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1255再铸鼎 >

第127章

1255再铸鼎-第127章

小说: 1255再铸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一种变通的战术,是三行阵的时候,蹲着的第一行不参与射击,只由站着的两行进行轮射或齐射,而一旦被敌人逼近来不及反应,就由待命的第一行开枪防御。这种阵型一般是结阵对抗骑兵时使用。

    鼓声变得轻快了起来,从连长到排长,开始复述起林宇的命令。士兵们早已练习过多次,飞快地从背上解下风暴枪,开始装填。他们都是连复杂的火绳枪都用得纯熟的老兵,简单的击发枪用起来更是不在话下,娴熟地右手持枪,左手取出纸包弹,快速装好弹药、用通条捅实,然后再左手持枪,右手取出火帽装了上去,紧接着顺手握住握把,第一行整齐地举起了枪,第二行将枪持到了胸前,完成了预备动作。整套流程行云流水,总共只用了二十秒。

    林宇满意地点点头,这个效率很不错了,相比火绳枪大幅提升,如果到了真正的战场上还能保持那就更好了。他看了看乡绅们,他们似乎还不明所以的样子,忍不住露出了冷笑,喊道:“开火!”

    连长把自己手中的长矛一挥,第一行的士兵们立刻扣动了扳机,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枪响声,45枚铅弹疾驰而出,将五十米外的木靶子打成了一片狼藉。

    木靶子是软质的松木做的,铅弹从一侧进去,在内部转出了一道空腔,从另一侧带了一大片木屑出来。乡绅们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当场就被震住了。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两行士兵前后换位,上前的士兵将手中的枪一抬,随着连长的命令,又是一轮射击。

    这还没完,退后的士兵在二十秒内装填完毕,又向前继续开枪。如此重复,直到每人都打了十枪,硝烟漫得都看不清人了,林宇才喊了停。

    经过九百枚铅弹的摧残,这一长道木靶已经千疮百孔,不成靶形,有几个甚至从中间断了开来。

    围观的士绅们被这样猛烈的火力彻底震惊了,一个个都大张着嘴,话都说不出来,再也不敢起随意褒贬的心思。

    林宇看着他们的囧样,有些想笑。这些人是即墨的土绅,虽然看着穿得人模狗样的,但其实只是乡下的土财主,有些财产和家学,在乡间有不小的影响力,但其实对外界也没多少见识,只是模模糊糊,比大字不识的农民多知道点罢了。

    在刚刚过去的夏税征收中,果然如同财政部和商务部预计的那样,征收难度很大。经统合部申请、大会批准,安全部把半个义勇旅都派去了帮忙,折腾了一个多月,才收到了十六万石的粮食,分散在各个县城,放到原有的粮库里储存了起来。这个数额倒是比当初陈潜预估的夏粮多了一万石,但换成公制单位总共也就一万多吨罢了,两三万人吃一年就没了。

    虽然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征粮过程中,基层税吏的吃拿卡要、大户们的吹胡子瞪眼,还是让商务部和财政部的人恶心得不行。夏收结束后,他们干脆报请管委会,又与军委会协调了下,分批组织各地的乡绅豪强,来参观海陆军的演练,名为“指正”,实际上自然是为了震慑他们。今天林宇负责的,就是即墨县北的一批,从现在来看,效果不错。

    林宇正琢磨着要不要搬两门炮来,让他们再开开眼,这时高正却和夏有书一起,带着几个卫兵,从东边骑马沿着大道过来了。

    高正看见了他们,一提马速,直接冲到了林宇跟前,看了看那些乡绅们,笑道:“林宇,别耍猴了,赶快收拾一下,赶他们回去吧。最新精神下来了,我们的方案要确定了,赶快回去,把人都叫过来,我们赶紧开会!”

    林宇听了之后,大喜,说道:“真的?那好,稍等一下,我这就回去!”

    他立刻转身,回去让铁三连收拾场地,回去吃午饭,然后送士绅们离开。高正也不废话,直接一摆手,便带人回了五角堡。不久后,中央塔上火光亮了起来,开始向外发起了召集光报。

    安全部不少人本来就在五角堡内,不用赶路。尤力和范龙城在胶西县,谢光明在落药要塞,收到光报之后,一个小时内就骑马赶到了。今天马原正好在中央塔执勤,高正去发光报的时候看到了他,想想也算半个自己人,便一起拉过去了。林宇就在堡外,却因为要安排那些士绅,反而忙活了好一会儿,最后才赶到了堡内中央位置的指挥部。

    指挥部是一排建好没多久的砖房,其中右数第二间是会议室,面积倒不小,但陈设一如既往的简陋,北墙上有一面黑板,旁边挂着几张地图,中央摆了二十多张桌椅,按需要临时排列成了环形。

    林宇敲门喊报告走进了会议室,此时,安全部的大将们围坐了一圈,但人没到齐,只谈论些琐事,还没入正题。意外却不意外的是,统合部的林博颖也在里面最近的兵役计划就是她在接口负责的。

    林博颖见他进来,赶紧招呼道:“快点,就差你了!”

    林宇抽出椅子坐下,拿起桌上的大茶缸咕咚咕咚灌了一大口水,然后对她问道:“姐啊,怎么,你们终于把方案给定下来了?这才对嘛!就现在这没头没脑的,练个兵都心里没底!那么,你们选的是哪个方案?三千,五千,还是八千?”

    年初对姜思明的战争胜利后,东海商社的安全形势暂时有所缓解,但长远来看仍不乐观,所以大会取得了扩军的共识。之前安全部也确实在持续招募着新兵,但光有兵,没有制度可不行,因此这些日子来,安全部就一直递交方案,希望把义勇旅的员额和预算正式确定下来。但管委会预算和财政一时半会儿也折腾不明白,所以一直没来得及处理这事,到了今天,似乎终于有了点眉目。

    上首的高正咳嗽了一下,尴尬地笑道:“都不是,他们选的,是我们那个义务兵方案。”

 第180章 兵役制度 二

    1259年,6月18日,中央市,五角堡。

    会议室中瞬间安静下来,然后响起了一片难以置信的声音。

    之前有些股东经常以“成本太高”给安全部挑刺,于是部中的宁惟俞干脆赌气式地报了一个征收“义务兵”的方案过去。不是嫌募兵成本高吗?那么强征不要钱的义务兵好不好?

    宁惟俞穿越前就是军事爱好者,不过穿越后没有立刻进入安全部,而是在劳工部工作,直到去年底军事压力大,他才主动申请借调来了安全部,此后就一直留下了。

    这个计划是他转换身份后提出的第一个大计划,一看就没什么可行性,难道管委会还真鬼迷心窍采用了?

    宁惟俞扶额说道:“真的假的?那是我报着玩的啊。”

    尤力也诧异地说道:“真要搞义务兵?我们现在在基层根本就没多少影响力,民间也没经过教育,基本没什么家国意识,义务兵怎么可能搞得起来?”

    林宇却问道:“是哪个方案?一年制、两年制还是三年制?”

    严格来说,后世民族国家概念诞生后才产生的“义务兵”在现在并不存在,但也有类似的形式,那就是“征兵”,或者说直白点,也就是“拉壮丁”。

    两者看着差不多,都是强制征集低成本的兵员,但实际上却是天壤之别。前者有民族主义加成,义务兵自觉是为国而战,战斗力十足;而后者是被强逼入伍,根本没有战斗意志,摇旗助威还行,真打起硬仗来随便就溃散了。

    实际上义务兵的成本并不低,虽然军饷开支不大,但却要在和平时期持之以恒地开展义务教育,培养民众的民族意识,教育开支少不了。

    对于东海商社来说,虽然他们的确在有意识地推行教育,但还只是刚刚起步,离收获的日子还早得很。现在就谈义务兵,确实有些拔苗助长的味道。

    高正摆摆手,苦笑道:“不是不是,不是老钱的那套方案,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张国庆不是搞了个田顷法吗?挺好的一个方案,不过管委会那帮人非要榨干最后一点价值出来,就想着用本该分配出去的顷田给我们搞点义务兵过来”

    “咳咳!”

    林博颖打断了他:“不能这么说嘛。田顷法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利国利民,只是,若我们随便把田分了出去,既不公平、不能让人心服,分到田的人也不会珍惜不是?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只有让他们做出了贡献,拿到田才会安心嘛。往小了说,这叫回报对等,往大了说,这叫公民意识”

    “哦”还没等她说完,众人就发出了恍然大悟的声音。

    “这还差不多,为土地而战的,战斗力总会强一些。”谢光明擦了擦汗,“不过,一顷田是一百亩吧,用这么好的条件找一个只服役几年的兵是不是多了点?我印象中后世有个十亩地就能招一兵了。”

    高正摇头道:“你正好说反了,该怀疑这一顷田有多大吸引力才是。现在胶州又不缺地,能不能种地主要还是看牲畜水利,西边的军阀们可是给手下的兵一人分好几顷的,我们用一顷买人服役两三年,只能说,可以考虑。”

    林博颖耸肩道:“是这个问题,肯定会有人愿意的,但有多少还不一定。现在也只是个意向,我们那边也在研究具体该用什么条件呢,如果招不到人,或许会每月给点津贴,一月几百钱那种。其实也不便宜,就算军饷少,吃饭穿衣武器弹药总是少不了的,一兵一年不下二十贯,总额不可能无限扩充。哦,对了,其实这事文化部也有参与,他们今年拿了一大笔预算,学校又一时没那么多教员,所以张老师给了你们点赞助。只是条件是,你们的士兵,完成基础的军事训练之外,必须抽出至少四分之一的勤务或训练时间,进行文化课学习。”

    众人听了这个条件,先是一愣,后又讨论起来。

    夏有书说道:“这是好事啊。嗯,如果不执行军事任务的话,现在按线列步兵的标准培养,那么一年的训练强度也没多大,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文化培训没什么问题。再说了,让士兵多学一点,也有助于战斗力的提升。”

    尤力摸着鼻子说道:“我怎么感觉这是把我们当文武学校用了对了,你们有定服役期多长,每年招多少人吗?”

    听了这个问题,林博颖郑重地站了起来,去前面的黑板上一边画着一边说道:“各位可不能小看这个田顷法了,这可关系到未来我们的基层体制呢。每多一个顷田户,不仅是分了一百亩地出去,还是多了一个直接的税源和一户坚定的支持者。所以,在扩军这件事上,我们管委会和你们军方的意见是一致的,都希望兵招得越多越好,能产生越多的顷田户越好。”

    她这么一说,在座的军头们都飘飘然起来,这才对嘛!

    但归属于财政部的马原却笑了出来:“说的这么好,那还该有个但是吧?”

    “但”林博颖刚要脱口而出就听见他的话,表情一滞,然后很快又装作没事继续说道:“但是!我们毕竟是受现实条件限制的,荒地虽多,但整理成能用的耕地还是要费些功夫的,义务兵不可能一上来就招很多。而且,工业部的情况你们也知道,枪械厂虽独立建制了,但一年也就三千杆新枪的产量,兵招得再多,没枪用也不行不是?”

    谢光明舒了口气:“那这么说,是五千的那个方案了?”

    林博颖嘿嘿一笑,道:“比你想得多,六千五!”

    谢光明惊道:“这么大方?”

    林博颖又摇头道:“义勇旅扩充至六千五,但不是一年完成,而是分两年。现在你们不是差不多有两千五么?今年招两千,明年再招两千,就齐了。以后这个就成定例,每年招一批兵,服役期27个月。除了你们陆军的,还会再招五百,分给海军、铁道队和武警,加起来就两千五了。”

    林小雅这时有些奇怪,问道:“为什么是27个月?”

    旁边的高正一耸肩,道:“27个月就是两年零三个月,是我争取过来的。林博颖刚才不是说了么,管委会想把顷田户搞得越多越好,毕竟也算变相编户齐民了,所以一开始是想把服役期定成一年的,这样生产周期就缩短了。但对于士兵来说,一年期还是太嫌短了,交接都不好交接。再加上文化部参与了之后,管委会觉得让士兵在我们这多学点知识更好,所以统一意见成了两年。我又考虑到,如果是两年整,那么届与届之间交接的时候,由于新兵有个训练期,所以会造成战斗力的波动,所以又多争取了三个月,放在农闲时期。”

    林博颖点点头,又补充道:“这么一来,义务兵的服役期就横跨四年,每年立冬入伍训练,第二年立春正式入列,服役两年,到第四年立春退伍。”

    众人思索了一会儿,夏有书在纸上一划拉,笑道:“有意思,按这个方案,全军59年招两千五,60年底招两千五,61年底招两千五,62年初第一批就该退伍了。可到了62年这两千五退伍兵也是一笔变相的优秀兵源啊!”

    林博颖一拍手,说道:“所以还有一个预备役,就是给他们准备的。退役之后,士兵拿到份地变成顷田,也不是就这么结束了,如果需要征召还是要重新入伍的。”

    谢光明有些兴奋,搓着手道:“那这样,到时候前后加起来就一万了,嗯,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我看,这个方案很好!张老师的任务也好办的很,到时候全军分成两半,一半执勤,一半训练。训练的那批,上午上课,下午出操,晚上再上课,很合理嘛!这是好事,不管是军事方面还是社会影响方面,都是大好事嘛,我看这个文武学校,我们做得!”

    司徐笑道:“我看两年过后,嗯,小学水平不好说,扫盲水平总能教出来的。认全gb233,学会简单的算术和几何,再明白华夷之辨,这个小目标还算简单吧?”

    夏有书也点头道:“我看这才是管委会的真实目的。要是单纯办个扫盲学校,效果未必会这么好,十多二十多岁的小子,真能耐心听得进课去?但经过军事化训练,有了纪律性,再搞个填鸭式教育就容易多了。嗬,当了两年兵退伍,既懂规矩,又有基础的文化知识,在当下也算是优秀人才了,说不定到时候各部门都会过来抢着要呢!怪不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