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春秋大领主 >

第225章

春秋大领主-第225章

小说: 春秋大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得选,为什么要将命运交归于未知呢?

    没退路,肯定是拼啦!

    吕武拿着郤至的“遗令”而来,天然上就是属于郤氏残存人员信得过的那一类。

    一定要有个新东家的话,投靠乃至于是归附老主人信任的阴氏,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从理智上,对郤氏人员来说都是最理想的选择。

    尤其是,吕武掌握着郤氏残存人员的希望。

    他们怎么敢不尽力配合?

    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能看得懂,要么惊叹吕武布局之深远,要么破骂吕武年纪轻轻就活成了老阴逼。

    看不懂?

    可见文化和智商都有限,破音大喊“牛逼”或“卧槽”就完事了。

    “主,据点已‘夷’。”郤饶进入大帐,毕恭毕敬地禀告。

    军事用语上面,像是什么“克”、“破”、“夷”都是有讲究的。

    或是指单纯的打下城池,接受了敌军的投降。

    还是攻克城池,守军和城池内的居民死伤惨重。

    也能是指不但攻下了城池,还不打算留一个活口。

    现在那个据点不但被攻了进去,守军也全部被解决,非战斗人员也是死伤惨重。

    吕武脑袋都没有抬,埋首于文牍,轻声“哦”了一声就算完了。

    他这幅态度却令郤饶大喜。

    看是对待什么人,有些时候,越是客气就越虚假,越不客气就越显亲密。

    郤氏现在高层就怕吕武对他们无比客气。

    会让他们觉得吕武是打算一次性利用,用完就丢。

    在紧张而又患得患失的心理下,郤氏还是比较希望吕武对他们不用那么客气的。

    “‘长子’守军可已探明?”吕武太清楚这一帮人现在是什么心理了,知道怎么对待。

    郤饶立刻恭敬地说:“饶非‘侯奄’,恐无法答复。”

    这倒是对。

    现在非常讲究各司其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吕武想知道“长子”那边的情况,是不该问郤饶,该去问担任“侯奄”这个职务的人。

    他一边挥了挥手,一边说道:“命羊舌肸前来见我。”

    郤饶应“诺!”,面向吕武倒退了几步,才转身离开大帐。

    现在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来形容郤氏是不对的。

    只因为郤氏真没彻底死亡,死的只是几个首脑。

    用比较恶心的比喻方式来说,郤氏其实就是蟑螂,脑袋掉了其余部位却还活性十足,偏偏失去脑袋的指挥,身躯只能时不时地蹬一下腿。

    要是不去管这么一只掉了脑袋的蟑螂,没过多久之后,信不信尸体很快就会爬出一些莫名的虫子,四散之下进行它们的繁衍?

    吕武无缝地契合进去,临时担任这只“蟑螂”的大脑,接下来就看能分得多少只莫名的虫子了。

    没有多久,羊舌肸过来,先是恭敬行礼,无声地站着等待吕武有所回应。

    吕武过了一小会才将视线转到羊舌肸身上,问道:“‘长子’动向。”

    可能是憋了有一小会,羊舌肸毫不犹豫地开口汇报。

    这个叫“长子”的地方,主城池已经聚拢了数千的守军,周边的卫星城也各自聚拢了不少守军,合起来的数量应该是有个一万两三千?

    并且,不排除有临时武装农夫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会抵抗的敌军,数量极可能超过两万。

    吕武问道:“主将何人?”

    羊舌肸答道:“乃是栾武。”

    谁?

    不是吕武认识。

    纯粹是猛然间发现,原来“武”也是个烂大街的名字。

    羊舌肸小心翼翼地问道:“主,可要劝降?”

    他就是觉得吕武能简单而又轻易地劝降那么多郤氏的人,想试探是不是跟栾氏也有一腿。

    没错。

    哪怕早先没反应过来,他们现在也该有所联想了。

    他们甚至会思考,是不是谁过来,郤氏都会秒怂?

    这个困惑等接到其余两路的消息反馈,会得到解惑。

    以智氏和范氏为首的另外两路,他们比吕武这边先动手,受于交通不便的关系,消息还需要过一段日子才会传来。

    事实上,智氏迫不及待地对郤氏的“温”地动手,一开始的确是将那边的郤氏给打懵逼了。

    然而,郤氏之所以强大并不是毫无理由。

    “温”地的郤氏人员扛住了第一波,反应过来想的不是发生了什么情况,以至于智氏对自己动手。

    他们的反应是“你特么敢打我?”,然后下一秒脑子里的指令是“揍他丫的”。

    别怂。

    就是莽啊!

    不知道郤氏三名首脑已经死去的郤氏人员,还真的就是这么的勇敢无畏。

    毕竟,他们都嚣张习惯了。

    哪怕是听到智氏那边的人喊话,说是郤锜、郤犨和郤至已经死了,也被当成是惑乱人心,下意识就是不信。

    后来,哪怕是信了,也只会加剧中高层的抵抗决心。

    老现实了!

    俺们的老大都能被杀?

    属民和奴隶可活,俺们这些郤氏心腹肯定也活不了了???

    放弃幻想,俺们跟他们拼啦!

    waaaaaaagh

    智氏先动用三个“师”突袭“温”地,没有一波将“温”地的守军带走。

    “温”地战局陷入僵持不下时,智罃将众多中小贵族集结而成的两个“师”投入进去。

    智氏一共五个“师”攻打“温”地,面对的是紧急情况下被召集起来的郤氏三个“师”。

    后续,郤氏各地的封臣和族人反应过来,越来越多的郤氏武装开始驰援“温”地,或是去反击智氏的封地。

    现在的情况是,智氏也许能打得下“温”地,却是硬着来,必然会有很大的损失。

    并且,郤氏反攻之下,智氏在晋国南方的封地也处处着火。

    现在人在“新田”的智罃应该还不知道战事的发展,得到消息不知道会露出什么样的表情。

    范氏遭遇的情况也比较不妙。

    他们倒是打下了一块属于郤氏的封地,进击“驹(ju)”的时候,却是失去了突然性。

    这个“驹”在“新田”的南方,位处涷(dong)水边上,与魏氏的令狐颗封地,老智家的“智”地比邻。

    范氏的大军在“驹”遭到了当头一棒。

    双方在旷野摆开阵势。

    范氏的四个“师”由士匄亲率。

    郤氏的三个“师”则是由郤溱率领。

    展开堂堂正正的交锋之后,郤溱(苦成氏)率领的郤氏大军击败了士匄率领的范氏军队。

    士匄还一度差点沦为俘虏。

    他带着仅存的两个“师”逃进了魏氏的“令狐”,赶紧派出使者不断摇人。

    也就大多数人,包括吕武这边,不知道老智家和老范家的情况。

    郤氏哪怕失去了首脑,却也展现出了强大的一面。

    一旦各方知道战局的发展,少不了惊叹一句“恐怖如斯”之类的话语。

    他们要苦恼消息传递速度之慢,同时也要感谢。

    要知道郤氏是晋国封地最多的家族。

    封地多,代表着地盘大,也等于治下的口众数量众多。

    这是一个单靠自家,拼了老命至少能集结两个军团的大家族。

    不发疯也就罢了。

    一旦发疯,外出灭国轻而易举。

    内战则能打残大半个晋国。

    吕武这里。

    他一边思考着能不能劝降“长子”的栾氏守军,一边命令匠人打造攻城器械。

    当然还有其余的动作。

    比如,攻打“长子”不能单独盯着主城,完全可以先易后难,先将外围的“邑”和“邦(村庄)”拔出。

    不断积累小胜,提振己方大军的士气,是领兵者的一种常规手段。

    一来会让众将士得到现成的便宜(缴获),再来也能让众将士心生“敌军不过如此”的心态。

    其他人或许会对攻城有点抓瞎,却难不倒吕武。

    他攻克的城池还少吗?

    就是,他现在的身份地位不一样了。

    不能再动不动就去干扛着攻城锤破门的事啦。

    领导事事亲为,要一帮小弟干什么???

    养活一大帮人是白吃饭的咯!?

    所以,什么冲车、云梯……之类的赶紧加班加点造出来。

    投石机?

    吕武暂时没有研究出来。

    他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要么不打,一打就要一击得手。

    能沉得住气的原因不复杂。

    手里的军队牢牢掌控在手里,不该趁着这个机会,施加更多的权术,进行收心吗?

    后勤方面因为郤氏配合,一点都不需要担心。

    第一次指挥大军的吕武,要的不但是胜利,还要赢得漂亮。

    “报!!!”

    “智朔求见!”

    “已在辕门之外。”

    是不是用错了词。

    怎么是“求见”呢?

    结果,吕武刚见到智朔,下一刻又有人来禀告,说是士弱也来了。

 第339章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智朔不是在南方主持攻打“温”地吗?

    怎么过来啦???

    他将部队丢给了程郑,一边派人去“新田”汇报智罃,自己则是打听了一下来找吕武了。

    那个叫程郑的人是荀氏别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叫荀息。

    所以,荀氏不但别出了智氏和中行氏,其实还有一个程氏。东汉末年荀氏八龙的祖先

    只不过,这个程氏就跟魏氏的那个毕氏一样,都是属于小透明。

    智朔见到吕武之后,没有表现出火急火燎的一面,与平常的察觉就是容易走神。

    吕武很意外智朔会过来。

    毕竟,智朔不是在南方统率一路大军的吗?

    他们还没来得及多讲几句,老范家那边也有人过来了。

    等待三人齐聚在一座帐篷之内。

    智朔和士弱频频眼神对视,每一次都是在相视之后,露出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低头做小久了,吕武已经掌握察言观色的技能。

    两个家伙那样,明显就是有事,可能还是极大的事情。

    “武,为何你之麾下口众如此之多?”智朔一边是没话找话说,另外是真的感到好奇。

    多吗?

    根据智罃的安排,三路大军之中,吕武这一路算是兵力最少的。

    原本会跟阴氏一起行动的魏氏被排除得只剩下三个“旅”。

    而魏氏的那三个“旅”还无法开拔到战场,去了河西地防备可能搞事的秦国。

    范氏倒是集结起了三个“旅”。

    比较关键的是,士鲂就是带来打个酱油。

    通透一点的说就是,送死别人去,跟着蹭点功劳。

    要不然,范氏的这三个“旅”其实早该开拔前往河西地,士鲂却找了各种各样的理由在拖延时间。

    也就是吕武没打算和范氏撕破脸,再来是河西地那边还没有消息反馈回来,才能容忍士鲂的拖延症。

    吕武知道范氏是一个挺大的家族,却是第一次见到士弱。

    范氏其实也有别出过几家,也就是随氏、巩氏、刘氏。

    也就是说,属于郤至的“随”地原本是属于范氏所有,还是士会的直属封地。

    后来也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事情,“随”地落到了郤至管辖之下。

    获得封地,又失去了封地。

    类似的事情多不胜数,里面总是会有一段很复杂的故事。

    “随”地既然不再归于范氏,那范氏自然也就没有了随氏。

    巩氏也因为一些原因消失在历史长河,哪怕晋国还有巩氏,也不再是范氏的一支。

    现在算是范氏的家族,只有士氏和刘氏。

    其中,士氏其实就是范氏,他们算是大宗。

    刘氏则是小宗。

    而小宗在定义上比较复杂。

    一般意义上来讲,能算是同为一家,也算是彻底分家了。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赵氏,有主宗,也有旁支和小宗。

    赵括和赵同算是旁支。

    赵旃则是小宗。

    结果就是,赵旃的邯郸赵不承认跟“赵”地的赵武这一支有什么关联,那就是彻底没了关系。

    赵氏自己要认,连带国内外其实也是认的。

    说没关系,大家就当真的没有任何关联了。

    士弱是一个看着挺弱弱的年轻人,年纪比士匄要长几岁?

    他还是士渥浊的嫡子,跟士匄是同辈。

    另外还有一个叫刘明的人,跟他们也是同辈。

    东拉西扯了有一会。

    智朔和士弱谁都不先提自己的来意。

    吕武乐得这两个家伙什么都别说,反正该着急的人又不是他。

    眼见不谈正题?

    吕武也没有多余的时间跟他们耗,说有公务需要,离开了。

    这倒不是什么搪塞。

    一路大军十多万人,还能没点事情?

    相反,管着这么多人,每天的事情多到可怕!

    尤其是,还有一个“长子”等着吕武率军攻克。

    那个叫“长子”的城池其实并不大。

    大约是长三里宽三里,很是符合规格的一座城池。

    打造攻城器械需要先进行观察,看看要攻打的城池城墙多高,好用来制定多高的攻城车,梯子也该是多长。

    吕武出兵时带上了数量非常多的车架。

    这些车架其实并不是战车,是用来给士兵代步或运输辎重的工具。

    所以,战车就是战车,不是车架。

    刚出征时,吕武是刻意要震慑其余友军,才会让士兵全副武装行军。

    要不,谁行军会是让全部的士兵全副武装?

    公族以及其余的中小贵族,其实都懂的。

    没人想成为杀鸡儆猴的那只“鸡”。

    这个也是他们后面为什么极力配合的原因。

    车辆多,携带的工匠肯定就不会少。

    吕武对技术人才非常重视,不好成体系的培养,还不会搞学徒那一套?

    十年的时间够老吕家累积出足够数量的匠人,不管是冶炼或是其它方面。

    在智朔和士弱过来前。

    吕武早就在打造攻城器械。

    这样一来,“长子”周边的树林又再一次遭殃。

    之所以需要用到“又”这一个字,是之前大军驻营早就大肆砍伐过了一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