。

    而这次强攻,让尼堪差点做了沥海卫的俘虏。

    之前的进攻,让清军付出了数千人的伤亡。

    此时在尼堪金川门外的军队已不足万人之数。

    也就是说,尼堪组织起这次的强攻,已经是强弩之末。

    如果这次再损失严重,金川门外清军面临的,将不再是战略进攻,而是战略防御了,他们得防备城中明军主动出城进攻了。

    可惜,此时的尼堪显然根本不去想这些,他的脑子里满满地是武勇和荣耀,他根本不明白,战场上双方绝对不对称的武器装备,并不是可以用勇敢来平衡的。

    盲目的勇敢,仅仅是送死!

    这五千人,已经不是只有降清明军了,它其中已经参杂了“真金白银”,尼堪的三千镶红旗八旗军亲卫,被他掺入了二千人。

    也就是说,尼堪对此战已经不计代价,志在必得了。

    尼堪用上了为数不多的红衣大炮,这是重达三千八百余斤的巨炮,刚刚从江浦运来,共八门。

    尼堪还筹集了全军的火绳枪,共计近三千杆,为攻城军队提供援助,以压制城墙上守军的火力。

    不得不说,尼堪的准备还是充分的,至少不是真的莽撞到拿头撞墙的地步。

    攻城战开始时,清军的重炮首先发威。

    巨大的实心弹,重达近百斤,以黑火药燃烧的膨胀气体迸发出,就算不计射速,单就从空中砸下,那威力也是惊人的,但它的缺点,就是精准度确实不高,有效射程之内,炮弹的命中点,会是方圆一里中的任何一点。

    但这已经对守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制。

    炮弹哪怕击中城墙,产生的那种巨大的震动,也能让城墙上的守军士兵双腿震颤。

    加上巨炮的轰鸣,城墙的震颤,还有扑头盖脸的砂石,这种心理上的压力,让不少京卫士兵下意识地往后退。

 第九百四十五章 防守反击

    陈胜在城楼默默地注视着,他知道,这场仗确实很难打。

    因为气势很重要,再好的武器,它产生的差距,真等到双方士兵接近到面对面时,那就不是差距。

    因为无论你用什么刀,能杀人的才是好刀,枪,也一样。

    陈胜随即向沥海卫士兵,下了一道命令,就是必须将攻城敌人挡在三十步距离之外。

    这显然是个废令,陈胜自己也知道,如果这真能做到,这仗就不难打了。

    燧发枪还到不了这种连后世步枪都做不到的事情。

    但陈胜的用意在于,给城墙上京卫以信心。

    传令兵的大声传令,让京卫渐渐恢复了勇气。

    这很显然,再强大的火炮,只要没有步兵靠近,起不了什么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破坏,绝不是攻占。

    明军也有火炮,当然不是北伐军的新式火炮,沥海卫还没有换装火炮,就算换装,也带不过来啊,沥海卫只有被吴争不要脸地命名为“迫击炮”的小炮,而且还没有象吴争所率火枪兵那样满编,整个沥海卫二万人,总共才四百门小炮。

    明军在城墙上部署的是明朝的老式火炮,个头小,射程自然比清军短,精准度也不如清军的红衣大炮。

    所以,相互压制是肯定做不到的。

    也就是说,战斗一开始时,守军处于挨打的处境。

    整整六轮炮击之后,清兵开始攻城。

    可炮击依旧在持续,守军被压制,有颗炮弹正好砸在城楼左侧,掀翻了小半个城楼,士兵们为陈胜捏了把汗。

    好在陈胜此时并未在城楼中,而是在城墙观察。

    清兵越来越接近。

    不用陈胜再次下令,训练有素的沥海卫将士,已经不顾清军炮击,开始探头架枪瞄准。

    此时,接近至百步左右的清军火枪兵也可始用火绳枪射击。

    密集的弹丸击打在城垛上,撞击出点点火星。

    守军还是占了便宜的,相较于清军火枪兵无丝毫的遮挡,守军的伤亡要小得多。

    沥海卫的射击,完全压制了清军火枪兵,但这一段时间的相互射击,成全了攻城清军的顺利接近城墙。

    陈胜必须将清军挡在三十步外的命令,自此自动失效。

    但没有一个士兵会去纠结这个命令,因为只要打过仗的,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

    京卫将士在沥海卫做出的标率下,开始自发地涌上,搭箭弯弓。

    在这一刻,整支队伍是参差夹杂的,没有人会去在意建制是不是乱了。

    清军竖起不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