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797章

汉明-第797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正因为朱元璋当时的狠厉,河南地界民众,对大明没有多少感情,特别是从万历之后,朝政昏馈,贪官盘剥,民众更是对朝廷恨之入骨。

    这也是之前李自成农民军起义,义军杀尽山西、河南之地明室、官员的主要原因。

    有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连年的征战,大顺军、清军、吴三桂的不知道什么军,来回地拉磨,河南地界人口已经骤减至不到兴盛时的三成,可谓百里无人烟啊。

    当然,河内府治稍微好些,可街道上也是百业凋敝、人迹罕见啊。

    但此时,河内城中人声鼎沸。

    吴三桂率六千精锐入驻河内,瞬间,河内城中有了人气。

    府衙内,一身戎装的吴三桂,看着破败的建筑,悠悠道:“怀庆得名,始于前元仁宗,大明将怀庆路改为怀庆府,可风水轮流转,一转眼三百年过去不想竟破败如厮啊。”

    夏国相献媚道:“我军已经占据开封,如今王爷又率大军驻囤怀庆,半个河南已在王爷掌控之中何不仿效太祖皇帝为怀庆改名以示威仪?”

    吴三桂听了,仰天呵呵一声,不置可否,昂首进了府衙正堂。

    一应将领、谋士鱼贯而入,分列两侧。

    夏国相对刚刚热脸贴了冷屁股之事,显然已经习以为常,他站定就开口道:“如今清军大举南下,东边沿海北伐军势单力薄安东卫定是守不住了,海州怕也勉强,说不定,清军就一鼓作气,攻占淮安、扬州二府,非至长江边上方才驻足如果真成了如此,那就算北伐军还占据徐州、兖州,恐怕也撑不了太久依小婿之见,王爷还须对出兵汝宁,斟酌再三啊!”

    吴三桂脸色不好看啊,他随手摸了摸额头上已经长成的发茬,神色更加阴沉。

    也是,他X的刚刚决定“弃暗投明”,突然间,死鱼翻身了,清军大兴南下,一向战无不胜的北伐军接连战败,战线不断南移。

    这让吴三桂心里恼得跟什么似的。

    边上的马三宝,真是记吃不记打,之前挨了军棍,这时敢情是忘了。

    “敢问王爷,末将是否按之前部署,令开封府驻军迅速南下,配合怀庆我部,对汝宁展开进攻?”马三宝大声问道,“洛阳六千铁骑也须调往汝州方向,可令其向裕州进攻,从汝宁府西侧进行袭扰!”

    “滚!”吴三桂将刚刚拿在手中,滚烫的茶水翰马三宝砸去。

    马三宝脑子不好使,可身手了得啊,一个后跳,吴三桂砸了个空,气得吴三桂指着马三宝,大骂道,“敢情你这脑子,是天天挨驴踢了滚出去!”

    马三宝本来还想再争辩几句,还好夏国相机灵,一把将马三宝拽住,拖了出去。

    到了门外,夏国相恨铁不成钢地喟叹道:“马兄啊,你是真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马三宝委屈地争辩道:“我问的,那可都是王爷之前的部署,有据可查非马某信口开河!”

    夏国相看着马三宝苦笑,老天爷还真是公平,给了他擅战的本事,可没给这货足够用的脑子,不过这也对,否则,王爷身边还有自己什么事啊?

    夏国相替马三宝解围,可不完全是真对马三宝有感情,而是夏国相深知,马三宝对吴三桂忠心不二,且领兵打仗确实得力,吴三桂怒归怒,断不至于总严惩马三宝。

    正是清楚这些,夏国相才三番两次地为马三宝解围,还不时地提点几句,一来在吴三桂面前加分,二来,还能卖人情给马三宝。

    “马兄啊,王爷之前部署确实不假可此一时彼一时,大势都在变,王爷心里想法岂能不变?就如马兄你领兵打仗,敌人兵力、交战时间、交战地域变了,马兄岂能不变?”

    马三宝有些懂了,他沉闷地道:“可王爷应该明示马某啊数万大军已经箭在弦上,总不能一直拖着吧?”

    夏国相死盯着马三宝,许久苦笑起来。

    这货是真傻还是假傻啊?

    “马兄啊,王爷是一方诸侯一军主帅,令行禁止、言出法随,岂可朝令夕改,这是其一,其二,之前王爷不遵清廷调兵旨意,无视英亲王阿济格数次求援,与清廷已经有了间隙,原本想着投了永历朝,可以安安稳稳割据一方,可哪想到局势瞬息万变,眼看着北伐就要成功的建兴、永历两朝,突然间,被清廷打了个措手不及此时若按原定部署出兵汝宁,那就等于将自己绑于永历朝这条破船之上了!”

 第一千八百零二章 真有肚饿送馒头的事

    马三宝闷声问道,“可阿济格在汝宁府,不就六万兵力吗?咱们独自就能将他击溃,何况还有大西军和北伐军在南边一起进攻?”

    夏国相有些心累,拍拍马三宝的肩膀道:“马将军我的马大将军,你好好待在门口悟自己悟!”

    说着向里走去,一脚迈过门槛,还是觉得不放心,回头再次叮嘱道:“马兄,没有王爷传召,可不敢再进去了?真要惹恼了王爷,到时恐怕我也无法替你周圆了。”

    马三宝混归混,好赖还是明白的,他点头应道,“马某知晓了多谢夏兄提点!”

    。

    夏国相回到堂中,堂内争论激烈。

    将领谋士众说纷芸,有的建议按既定方案出兵汝宁,先占了汝宁府再说,等占据了整个河南,不管是清廷还是永历朝,都得把吴三桂捧在手里呵护着,到时再与双方讲条件,奇货可居岂不美哉。

    有的说,以王爷的尊,出尔反尔、毁诺失信实为不智,应当与永历朝合兵北伐,建立不世之功,一洗之前背主投敌的恶名。

    也有进言坐观其变的,认为以数万大军占据河南半壁,进可攻退可守,待时局清晰再做决定也不迟。

    可吴三桂一直阴沉着脸,不说话。

    看到夏国相进来,吴三桂总算开口了,“国相,汝有何良策?”

    夏国相不慌不忙地说道:“北伐军装备火器,战力确实强悍,可奈何太过激进,战线拉得过长,补给不便,后劲不足,清军大举反攻,北伐军连连南撤,其颓势已显,能守住长江南北分治,已是短期内最好的结果。而永历朝大西军,虽说从西域罗马教廷购买了不少火器,也从江南军工坊得到了许多火器,可李定国不擅火器作战,大西军兵员良莠不齐,战力忽高忽低,打仗全凭运气,若无我军配合,仅以大西军和建兴朝左营、建阳卫,恐怕是攻不破汝阳城的。”

    吴三桂眯着眼道:“汝的意思是不管永历朝还是建兴朝,此战都将打败,最后形成南北分治的结局?”

    夏国相点点头道:“南方人经营有术,可不擅打仗,北方人身强力壮,可不善经营,确实各有所长王爷若问小婿想法,那小婿只能说,若以打天下为目的,自然是北人强,可若要日后治天下,那还得靠南人。”

    吴三桂“唔”了一声,又沉默起来。

    胡国柱显然也想卖弄一下学问,显示自己不是仅靠“玉树临风”,更不是不学无术。

    “敢问夏兄,南人若不擅打仗,北伐军又怎能在绍兴府崛起,几年间将清军赶回黄河以北?”

    夏国相笑笑道:“综观吴争发迹这几年间,北伐军所打的仗,无不是以奇胜,或以众击寡或偷袭致胜,更有凭运气借当地民众之势,轻取城池之例而江南清军,多半是清廷收编的降军,兵员成份复杂,有原明军、民军,或是当地土匪盗贼,加之人心不齐,各有心思,甚至于内部纷争不断,这才给了吴争各个击破的机会可如今不同了,此次南下清军,皆是清廷耗费巨银组建的新军,装备完善、兵员齐整、训练有素。”

    胡国柱有些心不得力,他呐呐道:“可之前清廷新授的济南将军鳌拜,不也一战之下,被北伐军击杀于小汶河南岸吗?”

    这话问得就有些牵强了,夏国相是在综论大局,可胡国柱问得是局部。

    以偏概全去反诘,就显得有些失礼了,至少显得胡国柱小家子气。

    吴三桂挥了挥手,示意胡国柱退开。

    “此次军议,关乎我军十余万将士身家性命,就算是孤,也不得不谨慎、谨慎、再谨慎国相啊,你就不能关子吗?”

    夏国相微笑着,可心里已在腹诽,吴三桂事实早就已经有了决定,可偏偏不说,要借他的口来说,这样,日后成还好,若败,自己恐怕得背上锅了。

    但吴三桂有一点说得没错,这次军议,是出兵前最后一次军议了,之后,数路大军就分头进攻了,想要再聚集起来就难了。

    做出的决定也难再改变,一旦交手,双方死人了,就很难再改变立场、阵营。

    夏国相稍一迟疑,抬头道:“非是小婿在王爷面前藏私、卖关子,此事确实关系重大关键之处在于,之前已有抗旨不遵之罪,且有见死不救之嫌,再想要得到清廷重视,恐怕很难。”

    吴三桂脸色阴晴不定。

    夏国相继续道:“除非王爷能在此时立下一件大功,可令清廷侧目否则,小婿还是认为,按既定部署进攻汝宁为好。”

    吴三桂有些着恼,夏国相说了等于没说,可恨的是,夏国相明知自己心思,却故意顾左右而言它。

    此时哪来的大功可立?

    汝阳双方军队正在激战,自己率军加入,必定需要旗帜鲜明,否则,哪方都会将自己视为敌人。

    吴三桂原本想着,趁着大西军、北伐军势如破竹地北进,自己改旗易帜,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开国之功,奠定自己封为一方诸侯的地位。

    可哪想,刚与永历朝谈妥,局势就大变了。

    吴三桂不想投永历了。

    真阳、息县,大西军两遭两败,兵锋已挫,就算现在孙可望投了永历,可大西军的本营在云贵,补给线超过数千里,想要再整合大军北伐,几乎不是短时间内可做到的事。

    而北伐军小汶河大捷已经是此次北伐最辉煌、最闪亮的一战了,此战之后,兵势也是强弩之末。

    吴三桂是想锦上添花,不想雪中送炭,可如今的局势,变成了需要自己率军独挡一面,甚至去力抗清军南下了,自然是不乐意了。

    可问题是,吴三桂之前抗旨不遵,又不救援阿济格,这造成了此时想回清廷,人家会不会也不乐意?

    真是难煞了吴三桂,那是一个愁啊。

    然而,就有肚饿送馒头的事。

    府衙门口,一名信使急奔而进,口中大喊:“陛下有旨平西王吴三桂接旨!”

    吴三桂疑惑地率麾下将领、谋士一并出大堂迎旨。

    “朕欲御驾亲征令平西王吴三桂亲率有力之一部,前往信阳州护驾!”

    吴三桂懵懂地接了永历旨意,愣了。

    夏国相,笑了。

    真是一言中的啊,说大功,大功就自己跑来了。

 第一千八百零三章 局

    战争往往如此,要么高歌猛进,要么兵败如山倒。

    这和军队的精锐与否没有直接关系,至少没有太大的关系。

    它只与主帅筹划的战略直接相关。

    再精锐的军队,被数倍于己的敌军夹击、合围,那也巧手难为无米之炊。

    吴争的战略,出现了偏差,虽然敌人突然宣战,确实是偶然,但往往偶然,便是必然。

    吴争终究不是一个战略家,他只是个普通人,被北伐军一路高歌猛进的捷报所惑,以为敌人真的就是那么地不堪一击。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顺天府,清廷继承了这一切,人口、物资和北方人先天上较南方人体格强健,而北伐军连续数月的北攻,战线不断地拉长,确实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一切的一切,造成了此时战略上的被动。

    兖州、淮安两个方向,北伐军都在后撤。

    吴争也在后撤。

    倒不是他怕死,不敢指挥前置,而是没有必要。

    吴争此时已经撤至山阳,淮安府府治。

    也就是那个曾经泰州卫连攻一月多都没攻下的城池,也就是祖大弼先倨后恭最后归降的那个城池。

    这是座坚城,虽然在之前战火中毁损不少,但当时泰州卫主攻的是南门,而现在,要守的是北门。

    敌人还被孙嘉绩、鲁之域挡在赣榆一线,吴争已经在部署山阳城防御了,这是淮安的极北和极南,可想而知,局势已经多么地严峻。

    选择在山阳部署第一道防线,一是因为山阳城大而坚固,二是山阳城北面便是黄河。

    凭天险而守,辅以火炮封锁河面,按理说,岳乐就算最强悍,恐怕也得先学会游泳吧?

    但此时的吴争,一脸阴沉。

    自己主动将部队南撤,而兖州新附,没有充裕的弹药、物资和坚实的民心拥护,显然是挡不住博洛数万大军强攻的,这直接造成了徐州、兖州成了防线突出部,很容易被蜂涌而来的敌军合围。

    而徐州、兖州,尚有陈胜、沈致远、宋安等部没有撤回,这不能不让吴争提心吊胆,这么人都是吴争无法家有割舍的,任何一人,都不行!

    可问题是,不管是西路陈胜、沈致远、宋安部,还是赣榆方向孙嘉绩、鲁之域部,都已经与敌胶着,不是想撤就能撤的,稍有不慎,那就不是撤退,而是溃退了。

    看着一脸阴沉的吴争,冒襄脸色也不好,之前劝进之言犹在耳边,不想,刹那之间,局势恶化至此,安东卫、海州和泗水、曲阜连续败战,虽说丢得只是四个小县城,可对局势的影响是巨大的。

    军心士气先不说,就说对后方的民心和对建兴朝堂,那都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恐怕应天府那些被吴王压制的宗室、保皇党和居心叵测之人们,趁机又得闹事了。冒襄心里想着,脸色不断变化着,要是此时已经扩散至整个东南沿海的“民运”,趁机对吴王、大将军府发难……冒襄有些不敢想下去了。

    他偷偷地瞄了吴争一眼,只见吴争虽然脸色阴沉,可并不象太急恼的模样,冒襄有些奇怪了,吴王是真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吗?

    冒襄此时确实不敢轻易开口,他再放浪形骸,那终究是个读书人,而且是相当有才华的读书人,轻重,他是清楚的。

    “禀报王爷,张都督已率先头部队一万二千人顺利渡过长江,正向淮安急行军……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