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1255再铸鼎 >

第19章

1255再铸鼎-第19章

小说: 1255再铸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正说到这里,突然倒转持矛,用木杆轻轻点了一下段明远的肚子和大腿,又作势刺向咽喉,令后者全身一激灵,然后才继续说道:“你只能防住上胸,可我都到能近身突刺的距离了,为什么要傻傻去攻击你的胸甲?直接刺薄弱部位不好吗?

    所以说,这单一件胸甲是挡不住近身攻击的。既然挡不住,那干脆就不要以防御近身突刺为设计目标了,而是只要能挡住箭矢和混战中的攻击就行了,把厚度减轻一点,士兵的负担也能少一点,省下的钢材还能多做几件。”

    段明远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如此,这正好嘛,我这就去给季国风说,他们工业部的人最喜欢偷工减料……哦不,成本控制了。”

    “知道了,听着呢!”这时候季国风突然从人群里冒出头来,喊了一句,随后又叹了一口气,说:“也不是我想做这么厚,实在是现在加工有局限,只能敲到这么厚,还得研究研究才能进一步控制。唉,不过水力锻锤的质量控制也是很依赖手艺的,还是得想法造压力机啊……算了,一步一步来吧。”

    眼看着季国风又低落起来,高正走过去拍着他的肩,说:“好啦,季大博士,你们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很厉害了,比我的期望还要好得多,安全部,哦不,全商社都该感谢你们啊。对了,这些装备成本如何?”

    季国风心算了一下,说:“按钢的市价算,也没多少吧。一个矛头一贯出头,一件胸甲,如果按你说的减少厚度的话,差不多只要五贯左右。如果只算我们自己的成本,就更便宜了。”

    此时雇佣一个士兵,一个月怎么也得二三贯,这些装备不过是几个月的工资。

    高正颇为诧异:“很便宜嘛,那我们岂不是可以装备不少。”

    季国风这时候有了精神,开玩笑说:“这你得感谢我们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啊,人工成本都不考虑的,要不然这些东西得用千计,单位还是人民币,哈哈。”

    “那感情好啊,趁着能免费用你们,赶紧多做点装备出来,得先给我们自己人的保安队换装,要知道义勇队已经招募到二十人了,装备没代差实在是不放心啊。”

    ……

    义勇队是东海商社组建的以本地人为兵员的武装力量。

    鉴于新劳工越来越多,重阳节招募了近二百人,后面又陆续招进一些,维持秩序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些原流民鱼龙混杂,虽然刚安顿下来不太敢生事,但时间一长也难免闹出矛盾。对于这些人,一方面要加强行政管理和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靠暴力机关的震慑。

    安全部成员有二十多个人,已经算是人力占用的大头了,很难再从股东中抽人扩充,再加上以后不可能一直由股东自己冲锋陷阵,所以动了组建土著部队的想法。他们向管委会提出了这个意见之后,管委会讨论通过,于九月全体大会提请批准,最终大会同意组建一支不超过三十人的本地武装力量,取名为义勇队。

    现在义勇队已经招募了二十人,其中五人是劳工子弟,三人是改造表现良好的长期契约劳工,剩下的都是新移民里愿意当兵拿饷的。这二十人编了四伍,训练几天后任命了四个副伍长(正伍长是股东亲自担任),驻扎在鹤山北的临时营地里。

    此时,这二十人正站在操场上,其中十九人排成两列横队,另一人对着他们,都成军姿站着,一动不动。

    “王黑炭,别乱动!别说苍蝇,就是马蜂都忍着!”单独站在队列前的那名少年突然大喊一声,队列中一人身子一直,不动了。

    这名少年叫胡福生,原先是胡家子弟,因为对东海人有认同感,加上之前被海盗欺压,深刻认识到武力的重要性,所以参与了义勇队,之后表现突出,被任命为副伍长。今天东家们去旁边看什么装备展示会了,义勇队的训练就改成了站军姿,临时指名胡福生站在前面监督众人,必要时可以拿鞭子抽。

    胡福生很是兴奋,这意味着自己的表现得到了东家们的认可,以身作则站得笔直。不过队列中的有些人表现得让他很是不爽,总是有些小动作,有的腿抖,有的偷偷擦汗,等他看过去就一下子认真站好,过一会儿又开始颤。

    其中那几个“长期契约劳工”尤其让他看不顺眼,这些混蛋们做了几个月工不知道怎么就老老实实的了,还撞了大运被东家选进义勇队,真是可恶!王黑炭就是其中一个,刚才一只苍蝇落在他鼻子上,他忍不住摇头驱赶,正好被胡福生看见,当即大声呵斥。还好王黑炭立刻站好了,不然说不定鞭子就抽上去了。

    而王黑炭其实挺冤的,因为他其实是训练最认真的人之一。那些新劳工还经常抱怨站这么直、走那么齐有什么用,而他可是亲身体会过的!当初东家们那如墙而进的长矛丛林,慢慢走过来的时候的那种压迫感,给他留下了今生都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如今进了义勇队,教官说什么他就做什么,根本不需要体罚督促。

    说来他也倒霉,他本来是莒州人,因为乡里税太重,没法子只能跑出来碰碰运气,结果在即墨城外被李老二他们绑去了龙王寨,被逼着当了海盗。但是还没享到海盗的福,就被李老二带着去攻东海人的阵,结果一败涂地,后来东海人压过来的时候,他干脆地就投降了,之后因为身家清白、表现又好,才得到了进入义勇队的资格。说起来李老二后来也没被抓,不知道这混蛋死哪去了。

    他们又站了一个多小时,那边装备展示会结束了,一群人说说笑笑走了过来。高正提着一把长矛,走到义勇队这里,让胡福生归队,笑呵呵地说:“都站累了吧?我们活动一下,二十里拉练!走,阔马区吃鱼去!”

    1255再铸鼎

 第23章 火炮

    ……

    时间飞快地流过,转眼就到了1256年的二月。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

    东海堡外面已经围了一圈围墙,里面多了大大小小十几间房子,朗朗的童声从中央一间低矮的大厅里传出来。

    大厅里面,竖着好几根木柱,北边有一个讲台,对面摆了好几排桌子,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孩子坐在这里,正在摇头晃脑背诵着乘法口诀。

    “砰!”

    突然外面传来一声闷响,声音不大,但是很特别,似乎是从远处传来的,课堂里瞬间静了下来。

    讲台上一个中年女性扶了一下眼镜,说:“不要在意,继续背!”随后又小声嘀咕了一句“不是在东山那边吗?这么远都能听到……”

    ……

    东山东麓,响声过后,山梁后面突然呼啦啦站起几十个人,用力地鼓起掌来。

    段明远从山梁前方平地上的一道壕沟里爬起来,向后挥了挥手,然后一边腹诽着“NND这群怕死的躲得真是够远”,一边跑向前面的一个铁管子,仔细检查一遍,确认完好,向后比了个手势,后面又欢呼起来。

    这是东海商社第一门火炮的实验现场,因为意义重大,所以附近有事没事的人都过来围观了。包括对口的工业部、安全部、海洋部诸人,还有不对口的统合部、劳工部、后勤部、商务部几位,都过来凑了个热闹。不过为了安全计,真正在第一线点炮的只有段明远一个人,当然也只是躲在壕沟里点燃长长的引线,没敢凑到小炮旁边。

    去年年底,钢铁对策暨武器装备研发小组好不容易搞出了一个小号的水力锻锤,勉强解决了钢板的加工问题,还没做出几件,气候就骤然变冷,东山河进入了枯水期,水车动不了了。

    于是工业部只能把重点转向暂时不需要水力的项目,比如说玻璃。不过他们拿着砂子、石灰和草木灰反复试验了好几遍,也只得到了一些黑乎乎发红的几乎不透明的物质。没办法,只能一边继续试验,一边先用一些旧世带过来的碎玻璃练习一下玻璃加工技术,试着研究出磨制透镜的方法。毕竟不少人都戴着眼镜,都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一旦坏掉就没法复制了。

    还有一个项目倒是取得了突破,那就是水泥。当初用水力磨盘制造了一批细石灰,后来经非金属组多次实验和调整配方,终于制造出了一批加水后能凝结的粉状物,虽然跟后世真正的水泥比起来就是渣,但总比三合土好多了。

    虽然水车不能用了,但是耕牛闲下来了啊。机械组用代耕架改造出三台畜力磨盘,开始批量生产水泥,又加上冬季农闲,空余出不少劳动力可以投入建筑业,大大推进了建设交通部的进度。

    东海堡初现规模,内部多出了十几间各式建筑,预备提供给各部门工作使用,外面还立起了一道圆围墙。其实最开始的计划是把东海堡建成棱堡的,但现在又没远程火力,不需要那么浪费建材,所以只做成圆形的,将来有需要加上几个角就是棱堡了。

    这一点提醒了武备组,反正钢也不能炼了板甲也没法打了,不如做点能干的事……我们来研究火器吧!

    毕竟东海商社这点人既不够多又不能打,只能想办法弯道超车了。

    太先进的火器他们也搞不出来,现实的也就只有爆炸弹、火枪、火炮三个发展方向。

    其中爆炸弹在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了,宋金都有所谓的“震天雷”,就是装填了火药的铁球,可以投掷出去爆炸伤敌。宋军还有一种名为“火炮”的武器,实际上也是这种爆炸弹。但就现在的技术水平来说,黑火药爆炸力度低,引信也很不可靠很不安全,爆炸弹很难说有太大的实用价值。之前阔马战役的时候高正试用过一次,虽然声光效果不错,但杀伤力很不足。历史上,爆炸弹也是适用面狭窄。所以这条路暂时不需花费太大力气。

    而火枪就很经典也很重要了,不过它虽然用铁量少,但加工起来也是颇需要一些精细技术的,他们暂时还搞不定,只能先搁置了。

    剩下的最现实的就是火炮了,它的价值不可小觑,但起步阶段做起来反而比火枪简单,反正只需要铸造就能成型,可以说是最现实的选择。

    于是经过几天的讨论之后,武备组行动起来,画出火炮的设计图,设计制造流程。

    他们的第一门火炮绕过历史上众多弯路,直接设计成了前细后粗的水滴型,在重心位置上有炮耳,后部用火门点火。不过规格上相当保守,口径只有40,平均壁厚差不多也有40,倍径只有10,是门相当轻型的小炮,整体重量差不多只有30kg。

    但30kg也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挑战,之前坩埚熬铁一次只有5kg,现在规模大了五倍,难度更是倍增。

    武备组联合机械组、木工组,先用木头雕了一个模型出来,确定重心位置没错,之后折腾一个多月才搞定火炮用的砂模,暂时放着阴干,又用了十几天做出一个铁…木联合结构的小型龙门吊,用来运输铁水。

    铸造材料是普通的自产生铁,虽然强度不如熟铁和钢,但熔点低,容易铸造。熟铁或者钢熔点太高,流动性不好,不适合铸造或者说铸造要求的技术太高,不是他们能做出来的。其实更合适的材料是铜,但贫穷的东海商社显然舍不得拿出来。

    他们做了一个大号的粘土坩埚,内径20,深20,又改造了一处炉子,用人力风箱就把生铁融成了铁水。然后用吊车把粘土坩埚吊起来,移动到旁边的砂模上,小心地把铁水注入进去。铁水量计算的很准确,只剩余了一小点,又铸了几个铁锭。

    砂模没有立刻开启,而是在旁边放了几个小炉子继续保温,直到三天后才开模将铁炮取出来。当天,工业部和安全部、海洋部全员都过来围观了,万浩然砸开砂模,段明远立刻扑上去用手把砂子拨开,抚摸着炮身就像亲女儿一样。

    也许是运气好,也许是铁水的质量好,也许是他们的技术确实不错,这门炮总体来看还算成功。外形基本与设计意图一致,只是表面上有一道合模线,别的地方仔细一看会有很多坑坑洼洼,内部有没有缺陷也没法检测。

    武备组本有人提议学习历史上近代火炮的内膛加工方法,搞个镗床将炮膛切削光滑,这样对于炮弹的稳定性和威力都大有助益。但铸铁是脆性材料,切削的话稍不仔细就很容易崩裂,对他们这些二把刀来说难度过高。他们心疼这门好不容易铸造出来的宝贝炮,最后还是没有尝试,只用毛毡布蘸着从水泥原料里筛出来的细石灰石把内膛打磨了一下,效果聊胜于无。

    到了二月初九春分日,天气已经渐渐转暖,武备组决定今日试炮。

    他们在东山东麓划出一片试炮场,选了个位置把火炮和一堆工具搬过来,由段明远主导操作。

    火炮放在木工组做的一个简单的木架上,可以上下调节角度,段明远抽出垫木,将仰角调到大约五度的位置,深呼吸准备了一下,开始操作。

    他先按照标准程序,用一个蘸水的小拖把捅了一下炮膛,又用干拖把擦了一下,装作清理炮膛的样子。

    然后万浩然给他搬过来几个小纸包,这是事先称好的火药,按100g每包进行分装。

    由于是初次试炮,为安全起见,段明远只拿了两包撕开倒进炮膛,又用一根木杆推实。随后拿出一个小铁球,也就是炮弹,重300g,推进炮膛。

    段明远给万浩然示意一下,后者立刻带着剩下的火药离开。随后段明远拿出一卷引线,抽出一头插入火门,然后拿着慢慢走到后面五米外的一处壕沟边,把引线剪断,就抬起头对着山梁边上围观的群众大喊:“准备,要点炮了!”,众人立刻躲进山梁后面,只露个头看着。

    段明远跳进壕沟,戴上头盔,点燃了引线,随后抱头蹲了下去。

    山梁上的众人看着引线一点点烧过去,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眼看着离火门只有几米了,高正突然大喊一声“卧倒!”,于是哗啦啦倒了一片。

    他自己反倒仍然露头看着,只见引线越来越短,没进火门,发出“轰”的数里可闻的一声巨响,炮口发出一道红光,一个几不可见的小黑点从中……慢慢地飞出来,划出一道抛物线,落在了前方的野地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