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605章

汉明-第605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颖川、武平二卫皆为明军降兵,屈膝事清、屡受欺压,早已心中不平,只是苦于无人领头,才忍气吞声至今……。”书生侃侃而谈,“况且王爷北伐军之战力早已闻名世,黄河、长江沿岸谁人不知,何人不晓,此次连满清摄政王都丧命于王爷之手……学生断言,颖川、武平二卫皆可传檄而定。”

    吴争突然笑道:“虽然本王也喜欢听人恭维,可你这马屁拍得不是王太爽……你若是想吸引本王目光,以此为晋身之阶,怕是要失望了……本王身边马士英马大人恭维人的功夫,那可比你高明多了。”

    马士英无语,又遭无妄之灾了。

    “王爷果然明目如炬,学生佩服!”书生反倒不讳言了,“学生学有所长,见王爷已隐有帝王之相,故来投效,还望王爷不弃!”

    吴争一愣,心道这厮的脸皮还真厚的可以,所献的计八字还没一撇,这就毛遂自荐上了。

    吴争没理会他,转头看向马士英、宋安,“你们觉得他的计策可行吗?”

    马士英答道:“冒襄字辟疆,号朴庵,又号朴巢,扬州人氏,年近不惑,士英与其有过数面之缘。”

    说到这马士英停住了,看着吴争。

    吴争惊讶地道:“这就完了?”

    马士英道:“完了。”

    “你还没回答此计可不可行呢?”

    马士英答道:“世间并无不可行之计,而在于王爷愿意不愿意去做,还有值不值得做。”

    这话隐讳,但吴争听懂了其中意思。

    不得不说,这书生确实契合了吴争心里的期盼。

    光复徐州的意义重大,五年间,一切的努力和拼杀,因徐州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说,北伐军占领徐州,那么整个战场的态势就会逆转,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

    吴争能不知道?

    但问题是,如今确实是打不下去了,张国维说得没错,再继续打下去,除非不发军饷,天上掉弹药,将士可以饿着肚子与敌拼杀。经典小说网

    当然,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就地取食”,可这能干吗?

    所以,不管吴争此时心中北伐的意愿有多迫切,也得听从张国维的规劝,因为张国维的意思,就是整个大将军府众僚属的意思。

    可这书生给了吴争另一种可能和希望,劝降、迫降颖川、武平二卫,以四面合围凤阳阿济格部,迫使清廷让步,从而真正光复徐州。

    这个计策有很大的风险,一是虽然四面合围,但须得到颖川、武平二卫封住西、北两面,还得由夏完淳、廖促平两部堵住南面,而北伐军堵上东面,这是一场跨势力、跨地域的军事行动,风险在于颖川、武平二卫能不能抗得住阿济格一次正面进攻。

    而最大的风险在于清廷会不会愿意为阿济格部贴上一个徐州的得失,如果不会,那么战争便不会逆转地持续下去,这是吴争及朝廷不可承受之重。

    因为阿济格部的负隅顽抗加上来自河南、山东两个方向的敌人援军,足以打烂整个凤阳府,拖垮大将军府和朝廷。

    也就是说,势必形成清廷将主力向黄河两岸集结,真正的主战场,就会从西南、东南转向江南,这与吴争以西南、东南牵制清廷,实现自己在江南崛起的战略是绝对矛盾的。

    而马士英的这句话,就是在点醒吴争,该如何抉择。

    吴争慢慢转头看向宋安,“你的意思呢?”

    宋安木然道:“不管少爷作何决定,我都赞同。”

    “屁话。”吴争随口骂了句,再转向那书生,“怎么称呼?”

    书生简单收拾了一下他的衣冠,然后郑重揖身道:“学生李颙,拜见吴王殿下。”

    吴争心中一震,“我知道你……。”

    这话让所有人都愕然了。

    尤其是李颙本人,他惊讶地问道:“王爷从何处知道学生?”

    确实,此时的李颙才不满三十,尚未周游讲学,他因父亲战死襄城,家境困苦,与寡母相依为命,因营养不良,面色如菜,被人称李菜。

    吴争知道他,仅是因为后世将李颙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统称为“关中三李”,与浙江余姚黄宗羲、直隶蓉城孙奇逢并称为海内三大鸿儒之故。

    好在吴争见机快,一声朗笑就遮掩过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嘛。”

    虽不契合,却也无人再敢追问。

    事实上,吴争随便一扯,也没人敢追问。

    “李颙,本王想问,你觉得是得陇重要,还是望蜀重要?”

    李颙微笑道:“那需要先问王爷,是想锐意进取还是知足常乐了。”

    吴争也微笑起来,“若本王想二者兼得呢?”

    李颙明显一愣,突然拱手道:“告辞!”

    吴争哈哈大笑起来,“且慢……是知难而退?”

    “是。”李颙回转身,直视吴争道,“学生才疏学浅,尚做不到为王爷谋划二者兼得之事。”

 第1372章 李颙舌战双儒(一)

    吴争慢慢收敛起笑意,轻叹道:“你可知道,仅这月余的大战,耗光了本王辖下十余府整整五年的积蓄……若按你所说光复徐州,先不说凤阳府阿济格会不会突然拼死发难,就说清廷,怕也舍不得这战略要冲啊……两朝的实力不在一个等量上,若是因此引发朝廷与清廷殊死一战,怕死清廷还没亡,我朝先拖垮了……!”

    李颙静静地听着,等吴争说完,他道:“王爷自认为自己是神?”

    吴争摇摇头。

    “圣贤?”

    吴争再次摇头。

    “那就是了,既非神仙,又非圣贤,何惧之有?况且天下人的性命归于自己,如何选择,也非王爷一言可定,王爷又何须为他们的生死过虑呢?”

    吴争反驳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何为穷?又何为达?”

    吴争一愣。

    “王爷若以学生现状为穷,学生绝不答应。”李颙认真地说道,“学生以为自己富有四海。”

    吴争有些品出味来。

    “若学生以王爷此时不并为达,王爷以为呢?”

    吴争笑了,和聪明人聊天真得不累。

    “请坐!”

    “谢王爷赐座。”

    待李颙坐下,吴争看向马士英,“你听明白了吗?”

    马士英慢慢点头,“听明白了,只是……王爷要如何面对张公,又如何应对朝廷?使团两位副使可等在外面呢!”

    吴争想了想道:“张公那可以慢慢来,先搞定那二位副使吧。”

    说到这,吴争回头对李颙道:“你来试试?”

    李颙笑道:“固所愿,不敢请尔。”

    ……。

    “吴王欲贪图一时之功,令江南千万百姓饱受战火之苦,如此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之举,贤君不为……臣恳请吴王,令大军撤返,重续两国和谈,如此方可全吴王一世英名!”顾炎武义正词严地说道。

    “想五年前南都陷落,亭林先生与挚友归庄、吴其沆投笔从戎,追随佥都御史王永柞合谋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可谓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然,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李颙如数家珍,“敢问亭林先生那时可曾想过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八字?”

    顾炎武一愕,道:“彼时南朝猝亡,群龙无首……可如今圣君在位,贤臣聚集,岂可混为一谈?”

    李颙毫不客气地反驳道:“当日昆山失守,亭林先生生母被清兵砍断,二兄弟被害……听闻令堂(嗣母)闻变,毅然绝食殉国,临终嘱咐先生道,我即使是一个妇人,身受皇恩,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非他国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敢问先生,可还记得乎?”

    “你这是何意?”

    “学生意思很简单,连一妇人都能大义殉国,何况我等七尺男儿?”

    顾炎武愤然道:“顾某是贪生怕死之人吗?我顾虑得是江南数千万黎民百姓的生死、福祉!”

    李颙反驳道:“说句得罪的话,江南黎民百姓的生死、福祉还轮不到先生顾虑。有道是人自欺则天欺之,人自强则天予之……国破家亡之际,人,须自救而非待人救。”

    “可伦理纲常,吴王毕竟是臣,恃手中军权肆意违旨抗命,必将受世人唾骂……你一小小幕僚,也敢妄论军政、国策?”

    李颙慢慢回头看了一眼吴争。

    吴争却与宋安聊得起劲,也是,文人吵架,那据经引典,着实听得头痛。

    在场就行,听,吴争就没兴趣了,他要的,只有结果。

    吴争见李颙转头看自己,挥挥手道:“聊你们的,就当本王不在。”

    这话让所有为之一懵,这不甩手掌柜吗?

    好在吴争终究是在场,这也平息了黄宗羲、顾炎武一半的怒气。

    李颙得到吴争变相的鼓励,回头怼道:“将在外君命尚有所不受,何况是吴王殿下,大将军府虽属朝廷旗下,可毕竟令出二门……。”

    “放肆……尔敢挑拨陛下与吴王的关系,分裂朝廷吗?此罪当诛!”顾炎武怒斥道,再朝吴争道,“吴王可听见这厮狂悖之言……还不将他拿下治罪,以儆效尤!”

    其实李颙在话出口后,也感到一丝惧意,有些事做可以,但说不得。

    他不由自主地再转头看向吴争,不想,此时吴争连头都转过去了,侧对着众人,和宋安象是聊到了兴头上。

    李颙胆子为之一壮,笑应道:“我朝自洪武始,便广开言路,怎么……亭林先生想开以言获罪之先例吗?”

    顾炎武得不到吴争的回应,一时气急。

    终于,一直在边上“观战”的黄宗羲沉不住气了,随即加入了战团。

    “以言获罪自是不可取,可不包括狂悖谋逆之言行。”黄宗羲已观知吴争态度,也就点到即止,重新将争执行向出兵沛县的问题上,“区区沛县,得以无益,胜不喜、败则必会引起徐州城防危急,是智者不为矣。况且,旨意毕竟是旨意,在这等微波之事上,吴王落一抗旨恶名,更是智者所不为。”

    李颙微笑道:“梨洲先生素来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时常道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帝王一家之法……怎么,到了今日此时,也想拾故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牙慧吗?”

    黄宗羲一愣,深深地看了李颙一眼,“年青人能博学强记自然是好事,但还得用在正途上。黄某是说过天下为主,君为客之语,但此时正值天下大乱之际,须有一明主统一发号施令,方可聚拢天下人心,外抗强敌,内修德政。按小友之意,若各地诸侯皆不奉君令,岂不是分裂本就已经孱弱的国力,予敌以可趁之机吗?”

    然李颙显然不同意黄宗羲的论调,他毫不留情地反怼道:“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最为儆切。学生以为明体适用之正业,处也有守,出也有为,生民蒙其利济,而世运宁有不泰。道不虚谈,学贵实效,学而不足以开物成务,康济时艰,真拥衾之妇女耳,亦可羞己……(未完)”

 第1373章 李颙舌战双儒(二)

    (上接)“……先生方才所言正值天下大乱之际须有一明主统一发号施令,学生不以为然,先生之言前提是须有明主,可当今圣上当得起明主二字吗?”

    “大胆!”

    “放肆!”

    黄宗羲终于怒了,和顾炎武同时喝斥道。

    可这次李颙已经不再回头看吴争,他平静地道:“当今圣上拥二十一府之地,千万百姓,外不能震慑敌寇、号令北伐,内不能于民生计,先有钱庄、银号弊案,后有群臣叛逃……如今,天子坐拥二十余万大军囤兵南岸,却坐视北伐军被敌合围而不救,苍天在上,公道自在人心!如此君王,岂可称明主?”

    黄宗羲面目激愤,可一时难以反驳。

    顾炎武怒极反笑,带着一丝讥讽道:“小子可知,当今圣上乃吴王拥立?”

    这话令李颙脸色大变,回头看向吴争,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语病了,这不是指着和尚骂秃驴吗?

    果然,吴争的脸色变了,他已经慢慢转身,正面对着众人。

    吴争看着李颙,好一会道:“之前你问本王可是神仙、圣贤,本王回答,不是!既然本王不是神仙、圣贤,那岂能无过?犯错不要紧,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对吗?”

    这话令李颙脸色一喜,他知道吴争没有因此怪他。

    可这话听出黄宗羲、顾炎武的耳朵里,如同雷霆,二人冷汗淋漓。

    什么叫知错能改?

    这是改的事吗?

    是不是发现拥立错了皇帝,就废了皇帝重立?亦或是自立?如同早年将朱以海从龙椅上一把拽下?

    别人这么说,听听也就是了,没人当真,可这话出自吴争之口,那就没人敢不当真!

    吴争兵力不多,二十万,相较清廷根本不在一个等量级,相较西南、西北大顺、大西军,更是不及五成之数,哪怕相较义兴朝明军,也是少了三成以上,可举世无人敢轻视北伐军,因为这是打出来的威风!

    能枭首多铎、枪杀多尔衮,至今还圈着博洛的人,谁敢轻视,那就是自己找死了。

    黄宗羲、顾炎武陷入了惊恐,他们不是惊恐于自身,而是惊恐于,这要是吴争真因此起意,废黜皇帝,那自己二人,就成了青史罪人了。

    世人绝不会去理会此时发生了什么,只会记得,是黄宗羲、顾炎武在徐州城逼反了吴王。

    然而,吴争却并不自知,或者说,这就非他本意。

    “二位副使难道就不能容本王几天?”

    听听,听听,这语气多谦逊?

    这可是吴王殿下。

    黄宗羲、顾炎武相视一眼,迅速明白了吴争的用意——威胁!

    不着痕迹地威胁!美丽书吧

    先展露出霸气,再予以和善,无往而不利!

    简单、粗暴,但,有效。

    黄宗羲、顾炎武不由得心里叹了口气,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再犀利的嘴皮子,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