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1255再铸鼎 >

第59章

1255再铸鼎-第59章

小说: 1255再铸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正耸耸肩:“那至少要保证兵员的质量,并且建立后备体制,未来一旦有需要,可以快速扩军。”

    反正他本来也只是狮子大开口,没指望大会立刻同意。讨价还价一番后,全体大会同意把义勇会的兵额扩充到250人,以容纳更多的技术兵种。要知道,韩松带回来那八个女真少年,虽然已经在平原牧马场跟骑兵一起训练了,但是由于义勇队兵额不足,现在还以水手的名义挂靠在海洋部呢。

    同时,义勇队目前全部都是战兵,没有辅助兵种,后勤全靠其他部门提供。这样子是无法野战的,所以需要再编制一些工兵、辎重兵、炊事兵等等。因此,大会还通过决议,组建一支军民两用的工程队伍,由建设交通部管理。这支工程队将抽调熟练劳工组建,暂定员额200人,军事化管理,平时做些修路、盖房等基建作业,战时可以为义勇队修建工事和运输补给。此外,还给商社的普通劳工增加了定期的军事演习,以便关键时刻能够有一定的动员力。

    这其实也是变相扩军了,但由于和平时期也能发挥很大作用,所以这个决议很容易就得到了通过。

    “好吧,这支新部队叫什么名字?”决议通过后,张正义如此问道。

    “既搞工程又干运输,就叫工程运输队吧。”有人随便说道。

    “工程运输队?这个名字太绕口,我不喜欢。”建设交通部部长陆平如此说道。

    张正义看了看他,说:“既然是你们建设部的队伍,你来起个名字吧。”

    陆平略一思索,说道:“就叫铁道军吧。”

    “噗”

    不少人忍不住笑起来,有人喊了出来:“陆部长,你目标可真够远大的啊。”

    “笑甚麽!”陆平一脸正经地说道,“锄头铁锨是铁的吧?干的是修道路运输的活吧?是按军事化组织的吧?叫铁道军有什么不好?”

    “好了好了,”张正义强忍住笑宣布道,“就按陆平说的吧,不过我们现在还要韬光养晦,名字里不能有军字,就叫铁道队吧。”

    于是铁道队就这么成立了。试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建设部发现这样的组织虽然薪水开支多了些,但效率也提升了不少,于是又动起了再度扩充的念头,不过这是后话了。

 第77章 即墨商路

    1258年,四月廿五,墨水湖南岸。

    两年来,由于东海地区的大发展,连接东海与即墨城的墨水河支流也变得繁忙起来。商务部下属的墨水湖开发管理公司,在墨水河上经营了一条定期渡船航线,每日都有条小渡船往返于即墨与墨水湖,搭载沿岸人货在这条线上快速流动着。

    商路的繁荣也带动了墨水湖市场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即墨县东侧一处繁华的所在,不但有附近的村民自发聚集形成的定期集市,还有固定的茶摊、酒馆、小饭馆,有说书先生和小戏班聚集,甚至还有几个半掩门子。

    “那齐天大圣从炼丹炉中挣脱而出,当即就在太上老君的道观中闹将起来”

    一处小酒馆中,一个三十多岁的说书人拿着从东海商社买来的话本,绘声绘色地讲着传奇故事。台下围着二十多个听众,都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击掌叫好,还有人摸出铜钱打赏。

    “好啊,痛快!”窗外,东海商社的劳工张二牛一边拿着一个流着油的带馅炊饼吃着,一边听着说书先生的故事,听到精彩处,忍不住喝起彩来。

    这个带馅炊饼是后勤部下属东海食堂的特产,里面的馅是满满的肥猪肉、鸭肉和土豆的混合物,油水之足甚至深深渗入面皮中。

    这样的热量炸弹,现代人看一眼都会昏阙,但在缺乏营养的重体力劳动者的眼中却是无上的美味。即使售价高达25文一个,几乎是普通炊饼的五倍,依然广受普通民众的欢迎,销售情况很好。

    东海食堂在墨水湖市场和即墨城南开设了两个小食铺,卖些这种炊饼、炸鱼、糖水和烈酒,收益颇丰,甚至打出了不小的名气,经常有人慕名来品尝一下。

    张二牛当初是第一个应聘东海商社的劳工,颇受股东们的赏识,很快做到了阔马区开垦队的小组长。不过开垦队本身没多少工资,她妹妹又进了东海堡小学读书不能赚钱,他想多攒点钱买房,就向劳工部申请了调动工作。劳工部把他分配到墨水湖开发管理公司,去给渡船摇橹,每月也能赚个近两千钱,再加上劳工本来就有的包食宿的待遇,也算可以了。

    不过他有个贪嘴的毛病,吃食堂还不够,经常拿钱去买额外的肉和酒吃,一月能花掉四五百钱,实在是有点败家。为此不少别人介绍的女劳工都有点嫌弃他,只有同船的售票员吕红儿能跟他说几句话。

    他今天在墨水湖市场听书,不是因为放假,是公司通知他今天会有艘新船过来,让他在这里等着。等半天都还没信,不自觉地就过来听上了。

    没多久,他就听到吕红儿喊他,回头朝东海关的方向一看,惊讶地嘴里的肉都差点掉了出来。他赶紧咽下去,然后跑过去帮忙。

    真有艘船“过来”了,不过是从陆上来的!

    一艘大约六米长的小木船,架在两辆大四轮上,由两头牛拉着,还有六七个人扶着,晃晃悠悠地从东海关过来了。后面还有另外一辆车,拉着两个大轮子以及不少木构件。

    “白东家,于东家,这难道是车船?要用在墨水河上啦?”张二牛迎上前去,一边帮忙扶着船,一边对车队前方的白洛和于雄章问道。

    白洛是墨水湖开发管理公司的总经理,于雄章是木工组的组长。这条小船,是东海商社参考第一舰队从明州带回来的车船后,用现存的小渔船改装后制成的新型车船,木工组在其中也出了不少力气。

    这种新车船比较小,没有双层甲板,只有一个露天船舱,前半部分是载客区域,后半部分是动力舱。相比旧车船原始的动力机构,新车船进行了大幅改进,具有一前一后两个工位,工位上有一个类似自行车脚踏板的转动机构,可以带动一根纵轴转动,纵轴再通过齿轮连接船侧两个桨轮之间的横轴,桨轮击水带动整条船前进。

    由于齿轮传动结构调整了传动比,船工能够稳定持续地输出动力,再加上石墨轴承的加持,新车船无论是动力还是耐久度都远远超过了旧车船,成为一种真正可用的船只。阔马造船厂已经改造了四艘这样的车船,用于东海地区的水路运输,反馈很好,于是第五艘就被墨水湖公司要来了,放在即墨航路上跑运输。

    车队好不容易把船拖到墨水湖边,于雄章指挥众人把船组装起来。张二牛得到白洛的同意后,咋呼着跳进船中,一手把着舵,两脚用力蹬了起来。小车船空载的时候没多重,他一个人就轻快地开了起来,在墨水湖上一会转出一个s字,一会转出一个8字。

    过了一会儿,检查过没漏水之后,白洛和于雄章又招呼众人跳上了小船,让张二牛蹬着,开向了即墨城。由于这个方向是顺水,仍然只要一个人蹬轮就够了,速度比摇橹时要快得多。

    即墨城内。

    一辆粪车摇着铃,从即墨城的南门经过,城门士卒纷纷捂着鼻子避开,连城门税也没收。

    这样的场景,不但在即墨,也在中国的其它所有有人治理的城市中发生着。中国古代的城市,很少有下水道系统,也不太需要这样的系统,因为此时的粪便,不是需要丢弃的废物,而是珍贵的肥料。每天都会有人赶着粪车,挨家挨户收集粪便,再拉去乡间卖给农民,这样一条产业链既保证了城市的清洁,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料,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这辆粪车和传统粪车不太一样,没有把大小便混合,而是分了两个桶放置。粪车驶出南门后,过了桥到达墨水河南岸,经过“东海集”,再一直向南行驶到一片味道很大的空地旁边,把尿桶卸下,又继续去把大粪卖给城阳区各个农村了。

    墨水河南岸的这片区域原先是流民聚集的难民营,即墨人嫌弃这里,很少到这儿来。尽管当初东海商社将这里的流民一网打尽了,但后来随着战事的爆发,又逐渐有流民迁徙过来,于是劳工部干脆在这里建了间小院子,设立了一个办事处,来一批流民就拉走一批。

    不过这里的地理位置其实是很好的,靠近即墨城,又有桥连接墨水河两岸。于是劳工部的小院又逐渐扩建,还在墨水河畔建了一个码头,成了东海商社在即墨城南的一处商业据点,东海关来的货物首先卸到这里,再分发到即墨城或者城阳区或者胶州。渐渐的,这里有了些人气,商务部和后勤部又在这里开了些小店,后来竟发展成了即墨城南一个热闹的集市,人称“东海集”。

    东海集之南,东海商社又买下了一片荒地,建设了一个“城南集中消毒处理所”,用来就近处理从即墨城收购来的含氮排泄物。为了隔绝味道,还在集硝所和东海集之间种了一排柞树。

    商社之前在东山集硝所做了多年实验,也算是研究出了点门道,比如说尿液的产硝效率要远大于粪便,可能是尿素含量不同所导致的区别。所以东海商社出了一个比较高的价格,只收购尿液。即墨城的收粪工们虽然比较奇怪,但在市场的指挥棒下还是成功让即墨市民改变了习惯,将粪尿分置,尿卖给东海人,粪继续卖给以前的农民,收益高了不少。

    城南集硝所的结构和东山集硝所完全一样,动用了不少水泥,铺设了四个硝化池,中间种上树木和灌木分割开来,形成一个“田”字形。水泥池上铺了薄薄一层泥土,然后洒上尿液,等待硝化细菌将尿素转化为硝酸盐,再提纯制成硝酸钾。

    为了培养出最好的硝化细菌,集硝所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重新铺设一遍,保留产量最高的那块田,将其他三块用石灰消毒后清洗掉,换上高产田中的泥土重新培养。这样的持续改进过程持续了两年之后,硝化效率相比最初已经有了可感知的提升。

    除了东山集硝所和城南集硝所,东海商社还在平原区和阔马区都设置了集硝所,下一步计划在城阳区再新建两个。这些集硝所为东海商社提供了充足的硝酸盐供应,甚至有余力将一小部分硝土当作肥料来用,可谓劳苦功高了。

 第78章 第三产业

    1258年,四月廿五,即墨。

    “嗯,到了?怎么样,二牛,费力吗?”

    正午时分,白洛、于雄章等一行人乘着车船顺理到达了东海集的码头。白洛正翻着一本刑法通则,对里面的发财手段看得入神,发现已经到岸之后,转身对张二牛如此问道。

    张二牛擦擦汗,憨厚一笑,说:“比摇橹要废力些,不过蹬起来之后就好了。这船可真快啊。”

    于雄章点了点头,这和他的预期相符。其实按照做功效率来讲,车船这样的明轮传动是不如划桨和摇橹的,不过能发挥出腿部力量,而不单靠手臂,巡航速度比后两者要快一些,对于墨水河渡船这样载人为主的轻载场景更合适。如果是货船,还是慢慢摇橹更好一些。

    船上的乘员陆续上了岸,活动了一会儿,木工组的人开始检查起车船来。

    白洛对南边迎过来的东海集负责人席志明招了招手,然后转身对张二牛说:“那好,你再载着木工组的同事回墨水湖吧,他们还要在那边检修一下,等明天我回去安排船期。”

    这时候南边的集市上传来一阵酒肉的香气,张二牛动了动鼻子,见状,白洛又补充了一句:“嗯那你们吃了饭再回去吧。”

    “谢东家!”几人大喜,拉帮结派往南边去了。

    白洛和于雄章等在船边与席志明汇合后向北进了即墨城。南门的士卒见是东海人,也没敢收税,点头哈腰就让他们过去了。

    一进南门,就看到右前方不远处有一栋两层的砖石小楼,挂着“东海酒楼”的布幡,门口有不少客人来往,很是热闹。三人倒是没进这东海酒楼,而是拐进旁边的小巷,朝东边紧挨着酒楼的一处院子走去。

    院子门口,坐着一个穿着蒙古服饰的红脸汉子,正拿着一个酒袋小口嘬着,看到席志明过来,连忙起身招呼:“席安答,你过来了啊!”

    席志明似乎跟他很熟,上去一抱,捶着他的肩,说:“哲布啊,大白天的就喝酒,被你老婆看到又要骂了。”

    这个哲布哈哈大笑,吹牛说:“她敢,看我不回去打死她!怎么,你们今天过来有事?”

    “嗯,我们来算下账,顺便看看器械的情况。”席志明回答道。

    哲布赶紧把门拉开,说:“对对对,是该好好算算,不然分到的钱又少啦!”

    三人进了门,院子里到处是喧哗吆喝声,还有一堆稀里哗啦的声音这竟是一处赌坊!

    呃,这处院子就是当初史若云和韩松“占领”即墨城后,花一百贯买下的一处据点。一开始只做在即墨城采购和出售物资的临时仓库使用,后来,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商务部试图把这个据点开发起来,搞搞商业补贴一下财政收入。

    但那时的东海商社并没什么拳头商品可以出售的,所以只能发展一点第三产业。参考了一下孔嘉谊和饶文辉等宪政派编写的刑法通则之后,商务部决定在即墨城开个赌坊。毕竟东海商社中女同胞占了一半,“黄”她们是肯定不同意的,而“毒”这东西东海人既不想搞也没能力搞,于是就只有赌了。

    由于他们已经与即墨官府达成了肮脏的交易,又掌握了武力,所以很快摆平了即墨城的黑白两道,成功把赌坊开了起来。借助于后世的先进经验和精确的概率计算,这个赌坊很快就成了月入数百贯的吸金窟,为当初商社贫瘠的财政贡献了不少。

    但商务部也知道独食吃不久的道理,于是又给了程从杰和毕庆春一些干股,换取他们在明面上的照应,毕竟义勇队不可能常驻即墨城,遇到有人闹事的时候还是得请官府衙役来镇压的。官府得了好处,果然尽心尽力,为赌坊保驾护航,让它日益兴盛起来。

    不过有些人是官府也搞不定的,那就是蒙古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