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60章

汉明-第60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找到的尸体。

    剩下的,吴争已经没有兴趣去追赶、找寻了。

    在全军将士疯狂的呼喊声中,吴争下令打扫战场。

    明军将士纷纷抽刀割下鞑子首级,可被吴争阻拦。

    吴争下令,将所有鞑子首级割下左耳,往后卫所官兵记功,就以左耳为凭。同时,吴争下令将割下的鞑子头颅堆砌于官道一侧,垒成一座景观,在上面立了块木牌,上书十二个大字“大明吴争灭建虏三千骑于此”。

    这还不算完,吴争在木牌底下,埋了整整十七个地雷。

    原本手中已经没有地雷了的,可这种土制雷根本无质量可言,当时引爆时,就有这么多雷没炸,正好取出重新埋于木牌下,为了触发,吴争着实是动了不少脑筋。

    最后还是厉如海想出了个好主意,将导火索穿管,引至景观之后,将火折子竖直,底部埋于土中,再在将导火索的头围绕在火折子的上下结合部,最后将火折子上部以细麻绳连于木牌底端,最后以一层细柔干草覆盖在火折子周围。

    这样一来,只要鞑子看见这木牌心中愤慨,拔起或者踢倒木牌,就会牵动细麻绳,从而拔出火折子上端,这样火折子就会引燃边上的覆盖的干草,就算没有直接引燃缠绕的导火线,燃烧起来的干草一样会引燃导火线。爆炸也就不可避免了。

    吴争采纳了厉如海的建议,虽然吴争并不看好这番布置,因为这结构太粗糙了,这事更象是恶作剧的玩闹,用来振奋全军的士气,或者是应景而为罢了。

    但吴争绝对没有想到,这个自认粗陋的恶作剧差点改变了历史,当然,这是后话。

    打扫完战场之后,吴争部和王一林部迅速向杭州城而去。

    此战前后用时接近一个时辰,歼灭敌军二千多人。

    缴获的完好战马一千多匹,军械不计其数。

    明军伤亡二百七十多人,双方战损比已经是一比十,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场局部完胜的伏击战。

    ……。

    方国安其实心里是舍不得放弃杭州的。

    但他很清楚,与杭州相比,浦阳老巢才是他的根基。

    那儿有着他的老本。

    杭州城背靠钱塘江,无险可守,除非有绝对补充的兵员和延绵不绝的粮钱补充,否则根本守不住。

    绍兴府太小了,钱粮根本顶不住这样的消耗。

    再说,方国安不想折损己方实力,让王之仁捡个大便宜。

    此消彼涨嘛,自己实力减弱,王这仁的实力相对而言,就上升了。

    这样就会使得自己在朝廷的话语权减弱。

    方国安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另外,方国安还是不看好鲁监国能在绍兴顶住鞑子的倾力一击。

    他自认是良禽,须择木而栖。

    所以,如果继续在杭州城待着,就要直面多铎和博洛,这样一来,底牌就得掀开。

    是降清还是为明尽忠?

    方国安只能离开,就算再舍不得,也必须离开。

    与其在杭州城与鞑子打一场消耗战,不如带着劫掠得到的大笔钱财回浦阳,依仗钱塘江天险固守来得更实际。

    方国安在听到鞑子已至嘉兴府消息时的第一反应,那就是下令全军撤退。

    另外,他还有别的考虑。

    吴争在他心里,已经不是当初刚来绍兴时那个从七品哨官了。

    现在的吴争,手中掌控着三个上千户所的兵力,当然,辖下的军户人口还不足。

    但军户人口是个小事,只要手中有强大的实力,人口就会迅猛地前去投靠,特别是这种乱世。

    方国安看不顺眼吴争,方国安强烈地认为吴争就是个异类。

    就象那个愣头张煌言,甚至比张煌言更难缠,因为吴争手中有兵。

    方国安也知道,吴争看自己也不顺眼。

    这样,二人就没有了调和的余地。

    除掉他!

    选择立即撤退,为得就是要除掉吴争。

    少年人嘛,血气方刚。

    光复杭州的荣誉光环太强大了。

    谁能弃之如幣履?

    方国安很清楚吴争不肯轻易撤退。

    那么就让他留下吧,想到这里时,方国安嘴角扬起一丝笑意。

    不足三千的兵,就算加上一万降军。

    怎能是多铎的对手?

    方国安已经派人向博洛送去了密函。

    将杭州城如今只有吴争不足三千守军和万人降兵的消息透露了出去。

    随便为自己此次渡江而击,解释了很多。

    说明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并表明自己绝对没有对抗清军的意思。

    最后还隐晦地暗示,自己可以为清廷出力,建立更大的功勋。当然,前提是有一个合适的位置。

    想到这样的安排,会让吴争无声无息地死在杭州城,方国安非常满意自己的安排。

    其实他对自己的心思很明白,他既不忠诚于大明,更不会去忠诚于满清,他所要的,就是趋利避害、良禽择木而栖。

    可方国安一直以为吴争在东城,只是得到王之仁的急报,派手下引信使前来禀报。

    并不知道自己撤退前,吴争已经离开杭州城去盐官找那批火炮了。

    更不知道,吴争会与王一林合谋,决定在贺家埭打鞑子前锋一场伏击,而且还打胜了。

    甚至方国安预料不到,王之仁会如此对吴争青睐有加,会将王一林和三千手下借于吴争打这场伏击战,还因此令船队滞留在吴淞口。

    历史或许就在这个时间段,不知不觉地渐渐发生了改变。

 第一百三十四章 黑白颠倒

    方国安撤退时并没有忘记,带上那二十大船的钱物和一万多降军。

    为了给他不发一矢就弃杭州城撤退的行径,涂抹一层更漂亮的外表,方国安的选择是抹黑、践踏吴争。

    自然,之前吴争擅杀麾下总旗,挑起争端,就成了弹劾理由的不二之选。

    方国安是这么在朝堂上弹劾吴争的,“殿下,梁湖千户吴争,为一己之私,在大街上、众目睽睽之下,杀我麾下总旗,使得我部军心大乱,若非臣赶到及时,两部火拼就会在杭州城上演。臣堂堂一国公,竟被一小小千户如此羞辱,若不是臣大度、顾及到时局,岂能如此轻易放过他?今日,臣请殿下给臣、给臣麾下数万将士一个交待,以敬效尤。”

    朱以海原本是欣喜万分的,光复杭州啊,这瞬间就让他的声望如日中天。

    这两天里,已经有不少赋闲的官员、各县的乡绅闻风而来,纷纷表态要资助自己反攻苏州、应天府了。

    主动报名请求从军的民众已经超过一千人。

    想来杭州城光复的消息一旦传至南边,会有更多的人前来投效。

    就是南边的“皇叔”隆武帝,恐怕此时也得给自己三分颜面了。

    朱以海甚至已经开始幻想打过长江去,光复南京了。

    可方国安的擅自回撤,让朱以海心里十分的恼怒。

    他不是傻子,用膝盖想也能猜到,方国安的撤退绝对不是因为杀了一个区区总旗。

    方国安此时更多的是在演戏,推卸责任。

    可朱以海更明白,这个时候,方国安的重要性远甚于吴争。

    杭州一战,方国安部虽然伤亡也有三四千人(集中在攻城之始,在涌金门被鞑子顽抗所致),但一万多的降军,让方国安的实力不降反增。

    挟光复杭州之赫赫战功,朱以海肯定是不能去驳斥方国安的。

    所以,朱以海强忍着心中的不适道:“越国公劳苦功高,功在社稷,孤理当为越国公做主。只是吴争还在江对岸,要不等他返回绍兴府,再作处置,不知越国公意下如何?”

    朱以海确实已经给了方国安脸了,这已经是个非常不错的台阶。

    不仅不提起方国安擅自撤退的罪过,还顺着方国安的意思,变相地定了吴争的罪,只不过如何惩治,须拖到吴争返回绍兴。

    其实这个时候,朝堂上每个人都已经肯定,吴争不日就会率军返回绍兴府。

    因为方国安全军撤退,杭州城中只有吴争部不足三千人。

    就算加上一万降兵,要对抗多铎六万大军,这恐怕是痴人说梦。

    方国安却偏偏不同意,他想着打蛇不死,必遭反噬。

    在杭州城就已经与吴争翻了脸了,如今正好吴争不在,就得将他一脚踩死,免得多生枝节。

    方国安拱手,但脸色狰狞道:“殿下,吴争历来嚣张跋扈,无视君王、上官,之前诬陷臣通敌,如今臣率部浴血拼杀,光复杭州城,孰是孰非,黑白立见。此次,吴争又狂妄到擅杀本公麾下总旗,是可忍孰不可忍,臣请殿下还我数万将士一个公道。”

    几个与方国安亲近的官员随即附和。

    朱以海犹豫起来,他听得出方国安话中的威胁之意。

    如今绍兴府除了廖仲平部,已经再没有他能掌控的军队了。

    唯一能与方国安抗衡的王之仁,还没有回师定海,听说还滞留在吴淞口附近,意图不明。

    所以,朱以海只能应道:“那依越国公之见,该如何处置吴争?”

    方国安道:“勒令撤回绍兴府,去职罢官,另派能臣统领梁湖卫所。”

    朱以海听了反而是松了口气,方国安没有要杀吴争的意思,这就好办了。

    同时,朱以海对方国安提出的“云职罢官”四个字很认同。

    朱以海不否认吴争是个良将、好刀,但这把好刀不够听话。

    刀不听话,不仅伤人还会伤己,所以朱以海也有想将吴争撤换的意思。

    这可谓是君臣一拍即合。

    “那就……依越国公所言吧。”朱以海为难地点头道。

    方国安心中一喜,“殿下英明。”

    “不可!”

    这声很大,大到震耳欲聋。

    朱以海紧蹩着眉头,还未说话。

    方国安随即回过头去,“又是你张煌言,你一个七品衔小官,也敢在此聒噪?”

    张煌言厉声道:“殿下,就算是民众犯法,也得给被告一个陈述分辩的机会,如今仅凭越国公一家之言,就将一个四品官员定罪,如何服人?何况吴争如今还在杭州城为国争战,殿下如此做法,岂不令天下臣民寒心?”

    方国安大怒,骂道:“张煌言,你好大的狗胆!你是在指证本公诬陷吴争吗?”

    张煌言毫不示弱,“越国公是否诬陷,下官不敢定论,但是非曲直,还须当面锣对面鼓,双方当堂对质方可决断。”

    “你……。”方国安一时找不出话来回怼张煌言。

    这时,张国维侧面道:“殿下,臣以为张煌言所言有理,如何处置吴争,先要定罪,而越国公的指证,仅是一方之言,不足为凭。”

    钱肃乐瞬间接上:“依臣对吴争的了解,他虽时有狂妄,但绝不会不识轻重。当初指证越国公通敌之事,是臣与张尚书共同决定的,越国公要怪,也不应该只怪吴争,此事朝廷早有定论,不足以牵扯到今日之事来。至于吴争擅杀越国公麾下军官之事,臣以为,这必有出有因,否则,以领不足三千人马的千户,无故杀死一个执掌三万大军的国公麾下总旗,这……未免太不可思议了吧?”

    这话确实有道理的,只要不是傻子,谁会去干这等荒唐之事?

    活腻歪了吗?

    钱肃乐的话,引起不少官员的点头认同。

    朱以海优柔的性子又来了,他迟疑道:“三位说得都有些道理,那就……再议?”

    方国安哪能同意?

    错过这次,那再要找吴争的不是,就不知道到什么时候了。

    “殿下这是要和他们三人一起偏袒吴争吗?臣麾下数万将士可等着殿下为他们做主呢?如果殿下偏袒吴争,臣回去如何向数万将士交待?”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主弱臣强

    一连串的“数万将士”让朱以海再次改变了口风,“那……还是按越国公的意思办吧?”

    张煌言岂能同意,上前一步道:“荒唐!这是要效仿前朝,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一个刚刚为国立功的功臣吗?”

    张国维难得地强硬起来,“殿下,此事若按越国公之意行事,请殿下允准老臣辞官。”

    朱以海这下为难了,倒不是他真在意张国维的辞任,而是张国维等人,一直是朱以海依仗对抗方、王二人的工具。

    所以,真到了这个时候,朱以海只能去选择一方。

    在朱以海心里,这一方,永远不可能是方国安。

    “孤深以为,张尚书、钱御史、张编修三位所言有理,越国公,你弹劾吴争之事,容后再议。”

    方国安眼见不妙,这事说到这份上,关键点在于吴争的罪名无法落实。

    但这一点,在场官员基本上都心里有数,只是顾及到方国安不说破罢了。

    屁大的绍兴府,谁不知道,越国公回撤的船队里有二十船那玩意?

    这要是一船,还能瞒得住,二十船,想不让人知道,那就比登天还难。

    所以关键的问题还是在实力,方国安已经将底牌一早地亮了出来,那就是他麾下“数万将士”。

    这确实是实力的威压,但有时实力并无法左右局势。

    譬如象现在,很明显张国维等人不吃他这套。

    这世上确实有硬骨头,就算打不过你会死,宁可去死,也不跪下求饶。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方国安不能真造反,至少现在不能。

    光复杭州,不仅成就了自己的名声,同样成就了朱以海。

    在这个节骨点上,如果造反,恐怕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方国安只能改变方向,与和朱以海闹翻相比,找吴争的晦气反而轻了。

    “既然殿下已有定议,臣听殿下的。”方国安的瞬间改变,惊到了在场诸人。

    包括朱以海,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还是方国安吗?

    方国安继续道:“但臣担心吴争会投敌。”

    所有人的脸色瞬间凝重起来。

    相对于吴争诬陷方国公和擅杀总旗,如今方国安提出的指控更严重。

    前两条罪名,最多是罢官去职,后面的罪名,却能杀人、杀全家。

    张煌言激愤地道:“吴争三战三捷,歼灭鞑子数千人之众,绍兴府谁人不知,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