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1255再铸鼎 >

第649章

1255再铸鼎-第649章

小说: 1255再铸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信放下枪,抬起头来,目光凝重地看向西边的泉州城。

    这座巨大的海贸城市往日间平和、繁华,今日却一反常态,充斥着戾气。看得见的地方,火光和浓烟到处升起;看不见的地方,暴徒正提着刀子,成群结队闯进民家,劫掠财货、戕害百姓。

    这惨无人道的暴乱,缘起自今晨蒲寿庚的一声喝令。他的族人以“清除赵宋余孽”为名,包围了城中的南外宗正司,又取了里面的图册,按图索骥去追捕散居泉州各处的赵氏宗室。然而,蒲家族人并非令行禁止的军队,而是松散的聚合体,这个追捕过程很快变样。蒲家人仗着武力,在追捕时不断抓人,还开始劫掠,而劫掠行为又很快波及到一般民家,又有其它恶徒被吸引着加入进去秩序很快崩溃,一场浩劫降临到了泉州城,事态发展之快甚至超出了蒲寿庚本人的预料,其余势力也反应不及。现在,泉州人只能自求多福了。

    罗信看着西边的惨状,不忍之心又上来了,默念佛号,然后转头看向东方,心焦道:“电报已经发出去了,军方什么时候能派人来镇暴?”

    同处望楼的战友随口说道:“谁知道呢,按理说福州就有驻军,过来也就一天时间,该快到了咦,河上那是什么?”

    “什么?”罗信转回头来,顺着他手指指着的方向看过去在西边的晋江上,一大队大小船只正从西而来,快速向泉州城接近着。

    “船,哪来的船?”

    罗信隔太远看不怎么清,便掏出一枚望远镜看过去,这一看就惊着了:“宋旗?是宋军残党?”

 第906章 戡乱

    华夏五年,2月5日,泉州。

    自唐朝开始,官府便令来往广州、泉州等海贸重镇的蕃商集中居住,以防他们散布在民间生事。到了现在这时候,泉州城北的蕃坊已经聚众数万人,占据城市的相当一部分。其中真正来自海外的反倒不多,大部分人都是在泉州土生土长,但蕃坊之中由蕃人自行理事,自定法度,自相嫁娶,自建庙宇,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异域气象,仍然与外面有很大区别。

    这种区别是特色,也是纽带。在这夏兴宋亡、天下大乱之际,泉州各界人士各怀鬼胎,有想投靠新朝捞点好处的,有想为故宋守节赚些名声的,有想趁乱世发财的,更多的只想守住家业安生渡过这场乱局。因为心思各不相同,一般泉州人很难在这混乱时刻联合起来,反倒是蕃坊众人因为有类似的化背景,更容易统一行动。

    蒲寿庚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捏合了蕃坊力量,一跃而成泉州的一大势力。但毕竟只是顺势捏合而成,并没有足够的约束力,一旦出现偏差,就很容易走向失控。

    现在,就连蒲寿庚本人也对这种失控感到惊讶无比,甚至有些懊恼。

    “唉,海云公,事到如今也别多想了,过来喝酒吧。”

    嘈杂的蕃坊一角,一栋石质的高楼上,陈永昌举起酒壶,对正在凭栏远眺的蒲寿庚如此邀约道。

    此楼是蒲寿庚家中的一处建筑,楼高五丈,虽在城中不算最高,却也能将远至城墙的一大片城区纳入视野之中。之前他决定拼一把,便把陈永昌软禁在了这里以防走漏消息。后来消息的确没走漏,但事态的发展却失控了,如今蒲寿庚也不知如何是好,便又来找陈永昌商议,但也议不出个结果来。

    话不投机,蒲寿庚没有理会他的邀约,继续朝着四周看过去。

    如今城中浓烟四起,街巷之中遍溅鲜血,有多少宗室被捕杀了,又有多少普通人无辜丧生?他并没心思去关系一般人的生死,心思急转,只是为了考虑未来的出路。

    如何把自己的干系撇清,又如何向夏人邀功?林林总总,但他脑中一片浆糊,思索不清。

    突然间,他注意到城西和城南的方向突然有了些异常的动静。他取出望远镜看过去,不久后就大惊失色竟不知从何处来了一批军士,进入城门占据了城墙,不久后,竟又在城头升起了“宋”旗!

    “宋军残党!”蒲寿庚惊呼起来,“他们是从哪冒出来的?!”

    “宋军残党?”陈永昌也来了兴趣,起身走了过来朝外看去,“还真是宋军,莫不是公的部属?”

    然后他玩味地看着蒲寿庚:“海云公,你准备如何应对?”

    蒲寿庚苦笑道:“能有什么办法?闭门自守,等夏军来救吧!”

    “混账!”

    泉州城西门城楼上,天祥看向城内的混乱场面,气愤地一拳砸在城砖上。

    “趁火打劫,生灵涂炭,这些蕃人与禽兽何异?”

    他没有太多感慨的时间,立刻挥手道:“传令下去,各连分头行动,入城清街,再有暴乱者,格杀勿论!”

    他乘船随着第五步兵营和水兵营亲至泉州,水兵大部分要去征收船只,只拨出一个连来控制城门兼做护卫,其余步兵皆派到了城里去镇暴。

    原本城中的乱象愈演愈烈,毫无平息的迹象,少数敢于反抗的青壮只能守坊自保,无力去援助他人。但在中江军加入后,正规军与乌合之众之间战斗力的差别迅速展现出来。中江军都不需开枪,只要提着刺刀结阵沿街巷推进,原本无法无天的暴徒便会被瞬间击溃。

    唯一的缺憾是中江军人数实在太少,没法全面铺开,经常被暴徒逃走,只能一个街坊一个街坊清理过去。

    但值得欣慰的是,每当中江军解救出一座街坊,坊中便会有一部分愤怒的市民加入他们的队伍。即便他们的组织度不如正规军,但同仇敌忾之下,也能分工把守路口、围捕暴徒,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就这样,原本孤立在一个个街巷之中的反抗者被中江军组织到了一起,如雨点积成水流,如雪球越滚越大,终究汇聚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如洪流一般,冲刷过燃烧的泉州城,将其洗涤干净。

    最终,当后续的两个步兵营急行军赶到泉州城的时候,城中已经聚集起了数万人的武装市民。他们有的跟着中江军一起行动,有的守在各路口和要点,有的帮着清理废墟、收敛尸首,但最多的,还是怀着愤怒的情绪,去了城北,将偌大的蕃坊团团围住。

    天祥在城楼上整顿了新到的两个营,然后指派他们加入城中的镇暴活动中。

    “城内大致已经稳了下来,十三营去南外宗正司,看有多少宗室幸存,把他们护起来。七营去蕃坊,跟里面的五营一起,进去把罪魁祸首蒲寿庚抓捕起来注意约束民众,莫要让他们意气生事,闹乱了场面!”

    他考虑得很周全,但很无奈,像之前暴乱的肇因一样,人一多是很难管理的。

    虽说中江军指令召集而来的民众不要自行其是,要听从指挥,但他们毕竟只有这么点人,根本没法有效约束几十倍的市民。这些市民今日骤然遭遇暴乱,本就愤怒无比,如今仇人就在前面的院子里,岂是说忍就能忍住的?

    就在天祥训话的同时,不知道受哪个契机引发,蕃坊周围的市民骤然狂躁起来,也不顾中江军的阻拦了,蜂拥冲入蕃坊之中其实中江军的士兵们也没怎么拦,他们亲眼见证了城中暴乱后的惨状,同样憋了一肚子火,这时候还有什么大局好讲?

    天祥转头看到这个场面,先是惊讶欲调人去制止,但转念一想很快又放弃了这个想法:“都事到如今了,还何须故作妇人之仁?”

    他简单一挥手,让苗再成和杜浒带着两个步兵营去城中帮忙,然后就站在城楼上静静地看着浴火重生的泉州城。

    城下,马之石正在接待一批泉州父老。这些人劫后余生,得知是北边来的制置搭救了他们之后,痛哭流涕,箪食壶浆带着金银过来犒军。

    看着他们,一股欣慰自天祥胸中油然而生。

    这段时间来,他带着中江军一路丢盔卸甲,狼狈逃亡至此。虽说匡扶大宋的立场始终未变,但在心志上他是有不少动摇的。独自一人时他时常在想,宋亡夏兴的天下大势真的能逆转吗?自己这么苦苦支撑,送了不知多少好儿郎的性命,真的有意义吗?

    直到今日,中江军豪气入泉州,镇服了一场暴乱,赢得了泉州父老真心实意的感谢,他才真正感觉到,自己所作的一切努力并非白费,终究是有意义的。

    “心期耿耿浮云上,身事悠悠落日西。千古兴亡何限错,百年生死本来齐”

    天祥轻轻拍着城砖,诗句斟酌着吟诵出来,脸上出现了长久未见的轻松神色。

    如今他在泉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也该有一个新的开始了吧?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很快,就有新的消息打破了这难得的平静。

    一封急报从南安县匆匆送来,直达天祥的手上。天祥读过后,轻松的情绪瞬间被驱空,心再度沉到了地底里。

    “尤溪县城失陷是陆君实的部队?”

    当初天祥率中江军入福州,正好遇到陆秀夫也率夏军泛海而来,两军就在福州打了一仗。中江军自然不是夏军的对手,天祥稍一交手见不敌便带队撤离了福州。之后他判断局势不利,决定率军去南外宗正司碰碰运气,就走尤溪水路来了泉州。

    这期间,陆秀夫也没闲着,稳定福州局势后,就率军沿闽江向西北的南剑州攻过去,试图切断天祥的后路。如今尤溪县城失陷的消息从后方传来,显然是因为夏军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天祥眉头深锁,算了算日期。尤溪县城失陷的日子是四天前,如果夏军之后还有心乘胜追击的话,这时候差不多就该到泉州北方的永春县了。永春县顺流而下不远就是南安县,然后就是泉州城这样一看,陆秀夫离自己也没几天的路程了!

    即便他追得没这么急,也不是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夏军可能会把兵力主要用于南剑州。而中江军兵将包括他在内的家眷和军资大部分都在南剑州,若是那里沦陷,泉州的这几个营可就真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

    想到这里,天祥不由得仰天长啸:“天哪,难道大宋骨血真的要葬送在此了吗?”

    城下的马之石听到他的声音,察觉到异状,上城前来询问。

    了解详情后,他也唏嘘不已,不过思索了一会儿,他缓缓开口道:“公,其实如今尚有一条出路可走。”

    天祥抬头问道:“尚有出路?”

    马之石吸了一口气,指着东边的大海,说道:“出海!”

 第907章 出泉州

    华夏五年,2月6日,泉州。

    今日乃阴历正月十三,月相近满,月光明亮,正是个适合活动的好夜晚。

    泉州港正中央,一艘大船的缆索被解开,由小船拖着,慢慢进入深水区。

    这是一艘崭新的九域级机帆船,原本是夏国海商的资产,现在被中江军征收,成为了临时成立的“大宋海军”的旗舰,起名为“开封号”。在它的旁边,还有好几十艘大小海船,其中还有几艘旧些的蒸汽商船,也一并成了大宋海军的成员。

    昨天白天,文天祥率中江军进入泉州城,重整了城中秩序。但外界的紧急军情接连传来,他们愕然发现自己已经身陷重围之中,唯一出路就只有向海上转移了。

    不过这也不是个容易的出路,夏国海军就在外面的澎湖驻扎,随时巡逻,要是宋军贸然从泉州出去,说不定就在门口撞上了。而就算只是一条弱火力的驱逐舰,所谓的大宋海军也根本没法对付。

    即便躲开了夏军去了外海,接下来又该往哪去?再回汉地已不可能,可海外蛮荒之土也到处是夏人的眼目,究竟何处可以为家?

    但不管怎么说,留在泉州必是绝境,唯有出海方有一丝生机,所以文天祥还是果断做出决定,率部征集船只向海上转移。

    有一点好处是,泉州本身就是重要的海贸港口,船只和船工众多,港口设施也完善。再加上中江军刚拯救了泉州城,赢得了城中居民的认可,不少人自发过来提供帮助。

    这使得“大宋海军”的筹建过程相当顺利,奇迹般地在一日之间收集到了足够的船只和物资,还收容了一些在暴乱中家破人亡的女子,甚至还征集到了不少水手和工匠随船出海。

    这么庞杂的船队,原本需要不少时间整备,但时间紧迫,夏国海军随时有可能赶来泉州,他们可没有太多时间能花在整备上面,只能一切从简,尽可能凑合,必须趁当夜还安全的时候离开泉州不可。

    现在这时候,舰队勉强就绪,虽然还有一堆手尾和琐事没解决,但好歹人都上了船,剩下的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开船吧。

    开封号已经有惊无险地离开了港区,进入深水区。皎洁的月光下,宽阔的甲板上繁杂的绳索和各类物资清晰可见,士兵和船员们前后奔走,绕开各类障碍物,忙碌地准备升帆和出航。

    文天祥在甲板上巡视了一圈,见工作乱中有序地进行,他也插不上什么手,便把工作交给幕僚,自己下到了船舱之中。

    如今仍是冬季,甲板之上寒风吹得人打颤,船舱之中却要暖上许多。

    上层挤的大多都是中江军的士兵,他们从前几天开始就一直在奔波,昨天忙碌了一天,到了船上终于能休息一会儿了。船上没有什么住宿条件,但大部分人在地板上一躺就能呼呼大睡过去,鼾声遍布整个船舱。

    不过也有些人上了船反而睡不着,靠着舱壁呆坐着,或许是因为对命运的突然转折感到冲击,或许是因为对海外的未知前途感到担忧,或许只是因为初次乘坐海船感觉生理不适。

    文天祥简单慰问了一下士兵们,就下到了第二层,走到了舱尾的居住舱室中。这几间舱室原本是船长等管理层居住的,条件要比别处好上许多,现在也被中江军安排住上了大人物。

    船长室门口现在站了两个士兵守卫,见了文天祥,立刻行礼问好。文天祥没有多说,只让他们敲门通报。

    很快,一个小丫鬟从内部拉开了船长室的门,露出了里面的情形。

    里面住的几乎全都是女性,旁边几人衣着普通,不安地在门口两侧侍立着。唯有一名中年女性穿着亮丽的紫色衣装,站在中央,见到文天祥后款款行了一个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