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1255再铸鼎 >

第156章

1255再铸鼎-第156章

小说: 1255再铸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春锐之前去胶州访问的时候就见过徐云,两人也算有旧了,立刻拱手道:“徐东家,久违了!”

    徐云哈哈一笑:“你在这新泰一年,干得不错啊,看这路修的,不比登莱那边差嘛。”

    张春锐谦虚道:“哪里,只不过是东海国做什么,我便学着做罢了。新泰地贫民少,若想有利于民生,就只有先修路与外界交通了。可惜民力有限,修了大半年,也只把一左一右二十几里粗粗整了一下,离通达还差得远呢。”

    徐云拍了拍他的肩,叹道:“像你这般有见识的可不多啊,好好干,将来一定有前途的。也不好在城外伫着了,走,进去吧。”

    一行人这就进城了。

    他们来的时候以商队的名义做掩护,虽然是掩护,但也确实是带了些商品过来的,比如玻璃器和香料等等。新泰县虽小,却多少也有些消费力,在张春锐的介绍下,很快就发卖给了城中的几个商户,又买了些当地产的山货准备带回去。

    事后,在接风宴上,徐云与张春锐聊了一番周边的风土人情后,又问起了正事:“新泰与莱芜之间,可有陆路相通?”

    张春锐想了想,说道:“若是走大道,得绕到泰安那边去,太远。不过,新泰县城往西北约莫五十里,有一处市镇,是古开阳城所在,再往北有一片山林,不易行,但穿过去再往北就是莱芜城了。这条小路论路程比前一条大道省得多,平时多有民人来往,不算荒僻,却也走不了大车队。”

    徐云若有所思,又取出一份地图,请他在上面标注出来。

    张春锐也不是第一次见到东海人的精密地图了,也学过一点辨认的方法,当即从中认出几个要点,然后捏着铅笔,将刚才所述的路线画了出来。

    徐云一看,果然,跟他想的差不多。这条路经新泰县到开阳镇后世新泰市,再穿过北边的山林,到达后世莱芜钢城区的位置,再沿当地的牟汶河抵达莱芜城。

    来之前,他就在地图上找到了这条最近的通路,但并不确定有没有可行性,毕竟后世是道路的地方现在却可能是天堑或者莽林。现在来看,不好不坏,可以走,却也通行能力不高。

    而且,即使从莱芜运出来了,继续运回本土也是个问题。

    他在地图上继续画了一道。从莱芜走陆路到新泰,然后转水路南下,进入沂水,经临沂再一路南下。沂水此时不是直接入海,而是笔直向西南在邳州附近汇入泗水。泗水又流向东南,汇入淮河,再向东入海。

    “这条路也太绕了。”徐云扔下了笔,“得想别的办法才成啊。”

 第220章 是大汗,也是皇帝

    1260年,4月4日,开平。

    开平,位于后世内蒙古东南部的多伦县附近,是一座年轻的城市。

    这座城市位于大草原东南角,水草丰美,很合蒙古人的习惯。它再往西北二百里就是大漠,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是个眼皮子底下的距离,因此控制了开平就能将漠南草原和祖宗分封的具有较大自主权的东道诸王分割开来。同时,开平又通过滦河连接到河北汉地,便于施加控制。忽必烈于1256年在此筑城,此后便一直把这里作为他的根本之地来经营。

    今日四月初四辛丑,适逢小满,正是黄道吉日。开平城中,原先的忽必烈王府,现在的皇宫,外部一片兵士守卫,内部鼓奏钟鸣、烟熏雾绕、人头窜动,正是一片热闹的景象。

    “朕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

    “爰当临御之始,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

    “建极体元,与民更始。朕所不逮,更赖我远近宗族、中外文武,同心协力,献可替否之助也。诞告多方,体予至意!”

    忽必烈高坐在大殿的正座上,此时一切草创,也没来得及准备什么正式的冕服,他只是穿了一件白色的汉式长袍,威严地坐着,听下面一个不知哪里找来的白发老宦官扯着嗓子宣读他的即位诏书。

    其实,之前他已经正式即汗位了。

    去年底,他带领大军从鄂州回师,仪仗到处,一切土鸡瓦狗都化为齑粉。

    当他到达燕京的时候,阿里不哥派的大将脱里赤正在假托蒙哥遗命,征发燕京附近的民人为兵,惹得民间苦不堪言。忽必烈到达之后,脱里赤连个屁都不敢放,乖乖把民兵都放回去了,自此周围民众无不感念忽必烈的恩德。

    今年三月,他率众回到了老巢开平,召集蒙古诸部,召开传统的库里台大会。亲王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诸王,塔察儿、也先哥、忽剌忽儿、爪都率东道诸王,都来参会,一致推选忽必烈为新任蒙古帝国大汗,称“薛禅汗”。

    之前几任蒙古大汗,基本都是这么个流程走出来的,但是忽必烈又多走了一步,在库里台大会之后,又于今日在开平举办了一个汉式的登基仪式,正式称了“皇帝”,立了中书省,还请人捉刀写了一份正式的即位诏书。

    这份诏书写得文文绉绉,忽必烈都听不太懂,不过主要思想倒是简单明了:一,朕继承蒙哥汗及祖上传承,有十足的合法性;二,之前穷兵黩武民不聊生,是该改革的时候了;三,朕做皇帝了。

    等到宦官把诏书念完,新任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带着文武百官,朝忽必烈跪下,大声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嗯,对,就是那个王文统,李璮的首席幕僚兼岳父。

    王文统年轻时就好修谋略,贤名远播,辅助李璮从益都一地扩展到了大半个山东和淮北,确实地证明了他的能力。去年忽必烈在鄂州城下受阻,询问有无人才能解此困局,当时的刘秉忠、张易、廉希宪等文臣就像他举荐了王文统。他本来就喜好收集汉家人才,听说了王文统的名声,就想把他征辟过来,但他在李璮那干得好好的,也没有跳槽的意思。直到忽必烈准备登基,一下子抛出了平章政事的高位,才把他挖了过来。

    中书省就是蒙古和元朝的中央政府,相当于后世的国务院。平章政事其实并不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其上还有中书令和左右丞相,但是此时都没有委任于人,所以这个职位就成了事实上的最高领导。如此诱惑,王文统怎么能忍受得住?

    当然,这事也是李璮同意的,双方一个在外一个在内,正是黄金组合。

    忽必烈满意地站了起来,喊道:“好好好,俺朕知道了,平身,都平身!”

    他环顾四周,看到的一个个都是他收集到的汉人重臣。论武,有张柔、史天泽、董文炳、严忠济这样的猛将,论文,有姚枢、张易、郝经、赵璧、王文统这样的智士,可谓人才济济、忠良满堂!

    忽必烈心知肚明,这些汉人,才是他的根基。若是论草原上的规矩,军功他不如旭烈兀,蒙古传统他不如阿里不哥,真正支持他的蒙古人并不多。若没有汉地充沛的物资和人力资源作为后盾,他根本没有争夺草原之主的资格,只要败上几场,即使是现在支持他的塔察儿等人也会弃他而去,更别说那些有钱就是主子的色目人了。

    所以他的政权,必须与汉人共建才行。

    五月十九日,忽必烈正式建元,以当年为中统元年,当日颁布的诏书充满了强调华夏正统的意味:

    “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为中统元年。”

    此时忽必烈尚未将他政权定名为“大元”,但是这份诏书,已经种下了这个种子。

    当月二十七日,忽必烈指责阿里不哥谋反,紧接着大赦天下以市人心。

    新生的忽必烈政权,看似繁花似锦,实则内忧外患。

    外患自然在于他的胞弟阿里不哥,此人纠结了大部分的传统蒙古势力,准备与他争夺汗位,极为难缠。当初成吉思汗和窝阔台两任大汗对有功之臣和子弟大分封,在蒙古高原两侧产生了两个贵族集团,也就是大兴安岭一带的东道诸王和西域的西道诸王。如今西道诸王大多支持阿里不哥,而东道诸王支持忽必烈,形成了危险的分裂局面。

    更西边还有一个西征未归的旭烈兀,暂时还未表态支持哪一方,不知是对汗位没有兴趣呢,还是准备做渔翁呢?

    而内忧就更严重了。蒙哥汗之前大举攻伐南宋,看似打得不错,胜利一个接一个,实际上大大透支了北地的国力。为了获取资源大肆征发民力,生产被耽误了不说,还产生了大量逃亡现象和民乱,因此今年的生产和税收情况很不乐观,不知几年才能恢复过来。更别说还有遗留的世侯问题,各地世侯越来越庞大,眼看着就尾大不掉了。

    但忽必烈毕竟是一代雄主,在这样极端不利的环境下,果断在内政、军事、外交三条线上同时大刀阔斧地决策,以应对当前局面。

    在内政上,他大量启用汉臣,前往各地精心治理,与民休息、恢复生产,准备战略物资,还采纳了王文统的提议,筹备发行北地版本的纸钞。

    在军事上,他先是让各路世侯的军队返回驻地休养,准备来年再战,但却把这些军队的精华部分都留在了开平和燕京附近,组成了一支精锐的“武卫军”。

    冷兵器时代的尖兵,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而这就需要充足的营养。但这时候能获得充足营养的都是什么人?不都是大户人家的子弟嘛!所以他这一手,不但增强了中央的势力,还把各世侯旗下豪强的子弟收为人质,有力地加强了对世侯的控制。只有益都李璮,从来就没往其他地方派出过军队,所以忽必烈也就没办法拿这招对付他。

    在外交上,他本着远交近攻的原则,为了集中力量对付主要敌人,决定先与次要对手和解。

    在西方,忽必烈派出使节,封旭烈兀为“伊尔汗”,封国就在他新征服的波斯和中东地区。这一手的效果很明显,果然旭烈兀是个没多大野心的,觉得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与其冒着大风险去争夺整个蒙古帝国的大汗,还不如老老实实做个伊尔汗呢。于是他拿到这个位置之后,立刻就转而支持忽必烈了。

    在东方,高丽世子王倎原先在燕京做人质,已经滞留三年之久。此时适逢老国王去世,于是忽必烈采纳廉希宪的建议,将王倎送归高丽,与高丽结束敌对状态,从东线收缩兵力加强中央的防御。同时,忽必烈还向他的重要支持者亲王塔察儿让渡了一些权力,允许后者将势力范围向辽东扩张,既收买了塔察儿,也减轻了东北方向的军事压力。

    在南方,忽必烈派遣他的心腹重臣郝经为国信使,希望与南宋和谈,互市通商,顺便要点岁币,以减轻军事压力、扩大财政收入。为了表示诚意,他还要求李璮停止向南进攻,在涟水开设商市,允许南北来往。当然,这策略其中肯定也有压制李璮的成分。

    三面收缩,便可集中力量向北,解决阿里不哥这个弟弟的问题。一旦搞定了内乱,集中东西两道蒙古王爷的力量,十万蒙古铁骑再次出山,那剩下几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而拖延时间主要还是看与南宋的和议,这个重担就落在了郝经身上。

    郝经在忽必烈旗下一直以老好人著称,是典型的鸽派,在南宋也颇有名气。忽必烈派他去和谈,显然是在释放善意。

    但是,看郝经不爽、或者不希望和谈成功的人,大有人在。

 第221章 合谋

    1260年,6月1日,开平。

    时间进入了六月,各地普遍进入了盛夏,草原上的开平自然也不例外。

    现在的开平城外,远处的草原茂盛,牛羊马匹随处可见,近处的农耕地同样生长繁盛,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开平城南,滦河水量达到了高峰,这条经过燕山一直南流入海的大河将开平与汉地有力地联系了起来,使得无论是物资还是信息都通畅着。现在,就有一队小船缓缓北行,停靠入了城南的码头之中。各类货物很快被分门别类输送入城,其中大部分都被存入库房,但也有一些属于城中大员们的私货,由各家的仆役领走后,各自运回府中。

    这其中就有一队仆役,领头的一人白白净净看着不像干粗活的,却穿了一身粗布衣服与旁人无异,有些奇怪,但在人群中不特意看的话也不怎么打眼。这队人领到自家的货物后,就装到车上,静悄悄进了城中,七拐八拐进了城中一处还在装点的挂着“王府”牌匾的大院子里,将货物卸到了库房里。

    另一边,在这处大院的书房里,平章政事王文统正在提笔写着一封信:“速速行动于大事不利南朝”不知在搞什么。

    噔噔。

    这时,门敲响了。

    王文统放下笔,将信收起来,然后对门口喊道:“进来!”

    门开了,进来的男子就是刚才那个白白净净的,此时已经换了一身青色长衫。他将一个布包恭敬地放到桌子上,说道:“老爷,南边的新货到了。”

    王文统脸上平静,道:“好,你先下去吧,一如既往,不要声张。”

    “是的。”男子行了个礼,然后退出门外,关门离开了。

    门关后,王文统默念九数,然后迫不及待地将布包解开,露出里面的几本书籍。这几本书是常见的经典,没什么稀奇的,但他在里面翻找着,竟翻了几封信出来。

    信自然是没有署名也没有地址的,但毫无疑问,是他的女婿李璮秘密送来的!

    他立刻将信拆开,读了起来。

    其中第一封是概述山东的情况,济南云云,东平云云,皆没什么大事,与王文统在朝堂上掌握的情报类似。

    第二封讲述了东海国的情况。这个大敌去年与益都水师大战了一场,将李璮打了个灰头土脸,但李璮不愧是个枭雄,事后非但没有恼羞成怒或许有,但理性压下来了,反倒迅速转变了立场与他们打起了默契球。但李璮也始终没有对他们掉以轻心,事后更是加紧了对胶东的侦察,现在也获取了不少信息,与王文统分享了一些,最后还提出了一点要求。

    “嗯勿要让开平知晓火炮一事么?”王文统放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