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1255再铸鼎 >

第21章

1255再铸鼎-第21章

小说: 1255再铸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教和尚们自然会因此不爽,于是就闹到了蒙古汗廷那里,要求进行辩论,结果和尚们赢了一手。而且《化胡经》这个名字太敏感,蒙古人不就是“胡”嘛,于是蒙哥汗大怒,勒令全真教毁去相关经典,全真教在蒙古统治区全盛的地位也因此终结。

    消息传到崂山,全真教的道士人心惶惶,而已经被挤到边缘的外丹派们则心思浮动。今天觅天观道长孙志真正琢磨着是否有扩张的机会,天上就掉下一个精通天文的香客,这真是让他大喜过望,越看这个王闻之越是根骨清奇,一副将来能证道长生的样子,恨不得当天就收为真传弟子。

    王闻之对孙志真的热情很是警惕,王泊棠倒是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能在崂山放颗钉子也不错嘛,不如你就为商社牺牲一下出家吧……好说歹说,王闻之同意定期来觅天观讲课,孙志真也给他们讲解了一下崂山的形势,晚上三人借宿了一晚,第二天便回去了。

    1255再铸鼎

 第25章 春季与财政

    三月份,冬小麦尚未收获,劳工们已经在各地开辟新的农田,准备再种一季粟了。

    原先的麦田收获后将直接种上苜蓿养一年。农业组的伪专家们结合本地情况,设计了一个冬小麦…夏草…春土豆…夏大豆四年周期的轮作制度,以充分利用富裕的耕地,现在就缺足够的土豆了。

    每亩土豆田差不多得用二百斤发芽的土豆块做种子。去年种下的二十亩土豆,收了一万五千多斤,放了一阵子等发芽之后,又全部稀疏地种了下去,勉强凑了一百亩。

    所以这个轮作制度,至少要后年才跑顺,现在仍然按照当地的习惯种些传统作物,比如粟米什么的,还种了一些青菜。听本地人说,这里的气候实际上是可以种水稻的,不过东海人没经验,又嫌太耗人力,就没尝试。

    土豆亩产现在有七八百斤左右,比后世动辄三四千斤的亩产差远了,而且在搞定脱毒技术之前产量会不断降低。但是这个数值也比同时代其它作物强多了,唯一的限制条件只有低下的初始种植量了。

    为了适应越来越大的工农业生产规模,东海商社的劳工团队也在不断扩大,但经过最初的野蛮生长之后增长陷入了停滞,这几个月一直保持在五百人的规模上。

    即使劳工大多数是雇佣的流民,支付的工资低得吓人,但总归有些额外成本的,吃饭、住房、衣服、绩效奖励,都得花钱。即使以每人一月三百钱的贫困线开销计算,全体劳工加起来一年也要三千贯,已经接近东海商社拥有的现金总额的一半了。

    之前商社从龙王寨缴获了一万多贯的财物,之后只出不进,现在已经降低到了八千多贯。如果再继续泄下去,坐吃山空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所以今年管委会最大的议题就是如何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节流已经节无可节了,只能想法子开源,也就是向外输出商品。

    说来丢人,东海商社堂堂一个穿越者组织,第一笔正式收入居然是靠卖粮赚来的。

    去年年关,他们运了一百石粟去即墨城卖给粮店,即使元旦时节价格较高(民国改制前,农历正月初一才是元旦),对方也只肯给每石一贯的“友情价”,同期零售价至少也有两贯,让人深感掌握经销渠道的重要性。

    水泥造出来之后,他们在海边铺了一片盐池,不过规模不大,冬季天冷也没什么产量。而且卖盐发财也没指望了,现在盐禁虽然不像中央王朝时期那么严格,但也不是可以光明正大随便卖的,最后只腌了一批咸鱼在墨水湖市场上发卖,聊胜于无。

    目前最有希望的财源就是钢材了。武备组搞出来那些钢在后世看来只能算劣质产品,但在这个时代,经科学手段除去杂质的钢材可是难得一见的珍品,虽然并不一定比得过某些大匠千锤百炼做出来的优质好钢,但成本上又有很大优势,所以在市场上是很有竞争力的。

    最近蒙古人又要伐宋了,到处都在打制兵器,钢材的价格和需求量猛涨。罗家铁铺之前每个月用百斤生铁换季国风十斤优质东海钢,本来已经满足自家需求了,可后来胶州那边的同行转给他家几个单子,钢材就又不够用了,于是向东海商社提出额外买钢的交易。

    双方谈判了一番,同意以一贯铜钱加三斤生铁换两斤钢,同时东海商社可以以45钱一斤的价格大量收购生铁。

    罗家若是自己炼钢,成本要比这个数还低些,但他们的生产速度太慢,这时候能充分供应的也就是只有东海商社那边了。再说了,就算以这个价格采购钢材,打成兵器之后仍然能赚上不少。

    后来陈家不知道怎么打听到了这个消息,也跑过来偷偷要收购钢材,而且很豪气地给了七十贯百斤的高价,东海商社也不管他们要干嘛,统统同意。

    于是工业部干脆在阔马区南边规划了一个新的水车工坊,专门搞钢铁工业,这里的河流从崂山上流下来,落差大,水流强劲,正是个利用水力的好地方。

    阔马区工坊使用了木工组制造的新型水车,功率最高达到了1024W,工坊仍然是天轴传动,有四个工位,两个驱动武备组的风箱,另两个给阔马造船厂加工木材用。

    炼钢炉的规模也扩大了许多坩埚尺寸只是稍微增大了一点,容量却从5kg一下子提高到了12kg,对燃料、通风和辅助机械的要求都高了很多。但也有好处,一是坩埚比表面积降低了,更有利于保温,二是炼钢规模增大以后,能源利用率也随之提高,炼出一斤钢消耗的木炭更少了。

    现在全力生产的话,一个工位每天能生产五锅,也就是60kg,看上去不少,不过也就一个篮球大小。但是这样的产量需求的原料居然就超过了罗家铁铺的供应能力,他们每个月最多只能筹集约两千五百斤的生铁,根本排不满工期。而且他家流动资金不足,一次只能回购四百斤左右的钢材,等做成兵器卖了钱才能买下一批。相比之下,陈家要阔绰多了,每个月能够吃下近千斤的量。除去供应这两家的,工业部还能留下不少钢铁自用。

    这样,东海商社每个月大概可以从钢铁生意中赚取数百贯的现金收入,四月份拿到这笔钱的时候,张正义和财政部的孔嘉谊十分感动,然后决定再招几个劳工。

    钢铁工业需要大量木炭,木炭需要人手烧制,伐木又需要人手。砍下的木头只会拿一点边角料去烧,剩下的会加工成各种物品,这又刺激了造船厂和木工组的人力需求。而随着劳工越来越多,住房需求也随之增大,建设部不得不也跟着扩张……总之,人力需求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到了五月份,劳工人数已经增长到八百人,管理难度骤然加大,甚至有几人呆了几天之后偷偷跑掉的,全体大会不得不批准同意把义勇队扩招到五十人。但人多也不是没好处,新劳工中大约有几十人有点手艺,被吸纳进入了各种部门,其中多是些初级木匠、泥瓦匠、铁匠学徒什么的,有两个会酿酒,被后勤部当作专门人才挖了过来,组织了一个酿酒小组。

    建设部在鹤山南侧建设了一处“平原新村”,作为劳工的住所。管委会准备以此为基地,开发“平原区”,也就是半岛区和阔马区之间那一片广阔的平原区域。

    与此同时,非金属组在玻璃研发上也取得了突破。他们之前多次实验,把原因归咎到了材料问题上,毕竟用的都是黄砂,比真正的石英砂差得远,而且现在没有纯碱,只能用草木灰替代,最终产物自然丑得很。

    之前王泊棠三人探索了崂山,回去给管委会写了个报告。非金属组的顾妙妙偶然看见这份报告,发现他们把崂山谷地中的那条河流参照后世地图命名为“白沙河”,立刻就意识到了什么。

    这河叫白沙河,那是否应该有白砂呢?于是她组织了一个探险队,沿着白沙河一路侦察,果然在上游发现了一片白色的小沙滩,确实是优质的白砂。崂山上盛产各种石材,此处就是一处石英矿脉,破碎后常年被水冲刷,形成了白沙滩。

    顾妙妙当即采集了一堆白砂回去,带领组员进行实验,这次果然得到了一些深绿色的半透明固体,总算是有点玻璃的样子了,只是仔细一看,里面还有有不少杂质,应该是草木灰带来的。

    之后顾妙妙咬牙去申领了一点纯碱回来,这是当时东海102船上厨房用来熬粥的,属于一级管制物资,非常珍贵。非金属组用这些珍贵的纯碱试着炼制玻璃,果然获得了成功,出了一锅浅绿色的透明固体,怎么看都是玻璃!

    这下子引起了轰动,全船传看这一点好不容易得来的玻璃。虽然比后世玻璃品质差远了,但这将来就是滚滚财源啊!

    呃,不过对于东海人来说,那些纯碱可比玻璃珍贵多了,拿来炼玻璃怎么看都是不划算的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走别的路线才行。

    于是之后非金属组的精力就放到了提纯草木灰上,他们不断将草木灰溶解、析出,同时也尝试不同植物烧出来的灰会不会有什么区别,最终选出了用一种海草烧灰提纯出来的生物碱。

    有了白砂、海草碱和细石灰石,他们终于能批量生产出品质相对不错的绿色玻璃了。之后就是进一步提升玻璃品质,以及研究玻璃加工技术了。可喜可贺。

    1255再铸鼎

 第26章 即墨乡绅与知县

    ……

    “你确实没看错?”

    “老爷,真的没错,那劳什子东海商社招人开了几千亩地,现在正种着呢。我混进那些流民里住了七八天,虽然规矩多了点,但干的活就是些种地、砍树、打渔之类的,周围也就二三十个打手,没见他们出海抢船,也没见打家劫舍。那商社的股东我见过几个,有男有女,都和和气气的,不像悍匪,倒像私塾里的先生。”

    这里是某处乡下大院,一个穿着丝绸长衫的中年男人坐在树荫下喝着茶,旁边站着一个农夫一样的男子,正在对他汇报着什么。

    似乎在东海商社努力种田的时候,有人却在打他们的主意。

    中年男人转着茶杯,一边思索一边说:“怪了,这些人是怎么干掉王海龙那群杀才的?”

    这时候旁边那个农夫有些扭捏,想了想还是开口了:“老爷,我倒是偷偷听到几句,但也听不真切,不知道当不当讲。”

    “是什么?快说!”

    “是……他们那有个船厂,我去给那边送过木头,还在那边吃了几顿饭,有一次听到他们说什么‘南边’,‘风向’之类的,我想,是不是……”

    中年男人一拍大腿:“定是了!这帮子东海商社定是南边来的探子!嗯……”他又摸着胡子思索了一会儿,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去年他们带着大兵前来,一举攻灭了黑水寨和龙王寨,在东海地界聚寨屯田,意图谋取胶东……”

    中年男人想到这里,忍不住站起来,一边踱步一边说:“然而东海地界地贫缺粮,他们又不能大张旗鼓来即墨收粮,所以又趁了冬天的北风撤了一大半精兵回去,只留了百多男女扮作商人,在此屯田。”

    他越想越是顺畅,又想到了什么,愈发肯定自己的推测:“我在即墨听到一点风声,说去年南边有个姓章的大将攻取了潼关,这是北伐之心不死啊……若南边要发难,自然不会只攻潼关一处,中原地带、山东地带必然都要出兵,何况南边水师强盛,遣一偏师袭取胶东自然是上策……”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中年男子“啪”地一下坐下,抓起茶杯一口喝光,“都连起来了!南边要北伐,准备偷袭胶东,先遣了一批探子,便是那东海商社。定是这样没错,你方才说他们开了数千亩地,他们自己吃得完吗?定然是用来供应大军的。”

    他扳着指头一算:“现在是五月,等到六七月份南风大作,南边水师便可顺风北上,届时只需携带少数军粮登陆东海,稳住跟脚之后便可攻入即墨收取夏粮……听说益都李府君今年要随大汗南征,胶州姜总兵亦将随行,彼时胶东空虚,南军又无粮草之虞,必将掀起一番大风浪!”

    说到这里,他擦了擦汗,“还好被咱们发现了,咱们可是立了一场大功啊,我这就去告知程知县。这事干好了,不但我们葛家能在东海多圈一片地,说不定还能在姜万户那边露一露脸,以后可就有前程啰,哼哼,东山再起也不是不可能啊。葛二蛋啊,干得好,去账房那领两贯……哦不,这次你干得确实好,去领五贯吧,就说我说的!”

    葛二蛋大喜,连忙道谢,然后一溜烟跑去账房了。中年男人也没久留,坐着又仔细盘算了一会儿,就喊人驾车去即墨城了。

    ……

    即墨城,接近黄昏,一处颇有气势的宅院前,两个中年男人一前一后走出来,前面那个正是之前的葛员外,他走出门外,向后回头作揖:“那在下便告辞了,毕赞府请留步。此事关系重大,还请毕赞府与程明府定要重视啊。”

    后面那个“毕赞府”站着门槛前,略一点头:“那是自然,葛员外放心,这边自有安排,到时说不定还要请葛员外协助,事后定会为葛员外记一功。”

    葛员外大喜,又废话了几句就上车走人了,“毕赞府”也没长送,站了一会儿就转身进门了。

    这里是即墨知县程从杰的宅邸。按道理知县应该是住在县衙里的,不过朝廷崩溃之后也没人在意这些个规矩,程从杰上任之后不愿意住在那破败的县衙里,就自己置办了一处宅子,几年下来越修越豪华,甚至都不愿意去县衙办公了,平时有事都在自己的宅子里处理。

    这个“毕赞府”名叫毕庆春,是程从杰的发小兼幕僚,同时也是即墨县的县丞。按此时的习惯,知县尊称为“明府”,县丞尊称为“赞府”,毕庆春此时是即墨县排行第二的官员。实际上程从杰对他非常信任,县里的杂事几乎都由他来处理,大事才亲自过问。即墨只是个小县,平时没什么大事,因此毕庆春平时抛头露面还多些。

    不过今天算是有件大事了。毕庆春走进门去,七拐八拐进了一间书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