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741章

汉明-第741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颜确实“勇猛”,他奇葩地下令,骑兵全员在广信卫停战休整的短暂空隙内,开城门发动反击。

    确实够“勇猛”,他甚至完全不顾,此时城外两路广信卫已经会合,还多了姜瓖五、六千人。

    这是什么比例?

    近一比六、七的比例。

    但巴颜绝不认为他是找死,而是为大清、为皇上、为朝廷尽死忠!

    天晓得,这个不是满人的满人,竟会有这种坚定的忠诚。

    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被吴争视为“不可不防”、被李过视为“三姓家奴”的姜瓖,主动请战,率己部硬撼,迎击巴颜二千多骑兵。

    而李过和刘体仁,反而成了协从,由两侧为姜瓖压阵。

    当漫天的弓弩,伴随着沉闷的火枪击发声,可以想象,再精锐的骑兵,也抗不住三面受敌啊。

    此战,姜瓖以伤亡一千八百多人的代价,全歼巴颜所部骑兵,由此,他当仁不让地坐实了广信卫第四把手的位置。

    可,这也就给之后的广信卫分裂,埋下了不可逆的种子。

    当然,这是后话了。

 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比吴三桂更可恨的大汉奸

    盱眙城,战火已经持续了近半个月。

    从开始北伐军进攻,到如今北伐军守城。

    主客易位,战斗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城外,从临淮、凤阳城赶来的清军,已经高达二万之众,可城内,池二憨、史坤、黄大洪三部分加起来,此时已不满六千人。

    城外清军集结了不下十门三千斤红夷大炮,对盱眙西门是日夜狂轰滥炸。

    好在黄大洪见机快,早下令用土木封堵死了城门。

    而清军红夷大炮是直射炮,就算抬高炮口,也无法象曲射炮那样对城内进行准确射击。

    这就使得城外大炮,也仅仅只能轰击城楼、城门、城墙,无法对城内守军的有生力量进行杀伤,更多的,是对城内守军的威慑。

    西城门在连续的战火荼毒下,早已伤痕累累、残破不堪。

    可六千对二万,近半个月愣是没让敌军攻入城内,这不得不说说两军的对比了。

    守军这边不用多说,池二憨、史坤所率的是号称北伐军最精锐的第一军。

    这支军队,一直被吴争视为“禁脔”,向来不轻易示人。

    清廷想要了解它,往往只能旁敲侧击,从细微处去猜测和预判。

    譬如兵员的组成,粮饷的多少,火器的普及程度等等。

    但这次,第一军在盱眙城牛刀小试,仅半天功夫,轻松拿下了有二千清兵防守的城池,火力之密集、士兵之勇悍,已经被赶来增援清军获知。

    而之后长达十多天的搏杀,让城外清军越来越没自信,能轻易攻下这座并不大、也并不坚固的小城池。

    那么,城外清军真敢无视阿济格帅令,消极殆战吗?

    这还得从这支清军的主将说起。

    众所周知,阿济格此时拥有的十万大军,最大的组成部分是原徐州八万驻军。

    这八万驻军良莠不齐,其实是一个当时降清明军的大杂烩。

    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以及湖广、江浙,只要没什么意外,清廷就将这些降军往徐州囤积。

    自古以来,徐州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清廷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徐州离京畿不远,万一有事,便于弹压。

    二则,清廷当时已经有了蚕食整个华夏的打算,将这些军队囤于徐州,便于向各个方向派兵。

    而这八万人中,并不包括象姜瓖这样追随阿济格多年的降军。

    譬如,这八万人中,兵力最多的就莫过于清廷一等精奇尼哈番(相当于子爵)的左梦庚所部。

    左梦庚,原明名将左良玉之子。

    在他爹左良玉死后,愣是率他爹二十万旧部降了清。

    从他为恶的程度,完全不下于臭名卓著的“大汉奸”吴三桂。

    吴三桂降清,多少是因为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很尴尬,崇祯已经上吊,他夹在李自成和清军之间,虽然同是汉人,但是毕竟大顺军逼死崇祯皇帝,算起来是吴三桂的仇敌。

    在吴三桂看来,大顺军是远不及清军的,与其与“仇敌”合流,那还不如投降清军呢。

    至于什么“冲冠一怒为红颜”,那是戏说,听听也就算了,不能太当回事。

    但左梦庚却不同,崇祯上吊,他爹左良玉还是大明忠臣,时为宁南伯的左良玉,还为弘光朝镇守武昌。

    二十万大军哪,说它是当时弘光朝最强大的军队,一点都不夸张。

    可为何左良玉要“反”?

    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左良玉的成名,不是在关外与清军作战,而是镇压农民军起义,以农民军将士的人头,不断累积战功,先被拜为平贼将军,后来又被封为宁南伯。

    这么一说,脉络就清晰起来了。

    左良玉为弘光朝镇守武昌之时,正是李自成被清军赶出顺天府,一路溃退南下之时。

    大顺军好退不退,偏偏往左良玉辖地退。

    要知道,这两方之间的仇恨是巨大的,刚才也说了,左良玉的发迹,那完全是靠杀农民军的。

    可问题是,在崇祯最后几年,大顺军实力不断壮大,原本杀“贼”杀顺手的左良玉,在面对大顺军时,已经败多胜少。

    也就是说,被大顺军打出心理阴影了。

    而那时大顺军虽说是向南溃退,可毕竟有三十万人马,兵力远胜于左良玉。

    加上李自成那时还活着,左良玉确实是怕了。

    他急中生智,趁着弘光朝当时正在发生了“假太子”案,于是便假称奉“崇祯太子”旨意,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领他自己的全部军队,向当时南明的首都应天府进发。

    事情很明显,左良玉并不想真“反”,他只是想换个地,避避李自成的风头。

    可这支弘光朝最强的军队倾巢而来,确实吓坏了当时的弘光帝和一应群臣,心想,这还没亡于鞑子之手呢,倒先亡于自己臣子之手了。

    如果左良玉当时真率兵进入应天府,或许弘明还未必这么快玩完。

    因为这二十万大军毕竟不是纸糊的。

    可惜,老天不答应啊,大军刚到九江,左良玉就病死了。

    树倒猢狲虽然没散,但人心、军心散了。

    之后,弘光朝从江西调来靖国公黄得功,两军一场火拼,左部大败。

    那么问题更加严重,这二十万大军面临着在弘光朝和清军之间抉择。

    可叹的是,左良玉好歹自称大明忠臣,可他的儿子左梦庚,却是个孬种。

    左梦庚犹豫再三,愣是头也不回地率军投清,而他当时的投降对象,就是英亲王阿济格。

    这么一来,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弘光朝,一朝之间,就折损了原本实力最强的军队。

    这可不是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的折损,那是成建制地投降了敌人。

    此消彼涨啊!

    这直接引发了弘光朝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迅速败亡。

    从而印证了一句话,坚固的堡垒,永远是在内部被攻破。

    左梦庚,其罪,当诛!

    其实左良玉的“清君侧”行动,虽然被皇权所忌,但并非是罪不可恕,特别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连民军、义军,隆武帝都能联络,何况本就是自己的臣子?

    而左梦庚最多算个从犯,他爹死了,不管是归附还是被朝廷“招安”,有功无过啊,至少也是功过相抵。

    可惜,左梦庚愣是一条道走到了黑,连累弘光朝防务迅速崩溃,更连累了江南无数汉人惨遭鞑子屠戮。

 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不可阻挡的演变

    ps:感谢书友“大剑士”投的月票。

    而原徐州驻军,最多的就是这支被左梦庚带沟里去的军队将士。

    左梦庚当时被清廷封授为一等精奇尼哈番,他的军队也被清廷划分之后,分散于清军各部中,譬如反附后叛的金声桓,就是左梦庚那支降军的一部分。

    战斗力强的被分散开去,战斗力弱的老弱病残,被滞留下来,成了徐州八万驻军之一。

    那么,盱眙城内外两军的对比,就不言而喻了。

    可有一点,这二万军中,也是有真金白银的。

    清廷多罗贝勒拜音图,被阿济格任命为进攻盱眙的主将,随他而来的,便是货真价实的镶黄旗旗兵,兵力不多,一千八百精骑。

    拜音图努尔哈赤之侄,妥妥的清廷宗室。

    可惜,多尔衮已薨,坐党附罪,拜音图亦受牵连,原本该削爵、幽禁、削宗籍的。

    幸好阿济格奉旨出京,接手徐州大军,镇守凤阳。

    拜音图这才被清廷特赦,随阿济格来到了凤阳府。

    原本,敌人的敌人,应该是朋友,至少该是盟友,但拜音图既然受朝廷指派,自然就被阿济格所忌惮,由此,不管怎么解释,也无从解释,拜音图实际上就被阿济格摒弃在权力中心之外。

    此时,阿济格已经到了火烧脚后跟的程度,依旧不忘借刀杀人啊。

    实际上,如今三个战场,有两个在凤阳府,阿济格已经很清楚,广信卫都这么难调理,何况是被吴争深藏的北伐第一军。

    调重兵至盱眙,一来是对盱眙势在必得,二则是借机剪去拜音图的羽毛,最好因此战获罪,赶回顺天府去。

    而阿济格真能如愿?

    要知道拜音图辈份可要比阿济格大一辈,阿济格得管拜音图叫叔。

    都说吃过的盐比吃过的饭多,拜音图能不明白阿济格心中那点小九九?

    于是,拜音图到了盱眙城外之后,下的唯一一道命令,那就是红夷大炮可劲地轰,不担心炮弹、火药,凤阳城管够。

    至于之前那些清军攻城计划,也被拜音图阻止。

    用拜音图的话说,明明可以大炮解决的问题,就用不着将士拼命。

    听听,听听,多么地爱兵如子啊。

    之上综述,就是北伐军坚守盱眙城半月未失的主要原因。

    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正是待罪之身的拜音图,终究抗不住阿济格一而再再而三的畅饬令。

    阿济格在得到了兖州多尔博的明确答复,同意出兵增援凤阳府之后,立马精神抖擞,决意将盱眙做为反击的突破口,准备与北伐军见一真章了。

    那么,拜音图就抗不住了。

    建兴二年,八月初三,凌晨。

    盱眙争夺战,再次进入了白热化的攻防激战中。

    ……。

    盱眙城内,县衙。

    池二憨、史坤、黄大洪三人在争论。

    但他们争论的不是该不该坚守或者该不该撤退,他们争论的是,该不该急报杭州府,向吴王求援。

    战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原本这三人的任务是突袭,不,准确地说是偷袭泗州。

    可如今局势大变,已经完成不了偷袭,那么,处于绝对兵力劣势下的守军,有没有必要再在此消耗兵力,作均为的牺牲?

    这才是三人争论的重点。

    特别是史坤、黄大洪,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

    史坤认为,只要没有接到撤退命令,那就必须按原计划行事,战至一兵一卒,也不轻言撤退。

    可黄大洪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三人奉命至天长时,吴王并不知道眼下这一切变局,那么,做为前方将领,有必要去提醒、劝谏主公对命令进行必要的修缮。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二人相持不下,把目光都投向了池二憨。

    池二憨是三人中,最接近吴王的人,也是最后来的。

    自然最有发言权。

    可池二憨也不知道啊,他率军出发时,海州还没有被攻破,广信卫也还没对临淮发起强攻,姜瓖也没临阵倒戈。

    从这方面来说,黄大洪的说法是对的。

    可反过来一想,史坤的话也有道理,小安子总揽长林卫经年,按道理,各处战场的战况,少爷一定是获知了的,既然没有新的命令传来,那定有少爷自己的道理。

    做为少爷的亲随,池二憨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自家少爷的决定。

    从这方面来说,池二憨更倾向于史坤的意见。

    难决之际,老实的池二憨做了一个滑头的决定——一面派人急报杭州府讨令,另一面,坚定执行原坚守盱眙、择机占领泗州的命令。

    盱眙这座小城,从刚开始的偷袭战,变为争夺战,到此时,已经不可逆转地成为了双方殊死搏杀的战场。

    ……。

    清廷因嗣亲王多尼、多罗平比郡王罗科铎的死震动。

    区区不名一文的小镇,折损了大清朝两王,噩耗传至京城,朝野俱惊!

    如果不是已经隐居宫中、退让一线的布木布泰和洪、范等人的力劝强阻,愤怒的福临,已经下了追责阿济格的旨意,并一时激愤,决定要率新军亲征。

    太可怕了!这是济尔哈朗在退朝之后,抹着额头的冷汗,对洪、范二人说的。

    几乎所有人都反对福临亲征,但只有布木布泰的话,起了作用。

    布木布泰是这么对福临说的,“皇帝啊,当年天津卫乱民造反,短短一个月,乱民人数超过三万之众,皇帝那时哭着要退回关外……可还记得?”

    这话让福临顿时冷静下来,少年人嘛,血气方刚,在所难免,可福临就象是温室中长大的花儿,经不起风浪。

    他虽有为明君之心,可终究难敌心中的恐惧。

    没错,只有恐惧可以让人失去理智般地冲动,自己说服了自己的福临,于是就改变了主意——不再亲征了!

    他决定,换一种方式来解决这个困扰了他整个童年的问题。

    那就是驱虎吞狼!

    联合多尔博,遏制阿济格。

    令众人惊愕的是,原来在福临心里,对阿济格的恨,竟远远超过了多尔衮。

    不过反过来想想也是,多尔衮已经死了嘛,和死人还置什么气?

 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 鞑子一样不缺窝里斗

    福临认为,多尔博只是个比自己还小一岁的孩子,虽说嗣了多尔衮的王位,可毕竟不是亲生,只要多施恩,定能誓死效忠于自己,毕竟同为爱兴觉罗的血脉嘛。

    这次洪、范等人没有阻止,在二人心里,阿济格对皇权的威胁,确实远远大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