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1255再铸鼎 >

第274章

1255再铸鼎-第274章

小说: 1255再铸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日的四海商会,也是一如既往的热闹,天亮还没多久,大厅内就已经喧闹起来了。

    不过,在喧闹的大厅背后,东海商社专属的大院中,四海商会幕后的大佬,魏万程和林大力两人却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对着喝着茶,不时看向东边的窗外,似乎在等着什么。

    不久后,窗外突然人影一闪,然后门就敲响了。魏万程一把跳起来去拉开了门,急切地问道:“怎么,来了?吴子力呢?”

    门外人是一个来自本土的年轻商会工作人员,此时脸上挂满了兴奋,指手画脚地说道:“来了,来了,好大的船!吴东家不想回来,只差了我来知会两位东家”

    魏万程笑骂了一句“这个浑蛋”,便招呼上林大力,兴冲冲地朝码头方向去了。出门后连车都没乘,因为这早高峰这么堵,还是走路比较快。

    三人气喘吁吁地赶到海边的时候,码头边已经站满了围观人群,都伸长了脖子看着远处的海面,不时发出惊呼声。

    呜!”

    海上传来了一声低沉的长号,人群不禁惊动了起来,商会小伙子趁机带着两位胖东家朝薄弱处挤了进去。“让让,让让,诶谁的荷包丢了?”

    听闻“荷包丢了”,不少人立刻低头察看起来。趁人群骚动的时候,三人借机挤了进去,然后就看到了此生难忘的景象。

    在扑面而来的清冷海风中,在初生的旭日映照之下,两艘如小山一般高大的的巨舰,正张着高耸如云的红白两色海翼帆,乘风破浪朝这边驶来。她们高不知道有几十米高,长不知有几十米长,两侧红漆涂饰带中密布的炮窗更是给人带来的极强的压迫感。但奇怪的是在这压迫感之下,流畅的船身线条、尖锐的艏部、平整的甲板和鲜明的红白主色调涂装构成了一幅完美和谐的景象,又让观众不禁发出感慨:太美了!

    三人看出了神,都忘了去寻找之前就等在这的吴子力和李涛,就连一向冷血的林大力都大张着嘴:“这,这真是我们的船?之前看图的时候还没什么感觉,看到实物竟是这么震撼这,这就是一栋移动的公寓楼啊!”

    两艘巨舰越来越近,迟疑间已经几乎冲到了眼前,然后开始降帆减速,慢慢向码头靠过来。船体虽大,但是在海翼帆的支持下,移转腾挪起来毫不费力,灵活地在望海镇港外的海面上移动着,直到临近码头的时候,不确定水文如何,才放下几艘小船,在它们的指引下停靠过来。

    三人赶紧趁机上前找到同样被震住的吴子力和李涛二人,然后向码头奔去。

    一段时间后,为首的一艘巨舰首先停到了泊位上,韩松从上面探出头来,看到了江南工作组的几人,笑道:“如何?这便是我们的宝贝,最新的烈焰级,逐日和追云!”烈焰级”巡航舰,就是之前阔马造船厂一直神神秘秘藏着掖着的“项目a”,如今终于展露真容了。

    这个项目立项其实相当早,早在星火级量产之后没多久,海洋部诸人就开始谋划下一代主力战舰了。毕竟,说白了星火级只不过是强在帆装和火炮上,船体设计得很一般,初期用用还凑合,但迟早是要升级到更大更先进的平台上去的。

    当然,早期人多嘴杂,不光海洋部的人整天做梦,其它部门的人也常来凑热闹,想要什么船的都有,思路天马行空,其中大部分当然都是毫无可行性的。随着海军的不断发展,对风帆战舰的认识逐渐加深,阔马造船厂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也逐渐提上去了,才有了真正设计建造一款次世代战舰的可行性。

    是说高瞻远瞩也好,异想天开也好,总之项目a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柞木材料的准备、大型制造设备的筹备等等,早在好几年前就开始了。不过设计的真正定型,还是在1260年。经过海洋部众人的激烈讨论,最终决定参照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的“巡航舰”,制造一款排水量500600吨、具有单层炮甲板和优良航海性能的三桅快速帆船出来。

    巡航舰,也即“frigate”。这个英文单词在现代战舰分级中指的是最低一级的“护卫舰”,不过这是长期演化的结果,在风帆时代,frigate在海军中扮演的角色要重要得多,后世爱好者一般以“巡航舰”这个名称来称呼它。

    这要从风帆战舰的分级说起。17世纪后期,英国人将可以承担主要战斗任务的中大型船只分为六级,后来也被其它欧洲列强所效仿。其中,14级是可以走上战列线作战的大型战舰“shi  of  the  e”,也就是“战列舰”这个名称的最初来源;而5、6级是在舰队中作为辅助地位的快速战舰,也就是所谓的“巡航舰”。

    战列舰通常具有两层或三层甚至更多的放置火炮的直通式炮甲板,可以容纳几十上百门重型火炮,火力惊人,同时也有坚实的船壳,是欧洲海军相互厮杀的主力。

    而巡航舰更注重快速灵活,只有一层炮甲板,体型更小,船壳自然也要弱一些,一般来说是无法与战列舰正面对抗的,但相应的适航性要好得多。

    海军作战的中坚力量,自然是强大的战列舰。但是与任何时代都一样,这种强大的战舰自然有极其昂贵的造价,若是有了损伤肯定得心疼得要死,而且高大的船体使得它适航性很差,难以航行到遥远的大洋中,只能在近海作战。

    所以,风帆时代的战列舰就和钢铁时代的战列舰一样,绝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国家海权的象征,只起到震慑的作用,真正拉出去打仗的机会是不多的。

    而巡航舰,则是海洋强国控制海权的真正主力。这些灵活的小型战舰,可以跨越风浪前进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且也有足够的武力击败殖民地的任何潜在敌对者,不管是封锁海岸、护送陆军登陆、为商船护航还是劫掠敌方的商船等任务,都可以完成得很好。在风帆时代之中,一个又一个杰出的舰长和海员们驾驶着巡航舰扬帆四海,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她,才是这个伟大时代的真正代表。

    呃,好,程序走完了。总之,就算东海人想造多层甲板战列舰,他们也是造不出来的,所以想要升级装备的话,也就只能从巡航舰试着造起了。

    反正放眼过去,在可见的海域内,即使是单炮甲板的巡航舰,也不可能有足以挑战它的对手,那么造火力更强的船不是浪费吗?所以,东海人寄予厚望的项目a最后被定位为“长期演进项目”,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力舰型,先从小号的做起,一直做到一两千吨,最好还能按需求衍生出战舰和商船型号。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最终定型的第一批“练手船”,虽然只是五六百吨级别,在后世是艘不起眼的小船,对于明州、福州的大型船场来说也不算难事,但对于东海商社来说仍然是个不小的挑战。图纸上画得挺好,但一上手就遇到了一堆工程问题,磕磕绊绊,到山东之战打起来的时候,才搭了个壳子出来,还有很多东西没完善。

    当时没办法,只能激活“项目b”,将东海号请了出来。还好,虽然一个是木帆船一个是铁船,但毕竟都是大船,之前为项目a准备的设备和技术也能用在项目b上,最后将它顺理修复,成功镇住了场子。

    修复项目b的过程,也为项目a提供了不少宝贵经验。再加上后来特遣舰队去北清河船场捞了众多资深船匠出来,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接连攻关克难,最后,远洋船分厂终于成功将首批两艘次世代先进战舰给造了出来。

    虽然建造过程命途多舛,但是建造成功之后,新型战舰的出色表现还是证明了漫长的等待和大量资源的投入都是物有所值的。

    这是无疑是东海商社海洋事业的一次巨大进步!

    最后,经过全体大会投票,这一级别的巡航舰被命名为“烈焰级”,意味着当初的星星之火已经燃烧起来了。而首批下水的两艘烈焰级,则分别命名为“逐日”“追云”,后面还起好了“望月”“摘星”“乘风”等一系列名字,准备给后续舰只使用。

    逐日”“追云”这两艘巨舰,在去年底做为新年贺礼下水,与新年一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纪念仪式,初期的海试无虞后,便作为实战测试的一部分,装载上了兵员、舰装、损管团队、商品,开始了向周边势力“友好访问”的旅程。

    正好,哦不对,正坏,遇到了皇帝驾崩的大事,所以他们的第一站便选择乘着北风南下,来到了航海重镇庆元府,既检验航海性能,也顺便带人去临安吊唁一下,如果船真出了什么事故,也有地方修理。

    于是韩松和两艘新锐战舰就这样出现在了望海镇港口上。

 第386章 烈焰级

    1263年,2月4日,惊蛰15日,追云号。

    “哇,好大”

    发出这声惊叹的是刚刚登上追云号的林大力。他眼前的露天甲板一片平直,几乎有一整条街长,两侧零零散散布置着火炮,水手们围在舷边,自豪地看着码头上的人群。

    “呃确实大啊,但其实也算好嘛。”这是见多识广的魏万程。

    其实他说的对。烈焰级虽然几乎有两个早期的星火级长,但是五六百吨级的船其实南宋早就能造出来了,比这更大的都有。之所以她在外面看着大,是因为前伸的首斜桅和高耸入云的主桅大大加强了视觉效果,看上去奇大无比。但是单看船体的话,并不比明州港口常见的巨型海船更大。甚至因为强化操纵性能的设计,没有高耸的艏艉楼,所以比同吨位的船其实还要小一点。

    具体来说,烈焰级船身长40米,水线长36米;最宽处就在水线处,宽9米;吃水2840米。一般来说,吃水过浅会导致姿态不稳,吃水过深会导致阻力过大,战时状态会把水线控制在35米左右,以取得稳定性和航速的平衡,此时排水量约500吨。而最大货运状态下,吃水达到38米,航速自然会牺牲一些,但总排水量可达600吨,运输量惊人;此时还留了02米的冗余,但除非是安全的短途运输,否则不建议使用。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他们两人到处张望着看热闹的时候,李涛已经嗅着味道跳到了船舱中,先一路下到了底舱,又一点一点摸了上来。去年战争打完之后,他就被紧急调回了江南坐镇,没来得及参与烈焰级最后的建造过程,现在当然要好好看看啊

    烈焰级的船舱内部,从下到上由内部甲板隔成了三段贯通的舱室:底舱、客货舱和炮舱,用前后两道楼梯和中央的一个直通式天井联通。

    最下层是底舱,从底龙骨算起约高24米。如果没有装货物的话,站在底舱之中,可以看到两侧的船肋如同翅膀一样从底下向两侧环抱开来,一根接一根密集而有韵律地向前后延伸出去,构成了船体的骨架。正常情况下,底舱底部铺了一层压舱石,将最底下那段不规则的三角形区域铺满,形成了一个相对平整的地面。

    在压舱石之上,还铺了一层有承载作用的格栅,以防进水后直接沾湿货物。为了防水,底舱里面还有传统的水密隔舱设计,不过这个隔舱板没有承力作用,真的只是隔水的薄板了,而且这些板子也是可拆卸的。一旦真的进水,舱内装备了螺旋式抽水机,可以将水从压载舱直接抽到露天甲板再排出去。

    其余舱室,水密舱与其说是取消,不如说是进化了。船舱内部各处舱壁、柱、梁、甲板上都有规律地设置了标准化的隔板槽和固定孔,可以根据需要装上隔板,将舱室横向或纵向灵活地分割成各种大小的舱室。

    这次虽然是试航,也搭载了满满的货物,货箱堆积在格栅上,几乎把底舱整个堆满,只留下中间一条窄通道。不过货箱顶部空出了几条一人长的空间,应该是守货的船员睡觉用的。

    底舱顶上是第1甲板,甲板上的舱室是客货舱,高18米,可以根据需要,装载较轻的货物或者改成居住舱。不过,由于这段舱室就在水线位置,舱壁上无法开窗,居住条件很差,所以这次追云号没有在里面设置床位,而是作为货舱使用。装载了轻货的标准箱有规律地堆放着,装得并不是很满,人可以在货堆间轻松地走动查看。不过全高18米扣除甲板厚度也就16米,矮小的水手走动起来还行,对于李涛这个大高个来说就必须弯腰低头才行,实在太压抑了。

    客货舱之上是第2甲板,又称炮甲板,上面的舱室自然就是炮舱。这层或许是为了战斗效能,或许是因为军官们常在此走动,所以高度达到了2米,大部分人都能直着行走,舒适度比下面强多了。这一层自然是用来安置火炮的,海洋部自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对它念念不忘,现在梦想总算是实现了。

    追云号的炮舱两侧一共开了12对也就是24个炮窗,其中最前端的两个是直冲着船体的正前方的,用于追击时使用,其余22个都是侧向的炮位。而艉部的四个平时兼用作军官舱室,战时也可以放置火炮,不过现在只是试航,别说军官舱室没放炮,前面的九对常备炮位也只装了六对巨龙炮意思一下。

    战争结束,财政不可能无条件向军方倾斜了,总得回复正常的发展才行。虽说海洋部仍然有不小的预算,但他们还有一大堆钱要花,养兵造船不都得要钱最新的烈焰级更是造价昂贵。所以衡量之下,只能优先造船、募兵,武器就先适量即可,反正现在海上压力也不大。最后的结果就是,火炮的产量大幅下降,适合烈焰级的巨炮更是稀缺,试航时只能先凑合了。

    现在,宽敞的炮甲板空荡荡的,只有孤零零几个炮位,剩下的部分被安装上了吊床,用作水手的床铺。呃,这倒不是凑合,实际上,就算炮甲板装满了炮,大部分普通水手还是要搭起吊床跟大炮挤在一起睡的。没办法,我们大航海时代就是这么辛苦的啦。

    这也不算是虐待,炮舱至少还有个窗,就算要睡吊床,条件也比下面的客货舱好多了。而且一旦跟有火炮的敌人打起来,吊床和里面的被褥多少能起到一点缓冲作用,可以吸收炮舱内四溅的木屑,也算是一种防护设施了。

    经过这么多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