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771章

汉明-第771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好洪承畴一路小跑过来,对济尔哈朗道:“叔王啊,贝勒只是一时气急才冒犯了叔王……叔王大人大量,何须为此……。”

    不想济尔哈朗趁势道:“好!敢问洪大学士,屯齐当着皇上、满朝官员的脸,诬陷本王卖国求荣、阴谋造反,挑拨皇上与本王君臣关系……该当何罪?”

    洪承畴脸色一变,这三种罪名,哪一种都得死,他一时回答不了。

    那边范文程赶紧上前打圆场,“叔王息怒……都是一家人,莫为区区口舌之争,伤了自家人和气……。”

    济尔哈朗眼一瞪,冷冷道:“谁和你是一家人……你不过是我爱兴觉罗家豢养的一条狗、奴才!”

    范文程原本只是想说,屯齐也姓爱兴觉罗,与济尔哈朗是一家人,不想济尔哈朗这么一垫,倒象是范文程腆着脸?说自己与济尔哈朗是一家人了。

    济尔哈朗这话一出?范文程脸顿时成了猪肝色,哪怕他有被多铎睡了媳妇唾面自干的本事?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被羞辱?也一样受不了啊。

    被激怒的范文程一把摘下官帽,大吼一声?竟一头向济尔哈朗撞去。

    这二人年纪可都不小了,要是真这么一撞上?嘿嘿?估计都得被福临追谥了。

    可惜,洪承畴见机快,他一把拦腰抱住范文程,死命地往反向拽。

    福临这时一脑门子热血往上冲?少年心性嘛?他指着济尔哈朗大吼一声:“来人……将济尔哈朗拿下!”

    这话一出,便是圣旨,殿卫往里涌进。

    可济尔哈朗突然笑了,看着福临笑了。

    殿武不约而同地上前,把济尔哈朗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

    局势变得异常尴尬?殿卫不敢动手,这些人中?哪个不是皇亲国戚、重臣高官?

    他们只能将目光投向皇帝,期待另一道追加旨意。

    福临话一出口?也意识到自己莽撞了,可他毕竟是皇帝?没有台阶?总不能自己往下跳吧?好在那边与洪承畴抱成一团的范文程?此时也冷静了下来。

    洪承畴松开范文程,赶上前去当和事佬,“皇上息怒……叔王息怒,都是为了国事……误会,误会!”

    说完,上前挡在福临面前,对济尔哈朗道:“皇上毕竟称您为叔……请叔王自重!”

    济尔哈朗沉默了一会,向福临拱手道:“臣冲撞了皇上……请皇上治臣之罪。”

    这么一来,福临的台阶来了,他长吁了一口气,换上一张笑脸,上前拉住济尔哈朗的右臂,“是朕失了分寸,还望叔王莫怪……来,回殿议事。”

    叔侄二人就这么手拉手回到殿中,可这事,还没完。

    回到殿中,济尔哈朗立即向屯齐发难。

    要福临降罪,治屯齐一个“诬陷当朝叔王”之罪。

    诬陷朝廷重臣或许以屯齐宗室的身份还能被宽赦,可诬陷当朝叔王,再加上济尔哈朗就在当场,福临只能公事公办,定了屯齐的罪。

    可定罪之后,福临就没有明示怎么治罪,而是勒令屯齐回府待罪。

    所有人都认为济尔哈朗会反对,不想,济尔哈朗竟默认了。

    福临与洪、范等人终一松口气,投桃报李,随即君臣大致通过了济尔哈朗的和谈草案。

    但对于兖州多尔博、阿济格及二人所部大军的处置意见,有了许多不同的声音。

    他们认为,如今正是朝廷用人之际,如果轻易对多尔博、阿济格动手,很可能造成所部大军反噬,如果发生意外,朝廷就会陷入内外交困、三面楚歌之局,这样就白白便宜了大西军和大顺军,万一敌军趁虚北攻,朝廷如何化解?所以,应该对二人怀柔。

    博洛等手握兵权的武臣,也坚决反对撤藩,博洛提出以英亲王阿济格与从陕甘回撤诸部守河南、睿亲王多尔博守兖州、朝廷守青、莱州,以应对大西军、北伐军的整体防御部署。

    这建言被朝堂中大多数人所认同,济尔哈朗也没有再提出异议。

    朝会结束得还算是顺利,顺利得超出所有人预料。

    似乎,之前在大殿的“全武行”从没有发生过一般。

    可这日所发生的一切,显现出清廷各势力的倾轧,特别是皇帝和济尔哈朗面和心不和的剧烈矛盾,直接暴露在了朝野面前。

    而当日夜里,多罗贝勒屯齐,被一队杀手潜入府中,杀死在自己府中,还割去了人头,这事令朝野惊骇。

    福临震怒,令三司限期三日破案、缉拿凶手、绳之以法,可限期过去,案没破、人没拿到,就更不用谈绳之以法了。

    最后盛怒之下的福临,杀了十几个“办案不力”的官员,此案也就成了悬案,束之高阁,不了了之。

    朝野纷纷传言,屯齐是叔王济尔哈朗报复,这种说法很有市场。

    终于有言官认为是升官的捷径,上疏闻风而奏,可没等皇帝作出反应,那言官一家全飘在了护城河中。

    一时间,顺天府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没有人再敢轻易进言,免得引火上身。

 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 回京还朝

    时已入秋。

    可正午的日头,还是让人感觉滚烫。

    一驾巨大的马车,在左右两队红缨黑服的骑兵护送下,由东向西进入淳化镇。

    然后,在镇子里停了下来,象是在等什么人似的。

    宋安慢慢从队伍中策马出来,看着镇西的方向。

    一会儿,一骑由东向西而来,骑手在宋安面前停下,低声嘀咕了几句。

    宋安脸色一松,拨转马头,来到马车侧面,对着车窗道:“少爷,京城内一切如常。”

    一个懒洋洋的声音从车厢内传出,“我就说嘛,能有什么事……你啊,偏不信。”

    宋安平静道:“谨慎些,总是好的。”

    吴争将头伸出车窗,前后看了看,“这大太阳的,将士们都该渴了……传令下去,加速赶路,到了京城,好生休整一番。”

    “是。”

    队伍开拨,迅速向西而去。

    ……。

    京城内一切如常,却不代表着城外一切如常。

    建兴朝皇帝率文武百官,出正阳门五十里,这如果说是“一切如常”,那天下就基本没啥大事了。

    “恭迎大将军凯旋!”

    “恭迎吴王班师还朝!”

    在两侧军民震天动地地欢呼声响起时,吴争诧异于朱莲壁的礼下于人,这在他的脑海里,朱家是没一个谦逊之人的,自朱以海起,至朱慈烺、朱慈煃、朱存釜,这些朱家人自始至终,皆以天下共主自居,高高在上,视所有人为脚下臣民。

    朱莲壁此举,确实让吴争诧异,以至于没听清奉旨宣诏的黄道周,长篇累牍地读了些什么。

    直至朱莲壁亲自大声邀请? “请大将军? 上朕的辇舆,与朕一同入城? 接受臣民的欢呼。”

    吴争才回过神来? 连忙推却,而此时? 数百文武和围观上万军民的喧嚷、欢呼声,已经盖过了所有声音。

    朱莲壁上前挽住吴争的手臂? 拉着吴争上了御辇? 在无数炽热的目光注视下进了城。

    辇舆一直通过洪武门、承天门,过内五龙桥,至奉天门外才停了下来。

    而吴争依旧被朱莲壁拉着手,一起走上奉天殿前台阶。

    入殿走龙椅前? 朱莲壁这才放开了一直拽着的吴争的手。

    他微笑着转身? 面对着文武群臣,亲热地对吴争说道:“此次北伐,光复庐州、安庆、凤阳、徐州、淮安海州、赣榆等失地,吴王居功至伟当论首功……。”

    吴争忙道:“全仗陛下运筹帷幄、我朝北伐军、京军左营、建阳卫将士用命,及朝中诸公齐心协力之故? 臣不敢居功!”

    君臣相得,其乐融融? 殿中的气氛一度热得发烫。

    可此时,朱莲壁突然说道:“数年之间? 吴王力挽狂澜,收复半壁江山? 护我社稷宗室? 功盖朝野……朕思虑再三? 有意效仿前贤,让位于吴王……不知吴王意下如何?”

    这话一出,热死的气氛顿时凝结起来,殿中鸦雀无声,所有人就象被点了穴一般。

    吴争也愣了,他将目光投向黄道周,黄道周在惊愕之余,轻轻向吴争摇头,表示他对此不知情。

    吴争再将目光投向朱莲壁,试图从朱莲壁的神色和眼睛中,看出朱莲壁的真正意图。

    可朱莲壁一脸坦然,目光纯净、面带微笑。

    吴争不禁怀疑起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臣惶恐……陛下说笑了!”吴争躬身行礼道,“陛下乃明室血脉、宗室正朔,万民心中的共主,号令天下反清复明志士的旗帜……岂可妄自菲薄?”

    黄道周此时也认为朱莲壁是在故意试探,他急忙出列道:“虽说北伐已竟奇功,可行百里者半九十,君臣相得、上下同心,方可尽全功……望陛下切不可因一些宵小的挑唆,对吴王动了猜忌。”

    随着吴争、黄道周的发声,满殿文武皆趴俯于地,齐呼:“请陛下不可妄自菲薄!”

    朱莲壁含笑看着吴争,再转头扫视着黄道周及殿中诸臣。

    “朕是真心实意……可既然吴王坚拒,诸卿又执意留朕……那朕便从善如流、勉为其难了。”

    说到这,朱莲壁转身搀扶吴争道:“吴王若觉得朕这皇帝做得不合适……随时都可告诉朕,朕绝不恋栈!”

    这场变故,出乎了除朱莲壁之外所有人的意料。

    好在雷声大雨点小,朱莲壁也没有在之后的宫宴中再提起此事,就象从来也没有过此事一般。

    吴争脑中也是一片混乱,这叫什么事?

    ……。

    吴王府。

    并没有因吴争的长期不在京城而零落,反而更显兴旺。

    车水马龙就算称不上,人头拥簇一点都不夸张。

    人嘛,总喜欢锦上添花,吴王、大将军,这两衔只要有一个,那就足够人声鼎沸了,何况集二者于一身呢?

    好在吴王府规矩“严”,向来是礼进人不进。

    而来者大都不是请吴王帮忙解决问题,而是先垫一脚混个脸“熟”,能收下礼,就非常满意了。

    于是,王府之内,专门设有厢房,放置不断涌入的礼。

    此时,吴争就在看这些礼,虽然多得让吴争看不过来了。

    “王爷,陛下或许是担心王爷功高震主……。”黄道周尽量以一种局外人的语气,来阐述今日朱莲壁反常的言行。

    吴争抬手打断,拾起一座奔马玉雕,递给黄道周道:“黄相替孤估估这价,能值多少银子?”

    黄道周无语,贵为吴王、大将军,怎能粘染上铜臭,就算真喜欢,那不也要背着人吗?

    可既然吴争问了,黄道周自然不能拒绝回答,他吸了口气,粗略地一观,道:“臣眼拙,瞧不出这玉马的年代……不过就按这块白玉和匠人的雕功,至少也得千两以上吧!”

    吴争点点头道:“很好……这些日子没回来,倒也聚了不少财了。”

    黄道周瞠目,他是真搞不懂吴争心中所想,你说他有心窃居尊位吧,可三番五次的机会,他愣是放过了。

    若说他真是个被冤曲了的忠臣吧,这些年的言行举止,就算是曹阿瞒,也比不上他,单就行三度废立之事,就够称得上权臣、乱臣、反臣了。

    反过来说,真要有心了,天下都是他的,还纠结这马值多少钱做什么?

 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 见者有份

    那边吴争还在翻看,且津津有味。

    他拾起一条珠串子,啧啧称奇。

    也是,这珠子又大又圆润,但凡是个女子,定会爱不释手,可,您是吴王殿下啊。黄道周是硬忍着没当面说出口。

    “黄相,这三间屋子里的东西,你说能值个百万两银子吗?”

    黄道周想哭,但凡做臣子的,遇见象今日皇帝要让位于他的事,哪个不召集心腹、嫡系密议应对之策?

    自己跟着来,不就想趁此机会,真正融入吴王势力之中吗?

    天晓得,自己这种两边不靠,身上却依稀烙着“吴王印记”的人,在京城里是多么不受人待见啊。

    黄道周甚至后悔,应该和钱肃乐一起去杭州府,这样,好歹明了自己该效忠于谁。

    “回王爷话,就算没百万,也应该是差不离的。”黄道周敷衍道。

    吴争在那边哈哈笑着抬头看向黄道周,“孤这不算是受贿吧?”

    黄道周哭笑不得,凭吴王的权势,谁敢说这是受贿?

    “黄相手头紧吗?”吴争随意地一指,“若是紧,搬些去,见者有份,不用与孤客气。”

    这话让黄道周正容起来,“王爷容禀,手头紧的不是我,而是朝廷。”

    吴争斜了黄道周一眼,“朝廷?朝廷有十七府之地,而孤就十三府,此次北伐,我调动不下十万大军,而朝廷仅动了左营、建阳卫不足五万人马你跟我说朝廷手头紧?”

    黄道周道:“朝廷原本还可以坚持,可吴王传书朝廷向清廷宣战之后 朝廷征召五万多新兵这就是一笔巨大的亏空啊。”

    “这么说来 又是孤的错喽?”

    “臣不敢。”

    吴争左右一顾,叹了口气 一甩袖道:“就知道你上门 孤得破财罢了,你选一间全拉走就是了。”

    黄道周愣了半晌 苦笑道:“这不是银子的事。”

    吴争皱眉道:“这天下还有银子解决不了的事?孤就不信了,一万两不成 那就十万两 十万两不成,那就百万两!”

    黄道周叹气道:“王爷,咱能不说银子的事,先说这五万多新兵的事吗?”

    吴争一本正经地道:“从哪来回哪去 发给路费 一人三、五两,没什么可烦恼的。”

    黄道周愣住了,“就这么简单?”

    “还能怎么复杂?”

    黄道周叹了口气,“不瞒王爷,陛下的意思是除了补充左营、建阳卫的伤亡之外 余者重编、扩编锦衣卫。”

    吴争沉默下来,背着手来回走了几圈 咧嘴一哂,道:“皇帝想干嘛 那就干嘛呗。”

    黄道周惊讶地看着吴争,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 轻轻跺足道:“王爷难道您是真不知 如果陛下手中有了数万锦衣卫的后果吗?”

    吴争笑了 冲着焦急的黄道周微笑。

    黄道周更急了。

    而这时,宋安从门口一闪而入,看了眼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