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744章

汉明-第744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需要有个前提,那就是炮团还得继续向北逼近。

    而此时不断地炮击,就是为逼近做准备。

    ……。

    当天午夜,子时一刻。

    吴淞卫的炮击依旧在持续,而城内原本惊惶的守军,渐渐地开始习惯了在这种炮火中生存。

    人类的适应性确实很强,其实也很简单,背靠一堵坚实的厚墙,就可以安然无恙。

    这种发现,让城内鞑子已经可以无视城外的炮击,除了有些不方便之外,其它的,就没什么不同了,该吃喉该喝喝。

    甚至有人还有玩笑,指着空中瞬间划过的弹痕道,“这是城外南人,给咱们放焰火呢!”

    岳乐也这么认为,他觉得,一向低调的吴争,这次太高调了。

    有些,名不副实啊!

    难道做了吴王之后,整日饮宴、美人相伴,髀骨生了赘肉?

    但岳乐想归想,心里却一丝都未放松。

    有了前车之鉴,岳乐的心一直是提着的,他清楚,城外那支敌军的厉害。

    战力强、敢拼命,只要有一丝缝隙,他们都能挖出一道鸿沟来。

    所以岳乐严令在城内、城墙上加派巡逻哨,以策万全。

    他唯一做了改变的就是,将东、西两门原本有三千人的守军,抽调了一些至南门附近,以加强南门的防守。

    这命令其实没错。

    东西两门已经被封堵,依靠炮击想坍塌城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留下千人防守,足矣!

    可岳乐终究无法揣摩到吴争的部署。

    这一整天的炮击其实不是浪费,也是节省。

    吴争之所以下令“三天之内收复海州”,并非是吴争不知道攻克海州的困难,而是拖延不起。

    与其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攻防战,还不如孤注一掷,倾尽全力打一场闪电战。

    再密集的炮击,也比拖上一、两月来得更节省。

    当然,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还有的原因,那就是之前吴争说的,“从东海中所登陆海州以东的那三千精兵”。

    为何到了夜幕沉沉的子夜,还要漫无目标的炮击?

    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牢牢吸引城中敌人的目光,为登陆的三千精兵,强攻东门打下基础。

    否则,以城中守军的密集程度,很难不发现向东门靠近的三千人。

    ……。

    丑时初。

    城外火炮依旧轰鸣,炽热的弹道在夜空中摇曳着。

    岳乐望着南门方向,紧了紧衣领,轻叹了口气,从摄政王薨于徐州城,朝廷在一连串的变故之后,已显外强中干之势。

    特别是洪、范等汉臣怂恿皇上,清算多尔衮党羽之后,朝野可谓是一片风声唳立,多尔衮做为摄政王,把持朝政经年,谁敢忤逆?谁又敢不为党羽?

    包括自己,岳乐又重重地叹了口气。

    虽然自己选对了队,择机站在了皇上这一边,可毕竟是“半路出家”,前两年附从多尔衮的经历,使得自己很难取信于皇帝。

    如果……如果这次海州失守……想到这,岳乐使劲地甩了甩头,怎么会失守呢?一万六千多守军,自己也不是个贪生怕死之人,就算敌军数万人来攻,也甭想轻易攻破海州城。

    岳乐失声笑了起来,自己是不是……太把城外那南人当回事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阵更为沉闷且悠长的炮声,让岳乐整个人为之一震。

    “怎么回事?东城怎么会有炮声……谁下令开得炮?”岳乐大喝道,“速查!”

 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收复海州(三)

    岳乐是真听不出来吗?

    当然不是!

    这炮声非常独特,完全不是己方红衣大炮所传出的声音,也与此时城外敌军的炮声不同。

    炮声一响起时,岳乐心里就惊骇了,这才让他整个人为之一震东门一定是出事了。

    可岳乐不能当场明说啊,他如果将东门出事说出口,那就是事实了,城中军心必定大乱。

    两面受敌,而且都是清军无法还击的火器。

    血拼不怕,怕得是只能挨打啊!

    东门传来如此密集的炮声,只能说明一件事,南门外敌人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岳乐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个致命的错误,他一直将海州东门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可这时他意识到,海,对于拥有三大水师的吴争而言,绝对不是阻碍。

    岳乐由此想到两年前天津卫、大沽口海战,吴争派了一支水师袭扰,当时仅不足千人登岸,就一直从大沽口打到了天津卫城下。

    当时朝廷还是派了钱翘恭率其枪骑增援天津卫,击退了来犯敌军,可眼下想来,这或许只是掩人耳目的伎俩吧?

    岳乐不得不喝问东门“缘故”,意图拖延东门受袭的消息在军中流传开来。

    但他知道,这,瞒不了多久!

    岳乐稍一思忖,立即调出一支偏师增援东门,而他自己则迅速击鼓召将,准备出战。

    所谓出战,就是迎战,出城迎战!

    这已经完全悖离了岳乐只守不攻的策略。

    可眼下,再没有别的办法了。

    两面皆是强敌,如果等天亮,守军发现两面受敌,士气定会一落千丈。

    海州城太小了,小到东、南两个方向一旦同时向城内开炮,足以覆盖城中任何一个区域,清军原先找到背靠一堵实墙来躲避城外炮火的方法,瞬间就失去了效用。

    而城内,一万六千余人中,有五千人是骑兵,与其被闷杀在城内,让敌人兵不血刃地攻下海州城,不如出城拼死一搏,就算失败,也可……转进。

    这是岳乐此时唯一能想到的办法。

    而这方案,是正确的。

    吴争对海州城已经志在必得,不是岳乐一万六千人能抗得住的。

    但,岳乐依旧没有认识到两点,一是东、西两门已经被封堵死,哪是短时间内能清理的?

    二是风雷骑已经守在东、西两座城门外,清骑出击,岂不是正中风雷骑下怀?何况,还有一支正磨刀霍霍的小林骑?

    ……。

    钱翘恭之前很郁闷。

    被吴争冷不防地点了迈密,钱翘恭就明白,吴争对北伐军的掌控,已经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

    连自己一个风雷骑指挥使做了什么事,都很快传到了吴争耳朵里,可想而知,军中发生任何一件事,都难逃长林卫布下的耳目。

    钱翘恭倒不是怨忧,他其实心里很清楚,正象吴争说的,迈密是私德,战场才是公义。

    如果迈密真是清廷派来的细作,那么,她与自己的关系,必会在军营中来去自如。

    可真要钱翘恭对迈密装作路人,以钱翘恭的心性,也做不到。

    吴争提出以他的名义,送迈密去杭州府交给父亲,这让钱翘恭确实松了口气,最大的难事解决了一半,那另一半,就是自证清白了。

    怎么自证?

    杀敌!19楼文学

    杀得越多,便越能证明清白!

    这便是钱翘恭此时的心理。

    对他而言,清白二字,比他的性命还重要。

    所以,在西门扑了个空之后,钱翘恭不加思索地下令,向北门迂回。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出战时,风雷骑是分兵两路的,一路西门、一路东门。

    但钱翘恭心里很清楚,吴争在东面部署了奇兵,那么,钱翘恭不用多想,就在两路兵马中厚此薄彼了。

    东路由祖大弼率领,而钱翘恭亲率另一路和小林骑到了西门外。

    而此时,钱翘恭率部去了北门。

    ……。

    真正地劳民伤财啊。

    挖了一个时辰,西城门厚达三丈的甬道,才清理出一丈多。

    眼见着两个方向的炮击声越来越响、越来越密集,岳乐开始有些慌乱了。

    他一面催促赶紧清理,一面派一队骑兵向北门增援,这是岳乐下意识地反应,因为此时北门,是城中清军唯一一个与外界联络的生门,当然要守好它,甚至在抽调东西二门兵力时,岳乐都没有去动北门。

    当然,岳乐此时并不知道,那个曾经的“部下”,已经心有“灵犀”,也去了北门方向。

    而此时已至丑时末、卯时初。

    南门外,一道焰火,直射天际,几乎照亮了半个天幕。

    岳乐心中一跳,虽然猜不到这焰火的意思,但征战多年的岳乐,已经意识到不寻常了。

    他猜测,很可能是敌人要强攻了。

    岳乐,猜对了。

    吴争的部署,说穿了很简单。

    水师确实控制着沿海,可此时舰炮没有那么远的射程,根本够不着海州城。

    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登陆岸。

    可运送拆卸下来的舰炮至百里外的海州城东,最难的不是炮太重、路难走,而是随时会出现的敌骑突袭。

    于是吴争决定大张旗鼓以正合,加自己亲临战场,城内岳乐想不被吸引都难啊。

    只要吸引住城中目光,趁着天黑,奇兵就可以轻松登陆扑向海州东门。

    这就是吴争下血本不计炮弹,也要将炮击持续到现在的真正原因。

    而东门的炮声传到吴争耳朵里时,这道总攻的焰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当吴淞卫以数十纵列,抬着云梯呐喊着向城墙冲刺时。

    城的守军慌了,不是他们怯战,而是城的守军太少了。

    炮团这一整天的炮击,岳乐在城红衣大炮先后被毁后,不得不采取守军临时下城墙,待敌军攻城时,再城墙御敌。

    可问题是,城墙需要时间啊。

    几个或者几十人城墙,那还快些,可要千,甚至二千人排队城墙,至少得半柱香的时间才能完全进入防守位置吧?

    虽说是从左右阶梯分批的,可毕竟无法同时在城墙形成足够密集的火力输出。

    岳乐以为,北伐军不会夜里攻城,因为没有人会明明可以炮击不死人却冒着两败俱伤的风险攻城。

 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收复海州(四)

    城上清军的防御出现短暂的空虚,这使得吴淞卫登城部队,轻松地攻入距离城墙一里之内。

    加上此时毕竟是后半夜,火把、火堆的亮度不足以映照城下每个区域。

    同时吴淞卫士兵在快速跑动,守军弓弩再精准,也阻碍不了他们,唯一可以阻碍的方法是,守军在城墙上施以密集箭矢。

    可这需要更多的人手,奈何清军此时正在排队上城墙,无法形成密集,直到吴淞卫士兵开始将云梯搭在城墙上登城时,清军才刚刚完成了城墙上的部署,开始疯狂地以密集箭矢射杀攻城部队。

    一轮箭矢,射翻了不下百名吴淞卫登城士兵,直接从云梯上摔落。

    但,清军也就仅仅两轮箭矢的机会。

    炮声“隆隆”,山呼海啸,铺天盖地的炮弹,倾泄在城墙上,用得,自然是开花弹。

    炮弹爆炸产生的碎片,四面八方地激射,组成了一张张死亡之网。

    那些辛辛苦苦赶上墙来,搭弓射了两箭的清兵们,此时眼中所流露的绝望,是无以复加的。

    炮弹打得太准了,准到开花弹第二道,也就是铁壳之内的引爆弹体的导火索燃尽,炮弹凌空爆炸,位置大多恰好在守军的头上。

    也是,都打了整整一天的炮了,这时再标不定炮火诸元,那炮团就不是炮团了。

    这轮炮击,可以说是开战整整一天,炮团性价比最高的一轮射击了。

    数百颗开花弹,愣是干翻了近二千人的守军。

    到吴淞卫第一波登城士兵翻身爬上城墙时,城墙上还能抵抗的清兵,最多不超过三百人。

    后世都说,但凡武器隔了代,就不再是战争,而是屠杀。

    这话,在特定的战场上,确实成立。

    譬如象此时海州的局部战场,这一点得到了印证。

    当然,二者的武器并不是隔代,最多只是半代。

    因为都是前装炮,唯一的区别是,在吴争的指引下,北伐军的炮,制造得更精致一些。

    膛线让炮弹成了椭圆形,这使得炮管的密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再则,大型蒸汽机的煅钢,极大地加快了钢铁的坚韧度,使得相同射程的炮,北伐军可以将重量降低不下四成。

    这已经非常不简单了,而火药的标准化提炼,更让爆炸威力、可靠性,有了极大的提升。

    这与清军之前部署在城墙,如今已经被摧毁的红衣大炮,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清军,甚至还在往炮管里塞铅弹、石弹,这,怎么能与吴淞卫炮团相抗衡?

    ……。

    战斗依旧在继续。

    鞑子的抵抗依旧顽强,只不过将原本应该在城墙上展开的血战,转到城墙内,两军上、下颠倒了位置。

    岳乐在南门附近聚结了不下一万大军。

    而这些军队的组成,比阿济格在凤阳府的原徐州大军要纯粹得多了。

    它们大都是汉旗军。

    汉八旗,虽说有个“汉”字,但真不能把它当作全是汉人组成。

    其实,它里面大多是当时关外汉人为主体,集合了关外各族,譬如高丽人,甚至满、蒙两族也不少。

    而关外的汉人,其实已经被满人同化,他们甚至不认为自己是明人,更勿论是汉人了。

    他们的性格、习惯、语言几乎与满人无二。

    所以,当吴淞卫第一波八百人前锋从城墙上向内冲下时,遭遇的抵抗是激烈的。

    这是一场吴淞卫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血战,双方士兵因为拥挤,而全无战术动作,只是凭着本能,野兽般地本能,在互相撕咬着。

    而这一点,清军明显占优。

    吴淞卫的炮火已经无法提供支援,炮弹不长眼睛,鲁之域也不是李过,可以下令无差别射击。

    就算鲁之域是李过,亲临战场的吴争,也不会答应。

    这不开玩笑了嘛,为了一个海州空城(城中百姓已被鞑子屠戮),吴争根本不会去考虑这种非主流手段。

    激战半个时辰,向城下冲的吴淞卫,被清军硬生生地迫得往城墙上退。

    不仅仅力不如人,关键是吴淞卫一人高的火枪,根本在战场上施展不开,人潮太拥挤了。

    而紧随着登上城墙的吴淞卫攻城后军,根本无法加入战斗,双方有不下五、六千人,就挤在南门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