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602章

汉明-第602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克萨哈性子火爆,尚未觉察出此中微妙,他怒道:“吴王这是没有和谈的诚意,故意拖延时日……也罢,我等便率使团即日北返,如实回禀朝廷就是。”

    索尼是真急了,都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可苏克萨哈是正使,索尼又不能强行阻拦,正心急如焚之时。

    吴争霍地起身,那速度,哪有所说的抱恙?

    “既然纳喇大人觉得重启战争符合贵朝利益,本王不便阻拦……请便!”

    说完,吴争连看都不看他们一眼,甩手离开。

    苏克萨哈、索尼眼睁睁地看着吴争拂袖而去,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时候,苏克萨哈从索尼的目光里,反应过来,知道自己着了吴争的道了。

    二人心里都明白,虽说清军并未现败象,可战场的主动权,确实掌控在吴争手里。

    这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阿济格大军滞留凤阳,当然,这是清廷自己作死,二是多尔衮的突然撒手归西,你说死也就死了,为何要将主力撤回兖州呢,还将一半主力交给沈致远驻守盐城,这不是平白给了吴争一个大便宜嘛?

    所以,苏克萨哈、索尼对于多尔衮的恨,显然要远远大于对吴争的恨,准确地说,二者是天壤之别。

    可眼下,吴争一言不合就尥蹶子了,谈判谈不成,那就得继续打,继续打,苏克萨哈、索尼就得赶紧率使团离开徐州城。

    一离开徐州城就得北返述职。

    问题是,二人心里更清楚,清廷已经有了决意停战和谈,那么回去之后,述职过不了关另说,还得继续再回来一次,再请求和谈,这脸,还真是自己生生凑上去丢的!

    天晓得,苏克萨哈心中的懊悔,那是成吨的。

    这口舌之快,害死人哪。

    好在索尼见机快,一把拽住也要离开的张国维,腆着脸明知故问道:“张大人,吴王这是何意?”

    张国维心里觉得好笑,可脸上一本正经地解释道:“不瞒二位大人,我家王爷在淮安激战月余,后亲率大军收复徐州,好在王爷春秋正盛,换作是张某,怕是早累瘫在淮安城了……。”

    索尼肚子里腹诽着,这也能成为拖延谈判时间的理由?

    可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索尼陪笑道:“是,是……可停战和谈毕竟关乎你我两朝根本利益和百姓福祉,还请张大人代为说和,请吴王早些同意重启谈判。”

    张国维心不甘情不愿地点点头道:“那……张某试试?”

    “劳烦张大人……试试,试试!”

    ……。

    “王爷,您不能说话不算数哪?”

    没有了外人,张国维是真急了,好不容易劝动吴争别再打北伐的主意,这下,事情又回到了。

    吴争此时已经不笑了,困难和优势都摆在明面上,无须赘言。

    战与不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财政上,至少,不完全是。

    关键在于盐城沈致远部,和正在激战的兴化城。

    吴争回头看向宋安,“盐城方向可有消息传来?”

    宋安想了想,他知道吴争问得绝不是盐城消息,而是沈致远。

    “回少爷话……通州确实发生激战,北城失守,沈致远率部冲入城中,周大虎及所部,伤亡一千六百多人,余者皆……被俘!”

    宋安的声音越来越小,他也想不明白,沈致远真能与北伐军拔刀见红。

    吴争木然道:“鲁之域,你带出的好兵!”

    这是在怪罪通州六千人马,不到一日就被敌军击破,击破还不算,竟六成以上的军队连同主将一起做了俘虏,这是北伐军成军以来,从未有过之事。

    一旁鲁之域闻听大骇,忙上前单膝跪地,拱手道:“王爷,末将绝不认为周大虎会甘心被俘……这其中定有蹊跷,还望王爷明察。”

    “明察个屁!”吴争冷哼道,“你是在指责宋安向本王禀报假消息?”

 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战争重启

    “末将不敢。”鲁之域一肚子委屈,可此时也不敢硬怼,去触怒吴争。

    好在吴争没有继续追究鲁之域的意思,现在的关键是弄清楚,沈致远的真实心意,虽然已经刺刀见红,可吴争心里依旧有一丝执念,那就是期望着沈致远并不是如多尔衮所说,要自立。吴争问道:“黄驼子呢?他该不会也改变初心,要与本王为敌了吧?”

    宋安摇摇头道:“盐城方向回报的传言颇多,可毕竟没有与沈致远、黄驼子正面确认……不足为信。如果少爷同意,我派盐城长林卫正面与二人接触……。”

    “不必!”吴争突然道,“如果他们虚与委蛇,就没有暴露盐城长林卫的必要,如果他们真……,何必白送长林卫士兵性命?他们没异动吧?”

    “有。”宋安道,“沈致远所部前锋,正在沿范公堤,向北进军,估计是想抢占云梯关,做为北上退路。”

    吴争是真不愿意相信,可事实摆在那,沈致远确实在通州向北伐军进攻了,还造成了不小的伤亡,甚至裹挟了周大虎及吴淞卫被俘士兵北撤。

    虽然还无法确认黄驼子、周大虎是不是也变节,但既然宋安侦察到沈致远部北返,那么就能证明,沈致远并无向自己靠拢的意思。

    这种情报听在耳朵里,确实让吴争心如刀绞,信任,这东西对于为上者太过奢侈了,吴争不得不正面面对,如果沈致远确实变节,自己该如何应对?

    可这哪是说应对就应对的?

    抛开二人友情不谈,单就沈致远所部三万大军,也不是吴争此时一口就能吃得下的。

    “兴化方向战局如何?”

    宋安答道:“兴化有惊无险,岳乐从盐城出兵所率兵力不多,倒象是被沈致远赶出来的……好在兴化池二憨、祖大弼因第一军援军北上,没有向淮安继续北进,所以,兴化城守备兵力足够,只要据城坚守,等第一军后续拥军赶到,岳乐除了北撤,没有别的路可走。”

    这总算是个好消息,虽然还是被动,但吴争已经满意,他最怕的就是池二憨一冲动,对岳乐所部骑兵发动主动进攻,那伤亡就太大了。

    吴争这才转头面向张国维,“张公想必也听明白了,此时打一场,咱们不吃亏……相反,对于敌人而言,他们心中的和谈意愿会更强烈些。这叫……以战促和!”

    张国维心里虽不赞同,可他总是带过兵的人,明白战场关键点在哪,也明白吴争以战促和能掌握谈判的主动权,迫使清廷做出更大的让步。

    他想了想答道:“那就请王爷划出一道明确的界线……时间、地点。”

    这话有些“逼宫”的味道,但吴争不在意,他知道张国维并无私心,于是笑了笑,道:“传令蒋全义,撒丫子狂欢三天,再传令池二憨、祖大弼,得空打岳乐一个反击,如果能让岳乐吃点苦头,缴获些战马,本王就记他们一功。”

    说到这,吴争看向还单膝跪着的鲁之域,“鲁将军可愿追击穷寇?”

    鲁之域忙应道:“只要王爷一声令下,末将绝无二话。”

    “那就好,集结军队,向沛县突击,你只管前突,不必在乎左右两翼,有本王为你殿后……。”

    “那敢情好!”鲁之域笑颜遂开。

    “但须切记,沛县就是界线,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进入兖州地界……本王还不想把鞑子逼急了反咬一口。”

    “末将遵命!”鲁之域大声应道。

    吴争朝张国维道:“时间有了,三、五天。地点也在有了,兖州为界……张公以为如何?”

    张国维反问道:“那清廷使团……?”

    吴争哂然道:“他们不是想北返吗?那就如他们所愿……张公立即知会他们,六个时辰之内离开徐州城,否则后果自负。”

    “好吧,我这就去办。”张国维随即匆匆而去。

    吴争转过头来,对宋安道:“立即传讯夏完淳、廖仲平,再坚持五天……不,六天。六天之后,他们便可以遵从朝廷旨意撤兵。”

    宋安犹豫了一下道:“可朝廷在派出使团同时,就已经对和州、滁州下了撤兵命令……此时传讯,恐怕……。”

    吴争自信地摇摇头道:“我并不想让他们与凤阳阿济格来场大战,只要他们各自驻囤万把人,牵制阿济格无法北上就成……他们对朝廷也很好解释,就说分批撤退就成。”

    宋安犹豫道:“可万一他们都撤了呢?”

    吴争闻言一愣,随即笑道:“那也没关系,你传令给陈胜、方国安,让他在凤阳东南天长方向虚张声势打上一仗……对了,钱翘恭部现在情况如何?”

    宋安笑了。带着一丝得意道,“还真让钱将军占了个大便宜,泗州城仅八百守军,还是些老弱病残,被钱将军带兵一围,吓唬了一通就开城献降了。据消息称,泗州城内三千多匹上好战马,全让钱将军给得了。”

    吴争哈哈大笑起来,点点宋安道:“你小子的馊主意,倒还歪打正着了……传令钱翘恭,配合陈胜、方国安所部,尽力牵制阿济格,给我留出几天空隙。”

    “是。”

    ……。

    当天午后,苏克萨哈、索尼等人被驱逐出城。

    战争的号角再次响起。

    这时,义兴朝廷的使团总算到达徐州。

    倒不是说,使团来得太慢,相反,他们已经是紧赶慢赶了。

    从应天府到徐州府,上千里的距离,这还是直线距离,如果不是双方各派使团打算和谈,阿济格不大开方便之门,使团就得从扬州府绕行,那时间就得更久。

    义兴朝使团很庞大,二十一人。

    正使是时任宗正令朱存釜,副使有二,说起来这二人在后世的名气很大,当然,眼下也不小——左副都御史黄宗羲、兵部职方主事(明、清都设职方司,以郎中主事。清以满五人、汉二人设七郎中)顾炎武。

    这二人来历很大,是东林党骨干,与傅山、王夫之等齐名,与头皮太痒、水太凉的钱谦益早前也是至交,但二人与钱谦益的品性,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将计就计(一)

    汉明正文卷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将计就计顾炎武虽是江苏人,但在明末他只是个生员,隆武朝时做了小官,隆武亡后,响应黄道周,随之北返,入了义兴朝,不过因他在明亡时,没有进士出身,且他年青时的国子监生,也是捐纳的,所以,在这个讲究功名的时代里,他虽有才学,却一直处于低层的位置,很难获得升迁。

    黄宗羲则不同,当然,他也没有在明末搏得进士功名,但与顾炎武不同的是,黄宗羲“入道”早,而且是正道。

    弘光朝灭亡之后,黄宗羲就与孙嘉绩、熊汝霖一起“扛过枪”,之后投朱以海,与王翊在四明山“打过游击”,可谓交情颇深。

    事实上,朱以海监国绍兴时,黄宗羲就是和钱肃乐、张国维、张煌言等是一路人。

    而吴争横空出世,崛起之后,黄宗羲因心系“正朔”,追随王翊入应天府,而王翊成为都御史之后,黄宗羲随着水涨船高,得到了左副都御史的高位,这是资历的原因。

    这个组合很有意思,秦王、宗正令朱存釜,既与吴争有“不共戴天”之仇,当初吴争谏言在应天府来了场“大扫除”,使得朱存釜赔光了家底,这可三年间他辛辛苦苦挣下的家业,有道是挡人财路,相当于杀人父母,这仇结得确实有些深。

    同时,吴争还挡了朱存釜的道。如今朱慈煃死了,义兴朝还有谁比朱存釜更有“大义”,虽然这是朱存釜及他的一些拥趸们自封的,可血统之近,应天府宗室无人过其右,倒也是真的。

    相较于让一个女流之辈,坐在那九五至尊的宝座上,朱存釜是日日夜不能寐啊,他感觉太对不起列祖列宗了。

    可问题是,朱媺娖也不是省油的灯啊,她虽袒护宗亲,可这几年颠沛流离下来,自保能力也是有的,登基之后,随即将夜枭改编为锦衣卫,并组建右营,将大权交于张同敞,死死把守住了应天府格局,这是朱存釜无法凭宗室之力,可以轻易掀翻的。

    军权哪!

    说到底,最关键的还是军权。

    朱存釜眼下最缺的就是这玩意了。不用讲理,直接就干,简单、粗暴,有效!

    就象张同敞将朱慈煃王府连锅端了,屁事没有。

    朱存釜可不想下一个就轮到他。

    于是,朱存釜不得不顺势帮了马士英一把,从而想与吴争“化敌为友”,助他得到左营大权。

    可惜的是,他帮马士英入宫面圣,朱媺娖在明知张同敞“犯规”的情况下,依旧采取了袒护,让马士英进宫之举,显得苍白无力。当然,这和朱存釜没有多大关系,他的襄助已经做到,此时,他就带着随行的马士英,来到吴争面前索讨“酬劳”了。

    马士英“痛哭流涕”地跪在吴争面前,擎着吴争交托于他的吴王金印,“士英无能,辜负王爷重托,使得王爷被困淮安府半月有余……请王爷治士英罪……。”

    吴争起身搀扶起马士英道:“都花甲之龄的人了,别动不动就哭……没得让外人笑话。”

    随即吴争转头向朱存釜微笑道:“秦王见笑了……且随便坐。来人,上茶!”

    朱存釜别的本事没有,可察言观色的本事不小。

    他听出来了,自己,是外人。

    不过他不介意,谁不把谁当外人呢?

    此一时彼一时,得拣要紧的来。

    于是朱存釜开门见山了,“吴王,本王此来,就为一件小事……那个,马大人,你来说?”

    马士英低着头悄悄地朝后缩了一步,哪敢接话?

    吴争微笑着扫了马士英一眼,然后转向朱存釜,“那就秦王自己讲吧。”

    朱存釜瞪了马士英一眼,胖脸随即换上一副笑脸,“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对吴王而言,不过举手之劳……之前你我虽有误会,可本王心里,还是佩服吴王能为的,试想,举世之间,还有谁能象吴王,在短短五年之间,力挽狂澜,救天下明人于……。”

    吴争礼貌地打断道,“那……秦王不妨直说。”

    朱存釜稍稍尴尬地顿了顿,语调沉重地道,“朝中……有奸倿!”

    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