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春秋大领主 >

第246章

春秋大领主-第246章

小说: 春秋大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武其实只看过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使用鼎来作为用餐工具,还都是小鼎,真没见过“大夫”级别的贵族使用鼎来作为用餐工具。

    这个并不是什么孤陋寡闻,纯粹是铸鼎的难度不小,耗费方面也很大。

    并且,每一个级别的鼎,大体造型或许是一样的,但上面的铭文图案绝不相同。

    春秋的生产力不高。

    春秋同样是一个不努力会导致灭亡的时代。

    每一年几乎都会爆发战争。

    大小贵族的收入方面其实非常有限。

    哪一家的贵族都在随时准备战斗,傻子将财货用在追求享受上面。

    吕武所接触到的也基本是晋国的贵族,压根就没去其他列国的贵族家中作客。

    谁不知道晋国是一个军果主义国家?

    晋国的贵族远比其余诸侯国的贵族更加现实。

    有财货搞军事储备,不香吗?

    吃饭,用什么玩意来吃,不是吃呀!

    当然也有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晋国的贵族不太爱显摆。

    因为没有家臣建议吕武铸过鼎。

    再则,他的关注点从来不是这方面,很难去搞清楚。

    “刑鼎?”中行偃凑了过来,听到话题的一个尾巴,充满了兴趣。

    现在诸子百家还没有出现。

    事实上,诸子百家的出现需要贵族体系遭到重创,很多贵族失去自己的封地,搞到不得不另寻蹊跷发展自身。

    说白了就是另寻出路,找到能让家族重新振兴起来的办法。

    一搞,给搞成了学阀的发展模式。

    贵族演变成了学阀,开创了百家争雄的时代。

    等待百家被取缔,又回归到了学阀的时代,慢慢学阀发展成为世家。

    辗转轮回之下,发展自身的初心其实没变,变得只是掌握的人不同,发生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斗转星移。

    简单的说就是百家从未消亡,只是被迫或主动隐藏了起来。

    吕武见中行偃不顾场合凑过来,有些迷糊地想道:你干么?欸,等一下……,等一下!我老公……(此画面,有无达闻者?)

    他就是没搞懂中行偃是个什么意思。

    士鲂是下军佐,算是吕武的副手。

    下军在明年春播就要出征秦国。

    这样一来,下军将和下军佐看着挺亲密,需要过多的联想吗?

    出征秦国将是下军和新军的事。

    中行偃是上军将,凑什么热闹???

    “我与下军将有意……”士鲂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想法,介绍起了近些日子跟吕武在交流什么。

    他们这三个“卿”凑堆,引起了国君以及其余“卿”更多的注意力。

    智罃注意力在那边,见韩厥频繁看向自己,没话找话说,问道:“明岁出征,妥当否?”

    不是问到底要不要出征。

    对于晋国的“卿”来说,已经定下来的征战事宜,不应该存在任何的犹豫。

    问的是韩氏能不能拉出份额内的军队。

    韩厥面无表情说道:“韩氏虽难,不误国事。”

    智罃脸颊控制不住抽搐了一下。

    讲得跟谁没点困难似得。

    智罃颔首道:“如此便好。”

    韩氏没有参加内战,没有损失也没有收获。

    众“卿”之中,韩氏的事情最少。

    其余各个家族,参加内战虽然都有收获,却是需要时间来再次整合内部。

    收获越多的家族,越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内部的整合,其实是打从心里不想爆发战争的。

    关于这一点,智罃有向国君提起过,再摆出为了国家,愿意牺牲私利的一面。

    那时候,国君肯定是表面笑嘻嘻,内心无数的。

    只是,国君真的要认同智罃的说法。

    包括国君和公族都肥了一波,哪里不知道需要时间来进行消化?

    关键是晋国面对的外部状况不允许。

    等于说,到了考验各个家主的时刻。

    国家需要他们出征。

    他们则是需要保证能完成纳赋,自己的家族不能乱起来。

    国君得知吕武和士鲂要完善律法,内心比谁都感到期待。

    如果要问现在哪个国家的律法最为完善?

    小破球的其余区域不过问,仅是看世界岛的东方,晋国的律法未必是最完善的国家,然而绝对是执行起来最严格的那个。

    这是晋国作为一个军果主义国家该有的现象。

    事实上,只要了解什么是军果主义国家,就该知道这种国家的基础是什么。

    对律法的执行力不够严格,是没有资格成为军果主义国家的。

    为什么?

    因为需要形成上对下的绝对控制力!

    中行偃听完士鲂的话,略略激动地说:“耗时日久啊。”

    看样子是件大事。

    耗费方面好像也蛮大的。

    俺有那个荣幸能参与不?

    士鲂下意识看向吕武,好像是有那么点心动。

    范氏在晋国的定位已经出现实质上的变化。

    他们不再是纯粹的律法制定者,更多的发展方向变成巩固卿位家族的地位。

    这个就是为什么晋景公一朝,士师这个职位会落到郤氏身上,范氏反应比较平淡的原因。

    所以,不存在谁想参与律法制定,等于冒犯到了范氏。

    “让所有‘卿’参与进来?”吕武察觉到士鲂的意图,没有过多犹豫进行点头。

    晋国本身对律法就十分在乎。

    只是,由于太多的原因难以踏入真正的法治。

    吕武不知道一点。

    他作为铸造“刑鼎”的提议者,拉上其余的“卿”等于是在分散火力。

    要不然,会被某位夫子以及他的徒子徒孙骂上几千年。

    士鲂见会议开始没有正式开始,频繁给吕武打眼色。

    吕武当然不能怂,轻咳几声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对国君行礼说道:“君上,我闻有制度方有国家,制度好坏,制度契合,将决定国家的兴衰……”

    一大堆的道理讲出来。

    国君立刻坐直了身躯,摆出一副认真倾听的态度。

    这可是在讲制度啊!

    高端到能突破天际的话题。

    智罃、韩厥……,等等的“卿”。

    不管他们先前是什么样的态度,一个个同样摆出了严肃聆听的姿态。

    “制度得以执行,唯‘法’。”吕武开始介绍近一段时间与士鲂的交流成果。

    听到这里,士匄笑得嘴巴都要咧到耳根。

    瞧瞧,俺老范家对晋国的贡献那么大。

    完全是有足够的德行,能一直作为卿位家族的嘛。

    在晋国谈到对制定的律法?

    老范家有关于怎么在晋国制定律法的相关记录。

    所以,除非是完全搞一套新的律法,要不真的没办法将老范家撇到一边去。

    国君越听眼睛越亮。

    其余的“卿”也差不多。

    他们算是听出了一些端倪。

    吕武要搞的是先完善和补足,再推行到全国。

    这是当前时代的独一份啊!

    “法同,则为一国!”吕武以这一句话来作为结尾。

    国君兴奋得全身都在颤栗。

    是啊!

    全国执行相同的一套律法,会使国家变得更为亲密,对君主的好处也是无法估计的。

    国君忍住激动,声音却有些哆嗦,问道:“众家岂愿?”

    现在每一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扬善惩恶制度。

    甭管简陋,又或是有没有什么自相矛盾。

    他们乐意摒弃自己的那一套,来执行国家的律法吗?

    吕武就静静地看着其余的“卿”。

    他有些无法定义自己在干的这件事情。

    算是变法吧?

    之前没谁干过一国执行同样的律法。

    他只知道,事情真的办成,对晋国的好处无限大。

    现在看的是,众“卿”愿不愿意为了晋国的强大,联合起来压服其余贵族。

 第366章 锋利的獠牙

    立法?

    哪怕是历来不争不抢的韩厥,一颗心的跳动速度也变得很快。

    要是晋国有人的土地都执行相同一套的律法?

    毫无疑问的是,政令将容易被传达,上对下的管理也会便利许多。

    哪怕是心有余虑,更多的是在思考一旦律法一致,自家的利益会不会遭到侵害。

    事实情况就是,贵族拥有属于自己的立法权,才能保证绝对的自主性。

    他们在制定本家执行的规章时,优先考虑到的是怎么来让自己的统治得到稳固,加强对治下口众的约束和管理。

    结果就是,所有家族的律法都是符合自家的利益,对国家有利还是有损害,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

    作为国君,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威严能够辐射到全国的各个地方。

    成为“卿”在晋国就等于是掌握了管理国家的权柄,某种程度上也希望自己所下达的政令能被有效执行,却不得不思考利弊。

    现场的人在经过激动之后,一个个陷入了沉思。

    坐在主位的国君努力观察每一位“卿”的表情变化,一点细微的表情都不想放过。

    他在心里想道:“阴武果然是站在寡人这一边的。想到这么好的方法,来加强寡人的权威。”

    这么想也没有错。

    只是,吕武傻了才会想要制定出一套能让国君独断乾坤的律法出来。

    屁股坐在什么位置,不能背叛阵营啊!

    无数贵族花了几代人的时间,总算是让晋国进入到“虚君制”的现状。

    这种“虚君制”只是对君权的某种压制,并没有完全让国君成为摆设。

    所以,并不是以类似于宪法之类的条文来进行限制,更趋于是贵族一起创造的潜规则。

    智罃现在就在想,一旦吕武的设想成功,会对晋国的正局起到什么影响。

    其中就包括,数代人约束国君的努力,会是在他们手里被打破,还是成为一种永例。

    士鲂则是有些傻眼。

    本来只是在探讨律法而已,怎么变成对于制度的思考了呢?

    这个也是现在人们逻辑思维直线的原因,才使得士鲂有点后知后觉。

    实际上,想对律法动手的同时,本身就必然牵扯到对制度的变动。

    毕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少了哪一个都将失去立足的根本。

    国君可以完全不打破这种沉默。

    让“卿”们思考到永久。

    最好是同意吕武的建议。

    然而,智罃不得不打破沉默,说道:“今次聚众为国中稳定计。”

    这是在定基调。

    因为他们舍得放弃一些利益,中小贵族玩命地攻击栾氏和郤氏的残余。

    短短时间内,除了国君赦免的苦成溱之外,栾氏和郤氏已经完全被平定。

    基于事先已经约定谁打下就属于谁,原本属于栾氏和郤氏的地区被拆解得零零散散。

    谁打下属于谁,作为进攻一方的贵族谁都想多抢一些,恃强凌弱的现象时有发生,产生的纠纷方面非常严重。

    国君召集众“卿”进行会议,需要优先处理的就是贵族新产生的纠纷。

    能不能妥当地处理好那些中小贵族之间的纠纷,很考验他们这一套领导班子的战斗力。

    其余的“卿”不得不将注意力拉回来,听智罃开始介绍哪里和哪里的归属出现争议,哪一家又和哪一家因为争议发生冲突。

    这一听不要紧,有纠纷的贵族数量真不少,甚至因为发生火拼,又有家族被灭了。

    打得那么狠,纯粹是新仇旧怨一起拉清单。

    国中有多少家有封地的贵族?

    国君未必真的清楚。

    这是因为晋国的实际权柄握在元戎手里。

    元戎有意对国君进行隐瞒,很容易就能够办到。

    因为元戎位置的交替并不是在正常情况下的交棒,一些文件根本没有平稳交接,导致智罃实际上也没有掌握精确的数据。

    这个要怪的人很多。

    包括死了的先君以及一帮宠臣,再来就是杀进栾氏府宅的那批人,甚至算上所有旁观者。

    基于很多记录消失,包括连国中有多少封主都不知道,国君已经提议来进行一次全国大会。

    智罃答应国君的提议,定的时间就是冬天来临的时刻。

    对于这件事情,其余的“卿”已经全部知晓。

    吕武知道要搞什么事时,内心里是有些懵逼的。

    全国大会啊?

    太熟悉啦!

    就是不知道流程上面会有什么区别。

    智罃现在需要跟国君以及同僚商议的议题是,要不要专门营建一个什么地方,作为即将召开的全国大会的地点。

    就只是这一点,吕武能得出一个结论。

    晋国没搞过这么大的场面,导致根本不知道会来多少贵族,怀疑现有的那个地点能不能容纳得了。

    没人对智罃的问题有所回应。

    智罃也不尴尬,将决定权抛到了国君手上。

    而这位国君的偶像是齐恒公,时刻想着超越齐恒公“九合诸侯”的次数,提议像是在“清远”那边一样,造个小型的盟誓台。

    这肯定是不行的啊!

    他们之前不了解国君,以至于被搞了两次突袭,哪能再创造机会让国君增加威望呢?

    提议被拒绝的国君先看向韩厥,没得到韩厥的回应,再看向吕武。

    韩厥估计已经决定将泥塑一当到底了?

    而吕武压根就没在看国君,低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无法找到奥援的国君有点丧气,问智罃,道:“元戎作何安排?”

    智罃却说:“如召集众家,或可唤诸君听成。”

    “诸君”现在单纯指列国的国君。

    晋国的计划中,明年有两个规模比较大的军事行动。

    打秦国的那一路不需要列国参加。

    南下的那一路肯定要喊上小弟。

    国君有点懂智罃的意思了。

    晋国没了栾氏和郤氏,属于栾氏和郤氏的地盘被瓜分,哪怕存在内部矛盾,只要所有“卿”的意志一致,压服其余的贵族根本没有难度。

    智罃扫视其余的同僚,问道:“诸位以为如何?”

    大家伙团结起来呀!

    谁敢炸刺就弄谁。

    就算是很假,也要搞出晋国大团结的一幕。

    好好地给到来的各个诸侯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