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517章

汉明-第517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十条小船对郑成功来说是小事,可问题是,士气啊!

    郑家水师各舰上的将士都傻眼了,他们心中的英雄,未发一矢,降了?!

    人心的复杂,在于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杆秤,没有人能真正去统一它们。

    将士们纷纷揣测着,施琅应该是见主力舰撤退,将他当作一枚弃子之后,激愤之下做出了投降的举动。

    于是,人心乱了,许多有施琅有旧的,都在心里责怪着郑成功,无情!

    郑成功脸色铁青,他知道,这仗不能打了。

    如果施琅所率船队,全军覆没,反倒对士气是种激励。

    可未发一矢,降了。

    刚刚鼓起的士气,瞬间跌回谷底。

    试问还有谁愿意效仿,甘心做送死第二人?

    ……。

    张名振震惊地看向吴争,“王爷,不会是敌军有阴谋吧?”

    吴争心中同样也有这想法。

    可看着战场态势,吴争又觉得不象。

    指着施琅方向,吴争摇摇头道:“应该不会,如果是诈降,一旦我军快船上的士兵登船,控制住了敌方船只,诈降何用?”

    这话有道理,张名振思忖着点点头。

    如果对方施诈,想以诈降接近自己主力船,进行火攻,那么必然不会允许自己水师士兵登船,因为一上船,船就被控制了,怎么施行火攻?

    吴争道:“看看吧,如果我军登船控制住了,就接受对方投降,反之,灭之!”

    张名振点头赞同,旗舰上迅速挂出旗令。

    于是,吴淞水师的快船迅速将施琅围了起来,士兵开始登船控制。

    一切担心的情况都没有发生,施琅是主动配合着安抚手下士兵。

    仅仅一柱香的功夫,吴淞水师的

    的快船船队,就押解着施琅部返回了本阵了。

    ……。

    这边是兵不血刃,不发一矢得了支主动归降的小型船队。

    那边郑家水师,空兴奋了一场。

    这种心理落差,怕是能让郑成功暗地里抽自己几嘴巴子。

    可问题是,形势是人强,连反击的余地都没有,更何况,吴淞水师随时能逼近。

    进,进不得,退,不甘心。

    就在郑成功左右为难之即,陈永华乘快舟赶来了。

    陈永华来,是为两件事,一是海阳郝尚久闻知郑成功离开,再次集结兵力进犯揭阳,二是听闻从东番方向退回东沙的水师残部传言,从七星岛向东北方向遁逃的那支水师已经归降吴争。

    “王爷万万不可再打下去了。”陈永华是真急了,他连夜乘快船赶来阻止郑成功,不想,还是没赶上,已经打起来了,“揭阳若失,普宁必不能保,如此潮阳便成了一座孤城,如今水师又遭遇重创,如果再打下去,与吴王结仇,潮阳一失,我等怕是想退至海上,也不可能了。”

    郑成功的脸色阴晴不定起来,看着陈永华,久久不能言语。

    旗舰船舱里一片死寂。

    陈永华见郑成功脸色非常难看,于是小心翼翼地到边上,向将领们询问了战况,这战况使得陈永华震惊万分。

    陈永华与郑成功想得一样,本以为就算不胜,打个平手已经是不利情况了。

    可绝没有想到,战局会如此被动。

    关键是陈永华听到施琅阵前投降,这更让陈永华捶胸顿足,心中是惋惜万分。

    在陈永华看来,施琅确实是个打仗好手,虽说脾气不好,野心也大,可有本事的人,不往往都是如此吗?

    为上者,酌情使用便可,哪能视为寇仇呢?

    这不逼着人改投吗?

    可这话陈永华是万万不敢说的。

    陈永华更加坚定了劝说郑成功休战的决心。

    四下一打量,看着将领木然的表情,这让陈永华随即明白过来,延平王怕是已经不想打了。

    于是聪明的陈永华,主动为郑成功送上一个台阶,道:“此战起因,本是厦门守备郑芝莞擅自出兵,劫掠北伐军旗下商船舰队所引发,王爷和吴王皆是反清阵营,素来交好,这只是个误会,派人解释清楚也就是了。”

    郑成功听了这话,心里是翻涌着百般滋味。

    他非常清楚,郑芝莞是经自己首肯,才派水师出海行劫掠之事的。

    用意有二,一是报复吴争突然剿灭王得仁海盗水师,致使郑军断了二成粮钱的来源,二是反制吴争封锁陈钱山海域,使得郑家水师不能北贸,致使郑军断了三成粮钱的来源。

 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硝烟散去

    ps:感谢书友“denzi”、“缘醒”、“白马文化内蒙古”投的月票。

    当然,郑成功确实不知,郑芝莞背着他,趁着向北通商之便,与多尔衮有了暗中联系,并奉多尔衮的命令,想趁此次劫掠,挑起双方在海上火拼,由此结下深仇,再无联合的可能,最终达到,化解闽粤清军眼下所面临的,郑军和北伐军南北夹击的风险。

    事实上,清廷确实是非常担忧闽粤清军的境况,空有十多万大军,奈何夹在吴争和郑成功势力之间,不管是向南还是向北,都怕背后被捅一刀。

    于是,清军就陷入极度尴尬的境地,因为固守需要民心,这是鞑子最缺的。

    之前的放纵和屠杀,让民众已经视清军如蛇蝎。

    清军就这么待着,士气是一日不如一日,这也就是之前郑成功和陈永华商议,如何应对清廷将尚可喜、耿继茂二部再次调入广东的原因。

    清廷只有向广东增兵,在维持和巩固对闽粤的实际掌控。

    这种局势,如果多尔衮身子骨好,必定亲自南下指挥,以分解窘况。

    可身子骨不行了,朝廷里可用的将才不少,能为帅的多铎,却被吴争砍下了脑袋。

    本来济尔哈朗也可挂帅,但人老了,也油滑了,与多尔衮站在了对立面,多尔衮自然不能主动将屠刀塞进济尔哈朗手里,来砍自己的脑袋。

    所以,多尔衮只能布局,挑起吴争与郑成功的矛盾,这样,足可抵十万军。

    郑成功明白陈永华说的是对的,与其在这与吴争拼消耗,使得揭阳失守,不如率水师回师潮阳。

    所以,听了陈永华的劝言,郑成功一言不发。

    这是在甩锅啊。

    如果郑成功自己下令休战和谈,那么,这面子就是自己扔在地上,供人踩踏了。

    只有捧哏者搭个台阶,自己沉默不反对,这事就是捧哏者背锅了。

    陈永华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做为幕僚,本来就是替主上背锅的。

    有了这份自觉,陈永华躬身道:“若王爷不反对,永华愿前往吴王水师解释误会,使得双方重修于好,共同应对闽粤清军。”

    郑成功依旧沉默,但看着陈永华的目光,温和起来。

    陈永华见郑成功不又对,于是缓缓后退至舱门外,随即调了一条快船,插上一竿白旗,向吴淞水师方向急驶而去。

    ……。

    倒梯形的脸孔,一脸络腮。

    忐忑的眼神,依旧流露着一丝倔强。

    这是个不服输的人。

    吴争看着眼前的施琅,心中感慨万分。

    当知道降将是施琅时,吴争是真惊讶了,历史上施琅是杀了郑氏旧将曾德,而被郑成功定为叛逆,由此而屠杀了施琅全家。

    施琅一怒之下降了清,成为了郑氏有掘墓者。

    史上为其盖棺定论,评价施琅为“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这十六字。

    可吴争的认知却不一样,史上是因为施琅最终降清,攻破了东番,成了心怀故明者最后一块世外桃源的终结者,而郑成功居大义,由此但凡与郑成功做对的,就是罪人。

    事实上,在降清之前,施琅不过是个热血青年,他与清军的作战,战例也是可圈可点。

    郑成功胸襟不够大,无法提供给施琅施展才能的平台,这造成了施琅心理上的压抑,于是就有了擅杀曾德之事,这是一种渲泻,对郑成功一直刻意压制他的报复。

    历史中,曾德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曾德是郑芝龙的部将,郑劳神龙降清后,就投了郑成功,结果运气不好,正好受施琅节制。

    而施琅因为数次顶撞郑成功,郑成功厌烦了施琅,就令施琅另行募兵组建前锋营,实际上,就是黜落和变相流放。

    曾德是个油滑之人,在施琅手下待得不开心,于是趁着施琅必郑成功“流放”,偷偷溜了。

    可偷偷溜那就成了逃兵了,曾德既然是油滑之人,自然想好了应对之策。

    他溜走后,依仗自己是郑氏旧部,直接进了郑成功的亲卫队。

    施琅听到消息后,大为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下令三日后斩首不众。

    而曾德既然是郑氏旧部,在军中自然也有几个旧友,连夜去禀报了郑成功。

    郑成功听闻,勃然大怒,哪有属下没有禀报主上,就杀主上旧部的道理?

    于是,郑成功派人传急令,令施琅勿杀。

    可此时的施琅,却悍然不顾,不理睬郑成功的命令,直接斩杀了曾德。

    这下,郑成功没了台阶下了,他立即宣布施琅反形已露,密令军队援剿右镇黄山,以商量出军机宜为名抓捕施琅之弟施显。

    同时,命右先锋黄廷带领兵丁包围施琅住宅,将施琅和他的父亲施大宣拘捕。

    施琅被捕后,在一些亲信部将帮助下逃到清占区。

    郑成功获悉施琅已经逃入清占区后,怒不可遏,随即把施大宣、施显处斩。

    施琅得知父亲和弟弟被杀的消息,自然对郑成功恨之入骨,从此死心塌地投靠清廷,一意同郑氏为敌。

    这就是郑成功和施琅恩怨的来龙去脉。

    施琅在这之前,除了顶撞郑成功之外,并无别的过错,而且屡立战功,特别是施琅在前不久,还在厦门抵抗一支清军偏师突然袭击之战中,打得非常漂亮。

    面对数百来犯的清军,郑芝莞当时在城中有三千守军,却因惧战闭门不出,任由清军在城外劫掠百姓。

    施琅当时因为被郑成功冷落,发配来了厦门,手下仅不足百人,可得知郑芝莞消极怠战,竟独自领手下悍然出击,面对数百清军,施琅率部奋勇作战,最后竟打胜了。

    这种战功,无论在哪个势力,都会得到重赏,就算不升官,那也得大肆赏赐财物才是。

    可郑成功对施琅的傲慢跋扈却怀有戒心,只赏了白银二百两。

    这赏赐只给施琅一个人,都显得薄了,何况是给施琅及一众手下的,每人平均分,也就二两多。

    试问,谁能接受得了,这种来自上司的不公?

    所以,正因为对郑成功心性的了解,吴争才有了对施琅的不同看法。

 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择才而用

    这倒不是说,吴争有多欣赏施琅,要为施琅降清之罪翻案。

    而是吴争认为,眼下施琅并无降清,以还没有发生的事,去惩治施琅,有欠公允。

    况且吴争也不认为,施琅投到自己手下,还会象在郑成功手下一样的结局。

    如果施琅真是按历史发生降清之事,吴争也有决定,天涯海角,必诛杀之!

    “施琅,本王问你,你阵前请降,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此心?”

    吴争的第一个问题,问得非常犀利。

    临时起意,在说明郑成功的突然下令主力后撤,导致了施琅及其中部下起了异心,这与法不容,于情可原。

    早有此心,那就是品德败坏,因为上司对你不公,你走就是了,可阵前倒戈,致使大军陷入极度被动,那就有失德行和操守了。

    出乎吴争的预料,施琅答道:“回吴王话,施某……是早有此心。”

    吴争目光一闪,心中微微叹惜,此人虽有将才,但还真不可重用。

    “这么说,你从一开始时,就想好了阵前倒戈?”

    “是。”施琅丝毫没有犹豫,“延平王一直忌惮施某,不管我如何在战场上拼命,也难获延平王青睐。”

    吴争有些犹豫起来,面前这人,还是与自己原先想的不一样,难道真是天生反骨?

    可历史上,施琅攻破东番,并没有象伍子胥那样,对郑成功掘坟鞭尸以泄愤,反而亲自去祭奠了,这说明时势还是可以影响人、化解人心中戾气的。

    “就因为这,你就背叛旧主?”吴争淡淡地问道。

    施琅答道:“倒不全是因为施某不受重用……吴王想必不知,之前施某被海阳郝尚久阴谋陷害,被打了个伏击后,才决定离开李成栋,投靠延平王,为的就是报这一箭之仇。可延平王坐拥二万大军,却始终不肯东进,攻打海阳城,甚至连军师陈永华也数次进谏,都因延安平王优柔寡断,结果惠州李成栋及福建清军援军赶到,郑军坐失良机……可就因为施某的进谏,延平王将我贬至厦门。前不久,正好同安清军偷袭厦门,延平王族叔郑芝莞畏战不出,坐观清军在城外大肆劫掠,施某不忍见百姓遭受屠戮,率数十人果断出击,击退了这支清军,原想着,延平王可以论功起复施某,重新让施某掌军阵前效力,不想,仅仅赏了二百两银子……吴王,这样的主上,施某已经看不到任何出头之日,岂能不叛?”

    吴争微笑着问道:“可如果本王没来呢,你将去投靠谁?你应该不会事先知道,吴淞水师会与原王得仁部联手进入闽粤海域,对吧?”

    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吴争最在意的地方。

    此次南下计划,连自己都是临时起意,安排了王一林接管王得仁的水师,才有了张名振与王一林配合,打算给郑成功一个教训,报挖自己墙角的一箭之仇,同时震慑郑成功,使得他不敢再起意北进浙东海域。

    所以,既然施琅是早有背叛郑成功的心思,那么,如果自己没来,施琅会怎么选择?除了郑成功之外,闽粤就只有清军了,他想降清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怪不得我了!吴争心里有了决定。

    吴争一直认为,有才无德之人的危害,远超过无才无德之人。

    所以,如果施琅真已经起意要投清,那么,必杀之!

    吴争在微笑,问得很自然,就象是随口问的。

    可张名振却听出了吴争口气不同之处。

    说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