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朝为田舍郎 >

第234章

朝为田舍郎-第234章

小说: 朝为田舍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羽笑嘻嘻地道:“是,好久不见顾阿兄,今日发觉顾阿兄又英俊了几分,与怀玉阿姐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佳人。”

    顾青顿时心花怒放,好嘛,终于来了一个会聊天的,必须重点栽培。

    旁边的段无忌却沉声道:“礼不可废,侯爷坐到如今的位置不容易,我们不能乱了礼法,丢了侯爷的面子,让外人嘲笑侯爷的同乡皆是不懂规矩的粗鄙村夫。”

    顾青和冯羽的笑脸顿时僵住,两人迅速交换了一记眼神。

    顾青眼神里的意思是,这货被宋根生洗脑了?

    冯羽眼神里的回答是,没有,这货天生便是如此呆板的德行。

    “外面冷,进帅帐说话。”顾青招呼二人进来,笑道:“你们有口福了,我正在烤羊腿,羊腿刚熟你们就来了,看来是天意。”

    冯羽笑道:“老远闻到一股香味,直勾我馋虫,顾阿兄的手艺当初在村里就很有名,如今只闻香味便知顾阿兄的手艺更精进了。”

    段无忌恭敬地垂头道:“多谢侯爷。”

    顾青指了指他,叹气道:“你……最好别说话。”

    心里隐隐有一股冲动,很想像前世的短视频段子一样把段无忌埋了,一边挖土一边怅然叹息“淡了,生分了”。

    三人围坐在炭火边,顾青用匕首一块块割下羊腿肉递给二人。

    冯羽一点也不生分,接过肉大口吃起来,烫得一边吸气一边夸赞不已。

    段无忌颇为拘谨,双手捧着肉小口小口地吹,快吹凉了才细细地撕下一小块塞进嘴里。

    顾青不动声色地观察二人的表现,从一个人的言行细节里能够大致判断出这个人的性格,这是前世早已练就的功夫。

    尽管刚见面不到一炷香时辰,顾青已大致看出二人的性格迥然不同。

    段无忌稳重但过于保守呆板,像活了大半辈子眼看黄土都快埋到脖子的老学究。

    冯羽性格活泼跳脱,失于沉稳,情商很高,这类人的人脉向来很广阔,朋友遍天下。

    三人吃着肉,喝着顾青仅剩的一点烈酒,吃吃喝喝红光满面。

    嘴里咀嚼着香嫩的羊肉,顾青含含糊糊地道:“你们来安西作甚?”

    段无忌搁下酒杯,恭敬地道:“我们向怀玉阿姐求恳,怀玉阿姐答应让我们来安西,归于侯爷帐下,为侯爷效力。”

    顾青不解地道:“科考呢?你们不科考了吗?”

    冯羽笑道:“读了几年书,觉得没意思了,出来见见世面,跟着顾阿兄能见的世面更多,顾阿兄不会赶我们回去吧?老实说,出来时我已跟乡亲们放下豪言壮语了,我说此去长安,必将功成名就,否则绝不归乡。”

    顾青失笑:“刚才确实想赶你们回去的,但你都把话堵死了,我赶你们走似乎有点不好意思……”

    冯羽嘻嘻笑道:“那就别赶我们走,我什么都能干,在顾阿兄帐下当个亲卫,或是随便当个小兵什么的,都行。”

    顾青含笑道:“当兵是要上战场的,你不怕死?”

    冯羽笑道:“当然怕死,所以我如果当了兵,每天都会求神拜佛不要遇到战事。”

    顾青大笑:“你很诚实,只要说实话,不管多怂的话我听着都高兴。”

    扭头望向段无忌,顾青笑问道:“你呢?你也愿意当兵?”

    段无忌沉吟片刻,道:“学生是读过书的,心里其实还是不大愿意当兵,我原本觉得自己能给侯爷当幕宾谋士什么的,但转念一想,我只是读过几年书,学问不算高深,兵法韬略也不熟,有何本事当幕宾谋士?所以,侯爷您随便安排,跟冯羽一样,当个小兵亦可,终有一日,学生对兵家之事稍有领悟,便会向侯爷证明我的本事,那时我便不想当兵士了,我要当谋士。”

    顾青点头,赞道:“不错,很踏实的想法,你比宋根生那货强多了,哈哈。”

    冯羽笑道:“宋阿兄如今已是蜀州刺史府的别驾,五品官儿了呢,听说威风得很。”

    顾青眼中浮起一丝思念,叹道:“大概有两年未见他了吧,也不知他变化有多大……”

    定了定神,顾青看着二人,缓缓道:“你们既然千里来投奔我,让你们当兵未免屈才,但给你们当官,又无法服众,所以你们这段日子先当我的亲卫,日夜跟着我。”

    “我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你们如果有才华,尽管展现出来,无论文武,我都不会埋没你们的才华,将你们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丑话说在前面,如果我觉得你们没有能力,便请你们回石桥村,再多读几年书,老老实实科考当官,做个守成的读书人,如何?”

    段无忌和冯羽同时站起身,眼中闪现出战意的火花,行礼齐声道:“是。”

    少年仗剑下山,剑未出鞘,已见锋芒。

    …………

    长安城,兴庆宫。

    一名宦官双手捧着一份奏疏,脚步匆忙地往花萼楼行去。

    走在龙池边时,迎面遇到万春公主的銮驾,宦官急忙避让一旁,躬身垂头顺目。

    万春公主今日穿着一身黑色的短衫劲装,如云的秀发扎成男子的发髻模样,手里挥舞着一条马鞭,百无聊赖地抽打着路边枯败的残草花茎。

    她刚刚从皇家的马场回宫,与宫里的羽林卫们打了一场马球。

    公主之尊亲自下场,羽林卫将士们自然不敢与她真打,半谦半让,夹杂几个演技夸张落马的二货,一场马球以公主完胜告终。

    但万春公主却觉得很扫兴。

    她已快二十岁了,不再是孩子。羽林卫有没有尽力,她一眼就看得出,与这些将士们打马球委实无趣得很,就算赢了也没意思。

    “若是顾青在的话,可以邀他去皇姑的道观休憩几日,那家伙一肚子坏水,干起坏事来不动声色的,而且还敢杀人,跟他一起玩定有许多乐趣……”万春公主凝望龙池里萧瑟的冬水,失神地喃喃自语:“……父皇何时才会把他调回长安呀?都快一年了。”

    闷闷不乐地走在龙池边的小径上,见道路旁边避让的宦官,手里捧着一份奏疏,万春斜瞥了他一眼,道:“国事为重,不必拘礼,快将奏疏呈给父皇吧。”

    宦官急忙行礼:“奴婢惶恐。”

    百无聊赖的万春好奇问了一句:“哪里送来的奏疏?”

    宦官陪笑道:“回公主殿下,是安西都护府的奏疏,安西节度副使顾侯爷送来的。”

    万春公主两眼一亮,仅只听到他的名字,心跳都陡然快了许多,难道是生病了?

    “给本宫看看。”万春朝他伸出洁白如玉的纤手。

    宦官为难地道:“这个……”

    啪!

    一记鞭子抽在宦官身上,宦官痛得惨叫起来。

    “不识抬举,本宫的话也敢不从!”万春目光渐冷。

    宦官忍着痛双手递上奏疏。

    万春迫不及待地翻开,仅看了一行字便大笑起来:“哈哈,好丑的字!哈哈哈哈!”

    接着看下去,看到顾青上面所奏请的平吐蕃之策,万春嘲笑的神情凝固,表情渐渐严肃,开始逐字逐句仔细看了起来。

    从头到尾看完后,万春轻轻呼出一口气,赞叹道:“果真是栋梁之材,此计若得售,可平大唐百年之患矣。”

    想到自己眼光不错,没看错人,自己心心念念的那个人果真不是庸碌之辈,前有歼吐蕃之大胜,今日又有雷霆万钧的平吐蕃之策,想到这里,万春不由也生出一股骄傲之色,神情更是傲娇了几分。

    本宫看上的男人,定是可平天下的英雄之辈。

    “此奏疏快去给父皇看,记住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万春想了想,然后傲娇地仰起了鼻孔,道:“罢了,本宫便屈尊降贵,亲自将你送去花萼楼。”

 第三百三十四章 策书难决

    大唐皇室子女成年后大多在宫外有府邸和封地,特别受宠爱的皇子公主府邸和封地也更大,有的皇子公主甚至动辄实食邑上千户,刚成年便成了大地主。

    万春公主却是皇子公主界的一股清流。

    她成年后仍住在兴庆宫,由于一直不愿婚配,李隆基又极度宠爱她,只好听之任之。

    说她是清流,是因为她从来不对朝政指手画脚,对钱财也从来不曾巧取豪夺。在她的世界里,权力和钱财是很渺小的东西,她喜欢的是无忧无虑的生活,喜欢的是人声鼎沸的夜宴,和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的自由。

    最重要的是,她的私生活不像别的皇子公主那样糜烂无度,她的私生活很干净,虽是夜店女王,但到点就回宫,从来不与夜宴上的任何男子暧昧。

    此生唯一一次是栽在顾青手里,一不小心被他看了个精光。

    万春是花萼楼的常客,年岁不大但也粗通音律,偶尔兴致来了也与李隆基一同奏鸣《霓裳羽衣》,甚至还为此学了舞蹈。

    领着宦官走进花萼楼,李隆基正赤足盘腿坐在蒲团上,杨贵妃笑吟吟地为他斟酒,楼内一片歌舞升平,丝竹之乐伴随着翩翩起舞的舞伎,将富丽堂皇的花萼楼点缀得愈发奢靡。

    楼内几个大铜鼎里生了炭火,将楼内的温度烘得有点高,李隆基的样子颇有不羁名士的风范,袒露着前胸,解开了衣带,就连发髻也散乱地披在肩上,眼神半醉地倚在杨贵妃身边,搂着杨贵妃眯眼欣赏歌舞。

    李隆基已不再年轻了,他的肌肉已经松弛,他的皮肤已经老化,他的肚皮隆起,脸上已渐渐长出了老人斑,昔年雄姿英发仗剑夺宫的他,如今已是垂老不济之相。

    见万春昂然走进来,李隆基睁开醉眼,爽朗地笑道:“朕的洋乖囡来啦,哈哈,快来与朕同饮。”

    万春先行了礼,然后不客气地坐在李隆基的身边,见杨贵妃笑吟吟地给李隆基斟酒,万春白了她一眼,道:“贵妃娘娘少让父皇饮酒,看父皇的肚皮,都像个酒桶啦。”

    杨贵妃笑道:“我纵不让他饮,他也不会听我的话呀。”

    李隆基嗯了一声,道:“朕听下面的臣子说,当年的翰林待诏李太白辞官出宫后,又作了一首新作,名曰《将进酒》,里面有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此句尤得朕心,人生苦短,何不肆吾所欲,不枉来世一遭,哈哈。”

    万春哼道:“父皇说的是歪理,那个李太白也不是正经人,听说他放浪形骸,不识礼数,且嗜酒如命,也只有嗜酒之人才能作出这等歪曲的诗句。”

    李隆基悠然叹道:“李太白……才华是极佳的,他的诗才说是大唐第一亦不为过,朕一直很喜欢他的诗,可朕却不喜欢他这个人,古往今来,恃才傲物者多矣,李太白的张狂名声,与他的诗一样名震天下,这样的人在朝堂里是活不长久的,所以当年他要辞官,朕顺势便允了。”

    杨贵妃幽幽道:“李太白的诗确实是当世第一,妾还记得他曾为我写过的‘云想衣裳花想容’那首,妾至今仍回味不已。”

    李隆基叹道:“朕的大唐海纳百川,包容万象,可容天下任何一个有才华的人,唯独容不下李太白,可惜了人才……”

    杨贵妃柔声宽慰道:“陛下,李太白是特例,他的才华太高,能承载他足够的张狂,大唐只有一位李太白,也只有一位不能容于朝堂的人才。陛下无须可惜,大唐除了他,还有很多人才,比如顾青,他的诗才亦不下于李太白,妾至今仍记得他写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人间至情,皆在诗中……”

    李隆基朗声大笑,一旁沉默不语的万春听到顾青的名字,眼睛也亮了起来,不自觉地弯成了新月。

    “顾青,哈哈,不错,顾青确实是人才,尤其是能为朕所用,年岁不大,难得的是做人知进退,懂分寸,比李太白好太多了,当主帅也不错,全歼吐蕃两万余,大唐多年不曾有过的大胜,长安城内至今仍有臣民传颂顾青的功绩,说来朕的脸上亦有光彩,文武双全,进退有据,他是朕的霍去病,哈哈。”

    见李隆基高兴,万春趁机道:“父皇,刚才女儿在殿外拦了一名宦官递来的奏疏,正是安西节度副使顾青送来的……”

    李隆基一愣,顿时嗔怪地点了点她的额头,语气宠溺地责怪道:“边将的奏疏为何不早说?安西可是大唐西面的门户,顾青递来奏疏定有大事禀奏,快拿给朕看看。”

    万春递上顾青的奏疏,忽然掩嘴一笑:“他的字……嘻嘻,好丑。”

    李隆基瞪了她一眼,然后翻开奏疏,看了第一行便愣住了,沉默半晌,缓缓道:“顾青的字……果然好丑,嗯,丑极了。莫非世上有才华的人总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么?就没有一个十全十美之人?看看他这笔臭字,哪里像是名震天下的大才子,分明是个刚进学塾的稚龄孩童所写。”

    摇头叹息不已,李隆基忍着恶心继续看奏疏,然后脸色忽然僵住,表情渐渐凝重起来,看了一半,李隆基忽然抬头,扬声道:“高将军,让歌舞停下!”

    身后的高力士急忙拍掌,挥手让歌舞伎和乐工退出花萼楼。

    说完李隆基看了看杨贵妃和万春,神情迟疑刚要开口,万春却摇着他的胳膊撒娇道:“父皇,顾青在奏疏里说了什么,让女儿也听听嘛,说不定女儿能为父皇出出主意,为君父解忧呢。”

    李隆基无奈地笑了笑,杨贵妃却很少干预朝政,正打算识趣地告退,忽然发现万春朝她扔了个眼色。

    二女名为后妈继女,但年岁相仿,是多年的闺蜜,早已有了默契,收到万春的眼色,杨贵妃愣了一下,然后无奈地道:“三郎,妾也舍不得离开,若不是什么机密要事,不妨说与妾和睫儿听听,睫儿说得对,或许咱们也能为三郎出出主意呢。”

    李隆基想了想,终究还是舍不得赶她们走,于是缓缓道:“顾青所奏之事,确实是极大的机密之事,……事关大唐百年大患,若计成,可一举平之,大唐西南从此无忧矣。”

    杨贵妃好奇道:“大唐的西南是……吐蕃?难道顾青所奏的是平吐蕃之策?”

    李隆基笑了:“没错,少年郎果真是锐气十足,行事大胆,但仔细一推敲,似乎并非鲁莽,反而颇有几分道理……”

    说着李隆基低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