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499章

汉明-第499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钱肃乐被追杀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一首唐代诗人刘叉的《偶书》,在钱肃乐的吟读中,显得格外的沧桑、悲凉。

    钱肃乐是个刚直之人。

    或许心中还有着一丝私念,那就是远在北方的儿子和杭州府的女儿。

    除去这二人,钱肃乐心中别无遗憾。

    别无遗憾的意思是,只要国朝好、百姓安生,哪怕此时让钱肃乐死去,他也能含笑闭眼了。

    可惜。

    世事总不能尽如人意。

    五年多颠沛流离、含辛茹苦,换来的是,家不家、国不国、君不君、臣不臣,奈何?!

    钱肃乐心中凄惶,若这世道再这么下去,义兴朝内乱,已经不可阻挡。

    两年前黄道周与自己定下那个计策时,钱肃乐还真以为,只要吴争和朱媺娖能联姻,那么,双方合力,足以与北面清廷抗衡,最起码划江而治是没问题的。

    然后与永历朝谈判,共同组建一个新朝,如此,北伐便有了坚实的根基。

    然而,事实上结果是,朱媺娖愿意,吴争却不愿意。

    钱肃乐也能理解吴争所虑,可这么一来,皇室和权臣之间的争斗便会没完没了,直至一方消亡。

    可结果是,钱庄弊案、清军来犯、皇帝下罪己诏自我圈禁。

    付出了数以十万计的伤亡,好不容易将敌人赶回江北,结果大变再起,皇帝居然派禁军去追杀一个刚刚拯救国朝于危难的大将军,这不滑天下之大稽吗?

    钱肃乐都忍了,他觉得该忍,苦自己也不能苦别人。

    世间真正君子者,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苦自己。

    所以,他可以让自己苦、让吴争苦,因为,他视吴争为,亲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钱肃乐的座右铭。

    然而,事经历太多,心,累了。

    不如归去。

    就算家已毁,人不在。

    一座小院,两亩瘦田。

    一头老牛,半斤老酒。

    足矣!

    想着快要抱孙,钱肃乐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此时,苏州府至嘉兴府近陶庄的官道上,蹄声大作。

    数十黑衣蒙面的骑兵,出现在钱肃乐所坐马车的后面,间距不过三、四里。

    护送钱肃乐的八名护卫,确实是慌了。

    他们催促着车夫赶紧南逃,自己也使劲地拍打着马屁股加速。

    钱肃乐探头一看,一惊、一愣、一蹩眉,而后长长一叹。

    他没有惊呼,也没有说话,反而放下帘子,闭上了眼睛。

    逃不掉了。

    既然逃不掉,又何必逃?

    钱肃乐心中涌上一股浓浓的悲哀,陛下啊,何须如此?

    要钱某死,一道口谕就是了。

    ……。

    人算不如天算。

    莫长林交待了鲁王朱以海和周思敏之后,一向谨慎的马士英也松懈下来了。

    没有再让莫长林一遍遍地重复着供词。

    所以,莫长林终于可以用一打碎碗盏的碎片,割了自己的颈。

    深深的破口。

    非常不可思议,非常的决绝。

    莫长林对自己下手之狠,令马士英打了个寒颤。

    也马士英看来,莫长林是因为儿子早已不在人世,失去了活着的勇气。

    这个理由,连吴争也信了,接受了。

    说是信了,接受了,其实也不尽然,只是吴争心里不想再追查此事,牵出太多的人,太多自己不想追究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吴争终究是人,无法承受这样的心痛,既然无法承受,那么下意识中去回避,也在情理之中。

    但吴争做出了决断,将宗室尽数从十一府之地迁徙出去。

    吴争终于找出了一个可以容纳数千宗室的地方,那就是陈钱山一带海域的岛。

    当然,十一府之地宗室人口上万,但不会都追随朱以海,许多人到时候愿意去应天府或者是永历朝,所以,吴争给了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有了王得仁两年的经营,那里已经生活设施齐全,有王一林所部监管着,也不至于出事。

    加上离岸距离也不远,吴争认为很合适。

    所以,吴争召见了朱以海。

    “三府之地,就不用想了,我给你们找了个去处。”吴争也不兜圈子,指着几上地图对朱以海道,“陈钱山周边海岛,足以让你们过得自由自在。”

    朱以海大惊,这与他想象的相去太远。

    “吴王,你这是要发配、流放我等啊?”

    “如果你要这么想,我不否认。”

    “你……。”朱以海脸色苍白,他知道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的道理,他叹息道,“为何如此绝情,这么做,天下人皆会指责你……。”

    “我不怕。”吴争挥挥手道,“叫你来,一是为通知你,二是十一府宗室未必会全追随你,所以,我准备了另外两个选择,不愿随你去陈钱山的,可以选择去应天府,由朝廷安置,也可以南下去郑成功那,我来安排海船,到了郑成功那,他自然会将人送去永历那。”

    朱以海怔怔地看着吴争,嘶声道:“这天下还是朱家天下吗?”

    “不是。”吴争平静地看着朱以海,“至少这十一府,不是朱家天下。”

    “你要反?”

    吴争轻嗤道:“连同朝廷控制的十几府,都是我打下来的,说反,怕是不妥吧?你也别再一副丧气样儿,回去转告你的叔伯子侄们,随你去陈钱山海域的宗室,爵位俸禄皆保留,包括你在内,我不会少你们粮钱。至于去应天府和永历那的,自然由他们安置。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去陈钱山,来去自由嘛,但十一府之地,你是不能待了……我说得够清楚了吧?”

    朱以海不甘心。

    可不甘心有用吗?

    面对着眼神冰冷的吴争,朱以海知道,从吴争突然下令监禁各府宗室的那一刻,一切都已经注定。

    朱以海还有别的选择吗?

    没有。

    他是绝对不会去应天府的,因为那真的是死路。

    对云贵那,朱以海也没兴趣。

    正如朱以海说的,如果没有钱肃乐、张煌言等人的拥立,他其实最想做的还是出海,活下来过安生日子。

    虽然吴争没有给他舟山,但相较于颠沛流离,朱以海终究是同意了。

 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钱肃乐幸运逃脱

    PS:感谢书友“鹰扬”、“niuniu0430”、“778881qd”投的月票。

    如果原来,吴争还会给宗室一些宽限离境的时间。

    那么,在接到嘉兴府急报的那一刻,吴争怒了。

    都说天子一怒,血流飘橹。

    然诸侯一怒,也不逊让。

    吴争连下两道令。

    十一府宗室,三日之内,必须递解离境。

    北伐第一军二万大军集结,经京杭运河直入平望(苏州府地界),一日之内,兵临吴江,剑指吴县(苏州府治所)。

    驻囤于常州府的朝廷大军闻讯南下,前锋到达无锡。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已经近三年未逢战乱的四府百姓,不由得都惊惶起来,开始整理行装,准备逃难。

    然而,在一日之后,吴江北伐军突然撤退。

    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之。

    一场剑在弦上的战争,突然销声匿迹,就象没有出现过一般。

    但明眼人都看出了两军的不同之处。

    北伐军的出兵、撤兵速度太快了。

    二万大军的进退,如行云流水一般,丝毫不显乱象。

    而相同时间的常州府京卫,等北伐军撤退后,主力还没有到达无锡,仅有一支三千人的先锋到达。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丢。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

    钱肃乐没有死。

    张新侠、徐三的秀水县守备民团救了他。

    秀水县守备民团,守备张新侠,副守备徐三,同时徐三还兼着秀水县县尉一职。

    这个民团,是大将军府治下的特例。

    之前黄驼子凶杀案牵涉出清廷在秀水的细作案,秀水民众为抗潜伏的清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吴争为犒赏有功之人,也考虑到大运河货运的实际需要,特例设立了秀水民团。

    职能是监察运河货运、守土保民。

    并简拔了原本是码头搬运工首领的老张头为守备,并赐名张新侠。

    同时特进捕头徐三为秀水县尉(按明制,胥吏无缘为官)。

    钱肃乐的运气很好,一来他乘坐的是马车而不是官轿,二来追兵也没想到突然会冒出一支民团来。

    在王江泾附近,张新侠正带着秀水民团百来号人巡逻,恰好遇见钱肃乐马车被二十几骑兵追杀。

    虽说不知道发生何事,不知道马车里人是谁,也不知道对错。

    张新侠是个粗人,搬运工出身,和寻常官员的思路不一样。

    可张新侠很清楚,那就是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里,龙得盘着,虎得蹲着,想要拔份,上别处去。

    于是,连问也不问,直接率民团迎上去。

    民团用的可不是刀剑,他们用的是火枪,这也是吴争赐予他们的特权。

    当时码头缴获清军囤结大批的火枪,吴争念其功劳,特意划拨了三百杆火枪,装备民团。

    所以,看着连军服都没有的骑兵,张新侠担心骑兵近前,警告无效之后,毅然下令对骑兵射击。

    百杆枪一轮齐射,撂倒了七、八骑之后,其余的骑兵见寡不敌众,纷纷扭转马头回逃。

    张新侠知道追不上,也就没下令追。

    只是救下了钱肃乐一行三人(随同钱肃乐其余六名护卫,为钱肃乐断后遇害)。

    被民团撂倒的七骑,当场死亡的四人,一个轻伤,两个重伤,被民团抓获。

    钱肃乐死里逃生,因不清楚张新侠底细,不敢实名相告,这就使得张新侠送去杭州府的通报,没有写清楚生还者是谁。

    因为钱肃乐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张新侠的通报中夹带了马车中搜寻、整理到的杂物、文案,一并送了上去。

    而吴争是几天前接到钱肃乐的书信的,知道钱肃乐有了请辞之心,吴争非常高兴,只是不清楚钱肃乐何时离京,否则早派人去接了。

    吴争还以为钱肃乐短期内不会离京,因为正常的情况下,一任主官的迁调离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交接期的。

    在吴争看来,没个半月一月的,钱肃乐不会离京,所以,吴争便等着钱肃乐下一封信来告知他的具体离京日期。

    不想,钱肃乐离京突然,而且是悄悄离京的。

    所以,在看到钱肃乐之物时,吴争以为钱肃乐被害,大怒之下,立即下令北伐军北上,要为钱肃乐报仇。

    可一日后,吴争派往秀水县接人的人,到了秀水之后发现幸存者中有钱肃乐,这才飞马急报吴争。

    吴争连夜赶到秀水县,见到钱肃乐时,总算是松了口气。

    “岳父啊,可吓死我了。”吴争一把拉住钱肃乐的袖管道,“若岳父真有不测,我便率军荡平应天府……什么朝廷、明室,我都不在乎了。”

    钱肃乐有些感动,他明白吴争不同于别的诸侯,从认识吴争那一天起,钱肃乐就听过吴争近似于谋反的说词,复明,但复得不是朱明。

    然而这些年过去,事实上,吴争都还在扶持着明室,这一点,不容置疑。

    在钱肃乐心里,吴争是个外冷内热、外刚内柔之人。

    而眼下,吴争竟为了他,毅然下令北伐军北上,确实让钱肃乐感到意外。

    不惜代价,这四个字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不是做不到,而是有太多的牵拌。

    北伐军北上,已形同谋反,如果一旦动手,那就坐实了谋朝篡位的恶名,这对于吴争而言,是个永远洗不脱的罪名。

    正如明成祖,从亲侄手中夺取江山,事实上,朱棣在夺位之后的作为是有目共睹的,平心而论,于国于民而言,朱棣确实做得比朱允炆好得多。

    但无论如何的盖世文治武功,都无法掩盖朱棣谋朝篡位的恶行。

    得位不正,这四个字,足以将朱棣钉在耻辱柱上,被后人万世唾骂。

    儒家传承,讲得是理、顺,天地伦常,名正方可言顺。

    儒家注重的从来不是才,准确地说,才,是排次位的。

    注重的是德,品行。

    说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有道是君以此始,必由此终。

    事实证明,朱棣的后代,同样上演了几乎相同的一幕,这不是迷信,而是天道轮回。

    所以,寻常人或许不懂,可钱肃乐,懂!

    于是,他感动。

    但感动归感动,钱肃乐的第一句话却是,“吴王此举不妥,无论如何,吴王是臣,非君!挟私仇,举兵伐君,是为大不敬……恳请吴王,下令撤兵,勿使生灵涂炭!”

 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钱肃乐的刚直

    这就是钱肃乐的刚直,吴争沉默了。

    随同吴争一道前来的马士英,在边上突然开口道:“王爷,属下以为,这是最好的良机,王爷以朝廷戗害太傅之名,起兵清君侧、伐不义,乃顺理成章之事!”

    这话让吴争不由得神色一动。

    对,这是个好借口,谋反与清君侧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矛头针对的对象不同,谋反,是谋皇帝的反,清君侧的对象,是皇帝身边的奸倿,所以,清君侧之名,在这数千年来,被人用烂了。

    但凡和平年代,想黄袍加身的,几乎都用这个借口。

    钱肃乐脸色大变,他看出了吴争的迟疑。

    他大声冲马士英喝道:“住口!马瑶草,你这是在害吴王!”

    马士英毫不示弱,瞪着钱肃乐道:“太傅,非马某蛊惑王爷谋反,其实太傅心里已经清楚,王爷与朝廷之间,一战之势已成。眼下正好以此做借口举兵讨伐,否则长此下去,朝廷占据名份大义,王爷等于自缚手脚,处处被动。既然如此,何不将长痛化为短痛,一举抵定天下!”

    钱肃乐铁青着脸,“呸”地啐了马士英一口。

    然后转身看着吴争道:“天下之势,冥冥之中皆有定数,天下人或许愚昧,但任何事,总有水落石出之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