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594章

汉明-第594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一个半路出家的蒋全义都如此,那就不用说一直追随的金华卫副都指挥使厉如海、处州卫都指挥使孙嘉绩了。

    开战前,吴争下过一道令,那就是除参战部队之外,各卫驻囤各自防区,没有命令不得擅动。

    按吴争本来的想法,这只是一场可以控制规模的牵制战,所以,就连杭州府第一军都没有调动,更何况各府驻军各卫了。

    但随着吴争亲至淮安被围,这道命令就变得不合时宜了。

    但命令终归是命令,在没有撤销之前,就是一道底线、一条不可逾越的火线。

    蒋全义敢抗令,那是抓住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借口,并以没有接到“攻击即止”的命令做搪塞,可孙嘉绩、厉如海则不同,他们二卫并没有参战,没有调动就无法找到借口。

    所以,半个月以来,他们是急在心里,数次上书大将军府请战,都如石沉大海。

    是大将军府诸公渎职吗?

    不,这就言重了。

    相较于处州了、金华二卫各有驻地,大将军府连第一军都不敢调动,没办法,吴争的命令就是一道铁律,军政分离,就算二张、熊、莫等人也不敢逾雷池一步。

    直到淮安城被围前,吴争发出命令,调动第一军有力之一部北上增援,这道铁律才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有力之一部,多少算有力,三千、五千还是一万,亦或者是二、三万?

    所以,吴争的这道命令,等于是将调兵权下放到了大将军府,吴争不明白?当然不是!

    吴争也是没有办法,因为一旦被围于淮安,等于失去了指挥各卫的途径,那么放权于大将军府诸公,这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于是,就有了大将军府第二道征兵令,而这道征兵令,让整个大将军府所辖之地,几乎全民皆兵。

    准确地说,此时的十二府之地,已经比义兴朝早半个月进入了国战状态。

    这就形成了各卫有了极大的自主权,也就是说,除了越界进攻,各卫有权进行“适度”的军事行动,譬如,主动防御。

    顾名思义,主动防御,就是进攻,只不过借防御之名行进攻之实。

    厉如海比较稳重,他受陈胜之托,统率金华卫留守,虽心有出战意愿,也不敢妄动。

    但孙嘉绩则完全不同,早几年他就敢聚集一千多人反清,攻打清军占领的府衙,敢联络当时还是“太湖水寇”的吴易部对清兵重兵防守的苏州府城发起进攻,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其胆量,确实不同凡响。

    这里要重申一点,明朝的文官,特别是明末经科道的文官,都知兵,虽然没有实战经验,但熟读兵书,确实是必须的。

    而孙嘉绩是崇祯十年进士,明时做过兵部主事,福王在应天府登基后,做过九江兵备佥事,南明亡后好歹率义军打了不少仗,经验也差强人意,准确地说,可以视为一个有能力的军事官员。

    所以,从得知吴争陷于淮安之时起,孙嘉绩就数次派人联络厉如海。

    可厉如海性子谨慎,一直没有回应,直到吴争调动第一军北上的命令传达后,孙嘉绩派人邀约厉如海至云峰山边一座小寺会晤,这是因为,律法严苛,驻守各卫将领,无令不得擅离驻地,当然,这二人的会晤实则已经违反禁令,但,以当时的地理知识,谁能断定二人会晤之处在云峰山南,还是北?就算可以确定,谁又能判定二人就一直待在一处,没有走动呢。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没有活人能被尿憋死的道理,这就是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说法由来。

    这一次,孙嘉绩说动了厉如海。

    孙嘉绩的计划非常简单,但对局势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欲请厉如海相助,以金华卫配合处州卫,西、南两路合击台州、温州,彻底荡平浙南残余清军,将整个浙江纳入大将军府治下。

    浙南残余清军,听起来就是一群散兵游勇,但事实上正好相反,这支清军是敌军精锐,原本是多铎、博洛麾下,只是多铎一念之差,在宁波府被钱肃典死磕攻破,被擒之后不久,吴争下令在绍兴府城枭首三日示众。在这场战役中,副将博洛也一起被俘。

    失去了主将、副将的这支清军,群龙无首,只能盘桓于台州、温州二府,紧接着义兴朝与清廷停战谈判,清廷无意调回这支军队,毕竟还占着两府之地,同时也不算是一支孤军,因为和福建清军的通道还在。

    于是,这支军队就被一直留在了台州、温州。

    。

 1347。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烽烟四起(二)

    可如今局势变了,双方打成这样,和约已经成了一张废纸。这支军队还有一万多人,分驻二府,实力尚在。

    虽然大将军府的注意力集中在北面,近来“无事可做”的孙嘉绩脑筋动到了台、温二府的清军头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厉如海原本没有反应,主要的原因还是不想违背吴争的命令,对于厉如海而言,从小小的一县捕头,至今日的从五品副都指挥使,厉如海已经相当满足了。

    可这次真的不同,吴王被困于淮安,若真有差池,大将军府必分崩离析,除了吴争,谁还能将大将军府辖下各方势力捏合起来?

    先不说自己这一批追随吴争从始宁镇出来的嫡系,就说张国维、钱肃乐、熊当霖这些前朝老臣,谁能按得住他们?就更不用说象后来收拢的各方势力了,譬如如今在广信府的李过,他辖下原忠贞营,岂能雌伏于别人?

    所以,厉如海有了巨大的危机感,从而同意了孙嘉绩这个“不靠谱”的战术建议——合击台、温二州。

    之所以说它“不靠谱”,倒不是战略不靠谱,而是指借口和兵力。

    金华卫前身是沥海卫,原满编为二万人,这已经是当初四卫最大的编制,其余各卫只有一万人,但因为当初沥海卫是吴争起家的老底子,又扼着沥海这个重要位置,所以编制特别大。

    但随着吴争不断向北拓展地盘,沥海的重要性渐渐降低,所以,在多铎发动绍兴战役失败后,各卫的编制同时扩大,可被改编为金华卫的沥海卫,依旧是二万人编制。

    如今被陈胜带走五千人,厉如海手中,满打满算也就一万五千人了,这还包括三千左右战前补充的新兵。

    做为一府驻军,势必不可能全军离开驻地,毕竟台、温两州还有敌军盘桓着,稍有不慎,老巣遇险,那就得不偿失了。

    也就是说,厉如海最多可以配合出兵的兵力,不能超过八千人。

    而孙嘉绩的处州卫,情况也是如此,二万编制,有四成是不久前补充的新兵,寻常战斗或者守城,练练兵也行,可这种攻坚战,新兵几乎就是一合即没。

    孙嘉绩最多也只能出一万人,这已经是二卫的极限。

    那么,事实上两卫合起来,也就一万八千人,与盘桓在台、温两府的清军相差无几。

    谁都知道,兵力相同的情况下,总是守军占大便宜的,想在极短的时间内,趁乱收复二府,非常困难,这是第一处“不靠谱”。

    第二处“不靠谱”,便是需要寻找的出兵借口。

    当然,不是要向清廷解释,而是要向大将军府解释的借口,毕竟,还没有明令,解除之前吴王的禁令。

    而孙嘉绩的借口太过……粗糙,他前几天派出一支小队,从青田沿水路悄悄进入温州界,捉了两条“舌头”回来。然后就宣称,清军“悍然”越界,趁吴王被困淮安时,意图染指青田。

    这借口确实粗糙,是个人都知道,如今台、温两州的清军,自顾不瑕,要知道从之前义兴朝与清廷停战以来,长长两年时间,这一万多清军,在处州、金华二卫的牢牢钳制下,哪敢有丝毫动弹?

    他们的补给只有一个人个途径,一是从南面福建运,二是从海上补给,可惜清廷的水师组建不久,没有能力南下补给,清军只能向当地商人购买,真的是在购买,这二府的清军,前所未有的“军纪严明”。

    事实上,他们几乎天天恐惧于北伐军来攻,哪敢欺负、抢掠当地百姓?生怕这给了北伐军进攻的借口。

    所以,孙嘉绩的借口太过粗糙,连厉如海都骗不了,何况去骗张国维、熊汝霖这等阅历丰厚之人?

    可孙嘉绩对厉如海的解释是,借口嘛,既然是借口,这不需要论证,否则还叫借口吗,那叫事实!既然敌军已经“来攻”,那么处州卫就有保境安民的职责,而金华卫得知友军被攻,岂能不救?

    一句话,将二人不经吴王同意、甚至连大将军府都不知会,就擅自出兵的理由编圆了,完全绕过了一切律法。

    而这份说词,“说服”了犹豫的厉如海。

    事实上,“说服”和“借口”,都是借口,最真实的原因是,这二人手都痒了,眼见占了北伐军兵力一半的部队正在北面激战,他们哪还坐得住,不趁机搞点事、立点功,如何心平气和?

    要知道,二卫的换装三个月前都结束了,数百门发着油光的新式火炮,正闲在那呢,能甘心吗?

    于是,二人拱手而别的次日,一场扫荡台、温两州的战斗由此突然爆发了。

    有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吴争,起了个坏头。

    但,许多事,或者说许多历史的进展,正是有这样不经易的人和事改变的。0

    ……。

    再来说说广信卫。

    李过、高一功也是没闲着。

    其实广信卫几乎是大将军府辖下,唯一形同“独立”的存在。

    大将军府只对指挥使级别以上的军官进行任免,当然,在军改之后,营以上军官都来自于江南军校,这是铁律,无法撼动。

    但除了军队,李过、高一功有着别的府,无法比拟的权力,譬如说赋税,广信、饶州二府的赋税,名义上是须上交大将军府的,但事实上,也就是名义。再譬如府辖各县的地方官员,虽名义上是大将军府任命,但实际上,这两年都是李过、高一功提名,大将军府从没有驳回过一次。

    这是吴争赐于他们的特权,不是吴争想纵容大将军府辖下出现一座山头。

    事实上,二府位于江西境内,敌我交错是原因之一,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原忠贞营将士的排外,其实心里都清楚,忠贞营将士基本来自西、北,在他们心中有着强烈的寄人篱下的顾虑。这使得原本安排在杭州、松江、吴淞三地工坊的忠贞营复员士兵及其家属,不断地返回广信,恳求李过收容。

    于是,吴争才破例赐于了李过他们特权,几乎形同二府自治。

    最快更新无错小说阅读,请访问

    手机请访问:

 1348。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鞑子如兽

    吴争受困于淮安这半个月里,李过、高一功、刘体仁三人已经合计过不下十次。

    他们在衡量着,如果吴王真有不测,他们该何去何从?

    高一功执意向大将军府请战北上增援,可李过与刘体仁都反对,理由是,大将军府并非无可调之兵,毕竟第一军有五万之众,尚未调动,何须广信卫出兵增援?

    万一由此被大将军府猜忌有异心,那反而不美了。再则,广信卫是北伐军中战力最弱的一卫,因为人数太多,至今才换装了一半,这无形中让广信卫将士,有种不如于人的自卑感,就象感觉自己是小娘养的一般。

    所以,李过、刘体仁坚决认为,与其千里迢迢北上增援,不如适时西征,一来牵制江西敌军北上增援,二来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

    双方的意见形成对立,几次不欢而散之后,李过提议向此时居住杭州府的“忠义夫人”高桂英讨个方略。

    今日,收到了高桂英的回复。

    当李过、高一功、刘体仁三人一起找开高桂英回信时发现,信中只有一句话,“自胜者强,自强者王!”

    次日,广信卫开始集结,又一个战场被开辟,广信卫的兵锋方向,却不是北,而是西——抚州府府城临川。

    ……。

    邳州之战,是这场战争中,最丑恶的战役,没有之一。

    人性的丑恶,完全在这场野战中体现出来。

    其实,这场战役并不激烈,相较于淮安城半个月的坚守,逊色了不少。

    但,邳州战役,刺痛了人心,特别是江北民众的心,特别是那些甘心当顺民的民众的心。

    邳州城东约四十里,是运河会通河邳州段,也叫直河。

    直河水域广阔,北接伽河,南通黄河,东连骆马湖,河网密集,故称泽国。

    邳州城中清军守军兵力,其实足以抵挡已经弹药匮乏的吴争所部。

    而吴争的西攻邳州,其实只是一种姿态,因为从开战至今,吴争都一直认为,此时并非是真正北伐的好时机。

    天知道,身后的杭州府眼下在发生什么,吴争只知道,原本准备打十天的,现在已经超过一月。

    先不说每天支撑十万多人的人吃马嚼,就说在这一个月中,各卫伤亡人数已经超过二万之众,这个伤亡数字的抚恤,已经可以拖垮原本财力已经捉襟见肘的财政司。

    在吴争心里,如果在停止北伐和打烂整个江南之间做出选择,吴争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因为北伐对吴争而言,是一个标志,民族振兴的标志,是目标而非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民族雄崌亚洲、傲视天下。

    所以,这三天时间里,吴争对邳州的进攻几乎都是佯攻,意在以战促和,等待着清廷谈判使团南下,以作为谈判桌上,主动权之一。

    可,多尔衮却派出了他的铁甲骑。这支铁甲骑,其实吴争并不陌生,在第一次渡江攻入泰州时,吴争见过,准确地说,是交过手。

    虽然当时只是三十对三十,但火枪兵全军覆没,才换取了击杀十一骑铁甲。

    这个战绩,在常人眼中是非常不错的战果,可吴争的心里,是刺痛的。

    这让吴争在随后的日子里,调整了战术操典,不再要求各卫在遭遇敌骑兵时,还须按照操典战术朝廷正面对抗,因为,那真的是找死。0

    北伐军对骑兵的胜例不少,吴争自己都有过不下三次的胜例,但那几乎都不具可复制性,对战场地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