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879章

汉明-第879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几万人,一天一两,一个月下来,讹来的银子去了过半。

    然而这只是雇人产生的费用,日常吃喝杂费还得周如璋掏腰包,譬如受雇者提出,但凡出十里外,就得雇车,走不动嘛。

    当然,这是借口,就算周如璋肯给雇车,一时间也找不到那么多车啊。

    于是,折现呗!

    就这样,一个月的两方民众冲突,掏空了周如璋的口袋。

    周如璋看似春风得意,其实心中焦急,无以言表。

    做官嘛,为得就是发财,做越大的官,发越大的财,否则,官做得越大,赔得钱越多,谁他x的没事找事去做官啊?

    周如璋知道在朱以海那榨不出油水来,也对,朱以海被圈禁陈钱山海岛两年多,哪来的银子?

    周如璋立下如此“彪悍”的大功,朱以海无非就是赏了个大学士的空衔,大学士能充饥解渴吗?

    如今的朝廷,就是个空架子,事实上只能算是临朝行辕,因为真正的朝廷在应天府,这一点,无论是哪方,都不否认。

    那周如璋怎么来钱,算上朱以海在内,不到三十人的朝堂,大臣的俸禄都没着落呢,皆在尽义务。

    大将军府的财权,就掌握在财政司,也就是莫执念手里,而财政司独立于大将军府之外,连原布政司熊汝霖要领工资,那还得找莫执念商量呢。

    这让周如璋无比恼火,同时也反证了吴争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英明!

    这世道,官员皆贪腐。

    譬如以清流自诩的这些人,哪个家中不是存银上万?

    这还只是起步,就象钱肃乐在朝亡之时,毁家杼难,集众举旗反清,他变卖家产得银六万多两,再加上当地绅纨帮衬,起兵时就聚财高达二十多万两,能说大明朝民间无银吗?

    吴争打一开始,定下这个规矩时,就已经想到日后。

    官不管财,那就从根本上避免了贪污,这道理,绝对成立,只是,无法成为律法。

    因为官之所以为官,正是聚政法大权于一身,做为既得利益者,岂能轻易放权?

    但大将军府不一样,这几乎是吴争的私产,吴争有着绝对的决策力,这才有了今日财政分开的局面,也造成了朱以海登基之后发现无财可用的窘境。

    当然,如果朱以海敢动莫家,那就另当别论。

    问题是,朱以海不敢动,朝堂中的众大臣,也没这个心思,连周如璋这个新晋大学士,都不敢提一声。

    为何呢,是怕银子咬手吗?

    不对!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就四个字——唇亡齿寒。

    都道君以此始,必以此终,若周如璋煽动朱以海,抓了莫执念抄了莫家,先不说能不能得到商会大权和银子,就说这种做法,等于是自绝于人。

    莫家是什么,数代巨商的望族,在江南根深蒂固,周如璋自己就是这种人家,抄了莫家等于开了个非常不好的先例,试想,朝廷到时没银子花了,就找一豪富人家抄了,周家或许就会成为下一个。

    所以,周如璋心里急,但从没有将念头动到莫执念头上。

    周如璋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积少成多!

    所为少,普通民众呗。

    当然,那些被自己雇佣的人,是不能动的,那叫自断双臂,此时还需要他们帮衬喊喊口号,制衡反对抗议的民众,最重要的,积少之事,还得仰仗他们去搞。

    那么,目标就清晰了,除去江南商人文人,还有受雇佣于自己的人,剩下的,就是“积少”的对象。

    抢钱哪!

    真个是在抢钱,但凡参与之前反对当今天子登基的人家,全被抢了。

    用他们的话说,这叫“纳头捐”。

    意思是,你犯大罪了,天子仁慈,不为己甚,头不杀了,可你得花钱消灾!

    一时间,整个杭州城及周边,开始鸡飞狗跳。

    这些无辜的百姓,已经散伙,各回各家,根本无力抵抗这些有备而来团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家中财产被抢。

    但也有血性之人反抗,只是势单力薄,流血死人的情况开始出现。

    死人了,受难的民众,终于再次自发地开始聚集起来。

    这场邪火,开始向周边更远的府县漫延,愈烧愈旺!

 第一千九百八十四章 庙堂之高

    PS:感谢书友“乐天乐雷”投的月票。

    “周某此举,为得是陛下!”

    周如璋面对着张煌言、钱肃乐二人的联袂弹劾,丝毫不为所动。

    说完之后,他转向朱以海,道:“陛下,如今应天府朝廷为吴逆所操弄,执意不承认陛下登基,不肯派军前来迎驾……附逆之三路大军就驻囤在杭州周边,无数民众聚众抗议反对陛下……值此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时,臣免为其难为臣分忧……陛下莫非也象他们这般,欲行卸磨杀驴之事乎?”

    朱以海脸色阴沉,他不是傻子,自然明白周如璋此举的危害。

    本就皇位坐得如坐火山口一般,如今再闹出这等事来,不是火上烧油嘛?

    可朱以海心里更清楚,他的帝位,来自于象周如璋这般人的拥立。

    而象钱肃乐、张国维这些人,朱以海心里实际上是不信的,不为别的,就为他们在吴争麾下,太久了!

    朱以海很为难啊!

    周如璋有些得意,他掐准了朱以海的软肋,回过头,面向张煌言,“张苍水,汝可知周某为此事,耗费了多少钱粮,才令反民溃散吗?”

    张煌言怒道:“……连陛下都未将他们定为反民,汝敢当众满口胡吣……他们是建兴朝子民、良民,何来反民?”

    周如璋呵呵一笑,“按张大人的意思,那吴争也非反臣喽?”

    张煌言冲口道:“吴王乃我朝监国吴王殿下……!”

    这话一出,朱以海怒哼一声,堂内立静。

    周如璋得意地道,“诸位,非周某当着陛下的面邀功……之前的局势,诸位皆亲眼目睹,危如累卵子啊……若非蒙陛下信任,周某决断及时,恐怕今日,你我皆成了反贼了……况且,朝廷用度日常所须,哪样不要银子……可银子从何而来?”

    满堂鸦雀无声,不是所有人赞同周如璋的说法,而是……谁肯引火烧身?

    周如璋得意地扫视着众臣,道:“这些个反民,杀了都不可惜……陛下若要坐稳江山,这些人,能少一个是一个……莫等到吴争返回,这些人再去拥戴吴争时,再徒叹奈何!”

    朱以海开口了,他缓缓说道:“周卿此行,虽不合礼法……但,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亦是无奈之举!”

    这就算是定性了。

    张煌言突然暴发出一声大笑,他指着朱以海,再指着周如璋,“……多行不义必自毙……道不同不相为谋……告辞!”

    周如璋大怒,指着张煌言,对堂外侍卫大喝道:“来人……将这欺君之人拿下!”

    侍卫一涌而入,张煌言昂首而立。

    眼见张煌言要吃眼前亏了,钱肃乐出列喝道:“陛下当面……谁敢?”

    侍卫顿时止步,钱肃乐转向朱以海,道:“张煌言身为按察司,遇民众被人无辜劫掠、残害,弹劾周大人为份内之事……若是以此降罪于张煌言,怕是……于陛下声名有损,望陛下三思!”

    要说朱以海,原本心里是觉得周如璋无状的,可被张煌言一句“吴王乃我朝监国吴王殿下”,心里已经非常膈应。

    在朱以海看来,张煌言打在绍兴府时,就是个刺头,那时就已经几次将张煌言逐出朝堂,全因当时可用之人太少,又几次召回。

    所以,朱以海确实非常反感张煌言,听张煌言主动离开,正合他的心意,所以就没打算留他。

    只是周如璋要拿人,确实非朱以海之愿,这个时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治罪于张煌言,确实会引起杭州城内原本摇摆不定的文武官员的反对。

    “既然钱卿替他说项……朕就准了吧。”朱以海挥挥手道。

    听朱以海这么说,周如璋也不好公然反对,只好退后。

    张煌言呵呵一笑,冲周如璋“噗”地啐了一口,大摇大摆地走了。

    “若诸卿没有它事要奏……那就散了吧。”朱以海累了,起身走了。

    ……。

    弹劾周如璋之事,不了了之。

    由于官府的不制止,让那些劫掠之人更加变本加厉。

    从开始时不抢财物,不占宅子、土地。

    到后来,几乎什么都要了,甚至开始抢人,抢的自然是年轻貌美的女子。

    都说忍无可忍,便无须再忍。

    再次燃起的民乱之火,因为朝廷没有釜底抽薪,变得烧得越来越旺。

    直至在三天后,仁和县暴发灭门血案,一家四代十四口被杀,还被放了把火。

    整个杭州城沸腾起来,这种因恐惧和担忧引发的民乱,已经不是单纯的立场对立,而是一种求生的本能了。

    一股股数以千计的民众,举着木棍、锄头,由各条街道向城西汇聚。

    而这个时候,朱以海根本不知道局势的严峻。

    也对,居庙堂之高,本就看不到低下芸芸众生。

    他只是每天听着周如璋的报喜不报忧,自以为如今江南已经太平,只要吴争不敢率军来攻,他的帝位已经安稳了,朱以海甚至采纳周如璋的进谏,着手重组应天府朝廷内阁了。

    也对,谁叫内阁不奉旨来着。

    可朱以海完全不知道,在他思虑首辅人选是不是周如璋的时候,周如璋已经私自下令,调兵镇压城中民乱了。

    调的是什么兵呢?

    按理说,如今朱以海的“禁军”,就是熊汝霖掌控的原杭州府府卫,近万人。

    要是调的是这支府兵,局势不会太糟。

    虽说府兵不属北伐军,可吴争经营江南多年,又在自己眼鼻子底下,军纪再差也差不到哪去,何况府兵兵员皆来自是城中和周边的良家子,亲不亲家乡人嘛,再狠也干不出太过份的事。

    可周如璋求助天熊汝霖,被熊汝霖一口拒绝了。

    熊汝霖此人,确实是忠义之人。

    用他的话说,忠臣不事二主!

    也就是说,这些年在吴争麾下,他只是虚与委蛇,他所忠诚的,是朱以海,是大明宗室。

    所以,调兵镇压城中民乱,这是熊汝霖想都不想就拒绝的事。

    周如璋手头上可用之人不过数千,这些人大都是各富商、豪门的护院随从聚集而来,平日里劫掠百姓之事做做倒还顺手,想要行镇压之事,就是强求了。

    无奈之下,周如璋转头求助于范永斗等人。

    范永斗等人正中下怀,杭州城越乱,对他们越有利。

    于是,由周如璋提供军械,一支三、四千人的军队,一日之间,出现在了杭州城。

    他们横冲直撞,在东西、南北主要街道上逢人就杀,一时间,杭州城内,血流成河。

 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 张煌言拂袖而去

    此时的江南学院,或许是杭州城中,最为清静之处了。

    有了方国安的那次挟持事件,熊汝霖派了府卫日夜巡逻。

    而长林卫也开始布设暗桩。

    而朱以海登基之后,以正经的建兴朝皇帝自居,又怎能去骚扰、为难正在为国争战的吴王家人呢?

    况且,江南学院师生近万人,牵扯到多少人家?

    当然,最关键的是,从朱以海登基前,熊、钱、张这最主要的三人,就已经为这事定了个调调——那就是不能给吴王挥师南来的借口。

    也就是说,朱以海是被拥立登基,而非是谋反自立,这一点,很重要!

    吴伯昌的小院里。

    今日客人来得有点多。

    “吴翁,不能再任由他们施虐了……打吴王收复杭州城,至今六年,百姓也没象如今这般被屠戮、虐杀啊!”张煌言言词恳切,可谓声泪俱下,“恳请吴翁,令宋大人调动长林卫平乱!”

    吴伯昌脸色平静,摇摇头道:“玄著这是在为难老夫了……你应该知道,老夫无权调动长林卫,况且,长林卫并非军队,他们所擅长的不是战场搏杀……再则,城中长林卫才多少人,杯水车薪哪!”

    张煌言失望至极,他转头对宋安道:“宋大人,王爷若在,绝对不会坐视生灵涂炭……!”

    宋安不打断道:“我只听我家少爷的!”

    张煌言再转头看向钱肃乐,可只看了一眼,张煌言就别转了头,因为,争到吴伯昌面前来,正是张煌言与钱肃乐、张国维对此事起了争执,双方的意见几乎是对立的。

    钱肃乐执拗地以“欲大治必先大乱”的论调,认为眼前的局势,就是大治前必须经历的阶段。

    也就是说,这是他想看到的,甚至是追求的。

    就论调其实出现在很多人身上,譬如朱媺娖、陈子龙,他们同样认为,这样的乱世需要终结,必须先清肃一批害群之马。

    而陈子龙在伏法前,也对吴争讲,“……王爷想要一个君不君、臣不臣、弃士人、扶布衣的世道,那就须改变读书人的想法……确实,王爷也在这么做了,可用的人不对,让旧人教新人,事倍,功半矣!”

    当然,陈子龙当时的想法未必是在为吴争筹谋,更多的是被吴争那句“……若读书人敢反,孤便敢……杀绝”的狠话所迫。

    他用的理由,还是吴争一直在提倡的“不教而诛是为虐”,所以他就用这句吴争的话,来堵吴争的嘴,意思是,你想要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朝,那么,首先要改变天下读书人固有的理念,你不能说改就改,得给读书人时间。

    如果已经成年的读书人改不了,那么,你可以用少年人来更迭,而不要用象他这样的人,再去教导学子,那样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此时钱肃乐和陈子龙的论调是一样的,也对,就是这两人与朱媺娖合谋,才有了之前的政变。

    张国维认可了钱肃乐的观点,但他也有不同的看法,那就是时间点不对,张国维希望在北伐成功之后,再集中力量专心纠偏。

    所以,张国维站在钱肃乐这边,使得张煌言成了势单力薄者。

    张煌言可以容忍朝堂、官府乱,他也认为朝廷、官府需要换批新血了,可他无法容忍民间乱、百姓被虐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