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汉明 >

第99章

汉明-第99章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易抬头望天,悠悠说道:“我什么都没听见。但我……依旧与他不共戴天。”

    宜将剩勇追余寇。

    这句话的道理,其实与趁他病要他命的意思如出一辙。

    吴争对这句话的了解,来自于毛爷爷。

    所以,哪怕己部伤亡惨重,哪怕将士人马疲惫,在修整了一个晚上之后,吴争强硬地下令,全军追击!

    让吴争心里欣慰的是,从上至下,哪怕是吴胜兆和吴易两个互视为仇之人,都服从了这个有些强人所难的命令。

    军心可用!

 第二百二十一章 洪承畴反击吴胜兆被击溃

    次日凌晨,大军出闾门,向常州方向急速挺进。

    当天傍晚,吴争率部至无锡。

    无锡已经光复,被吴胜兆光复。

    事实上,无锡城没有任何战斗。

    因为城中早已没有清军一兵一卒。

    吴争原本想在无锡城中修整一晚的,可就是这一晚,又是一个转折点产生了。

    绍兴府急令,令吴争率部回援,清军正在进攻奉化。

    奉化在宁波与上虞之间,奉化一失,上虞危急。

    亲人都在吴庄,吴争怎能不闻之动容?

    这就为难了,如今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趁着洪承畴新败,一路追击至应天府,说不定真能一战而下。

    还有,兴国公王之仁的水师已至三叉浦,如果自己撤兵,那么水师也不得不撤退,这样就有可能将吴胜兆部置于险境,成为一支孤军。

    可如果不回援,一旦清军占领奉化,上虞就首当其冲。

    很显然,奉化根本挡不住多铎大军。

    “全军骑兵留下,钱翘恭、钱肃典,你们随我追击。其余人,池二憨、厉如海你们率一万人回援绍兴府,夏完淳,你率己部回防苏州府。”吴争迅速作出决定,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已经放弃了应天府,因为仅靠吴胜兆部和一支骑兵,对应天府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厉如海道:“大人,如今全军骑兵不足五千人,以此兵力追击洪承畴,太过危险。要不……?”

    吴争摇摇头道:“恐怕来不及了,奉化一失,至上虞最多两天,而从无锡回援,至少也需要两三日,再拖延一刻,上虞就危险一分,听我命令,立即出发回援。”

    厉如海道:“大人可有地想过,就算能守住绍兴府,恐怕也会陷入清军包围,但如果占领常州,应天府就在眼前,一得一失,利弊显而易见,望大人三思。”

    这话引得钱翘恭、钱肃典同时愤怒。

    钱肃典道:“绍兴府危急,我等身为人臣,岂能闻听监国有难而不救?你是置临安伯于不义!”

    厉如海争辩道:“我没有说不救绍兴府,只是与救绍兴府相比,攻占应天府更重要,哪怕现在监国在此,也会做出这个决定。与光复应天府相比,区区绍兴府……算得了什么?”

    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吴争身上。

    吴争很清楚厉如海的意思,确实,光复应天府的意义很大。

    无论从政治意义还是战略意义。

    攻下应天府,能让自己在明臣、明人心中的地位,有长足的提升。

    在军事上,占领应天府更是可以凭借长江天险,与清廷南北抗衡。

    从利益上而言,确实应该继续率军追击。

    可吴争更明白,如果不回援绍兴,就会令绍兴府沦陷,置自己的亲人于险境。

    完全可以想像,占领上虞之后,多铎会如何搜捕自己的家人。

    想到此处,吴争厉声道:“本官心意已决,厉如海,按本官命令行事。”

    厉如海应道:“属下遵命!”

    池二憨道:“少爷,让我留下吧?小安子不在,我不能也离开少爷。”

    吴争沉声道:“吴庄更需要你,你路过松江府时,派人传令宋安,令他立即率松江驻军,至无锡接应我等。”

    池二憨见吴争语气坚决,应道:“是!少爷保重。”

    ……。

    当天夜里,大军迅速向苏州折返。

    次日凌晨,吴争率四千多骑兵继续向常州追击。

    说是追击,其实无非是想接应出吴胜兆部。

    可出发仅半个时辰,骑兵前锋就遇到了溃退的吴胜兆部。

    吴争一问才知,原来洪承畴苏醒之后,立即派人向应天府传信,应天府随即派出一支援兵,与洪承畴部在常州会师。

    由此对追击的吴胜兆部发起了反击。

    也就是说,占领常州已经无望。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吴胜兆部被击败之后,清军还在尾随追击。

    而此时吴胜兆部仅剩下三千多人。

    这是一场大败,与出发时六七千人的兵力相比,常州一战,吴胜兆部折损了五成。

    此时就算加上吴争四千多骑兵,人数也就八千人。

    但据吴胜兆所说,身后追兵就有一万多。

    吴争相信吴胜兆没有说谎,洪承畴残部逃离苏州时,还有近五千人。

    如果应天府派出的援兵在一万以上,那么追兵有一万多人是完全可信的。

    这个时候面临的问题是,迎战还是撤退!

    迎战,极有可能双方胶着,很显然,吴胜兆残部士气尽失,极有可能一触即溃。

    也就是说,此战需要自己这四千多骑兵承担主战的重任。

    可吴争麾下这支骑兵,是一支骑马的步兵,还未完成整训,打打顺风仗,追击溃兵能够胜任,与鞑子精锐骑兵相抗,打一场势均力敌的野战,确实是勉强了。

    可如果撤退,任由鞑子追击,先不说吴胜兆部是否能逃脱,就说刚刚光复的无锡、苏州,又会重新沦陷。

    这将导致此次北伐彻底功败垂成。

    苏州城战死的上万将士,都将无法瞑目。

    “传令,全军迎击!”吴争大声下令道。

    吴胜兆惊得冷汗浸出,忙劝道:“临安伯,这可不是闹着玩,追兵可是上万啊,其中至少有五千骑兵。此时迎击,那就是找死。”

    吴争冷冷地看着他的眼睛,“绍兴府急讯,清军已经在攻打奉化,如果不是为了接应你部,本官早就率军回援绍兴府。”

    吴胜兆这里才发现吴争所带来的只有这不足五千的骑兵,其余军队已经不见。

    他就更惶恐起来,“临安伯,我手下军队已经无力再战,你要打我不拦,我是铁定要撤退了。”

    吴争身边钱翘恭、钱肃典轻蔑地喝道:“无能的废物!”

    吴胜兆脸色涨红,呐呐道:“我可是在苏州城救了你们一命的。”

    “呸。”钱翘恭轻啐一口道,“现在我等也救了你一次,扯平了。”

    吴胜兆顺势道:“好,我们各不相欠,现在我要带兵撤退,你们也别拦我。临安伯,你意下如何?”

    吴争连看都没有看他,策马一鞭,当先冲了出去。

    四千多骑兵如同一道洪流,越过吴胜兆残部,向前涌去。

    吴胜兆脸色或白或青,良久大声喊道:“撤!”

 第二百二十二章 无师自通

    绍兴府此时又是一团糟。

    鞑子从南面来袭,监国朱媺娖下令绍兴府四卫调向余姚,准备迎敌。

    可朝堂之上,却出现了两种声音。

    无外乎,战和逃。

    朱以海故态复萌,他极力建议召吴争部回援,同时将朝廷撤往杭州。

    这种声调,得到了几乎一半朝臣的附议。

    朱媺娖的威望不足以震慑住这些人。

    加上朱以海本身就是藩王,又被朱媺娖任命为参政。

    这就造成了无事时大家嘻嘻哈哈,有事时就化为两派,另立山头。

    这些朝臣手中虽然没有兵权,但他们的政治力量不容小觑。

    一个个都是前朝老臣自居,但凡谏言,都是依经据典,口口声声为了朝廷、为了天下、为了江山社稷,令人无可反驳。

    之前吴争强迫朱以海去监国位,拥立朱媺娖,他们没有反对,不是因为他们认同、心服口服,而是受制于吴争手中的兵力。

    如今吴争领兵在外,对他们的威慑力就大大减轻了。

    如果是顺境,他们可以随波逐流,但现在,绍兴危急之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逃命要紧。

    张国维的性子较软,钱肃乐刚正有余、威压力不足,张煌言的资历是个大问题。

    加上这次鞑子来袭与前几次不同,前面两次,一次是小股鞑子入侵,还有一次是方国安叛变,虽然听起来叛军很多,可毕竟是明军新降,这两次都是朱以海领头倡议转进。

    那这次多铎率大军兵锋直指绍兴府,从气势上来说,对绍兴府已经是志在必得。

    所以,这次是大臣倡议转进,朱以海随波逐流。

    而从奉化至绍兴府,一路平川,根本没有任何要隘可守,而绍兴府对清军的防御力量,大都都是北向,从来没有去考虑过敌人会从南方来。

    所以,朱媺娖仓促调兵去余姚,没有人相信明军会获得胜利。

    在他们看来,调兵抵抗只是为了给朝廷争取转进的时间。

    至于转进会给抵抗的明军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这就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了,大明人多,死上一些对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等安全了,再征召就是。

    朱媺娖阻拦不了朱以海,同样也阻拦不了附议朱以海的朝臣,她在这个时候,心里有的,只有愤怒、懊悔。

    皇室子弟,就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他(她)们的政治能力或许是天生的。

    在朱媺娖就任监国时,本能地对吴争产生戒备之心。

    这与对吴争有情没有关联,也与象钱肃乐等重臣谏言约束吴争也没有直接联系。

    皇权在于平衡,这一点,皇族无师自通,从小耳闻目染,成为了一种本能。

    朱媺娖并不眷恋权柄,但她知道一件事,放任一个手掌兵权的重臣,不是保护他,而是在害他。

    这一点,她在父皇身边,看得多了。

    所以,她将朱以海留在身边,一则毕竟朱以海是朱家人,常言道打着骨头连着筋嘛,另外一点,那就是因为朱以海与吴争有间隙,朱以海又是前任监国,在朝堂之上有着一群拥趸,这样就能平衡吴争在朝中的势力。

    双方相互掣肘,就能产生一种平衡。

    可朱媺娖现在后悔了,就应该听吴争的,将朱以海彻底赶出朝堂。

    朱媺娖不是不想撤至杭州,但她更明白,如果自己退去杭州,这一万多明军恐怕就会一哄而散。

    只有自己牢守着绍兴府,才能激烈明军将士奋力抵抗。

    这是她唯一能做、力所能及的。

    将自己留下,让肯追随她的忠臣们留下,集结绍兴府的兵力,打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

    在这个时候,朱媺娖渴望吴争能回援,但她更希望,吴争不要回援,而是能光复应天府。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她承受着与她年龄不相称的压力。

    好在,有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等人的鼎力支持,否则朱媺娖恐怕连绍兴府的局势都无法控制,甚至连四卫都无法调动出去。

    ……。

    出无锡往西北方向,大约二百多里地,是慧山。

    慧山以北不远,是高桥。

    高桥是个小镇,人口不多,依山而建。

    官道由此产生了一个转折,一边是山坡,一边是小河。

    一场遭遇战,就发生在这个转折处。

    吴争不知死活地发动反击,有他的必要性。

    战场之中,一旦撤退,就会有连锁反应。

    想再稳住阵脚,非常困难,当然,精锐除外。

    很显然,吴争麾下能勉强称为精锐的,就是从梁湖带出来三千人。

    其它的,不过是混杂而成的各部降军和成份更为复杂的义军。

    缺少训练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这支军队更适合打顺风仗。

    苏州之战这支军队能硬抗到最后,是奇迹。

    追究其成因,无非是两条,一是破城让士兵们士气大振,之后慢慢地抵消,好在当时没有一路产生溃退,吴争很明白,只要有一路溃退,就会发生连锁反应,全军溃败也就不远了。

    另外就是这支军队大部分是老油子,他们更知道当时不能撤,也根本撤不了,一撤鞑子就会紧咬着不放,拼死或许还有一丝生机,可一退百分之百被追杀。

    正是这两个原因,所有士兵死顶着清军猛攻而不退。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他们可以退,天阔任鸟飞。

    这就和围三阙一的道理相同,有活路时就有了逃命的本能。

    如果吴争不发动反击,数万大军就会成为一溃千里之势。

    溃退起来,根本刹不住脚跟。

    那么不但无锡、苏州、松江这些刚刚吃到嘴里的果实会尽数吐出,甚至可能祸延至嘉兴府、杭州府。

    这样就产生了被鞑子南北夹击之势,那个时候就算是天王老子帮忙,也救不了绍兴府了。

    所以,吴争必须反击,阻滞鞑子追兵的势头,为明军回援、整固防御赢得时间。

    这场高桥之战,堪称经典。

    鞑子总共有一万二千人,其中有五千是骑兵,八旗骑兵。

    而吴争手下仅四千多骑兵。

    这是绝对的劣势,无论是人数上,还是单位兵战力上。

 第二百二十三章 高桥之战

    但这其中吴争也算是占了个便宜的。

    那就是有备对无备。

    洪承畴没有亲自率军追击,如果他来了,肯定不会如此大胆。

    刚刚在吴争手中溃败,洪承畴绝对不会对追击掉以轻心,就算知道吴争手里兵力不足,也会谨防着。

    但现在,追击的清军刚刚击溃了吴胜兆部,士气高涨,骑兵领头,步兵紧随,连斥候都不前出,就这么直愣愣地向无锡方向追来。

    于是,双方就在高桥官道的那个转弯处遭遇,继而暴发了血战。

    说是血战,一点也不夸张。

    前面说过,官道在此有一个转折,一边依山,一边傍水,傍水处有个不高的悬崖,下边是河。

    说不高,是因为上下距离也两丈左右,但这个高度,足以摔死人了。

    双方遭遇的都是骑兵,同样都是猝不及防。

    而且双方骑兵的速度都非常快,这就使得在遭遇之后,根本没有时间作出任何反应,战斗就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