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1255再铸鼎 >

第130章

1255再铸鼎-第130章

小说: 1255再铸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人这辈子都没种过这么多地,自己也不太愿意转包,所以就没办法了。

    刘三旺感觉有点棘手,说道:“王大哥啊,单种粮和棉花,倒确实是省了不少麻烦,不过棉花照料起来也是要不少工夫的。嗯,不如这样吧,别家都分四圃,你家可以分上五圃,这样每圃就只有二十亩了,再不行就分六圃。这样,只种一圃棉花、一圃麦子,一个夏天一个冬天,你们两口子也就种过来了,剩下几圃也不算浪费,种上苜蓿多养点羊什么的,省事,也能赚不少。也可以雇一两个长工,等到农忙的时候,再雇几个短工帮忙,赚的总比花的多。嘿,虽然紧了点,但你家就两口子,说不定一年下来,算人头分的比别家还多呢。”

    听到他的方案,王老汉感觉安心了不少,只是仍然苦笑道:“还要雇工啊,唉,我家也没什么积蓄,哪有钱去雇啊”

    刘三旺感觉有些无奈,没肥怎么办他知道,没钱怎么办他可不知道。

    这时候,旁边的祝主任过来解围了:“王大哥啊,别担心。嗯,到时候公社来帮忙,找小子多的几家帮帮,怎么也得给你把麦子和棉花收了!当然,等收完之后,你再分他们一点算作工钱,你收了粮,他们赚点钱,两相得益,没问题吧?”

    王老汉松了口气,连忙感激地说道:“好好好,该当的该当的,谢谢主任,谢谢主任”说完作势要拜,两人赶紧把他扶了起来。

    几人又随便寒暄了一会儿,王老汉也告辞出了祠堂。等他走远了,刘三旺一下子瘫倒在了地上,苦笑着说:“哎呦累死俺了,这辈子俺都没对着这么多人讲过话,想当初,东家们对着几百人讲话都那啥谈笑风生的!也不知道怎么练出来的!”

    “哈哈。”祝星子笑了起来,也跟着他盘腿坐到了地上,把他那个竹筒水壶递了过去,“俺觉得你讲得挺好的啊,一条条都讲明白啰。对了,你家什么时候搬过来啊?”

    两人原先都住在东海区的平原新村宿舍里,还没攒出买房子的钱,不过因为各自都成了家,所以分配到了单间的夫妻宿舍。祝星子和他老婆都是二婚,两人各带了一个娃过来,这样的家庭在东海区倒是不罕见。刘三旺娶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劳工,还没有孩子,不过前不久刚刚怀孕了。

    刘三旺摆手道:“暂时不折腾了。春儿大着肚子,一动不如一静,东海那边条件也好,有医务室,生活也方便些,先让她在那儿呆着吧。我准备让她搬去女宿舍,有几个婆儿说说话,还能照应照应,挺好的,我自己过来干活。嗨,刚才俺给他们讲四圃轮作一条是一条的,但是到了俺自家,就俺自己一个劳力,累死也种不了那么多。哈,看来俺也不用种了,全种上苜蓿,养羊卖钱换粮吧。”

    祝星子眉头一挑,说道:“刚才你不是教王老汉雇工种田吗?你自己怎么忘了?以老哥你的本事,雇上两三个长工,这一顷地还不被你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刘三旺摇头道:“唉,说得容易,但哪有那钱啊。现在去给商社做工,一个月怎么也有一贯钱了吧?要是咱自己雇人,一年没十几贯能雇到?要是雇上两三个,恐怕这一百亩地咱就得贴钱给他们了!”

    “用不了那么多,东家给那么多钱,是因为雇得人太多,把城阳这片小地方的人都雇得差不多了。”祝星子指着东北方说道,“要是咱自己去北边即墨、莱阳偏僻的村子去招工,一年十贯肯定有人愿意来。”

    刘三旺笑道:“就咱俩去雇人?要是被当骗子了咋办?”

    “社员里,总有些在那边沾亲带故的,请他们帮忙呗。怎么样,刘哥儿,要是能雇到,你愿意雇几个?”

    刘三旺想了一会儿,说道:“有两个壮实的小子,再加头牛,这百亩地就收拾的差不多了,一年我还能余下点钱。嘿,这么算来算去,还不如回去做工呢。”

    祝星子咧开嘴笑了起来,说道:“两个太紧巴了吧,多雇几个吧。这样,要是闲下来了,你把他们派过来给我,我按天原价给你结钱,怎么样?”

    刘三旺一愣,抬头看了看他,问道:“大哥,你这是想干嘛?”

    祝星子嘿嘿笑了笑,说道:“刚才你说得对,算来算去,还不如回去做工呢。当初觉得这一百亩地真是好啊,抢着要过来,但等到了手仔细一算,才发现他娘的不赚啊!哈,我是想明白了,单种地没前途,得找点活干才行。兄弟,俺问你,你房子想好怎么起了没?”

    说到房子,刘三旺就头疼起来,道:“没呢,宿舍的砖房住惯了,总想自己也起几间,但是得用不少工不少钱吧?还不知道怎么凑呢!”

    祝星子拍了拍手,道:“若是十贯卖你一间房子,嗯,就比如五步长、三步宽的一间,你可会买?”

    刘三旺想了想:“这价还可以,若是俺有钱,是会买的,还可多建几间,做个小院出来。可惜,俺要是那么多钱,早就在平原买房了。怎么,你这是要干包工头的活?”

    在东海区,由于建设部人手不够,就经常把工程外包给附近的泥瓦匠,发给他们建材和工钱,让他们自己召集工人,按要求建房。劳工们也多半知道有这些人存在,还学着东家们的叫法管他们叫包工头。

    “现在没钱,过几年不就有了吗?”祝星子笑着说道,“不瞒你说,俺在木工组做工的时候,见东家们弄过一种砖木结构的房子,地基整饬一下,围一圈半人高的砖墙,再加上木墙和木梁,上面用草和瓦封顶,很快就建好了。建筑活俺也懂一点,这些东西,砖头、木板、石灰什么都是现成的,去跟商社买一点,用不了多少钱,回来雇几个小子搭起来,不就是一间好屋子了吗?”

    刘三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你这是比包工头还厉害,是要自己盖房子卖啊!”

    祝星子拍了拍他的肩,说道:“可不。俺算了算,你讲的四圃轮作确实好,等过了明年,咱公社把种的粮豆麻棉菜还有养的牲畜一卖,一家至少也能余个二三十贯吧?社员们有了钱,先想的是什么?不就是盖房子?俺若是能一家卖他们一间房,咱俩家先不算,那就是二百五十贯啊!就算只赚三分之一,不也有八十多贯!比种地可赚多了。”

    八十多贯!那可是难以想象的大钱啊!

    刘三旺目瞪口呆地看着他,半天挤出一句:“老哥,牛!”

    祝星子凑了上去,说道:“怎样,兄弟,咱俩合伙吧?把积蓄凑凑,去山沟里雇十多个小子出来。种地的事,俺不如你懂,俺家的田也交给你,这二百亩地你看着安排,只要不犯东家的条例,怎么赚钱怎么种。等小子们闲下来的时候,俺就带他们去盖房子。等到年尾,两边赚的钱一加起来,咱俩再分账,如何?”

    刘三旺把手一拍,黑脸都泛红了,高声说道:“好,兄弟,俺就跟你干了!既然这样咱就好好干,你不是也还没买牛吗?别买了,咱去买两匹马回来!马耕田那可快多了,农闲的时候,你就套上车去拉材料,比用牛合适!”

    祝星子激动地说:“对!等买一公一母,还能下小马!”

    刘三旺也激动地把手与他握在了一起:“就这么办!”

 第184章 育马

    1259年,7月14日,金口市,田横镇。

    “田横镇”就是金口堡东边那个大型半岛巉山岛,因为名字太难写,金口建市后就按后世的区划把当地改名成了田横镇。

    东海军在胶水县缴获了马匹之后,在田横镇上圈了一个马场,将一部分马养在了里面。

    现在,在这处田横马场里。

    一匹三岁的公马被五花大绑,侧躺在地上,几名养马工将它紧紧按住,把右后腿吊了起来。

    陈远琪医生上前观察了一阵子,往上面抹了点酒精消毒,然后娴熟地用小钳子夹着棉线,将〇〇周遭的血管结扎了起来。

    “好嘞,就这样”

    同属卫生部的外科医生宋瑜屏息静气,靠近了马儿的下半身,手起刀落,将两个“芒果”割了下来。

    马儿立刻挣扎了起来,还好已经有人按住,动作不大。旁边的护工立刻冲上去,用纱布包扎止血,忙活了半天,这次阉马总算是结束了。

    他的助手荀真香把芒果从宋瑜手中接过去,然后又取水来把他的鲸皮手套上的血迹冲干净。

    说起来,这卫生部什么都缺,缺药缺人缺设备缺耗材,防护用具更是缺。口罩好歹还能用布自制,虽然防护效果可疑,但至少有个心理安慰,可医用橡胶手套是真没法搞了。而没有这个,医生动手的时候就要蒙受巨大的安全风险。之前他们搞了点杜仲胶给工业部送去,看能不能搞出类似橡胶的产品,但工业部研究后发现这杜仲胶硫化形成的不是橡胶那样的弹性体,而是更类似于塑料的硬质材料,没法加工成手套。因此卫生部只能暂时放弃这条路线,用普通手套先凑合了。直到去年抓了两条鲸鱼回来,用不透水的鲸鱼皮做成手套,才算暂时有了个解决方案。

    陈远琪站起身来,先是拿过瓶子里的两个〇〇瞅了瞅,然后对宋瑜说道:“刀法精湛,老宋,多谢了啊!”

    当初陈远琪一直驻在平原区养马场旁边的医务室,与骑兵系统相当熟悉,因此后来范龙城过来找他一起搞养马场,他也就把这个任务接下来了。今天是他们第一次阉割公马,为确保成功,他就把部里专攻外科的宋瑜给请来了。

    宋瑜摆摆手:“没事,我演示几遍,之后就靠你自己带的兽医了。说起来,当时也没想到,我们和骑马的会扯上这么多关系,这也算是半个本职工作了。”

    卫生部现在缺医少药,在“治疗”方面能下的功夫不多,职责反倒更符合这个名字,就是搞“卫生”的。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督促各地各部门清洁环境、远离污染源、搞好个人清洁,以及发现传染病时要及时隔离。这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只要能贯彻好了,对东海商社治下居民的健康状况和人均寿命必定大有助益。要知道,治病的最高境界就是“治未病”啊。

    因此,卫生部的人员呆着不动的时间不多,到处奔走巡查顺便看个病的时间倒是很多,为此需要经常出行,因此也就要用到大量的马了。其实这也不是东海商社的个例,历史上的欧洲近代,为了满足医生的出行需求,就有一种专用的小型二轮马车叫做“医生马车”。

    陈远琪点点头:“这匹马一阉,过阵子就能用了。等我这几个兽医手艺练出来了,育马工作也算上正轨了。”

    骑兵需要战马,自然希望马越快越好、负重越大越好。但好马不光对骑兵有意义,对于其它部门同样有意义。有了好马,炮兵就可以拉更大的炮、更多的弹药,步兵可以运输更多的补给。农业上可以耕更多的地,商业上可以拉更多的货简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现在的普通马无论是力量还是速度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只能自己一点点培育起来。

    “行啊。”宋瑜又往马下身瞅了一眼,“你们这个育马是怎么搞的?”

    陈远琪道:“也没什么好办法,就是把最好的公马挑出来做种马,母马暂且不能淘汰太多,要留着下小马,不过亲缘档案得建立好了,省得以后乱交。其实也就是矮子里面拔高个,我们最好的马也没多好,不可能立竿见影,只能先把体系建立起来,以后慢慢找好马吧。”

    宋瑜耸耸肩:“说起来还是宋人乱搞。当年唐朝不是传下来不少好马么,都被他们养废了,害得我们只能从头做起。这么简单的育种道理,他们怎么就不懂呢?”

    自从骑兵在人类战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马匹的选育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之前的汉、唐,都曾从西域引进优良马种,在中原建立马场培育优秀战马,从而为强大的军队打下了基础。这些马场一直传承到宋初,都能提供相当不错的战马,当时的历史便有记载,说“宋马远胜于辽马”。然而自此之后便拉了胯,宋朝靠官僚管理的马场每况愈下,马越来越差,马政越改越废,骑兵无能,只能被金人蒙古人压着打了。

    马种选育,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优胜劣汰的选育制度,二是有足够的种群规模。前者自不必说,后者是因为只有马够多,才能从中选出好的继续养,不然像个人养马一样就养一两匹,那根本选无可选。

    而宋朝的马政基本把两个错误全犯了。官方养马时没有合理的选育制度,任由马匹自由杂交所谓“高头大马”的标准对于人类来说是优点,而对于马来说却并非如此,体型小一些反而有利于自然生存,因此自然状态下小马会获得竞争优势甚至还有逆向选育,优先把高大马匹挑选出来做战马消耗,留劣马继续繁殖。官马群因此越繁殖越差,自然也就提供不了足够的优秀战马了。于是后来马政又“改良”,把官马发给民间去养这又是个昏招,民间个体户没有足够的种群,怎么选育?

    所以到现在,中原能获取的马匹都是矮小瘦弱,东海商社在这个基础上育马,可以说非常低了。

    陈远琪叹道:“现状如此,也没办法了。所幸,蒙古人也没什么育马技术,至少品质上跟我们还是一个起跑线。”

    蒙古作为游牧民族自然是擅长养马的,不过他们似乎也没有育种的概念,不会主动去改良马种。因此他们拥有的马匹数量虽多,但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蒙古马,攻取西域之后倒是获得了不少良马,但也没运到中原多少来。这多少是个好消息。

    说话间,又一匹捆好的马被拉到了棚子里,他们又拿着刀凑了上去。

    宋瑜正要动刀,想了想,又把刀递给助手荀真香,手套也解下给了他:“这次你来吧,也该学着动刀了。这小手术都算不上,不要紧张!”

    荀真香是城阳区村医出身,后来被卫生部吸收了进来。他医术可疑,但相比毫无根基的其他土著,也算有基础了,至少还给卫生部贡献了几个方子。现在他就做着宋瑜的助手,一边帮忙一边学习,其实手艺也不错了,就是胆子小了点,不敢独当一面。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