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1255再铸鼎 >

第540章

1255再铸鼎-第540章

小说: 1255再铸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宋定都开封,自然也就深受河害。为了防止黄河泛滥,宋人在黄河两岸修建堤坝,但堤坝阻止不了泥沙的堆积,随着河床的抬高堤坝也越修越高,最终河床高出了地面,形成了一道地上悬河。

    而这道悬河形成的起点,就是开封西北五十里处的阳武口。显而易见,水往低处流,只要黄河在阳武处奔出堤坝,那么必不会回归悬河旧道之中,而是在中原大地肆意奔流着,寻找其它可能的通路,一场无比的灾难也会随之降临。

    此时,元将合丹看着这奔腾的河水,胸中亦有震撼,一时竟失了神。

    直到一名亲卫急来报告道:“大王,北边有贼兵来了!”

    “什么?”合丹一惊,抬头看向了北方。他站在堤坝上地势较高,果然看到了北边有黑点接近,“他们不是在卫州么,怎么来这边了事泄了?”

    另一名将领赵匣剌劝道:“安童丞相下了令。东边的贼兵到了开封,北边又有贼兵过来。大王,事已至此,不能犹豫了。”

    合丹叹了一口气,道:“也没办法了都退后吧,这把火,我来点。”

    众人装模做样劝了几句,还是执拗不过他,然后飞一般地向西边退却。

    合丹最后看了一眼北方逐渐接近的东海骑兵,下了堤坝,骑上自己的那匹西域骏马,然后从亲卫手里接过一杆火把,又看了看前方挖了个大洞的坝底,摇了摇头。

    实际上元朝颇善于治河,历史上元初大兴河工,疏浚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并稳固了黄河河道,后来还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善于治河,同样也就善于毁河,四十年前,南宋端平入洛,蒙军就是扒开黄河,毁了宋军的水运,拖垮了他们的补给,才成功歼灭了已经收复洛阳开封的宋军。现在,他们又要故技重施了。

    扒黄河其实也不是个简单工作,堤坝修建不易、摧毁亦不易。宋军端平入洛失败之后,蒙军占领中原,又重修了河堤,将黄河导回旧道,修得还不错,历史上一直延续到了1288年才再次出事。如果是历史上这段完善的堤坝,那么想要毁坝,得调用大量人工花费十天半个月的功夫才行。但是,这个时空,自山东之乱后,中枢就失去了维护黄河的兴趣,河坝一直没修缮过,到现在已经岌岌可危了。前阵子,元军更是以修河为名,勘探出河堤的薄弱点,挖坑埋了大量火药,只等用上的一日了。

    如今,前线节节败退,敌军逼近开封,显然就是改用的时候了。

    合丹闭上眼睛,默念一句:“大元想渡过这个关口,就靠这个了。长生天啊,有什么罪责都怪在我身上好了。”

    说完,他就睁开眼,把火把扔在了地上,然后立刻拔马向西奔去。

    地上事先已经用火药洒成了一条线,火药遇上明火立刻开始燃烧,火焰沿线一路烧了过去,一直进入堤坝的一处溃塌段之中,然后烧进了一排装满了火药的棺材里,然后就是

    轰!

    轰!

    轰轰轰!

    整个大地都在震颤着。

    原本掩埋火药棺材的土石首先被抛散出来,大片的烟尘飞上了天,其余位置的泥土也骤然膨胀,然后又塌陷了下去。

    爆炸过后,最初一段时间相当平静,没什么大动作,只有松软的土石不断垮塌着。

    然后,冲刷着两岸的黄河水开始自垮塌处渗出来,进一步软化了泥土。就在突然之间,一股水流冲开了一个小口,向南边流出来,然后就在眨眼间,这个缺口一下子扩展到了惊人的程度。汹涌的河水夹杂着泥沙和土石从缺口中奔流而出,瞬间就吞没了因塌方而产生的斜坡,向广阔的平原上漫出来!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河水在中原大地上肆无忌惮地流淌着,向东、向南、向西,淹没了草地灌木树林。在冲刷出新的河道之前,它将继续这样漫无目的地奔流着,制造一大片黄泛区,给这个混乱的时代抹上一笔浓厚的颜色。

    与之相应的,进入下游悬河的水量急剧减少,黄色的河床渐渐露了出来

    原本元军躲了半里地出去,觉得已经够远了,现在一看觉得还是不保险,干脆又继续向西南郑州的方向逃去。

    合丹回头看了这奔淌的河水一眼,咬了一下牙,回头继续策马疾驰着。

    大河的另一边,夏有书和宁惟俞率部驱散了阻拦的元骑,冒险上到了北岸的河堤上,看到了南岸决堤的景象,却看着这奔涌的河水无能为力。

    宁惟俞恨恨地骂道:“这群畜生!这下子下游不知道多少百姓得流离失所!”

    夏有书握紧了拳头,指甲几乎捏进了肉里:“必须让他们付出代价!”

    宁惟俞又看了黄河一眼:“现在怎么办,找人来抢救还有用吗?”

    夏有书看着这蔓延几公里宽度的大河,遗憾地摇了摇头:“人力有时而穷,这自然伟力,即使我们也是没法对抗的。走,这里危险先不呆了,我们回头去把阳武县占了,报告后方,再合力应对!”

    不久后,开封。

    “那,那就是开封铁塔了吧?果然惊人!”夏知拙用望远镜看着远方的高塔,惊叹道。

    他今日率军继续沿河西进,此时终于到达了开封城北的方向,离城不过十余里了。在这个距离上,凭肉眼已经能看到开封的地标性建筑、北宋时修建的高近二十丈的开封铁塔,这意味着开封城亦不远了!

    夏知拙欣喜地说道:“到了此地,都未有元军拦截,这是惧了!快,传令下去,急行军,两个时辰内我要自陈桥门入城!”

    命令刚传下去不久,卢永望就赶来劝道:“少主,越是胜利在望越不能松懈,此时不宜冒进,还是先在此地设营掘垒,立于不败之地,再图进取,城中先派几队先锋探上一探吧。”

    夏知拙一拍脑袋,从善如流:“先生说的是,那赶紧从船上把器械卸下来,然后”

    这时,河岸的方向传来了一阵嘈杂声,两人有些奇怪,立刻赶过去查看。

    “怎么回事?”

    “少主,这河水在降啊!”

    “什么?”夏知拙惊讶地看去,果然发现岸边堤坝上现了一大片湿漉漉的浸水区出来,显然是水位下降之后留下的。以此为参照,水位还在继续快速下降着。

    他不由自主地退后了一步:“这,这是出什么事了?”

    也不用很久,西边散出去的游骑就疾奔回来传达了真相:“少主,不好了,西边,水,水漫过来了!”

    不久后,陈留。

    陈留位于开封东南五十里处,睢水通济渠经开封附近流过,又经陈留直达东南的宿州。水路即是大军的生命线,换言之,徐军自东南前往开封,也必得经过陈留。

    昨日,听闻夏知拙独走,李庭芝也不愿入开封的首功被他夺去,率徐军轻装急行,于今日抵达了陈留。可是现在

    睢水水位突然暴涨,滚滚黄水自上游而来,一下子染浊了原本相对清澈的河水。河上的粮船也跟着不断升高,左右飘移,引发了船工的惊呼。

    更远处,还有更大的洪峰袭来,一边行进一边吞没了两岸的土地。

    原本睢水沿岸是不错的农耕地,陈留县为数不多的人口大多聚集在沿岸耕种。如今这汹涌的黄水漫来,瞬间就吞没了成熟在即的冬麦和开春后新种得田地。农民们望着劳作的成果被毁,欲哭无泪,更也没时间痛哭,只能呼唤着家人,带着不多的家当,赶着牲畜,前往内陆高地避难。

    “滚开,这里是军中要地,不准接近!”

    一处高地上,几名徐军游骑奔驰着,驱赶接近的难民。按兵法要求,他们扎营的时候就选的地势相对高的地方,因此暂时避过了这场水患。难民们自然也发现了这一点试图过来避难,但兵丁没接到上面的命令,不敢将他们放过去,只能驱开。

    难民们都已经跪下磕头了,但还是无法过去,只得哭哭啼啼再寻他处了。

    正在这时,蔡高澶举着一张纸匆匆出营赶来,出示给游骑们:“莫赶了,国公有令,放民人入营前避水!”

    有了命令,骑兵们自然不会再为难,让开了路。

    难民们千恩万谢逃往营前,紧紧地蜷缩在壕沟之外,无助地看着外面的漫漫黄水。过了一段时间,又有徐兵拿了些铁锨出来,要他们掘土为垒,防止河水进一步高涨。他们寄人篱下这点也是应当的,干起活来也顺手,很快就动了起来。

    营内,李庭芝站在望楼上,看着四面八方的大水,叹道:“端平旧事,又重演了啊。”

 第749章 再铸鼎

    1274年。

    四十年前的端平年间,宋军北伐中原,一度收复了南京应天府商丘、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洛阳这三座重镇。但是蒙军掘开黄河,择机反攻,致使宋军大败而归。这便是著名的“端平入洛”事件。

    黄河水量不算太大,泛滥造成的直接损害倒不显著,毕竟可以避开。但更严重的问题是河决直接毁了中原水运,而彼时中原荒凉,人口和产出都没有多少,就算全抢了也征集不到多少粮草,只能自后方运输。因此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宋军的补给负担,使得前线饥肠肚饿、人心惶惶,后来遭遇蒙军包围,几乎丧师殆尽。

    现在东海同盟军所面对的问题和四十年前仍是一样的,水运断绝,没有补给,就没法有效占领。更糟的是,受影响的还不止前线,后方的梁山泊南北清河这条黄金水道也因为少了黄河水的注入而开始快速萎缩,严重打击了军事运输和商业行动,未来影响难以估量。

    但元军也不是四十年前那支凶悍的军队了,如今他们野战兵力几乎被歼灭,即使同盟军陷入了困境,他们也不敢上前试试份量,更何况他们同样也要受困于补给难题。

    因此,黄河大决之后,双方反而陷入了平静之中。

    滕军和徐军的主力后撤,撤到了年初占领的应天曹州一带,等待水患过去。西边占领的诸州县,只留最低限度的兵力屯守,保持名义上的占领。

    黄河漫漫,还不知道要在中原大地上泛滥多久才能形成新的稳定河道。在此之前,泛滥区既无法输送补给,又没有占领价值,这个主攻方向只能搁置了。总指挥部焦头烂额,拿出本以为不会用到的备案,开始调整作战方针。

    消息传回本土,本因节节胜利而情绪高涨的国民们有如被当头敲了一棒,先是懵逼,然后失落,最后转化为了无比的愤怒。各类报纸上出现了无数声讨元国恶行的诗文,民间也出现了自发的游行,甚至还有愤怒的民众冲进据称是元国商人开办的商铺工坊,打砸抢烧。

    管委会紧急调拨人手维持秩序,并给过热的舆论降温。此外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军方负责开疆拓土,而文官们就需要将占领的土地真正化作自己的,这可比打仗还不容易。

    时间进入五月份,局势大致稳定了下来。

    在这个时间节点,天下堪称四分。

    东海关税同盟占据了山东、河北、辽宁和半个中原,居于地图的右上角。

    元国占据着山西、关陕、湖北、云南和半个四川,居于地图的左上角。

    东宋占据着东南沿海,居于地图的右下角。

    西宋占据着广西、安南,居于地图的左下角。

    人口是东南宋最多,地域是元国最为广大,但实力最强者毫无疑问是骤然崛起的东海关税同盟。纵使在中原受阻,但经此一战,他们的版图也差不多扩充了两倍。不过,中原的烂摊子令人头疼,河北望风而降的豪强们不好办,膨胀的盟友们也是个问题。未来可期,但眼下原本用于治理一个小国的行政结构就有些不够用了。

    5月4日,阳武县。

    初步稳定了形势后,郑绍明从繁乱的工作中抽出身来,来到黄河第一线视察。

    阳武段的黄河相比两个月前变化甚大,涌出的河水反复改道,将临近的堤坝不断冲垮,而这又进一步改变了河道。

    不过相比之前肆意漫灌的情况,现在至少收束出了几条成型的河道,多是夺取邻近的小河而生。但也不稳定,水量分配不断变化着,随时有可能产生新的河道。

    看着这滔滔河水向南而去,郑绍明感慨道:“这些黄水,不知道还要祸害中原百姓多久。”

    如今芒种刚过,本应是抢收抢种的关键时期,耕种的辛劳和收获的喜悦共存。可自高处沿河看去,沿岸比几个月前更为荒芜了,满目苍痍,一片凄凉。

    他身边的赵浩初摇头道:“中原本就没有多少百姓,相比之下,还是清河、淮河一带受到的影响更大。一边水量锐减,一边暴涨形成洪涝,不光农业毁了,河运也不行了,唉”

    郑绍明叹了口气,问道:“南线数据怎么样了?”

    赵浩初拿了个本子出来,翻开念道:“3日的数据。南北清河和梁山泊水位持续下降;睢水还在涨,但在虞城一带有改道的趋势;涡水反常地降低了,但西边的颍水涨了,或许是上游哪里又改道了”

    郑绍明听了点头又摇头,没什么表示。但在旁边听着的郭守敬就惊奇了,忍不住出声问道:“这几条大河横跨千里,竟能一日之间汇总过来,难道东海国真的有千里目之能吗?”

    郭守敬是在燕京旧城被东海军俘虏的。说起来他也算是老熟人了,当年山东之乱的时候就被东海军俘虏过,而且他这十多年来一直在修水利搞天文,人畜无害,城破的时候也没捣乱,所以这次俘虏后也没难为他,依旧让他留在燕京城中生活。不过黄河大决之后,他这个水利人才又被想了起来,紧急请到了前线出谋划策。

    郑绍明对他颔首道:“是电报通讯,郭先生要是有兴趣,事后可以去学一下相关知识。”然后又叹气道:“可惜,即使知道了河水如何,却也无能为力啊。”

    东海国即使这二十年来飞速发展,但面对自然伟力还是太弱小了。他们当然也想将黄河立刻修缮完毕,但地图上规划得再好,实干的时候能动用的还是只有人力。可要想修好黄河,需要的人力是以几十万计的,这又和出兵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就算能组织起几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