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1255再铸鼎 >

第55章

1255再铸鼎-第55章

小说: 1255再铸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是请咱们进去说话。”杨平翻译道。不过有个代词他觉得自己是听岔了,没敢翻译出来。

    韩松转头看了狄柳荫一下:“你怎么看?”

    “如果我没听错的话……有些意思。”狄柳荫耸耸肩,“反正无事,去看看吧,我觉得不像是坏事。”

    几人跟着侍女进了谢家大门,发现门内站了一排侍女,吓了一跳。

    狄柳荫拿着礼单,不知道该给谁,连忙悄悄问旁边的杨平:“现在这边访客是怎么个流程?”

    杨平也没见过这种大场面啊,支支吾吾说不上来,还好前边过来一个尼姑,接过狄柳荫的礼单,扫了一眼之后有些惊讶,然后连忙敬了个礼,让人把礼物搬下去。

    “那个……”狄柳荫忍不住问起对面的尼姑,“请问师父,这里不是谢家吗?”

    尼姑听他一口口音迥异的日语,有些奇怪,一边请他们继续向里走,一边用汉话说道:“叫我道净即可,莫称师父。这里确实是我谢家,对诸位有所怠慢,还请包涵。本来今日原有贵客来访,我家是不见客的。不过我家照顾不周,致使贵客出了意外,还好有诸位出手相助,才未酿成大祸。所以贵客想见诸位一面,以当面道谢。”

    原来这个道净尼姑就是谢国明的遗孀,在他死后出家为尼了。不过日本人的出家很多时候只是个形式,她身为尼姑,仍然在谢家操持不少俗务。

    这时众人已经穿过了宋式的有假山和池塘的庭院,登上了宋式的高脚木屋,在侍女的服侍下脱鞋准备进入宋式的榻榻米房间。一直在旁边默默跟着的袁修这时说话了:“不知道净师父所说的贵客是哪位?我方应以何种礼节相待?还请指教一下,莫要怠慢了。”

    道净微微一笑,说:“莫要拘礼,贵客是现任征夷大将军宗尊亲王,亲王平易近人,诸位以常礼相待即可。”

    说着,她拉开了前面的一扇纸拉门,里面是一间不大但是采光很好的榻榻米房间,四人围着一张矮桌正坐着。正对着门的是一个衣着华丽的少年,门右侧是一个三十多岁穿着宋式衣装的高大男子,左侧有一个中年日本男人,旁边坐着刚才那个坠落的小男孩,眼睛仍然红着。

    狄柳荫听到“宗尊亲王”的名号,脚下一踉跄,差点摔倒。韩松扶住他,用力掐了一下,然后拉着他,学着四人的姿势,走进房间正坐起来,又略一附身行了个礼。

    杨平和袁修等人本来就有所犹豫,见房间狭小,干脆就没跟进去。道净笑了一下,拉上了门,请他们到旁边的房间暂坐喝些茶。

    也难怪他们吃惊,这个宗尊亲王来头确实了不得,他可是日本国现任的“征夷大将军”,也就是俗称的“幕府将军”!

    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镰仓幕府时期的将军,和后世德川幕府的将军可是大不一样。

    镰仓幕府时期的政治架构,是一种“双层傀儡”的结构。天皇是幕府的傀儡,而幕府将军又是“执权”的傀儡。

    这个时期的幕府更像是一家股份制公司,由多家实力领主联合组成,将军扮演着企业法人的角色,背锅你去,实权没有。而领主们选出“执权”掌握幕府的行政,相当于CEO。

    执权本应是公推出来的,但由于北条家势力最大,做得也还可以,所以由他家长期担任。后来北条家又利用各种手段排除异己,到了今天已经一家独大,可以说是日本的实际统治者。

    之前的幕府将军是由藤原家担任的,但是藤原家与九条道家关系密切,而这个九条道家是北条家的政治对手,因此北条家找机会废除了藤原家的将军传承,改立当今天皇的庶长子宗尊亲王为将军。反正他们天皇家当傀儡都当习惯了,再当个傀儡将军也正好是专业对口。

    宗尊亲王没什么实际权力,掌握的兵说不定还没韩松多,不过在封建制度根深蒂固的日本,他这个身份的震慑力还是挺大的。

    韩松和狄柳荫也入乡随俗,长坐在榻榻米上,双手按地,把头一低,口称:“在下东海韩松(狄柳荫),拜见亲王殿下。”

    宗尊亲王现在只有十五岁,不过他们皇族没什么事可做,终日只能研究学问,对汉语很是精通,当即用流畅的明州口音汉语说道:“两位免礼。”

    随后右边那个宋人男子起身行礼,自我介绍了一番,原来他就是现任的“谢太郎国明”。

    然后他又把另几个人也介绍了一下。宗尊亲王自不必说,左边的那个日本男人是“小侍所别当”北条实时,小男孩是宗尊亲王的“乌帽子子”相模太郎时宗。

    “小侍所别当”和“乌帽子子”是什么,谢太郎也没细说,东海两人完全不明白,只能跟着点头致意。不过既然是北条家的人,两人自然多留意了一下,但光看脸上也看不出什么特别的。

    实际上,“小侍所”是将军的警卫机构,“别当”就是小侍所的首领,这个北条实时可以说是宗尊亲王的首席警卫员(兼监视人)。

    而“乌帽子子”和后世常说的“干儿子”差不多。按日本的习俗,男子在元服礼时应当由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为他带上一顶乌帽子,并且给他起个名字,从此两人结成父子之亲,长者称为“乌帽子亲”,幼者称为“乌帽子子”。这个相模太郎,就是被宗尊亲王执行元服礼,成为了他的干儿子,相模太郎时宗这个名字也是宗尊亲王给起的。

    那么到底是哪家的孩子有这种荣幸,能请到一位皇族将军执行元服礼呢?当然不会是一般人。他就是镰仓幕府第五代执权、威权深厚的北条家家主北条时赖的嫡长子,北条正寿!

    正寿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他之后会把北条家的姓与宗尊亲王起的名结合在一起,使用一个新名字,也就是著名的……北条时宗!

    北条时宗的主要功绩是抵抗了元军入侵。他后来继承执权大位,在元朝入侵的时候调动起整个日本的武力,成功抵御了元军的攻击。虽说元军主要是被台风击败的,但北条时宗至少争取到了等台风的时间不是?要是没人抵抗,元军顺利登陆,台风再猛也不管用了。

    不过这个后来的日本英雄现在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屁孩。今年,他刚刚由宗尊亲王执行了元服礼,按惯例应当在日本各地游历一遍。宗尊亲王其实也只是个大孩子,在镰仓待久了心里痒痒,也借此机会向北条家提出以“乌帽子亲”的身份陪同时宗出游。由于他之前表现得还可以,很符合傀儡的气质,所以北条家也就同意了,不过例行的由北条实时全程陪同。

    当然,日本一片穷山恶水,能有什么好玩的?所以他们走着走着就到了全日本最繁华的地方——博多。到了博多,又听说了谢国明的事迹,就跑来谢家参观一下。

    谢太郎前不久还在担心失去靠山之后谢家该怎么办,这下子就像天上掉馅饼,忙不迭拿出家里的珍藏招待起宗尊亲王来。

    大人谈事,北条时宗觉得无聊,就跑到院子里去玩了。没想到侍女们一下子没看住,让他爬到了树上,还好遇到了韩松等人解救,要不然就出大事了。

    宗尊亲王和北条实时知道之后大惊,连忙询问事情经过,听说是几个“华服和尚”救下的时宗,宗尊亲王顿时起了兴趣,让人把他们请进来。

    不过这些复杂的背景韩松和狄柳荫两人是一点不清楚的。他们一头雾水地跟宗尊亲王交流了一番,给他讲了几件东海的趣事,引起了他的兴趣。狄柳荫虽然搞不清楚情况,但再笨的人也知道现在是个好机会,于是就趁机向宗尊亲王求取一件墨宝。

    宗尊自小练习书法,颇为自得,这时候确实有些跃跃欲试,谢太郎见状,连忙为他准备笔墨纸砚。

    “那么,就赠狄君和韩君一首香山居士的《池上》吧。”

    宗尊亲王拿起笔,面带微笑地写下“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二十个字,又让北条实时取出自己的大印,盖了上去。

    这是白居易的《池上·一》。白居易的诗在日本非常受欢迎,学过汉文的上层阶级经常能吟上两句。

    狄柳荫接过这张幕府将军的墨宝,大喜,连声称谢。这几个破字没多大艺术价值,但加了印可就不一样了,以后在日本做生意的时候随手一晒,可就是最好的敲门砖啊。

    眼看气氛不错,宗尊干脆又把《池上·二》写了出来,送给了谢太郎。这下子宾主尽欢,谢太郎又请几人吃了顿饭。吃完饭后,东海众人很有眼色地赶紧告辞,谢家稍加挽留就送客了。

    这下子,东海商社不但跟谢家建立了联系,还跟幕府将军搭上了关系,可算是赚大了。

    1255再铸鼎

 第72章 对日贸易 完 石见国(第九更)

    1258年,正月十七。

    “竟然是将军大人的真迹,真是了不起啊。”

    一件低矮的木屋中,狄柳荫和一个穿着宋式绸衫的日本年轻人对坐着。后者正恭敬地捧着已经装裱好的宗尊亲王写的那首《池上》的复制品,一边看一边用生疏的汉语赞叹着。

    这里是博多东北方,本州岛北部,石见国领地中的一处叫滨田的地方。

    日本年轻人叫伊东守,是石见国守护伊东士堂的独子,也是庶子,这一点让伊东家有些头痛。

    石见国曾经是佐佐木家的领地,三十多年前,佐佐木家因政治斗争倒台,石见国被分给了北条家的亲信伊东家,如今传承至伊东士堂已经是第三代了。

    但士堂没有嫡子,只有伊东守一个庶子。这本来不算什么大问题,但是时过境迁,北条家现任当家北条时赖掌权后,屡次扩张权力,说不定就会以这个理由收回石见国的治权,这就有些麻烦了。

    不过这些大事暂时还烦不到伊东守,他前不久被任命为石见国“最大的沿海城市”滨田的地头,过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热情之后,就是整天无聊地看海。

    今天破天荒的,有宋船来了滨田,他收到下人的报告后,在滨田城远远地眺望起来,果然在海湾中多了两艘白帆大船。他赶紧换上珍藏的华服,带人迎接了上去。

    石见国地狭民贫,来往的宋船都不太愿意停靠,往往一两年才能见一次。现在刚过年就一次来了两艘,这简直像过节一样热闹啊。

    这两艘船自然就是狄柳荫带领的起点号和纵横号,如今已经是他第二次来日本了。

    之前东海人与谢太郎搭上关系之后,在博多做起生意来方便了许多,很顺利就把带来的货物出手,换了一大堆日本工艺品,包括折扇、漆器、刀具等等,带回明州出售。由于那次寒露号是轻装出行,携带的货物不多,所以回去后很快就出手了。这一趟下来,扣去市舶司的和买后,收益只有两千贯多一点,不过考虑到周期短,利润率也还不错了。

    于是在明州过完年后,第一舰队又把四艘船全部拉上,组织了一次大商队,再次前往博多进行贸易。

    不过这次就有些麻烦了。

    日本贸易,利润主要来自于把廉价的日本商品运回南宋出售。而南宋商品虽然在日本也广受追捧,但是主要客户只有那些贵族和领主,交易量不大,赚得并不多。所以宋朝商人经常要偷运不少铜钱过来平衡贸易。

    而东海人在市舶司没什么人脉,没法带太多铜钱出来,就只能以货易货了。

    现在这个时机就很不巧,新年刚过去,日本人对奢侈品的需求大减,所以将带来的南宋货物出手就更不容易了。没办法,第一舰队只好把一部分货物放在博多,慢慢出售,然后兵分两路,分别去日本的其它地方兜售。

    没想到效果还不错。狄柳荫跟着起点号和纵横号北上,先去了博多东边的长门国,与博多相距没多远,宋货的价格却显著高了一截。狄柳荫在当地换到了不少山珍和海产品,其中居然有一些脸大的干鲍鱼,运回明州绝对能卖个好价钱。

    受此鼓舞,狄柳荫决定再往东北方碰碰运气。不过本州岛北部多山少平原,走了一天才发现一座海边小城,派向导去打听了一下,本地人说这里叫滨田,是石见国的地盘。

    “石见国?有些耳熟啊。”

    狄柳荫打量了一下这里。滨田町位于一个海湾的东侧,只有巴掌大一点。町前建设了一道栈桥,有不少小渔船进出,海湾周围只有大约一公里的平原,再往内就是连片的高山了。居住区以东的小山上,建有一座微型小土城。

    乡民见到有船过来,也不惊慌,反而一幅兴高采烈的样子,甚至有人划着小船过来兜售蔬菜,看来是习惯了海船到来。还有几人去了土城里报信,不一会儿,就有个穿着宋式衣衫的年轻人带着几个随从过来了。

    狄柳荫与他交流了一番,得知他就是此地的地头伊东守,而且还很热情地邀请“大宋来客”去旁边的滨田城做客。狄柳荫想了想,就挑了几件小礼物跟他过去了,还把宗尊亲王写的那首《池上》展示给他看。这不是原本,而是他们回明州后请人摹写的复制品,不过忽悠日本人够用了。

    不得不说,幕府将军虽然在现在只是个傀儡,但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这张二十多字的纸简直是日本市场的VIP门票,东海人凭着它,做起生意来简直是无往不利。如今把它一拿出来,伊东守果然肃然起敬。

    两人又鸡同鸭讲地寒暄了一会儿,便开始了交易环节。狄柳荫带来的商品有香料、书籍、丝绸、成衣、瓷器等等,伊东守看着样品,一个个都爱不释手,是哪个都想要,就算自己用不完,拿去转手卖掉也有不错的利润。不过可惜滨田是个穷地方,拿的出手的只有一些海产品和少量的香菇、皮毛等山珍,数量也不多,实在是换不了多少。

    伊东守咬咬牙,出门拿了两个盒子回来,打开给狄柳荫看,说:“狄君,你看这些如何?”

    狄柳荫眼前一亮,盒子里分别是几根铜锭和银条,不过很粗糙的样子,一看就是冶炼技术不过关。

    这时候他突然想起这个石见国是什么地方了,不就是石见银山的所在地吗?

    石见银山,日本最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