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841章

汉明-第841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祖大寿,字复宇,辽东人。

    他还是吴三桂的舅舅,亲的那种。

    祖家世代行伍,虽够不上将门称谓,但也相去不远了。

    祖大寿世袭明朝宁远卫军职。

    其父祖成训,曾任辽东副总兵。

    天启元年,祖大寿任职中军游击。

    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攻宁远,被守城的祖大寿用大炮炸伤,明军乘机大败后金军,祖大寿以军功升副总兵。

    次年,皇太极亲率后金军围锦州,攻宁远。

    辽东巡抚袁崇焕令祖大寿带领精兵四千人绕到敌后,总兵满桂、尤世威等率军至敌前形成犄角之势,和清兵激战于宁远城下。

    祖大寿等大战城外,士卒多战死,仍力战不退。

    皇太极见势不妙败走,史称宁锦大捷。

    之后,袁崇焕于崇祯元年督师辽东,祖大寿升任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守锦州。

    按理说,这样的履历,除非自甘堕落,否则,想降清也难啊!

    人活一张脸嘛,好意思降清吗?

    可崇祯二年,袁崇焕被刚愎自用的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下狱治罪。

    闻讯的祖大寿既寒心又愤怒,遂率部东向出走。

    但之后又被劝返。

    次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崇祯四年,祖大寿被皇太极围困在大凌河城,明军几路救兵四次援救,都被后金军击败。

    祖大寿的多次突围也没有成功。

    大凌河城被围了三个月,城内的粮食吃完了就杀马吃,马吃没了,就杀人相食。

    皇太极两次致书祖大寿劝其归降,终于,祖大寿杀死宁死不降的何可纲开城门请降。

    这是他的第一次投降。

    听都能听出来,这次的投降,是诈降。

    祖大寿以帮后金夺取锦州城为名,骗皇太极放自己回去。

    但一回到锦州城,就如同肉包子打狗。

    祖大寿不但不履行诺言,还在城中组织防御,抗击清军。

    崇祯帝这次不糊涂,升祖大寿做了左都督,并三次下诏,令其进京陛见。

    可祖大寿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老上司袁崇焕的前车之鉴,祖大寿均借故推辞,不敢入京。

    崇祯十四年,清军再度来犯,皇太极率大军攻打锦州,并大败增援锦州的蓟辽总督洪承畴军十三万人,洪承畴退守松山。

    次年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往盛京后不久便降了清。

    崇祯十五年,被围困整整一年的锦州城粮草断绝,城中杀人相食,祖大寿再次率部开城投降。

    这便是祖大寿的第二次降清。

    这真合了一句老话——天要亡明,非战之罪!

    降清之后祖大寿,被授予汉军正黄旗总兵并随清军入关。

    正象祖大寿二次降清心意不诚,皇太极也没打算重用祖大寿。

    给他一个虚衔安置在京了事。

    不过皇太极还是重用了祖大寿的子侄,譬如祖大寿的侄子祖泽润、儿子祖泽洪、养子祖可法等。

    再譬如,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

    原因其实也简单,辽东大军,特别是关宁铁骑,于大明朝的地位,就象是清末的北洋军一般。

    当时整个天下,凡军队、行伍之人,莫不与北洋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祖大寿,就是继袁崇焕之后,辽东明军中的灵魂人物,他的子侄、旧部,势力影响之大,遍及整个辽东明军。

    皇太极敢对祖大寿动手吗?

    肯定不敢,可以这么说,没有了辽东大军的清军,就无法统一全国。

    那么,祖大寿第二次降清,是心甘情愿的吗?

    不,绝对不是!

    真要象洪承畴那般降清,祖大寿不必等到山穷水尽、杀人而食的地步。

    但若说他对大明绝对忠诚,那也是仁者见仁了。

    或许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祖大寿降清时的心情,那就是——心灰意冷。

    守无可守、忠无可忠——奈何?!

    ……。

    祖大弼能与祖泽润一拍即合。

    源头还是在于祖大寿身上。

    不是不想抗清,而是不能抗。

    不是不想反清,而是没法反。

    被“安置”于京城祖家街的祖大寿,心里想些什么,祖泽润略知一二,那便是四个字——恃机而动。

    这才有了叔侄相拥涕哭,临阵倒戈,赚取聊城这一幕。

    这一变化,改变了东昌,乃至整个山东,双方军力的平衡。

    可以说,如果风雷骑是一支陷于敌腹的孤军,那么,有了平山卫的会合,便不再是支孤军,而是一支进可攻、退可守的锐师。

    那么,钱翘恭这半月里在做什么?

    为何不即刻南下,或者派人往徐州或者凤阳报平安呢?

    这半个月,可做的事太多了!

    钱翘恭在祖大弼、祖泽润叔侄的劝说下,同意了这叔侄的建议。

    整个山东及周边,多少当年祖大寿麾下的旧部啊?

    串联,只要串联起来,可当十万师。

    关键是,此消彼涨,兵不血刃哪!

    而做到这点,最需要的就是——保密。

    (

 第一千八百九十九章 传檄而定

    喀喀木所料没错,此时出现在浍水河岸的重骑,身后、两翼,怎么少得了护卫轻骑呢?

    小林骑,有着不下二万轻骑护卫。

    听起来,这很……奢侈,但如果知道一重骑,有着三匹备换的战马,那就可以理解了。

    可风雷骑,哪来的二万骑兵?

    除了风雷骑、平山卫,自然还有经过这半月串联而来的降清明军,曾经的辽东明军,它们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同根同源!

    也就是说,到了这时候,清廷京畿周边,几乎已经没有多少为清廷效力,肯与北伐军硬撼的降清明军了。

    这世上树倒猢狲散之事,向来有之,并不出奇。

    瓮中捉鳖的时刻来临了。

    吴争想要全歼岳乐所部,甚至将西路战局反败为胜的时刻,来临了。

    北伐的大门,此时,真正向吴争彻底敞开了!

    ……。

    机会,需要人去把握。

    吴争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纵即逝的战机。

    当然,他并不知道钱翘恭、祖大弼会给他这么大一礼包。

    吴争之所以“孤注一掷”,其实也是被逼,被沈致远、蒋全义那两货逼的。

    好好一场“铁炉战法”,愣是被这二人,做成了夹生饭。

    吴争心里,抽死这两货的心都有。

    可话得反过来说,沈致远、蒋全义发动这么一场险中求胜的反击、偷袭战,在吴争看来,胜算确实不大。

    如果派出的不是沈致远枪骑,而是风雷骑,那吴争会觉得胜算大些,倒不是看不起沈致远的枪骑,而是枪骑配备的,依旧是射程只有三、四十步的短铳,这种短铳对步兵非常有效,可对付以骑射著称的满骑,就稍欠火侯了。

    但风雷骑下,有小林骑,游骑的骑弓射在重骑铁甲上,那就象挠痒痒一般,连短铳都射不穿的铁甲,又岂是骑兵短弓可以威胁得到的?

    只要以重骑为锋,风雷骑确实能够威胁到凤阳城北敌人,可惜,风雷骑已经半月失联,而且,兵力也不足以对敌人进行围歼,最多是击溃。

    所以,在吴争看来,不能围歼的反击,就不是好反击。

    那还不如按原计划诱敌南下,来得妥当。

    可吴争同样心焦如焚,因为不管是沈致远、蒋全义那两货,还是那两货麾下的军队,吴争都不能舍弃。

    在这种考虑下,吴争只能重拾当年打法,那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哪怕西路战局真的糜烂,只要东路撑起来,这场战争,还有得打。

    吴争确实决定拼“老命”了。

    将南撤所有军队一夜之间,调头北上。

    令施琅水师即刻与王一林、张名振会合,大将军府新征兵力,被三大水师运向大沽口。

    几乎是倾尽了吴争此时手中一切可调之兵。

    要么不打,打则死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这便是此刻吴争改变既有计划的战略思想。

    这样的战略改变,正好契合了钱翘恭送来的大礼包,可想而知,这一波北攻,那是一副怎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面。

    ……。

    喀喀木是运气不好。

    不只是不好,是坏到了极点。

    喀喀木不是个帅才,但不容否认,他是个将才。

    二十多年的沙场征战,给他积累了丰富的战场经验。

    他在第一时刻意识地凶险,并毫不犹豫,在第一时间,做出了断臂求存的抉择。

    二千预备骑兵,以数骑一组,游击骑射的方式,生生拖拽住了小林骑的冲撞。

    这给喀喀森留出了足够的南撤时间。

    他麾下游骑与沈致远枪骑之间的战术差距,在此刻显露得一目了然。

    经过半天的激战,二万枪骑的强攻,愣是被喀喀木八千骑生生顶住,这还包括了喀喀森预留出来的二千骑兵,也就是说,真正在左、右两路对抗枪骑的,只有六千骑。

    当然,这也是枪骑没有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术,它们的踪迹,被喀喀木战前侦知,而本身喀喀木就预料到了北伐军可能会来袭,只是没料到会是凤阳城守军偷袭罢了。

    此时,喀喀木下令南撤,按理说,相互激战半日,敌我胶着的情况下,谁都能想到,撤,不是易事。

    可偏偏就是这么撤了,左右合计,尚有一万多兵力的枪骑,愣是坐视着敌骑从自己眼皮子底下撤退。

    是枪骑没有汲取军功之心,还是这些枪骑身在汉营心在曹?

    其实都不是,实力所致。

    半日的激战,不但将士力竭,连胯下战马也闷嘶不止。

    这就是实力的差距,非意志可以弥补。

    ……。

    小林骑的进攻受阻,时间不久。

    半个时辰不到,身后及两翼轻骑就赶来了。

    喀喀木留下的二千骑兵,至此,连渣都不剩。

    不知道是平山卫骑兵苦鞑子压迫久矣,亦或是被祖泽润、祖大弼劝归的降清明军,需要立个投名状。

    反正,二万多骑兵涉水过后,浍水河中,鞑子的尸体飘浮成片,几乎盖住了河床……归根结底,浍水,终究是浅了。

    ……。

    风雷骑意外出现在浍水河畔,其实已经表明了,浍水以北,东昌府以南,皆被二万多骑一路扫平,包括,此时防守空虚的徐州。

    想当时,吴争决意大军南撤,徐州民众悲走呼号,不愿意背井离乡逃难。

    可最后,还是选择跟随自己的子弟兵南撤。

    血脉这东西,有时候确实挺奇怪的,有着与生俱来的粘合性,特别是当面临外族入侵时,它的粘合性为表现得异常强劲。

    博洛占领徐州时,徐州城几乎是座空城,全城能喘气的全加起来,不足三万人。

    这是些走不动路的老人,故土难离,宁可死在自家炕头上。

    这些人老得让博洛甚至提不起劲来屠杀。

    当然,博洛心里是悚,他担心吴争报复。

    这些年,北伐军屡战屡胜的战绩,已经让鞑子想不起“打草谷”三个字了。

    舍弃,艰难!

    得来,却全不费功夫。

    当风雷骑风驰电掣、呼啸而过,徐州城传檄而定。

    城中闭门等死的老人们,成群结队上街欢迎王师。

    何等的自豪?

    就连那些刚刚复归的明军们,眼睛里也有热泪,与有荣焉。

 第一千九百章 为何互怼

    s:感谢书友“钟国人”、“飞羽”投的月票。

    这些降过清的士兵们,面对着同根同宗的同胞,白发苍苍的老者们,恐怕这个时候,心中的自豪感能让这些曾经降清的将士们,心甘情愿地赴死。

    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方知尊严的可贵。

    在降清的那一刻,他们是混沌的,甚至他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在做什么。

    只是随波逐流地漂着。

    等到知道后,却已经改变不了现状。

    这才是最可悲的。

    无数的日夜,心中的煎熬,非人的折磨啊。

    这便是史上清初,无数明军先降后反,前赴后继地抗清数十年,直到这批人死绝了,于是……便无人反清了。

    现在,吴争和他的北伐军,给他们提供了这个机会。

    ……。

    凤阳城北门。

    已经进入了血战。

    不为别的,双方皆为生存。

    左梦庚已经指挥不了这支军队了。

    在喀喀木溃师前锋到达凤阳城下时,左梦庚就已经失去了指挥权。

    也对,一个汉人,官再大,顶个屁啊?

    特别是败象已露,数万大军将要被南北合围,这个时候,象左梦庚这样的降清汉臣,在满人眼中,皆是不可信的。

    他们看向左梦庚眼神,是阴森的,不当场一刀砍了,也只是给顺天府的小皇帝留些颜面罢了。

    左梦庚听闻喀喀木所部溃败消息之初,原本是下令大军转进的。

    也正是因为这道命令,他被丢到了一边,看管起来,美其名曰,看护歇息。

    喀喀木于是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这支旗军的指挥,虽然未经任命。

    因为喀喀木本身是镶黄旗梅勒额真,又有靖南将军的封号。

    最关键的是,喀喀木是满人,而且他的提议,契合了满族将领的心意。

    喀喀木说,浍水以北已陷落,回不去了。

    而东边,扬州府北伐军虎视眈眈,正愁着增援不及。

    西边,天晓得吴三桂那三姓家奴在投明之后,会不会正发愁无处斩满人首级立投名状呢。

    要知道,但凡是降将,杀起自己人来,比对手还凶猛。

    喀喀木的提议是,趁着敌人还未赶到,迅速破城,然后以数万大军固守待援,并在凤阳城就地补给……啧啧,鞑子这些年被清廷上了紧箍咒,可心里是非常不满的,也是,强盗如果不抢劫了,那还叫强盗吗?

    如今喀喀木的提议,让所有人兴奋起来。

    古怪啊,闻听后背起火而低落的士气,瞬间高涨起来。

    不得不说,喀喀木确实有一套,既揽了大权,又煽动鼓舞了士气。

    ……。

    一家欢喜一家忧。

    城外敌人突然象打了鸡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