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90章

汉明-第90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争冷冷答道:“世人都明白,这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尚且如此,何况你莫执念?你想掌财权,本官应下了。你要国公之位,本官也应下了。你要与本官结姻亲,本官也允了,难道你还想要本官之位?”

    话冷,如剑锋。

    其中便是杀意。

    一言不合,反目相向,吴争毫不留情。

    莫执念愕然,他无法预料吴争突然变脸,甚至无法预料到,吴争内心会如此坚韧、强大。

    巨额钱财、唾手可得的利益、千娇百媚的佳人,还有那如同海市蜃楼般的远景。

    可一瞬间,吴争变脸了。

    权力如同一块蛋糕,你分得多了,别人就自然少了。

    吴争不介意与他人分享,但绝对不会让任何一个人分享到的权力,多过自己。

    这是一条底线,敢触犯者,杀无赦。

    摆在莫执念面前就两条路,顺者昌,逆者亡!

    ……。

    从莫家离开时,吴争回过一次首。

    不是为了那惊鸿一瞥的佳人,而是吴争知道,这一天是自己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

    虽说无法去判断莫执念对明朝灭亡原因的总结是真是假,但吴争心中确实对明朝有了一个更客观的认识。

    这时的明人,准确地说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绝非象后世想象地那么不堪。

    至少,他们每年需要交纳的赋税,仅后世的三成甚至是二成。

    三十取一的商税,耸人听闻啊,后世哪个人不承担十取一以上的商税?

    意外所得税那可是五中取一啊。

    所以,从这个时候起,吴争不由得对这个已经形将灭亡的朝代,有了那么一点欣赏。

    三百年这样走过来,着实不易!

    回去的路上,吴争与厉如海闲聊。

    将莫执念对明朝灭亡的总结,大致和厉如海说了一下。

    然后问道:“你做捕头那么多年,可时有官府欺压民众之事?”

    厉如海答道:“很少,不,几乎没有。县衙办案,大都是邻里、街坊纠纷,当地豪强欺凌百姓,偶发凶案,也是个案。”

    说到这,厉如海奇怪地问道:“大人也是上虞禀生,应该知道啊。”

    吴争苦笑道:“人在局中,便有些看不清楚事情的本质了。”

    厉如海半懂不懂地道:“据大人方才所说,属下倒觉得莫执念说得有些道理。”

    “哦?”

 第二百零一章 金华府沦陷

    “大明的商税确实太低,当然盐、铁、茶等禁榷除外,特别是与夷通番,这税征得太少,都便宜了那帮番商和国内商人。不过他说的农税有些出入,不,应该说是名义上如此,但实际上并不如此。”

    吴争听得有些糊涂,问道:“仔细讲讲。”

    厉如海有些犹豫,“大人出身吴庄,这些事心里应该知道啊。”

    吴争这下更好奇了,“本官离家时还小,许多事记不清楚了,你且讲讲。”

    厉如海这才解释道:“朝廷所征农税是一个定额。可需要按人口分摊到每家每户,百姓手中的田地越多,负担越少,田地越少,自然负担不起。这么说,大人可明白?”

    吴争明白了,朝廷征税还是按丁收税,而非按田亩收税。

    吴争忍不住问道:“绍兴府收税也是按丁收税?不对啊,万历年间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不是全国施行了吗?”

    厉如海道:“是。百姓负担不起火耗银子,张居正的税收早已名存实亡。”

    吴争有些懂了,火耗银子,朝廷统一征收银两,使得百姓需要以银交税,这就使得民间银两骤然紧缺。

    熔铸碎银的实际火耗为平均每两一至二分,也就是百分之一二,但实际征收的火耗往往高得多,每两达二至三钱,有时甚至更多。火耗成为地方聚敛的一个巧妙的手段,也成为百姓沉重的负担。

    厉如海道:“百姓不堪承受,只能投献于大户……譬如说吴庄。”

    哪怕厉如海说得再小心,吴争听了也不免一惊。

    “吴家也有如此?”

    “有,但不多。”

    吴争郁闷,其实投献无非是饮鸩止渴。

    百姓带着自己的土地投献于大户乡绅,以大户乡绅用不完的免税额度来规避赋税,看起来他们得了便宜,但实际上不然。

    朝廷向各地征收的赋税是一个定额,那么当场百姓以投献的方式规避了纳税,这个定额的税收就均摊到余下各户的头上,也就是说,那几家不交税的百姓所规避的税,由剩下的人帮着交了。

    而投献越多,没投献的百姓所负担的税就越重。

    于是,纷纷选择投献,这样就陷入一个死循环。

    这就是明朝赋税沉重、百姓苦不堪言的原因所在,当然,皇族、豪强兼并土地也是根本原因之一。

    而令百姓感受到不堪重负的赋税,其实与历朝历代相比,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

    这里的关键因素是,税究竟去了哪,钱究竟去了哪?

    很明显,皇族、大户、豪强、官员瓜分了。

    他们有着大额的免税权。

    以免税权来吸引百姓投献,吞并土地。

    最后使得没投献的百姓不堪重负,纷纷弃田而逃,于是产生朝廷收不到赋税。

    而与厉如海的对话,也让吴争日后对按丁收税有了本能的抗拒。

    ……。

    接下来的日子里,杭州府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莫执念为首的乡绅们正式组建起财政司,这显然是个新兴事物。

    它并不在朝廷诸司之列,甚至它不是官府范畴。

    但它的权力很大,执掌杭州、嘉兴两府一切赋税。

    它的权力来自于吴争,来自于吴争麾下七万大军的支持。

    赋税是个复杂的工程,牵扯到各行各业。

    不是说厘清就能厘清的。

    吴争的心思并没有放在内政,而是军备、训练。

    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噩耗,就这么传来了。

    金华沦陷!

    世事就是这么意外,你越想不到的,就越会出现。

    金华、兰溪、汤溪、浦江四县乃鲁王监国前期的兵部尚书朱大典驻守,后来朱大典转投隆武麾下,与绍兴没有了往来。

    可他依旧被隆武朝派驻于金华,督师如旧。

    按理说,朱大典麾下有一万多大军,来敌再强悍,那也能坚持些时间不是?

    怎么就说沦陷就沦陷了呢?

    其实这事还真怪不了朱大典。

    此时清军与隆武朝正在西边武昌、九江一线激战正酣,隆武朝便从朱大典处抽调了一万军队增援九江。

    这就使得朱大典麾下不足五千人。

    多铎率部数百里奔袭,甚至将方国安做为一颗棋子丢弃,为得就是金华。

    武昌、九江战局渐渐明朗,破城指日可待,如果占领了金华,进而攻取台州,那就掐断了绍兴府的退路。

    在多铎看来,杭州城一战,吴争仅仅是获得了一次战术上的胜利,在战略层面,还是输的。

    因为不管是绍兴府还是杭州府,都无险可守。

    就算吴争能死守杭州城,那唯一极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就是,杭州城成为一座孤岛。

    无非上坚持多久罢了。

    可多铎确实没有想到,攻金华这个小城会这么难。

    说起朱大典此人,在官场中可谓“贪声”在外。

    但凡到任之地,无不诟病其贪婪成性。

    可瑕不掩瑜,他朱大典狠啊,不但对别人狠,对他自己也狠啊。

    听闻清军骤然来袭,朱大典号召全城百姓登城守卫,并且散尽贪污而来的家财加固城墙、招募勇士。

    整个金华城,被他整得全民皆兵。

    多铎强攻一日,皆无功而返,他叹息若是丢弃在杭州城外的红衣大炮还在,那就能轻易破城了。

    第二日,多铎组织了六次进攻,依旧被挡了回来。其麾下伤亡已经高达六百余人。

    正是一筹莫展之时,让多铎想不到的是,比他的红衣大炮威力更大的武器来了。

    这便是天意。

    第三日,从绍兴府逃窜的方国安残部从另一门到达了金华城。

    方国安残部那可是明军服饰,再说了朱大典与方国安同朝为官,相互都认识。

    加上眼下战事吃紧,多一支力量守城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朱大典下令,大开城门,放方国安部进入。

    可方国安率部进城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指挥着军队冲向多铎在进攻的那一城门。

    里应外合,不破那就怪了。

    可就是这么个贪婪成性的朱大典,在面临城破之时,他做出的选择是,令家中妇女先投井自殉,然后自己携火绳与子孙、宾客聚于火药库中引爆殉国。

    壮哉,东阁大学士朱大典!

    金华城陷后,鞑子屠城三日,死者不可胜数。

 第二百零二章 军议

    朱大典前后防守金华城三天时间,按理他的求援信应该去往福建或者绍兴府。

    可直到城破殉国,绍兴府都没有收到任何求援信。

    而隆武朝自从与绍兴府互杀来使之后,已经不相往来。

    于是,根本就没有考虑向绍兴府求援。

    金华城就是在这么一个荒谬的情况下,被多铎和方国安攻破。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绍兴府的后背,被清军安上了一根刺,锥心之刺。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绍兴府还没有对金华陷落做出反应之时,又一个噩耗传来。

    武昌、九江战场,明军大败、南溃。

    清军兵锋南下,湖广一路已至常德,江西一路已抵饶州。

    这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了,武昌、九江战场一旦溃败,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战线南移,而是整个浙江都在清军的包围之内。

    吴争奉召,连夜赶往绍兴府。

    “臣见过监国殿下。”

    吴争到时,堂内已经坐满了人,连鲁王朱以海在坐在朱媺娖旁边。

    或许是军情紧急亦或者是第一次召集如此重大的军议,朱媺娖有些慌张地直接问道:“临安伯,如何应变?”

    吴争只好冲她安慰地微笑道:“臣此来正是与诸公商议一个稳妥的方略,还请殿下不要着急。”

    朱以海道:“金华府陷落清军之手,如此绍兴府背后就得承受随时到来的袭击,以孤之见,应起兵攻金华府,收复失地。”

    张国维不同意道:“金华府地处要隘,能收复固然好,但金华城中有多铎在,恐怕十分不易。如今湖广、江西战场溃败,清军兵锋已至饶州府,此时派大军收复金华,先不说金华城有上万敌军,能不能收复,就说饶州清军增援,到时打成一场消耗战,绍兴府还有何力去应对北面来攻的清军?”

    这话也对,如今绍兴府就三大主力,一是朱媺娖掌控的四大卫所,二是王之仁部,三是吴争部。

    要收复金华城,必须从这三路人马中抽调大军。

    这么一来,防御力自然就降低了,如果在金华打成一场胶着战,那么以绍兴府的财力,肯定是负担不起的。

    朱以海皱眉道:“张尚书的意思是坐视金华府沦陷而不顾?”

    兴国公王之仁难得开口道:“本公以为张尚书所言在理。如今绍兴府三面受围,各县被清军攻占,司空见惯,若以此派大军一一光复,明军早已疲于奔命了。”

    “你……。”朱以海终究没有和王之仁争辩下去。

    王之仁道:“以本公看,清军占领金华,与饶州之间连成一片,已经无法阻止,如今之计是如何保住台、温两州。金华、台州数百里路,若多铎奔袭,怕是二、三天就会陷落。”

    张国维道:“兴国公担忧之事在理,若台州陷落,则往南之路就被堵死,绍兴府就会成为一座孤城。”

    孙嘉绩道:“我看多铎不会奔袭台州,虽说金华失守,但从清军屠城三日来看,清军的伤亡也不在小数,且金华城中百姓未必不抵抗。金华未定,就仓促奔袭台州,这可能性不大。”

    熊汝霖道:“孙侍郎所言极是,多铎不是庸人,金华地处要隘,他自然能想到我朝会出兵争夺,这个时候,他不会分兵奔袭台州。依熊某看,多铎会等饶州清军会合之后,再有所动作。”

    ……一番观点和争论之后,显然已经排除了收复金华的意向。

    只是在讨论如何巩固台、温二州的防御。

    这让吴争很无奈。

    事实上,吴争也不想去收复金华,因为金华往南便是福建地界,对于隆武朝而言,危机更加紧迫,天塌下来自然应该由高个子去担着,低个子起什么哄啊。

    如今绍兴府十万大军,去进攻任何一个城池,攻下问题应该不大。

    但问题是,攻下之后呢?

    地盘越大,需要的兵力越多,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而金华城已经被打得一团稀烂,再加上鞑子三日屠城,用尽力气去光复一个这样的城池,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钱肃乐开口了,他一开口就将矛头指向了吴争。

    “临安伯可有高见?”

    吴争只能开口了,“高见谈不上,替诸公抛砖引玉罢了。”

    “金华就占,绍兴府就暴露在鞑子兵锋之下。好在鞑子需要兼顾隆武朝的反击,所以短期之内,进犯绍兴府的概率不大。可如果选择坐视,唇亡齿寒的道理,诸公都清楚。”

    王之仁睁开微眯的眼睛道:“临安伯,有话直说。”

    吴争点头道:“行。那我就直说了,我的意思也简单,就八个字。”

    “何八字?”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王之仁皱眉道:“你的意思是以攻代守?”

    “虽不中,但不远矣。我的意思无所谓防守,真等到清军对绍兴府发动合围,所有的防守都是空话,既然清军势如破竹地南下,为何我朝就不能势如破竹地北上呢?”

    “你是说北伐?”王之仁饶是预料吴争的奇思异想,也被吴争的大胆惊到了。

    “正是,虽说以十万人北伐,有些狂妄了,但收复苏州、松江,兵临应天府,这应该不狂妄吧?”

    所有人都惊愕起来。

    是啊,如今杭州府兵锋已经进至嘉兴府,与苏州、松江两府仅二、三百里地。

    光复这两府,应该不费吹灰之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