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春秋大领主 >

第33章

春秋大领主-第33章

小说: 春秋大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是秦国还讲礼仪的话,去年秦恒公在出征前怎么都要制造一个借口,好能出师有名地入侵晋国。

    但是在某些时候,秦国又是一个讲礼仪的国家。

    比如,双方明明都已经开战,晋君向秦君秦恒公请求派出医生,秦君响应也派出了医生。

    目前那个“扁鹊”团队以医缓为首,已经渡过大河黄河进入到晋国境内。

    这个医缓,医是职业,缓是名。

    新军将赵旃先进行招待,搞清楚“扁鹊”团队的来意,派出人手紧急前往新田进行汇报。

    甚至,新军佐郤至亲自率军护送那支“扁鹊”队伍。

    霍城附近的贵族一直在关注那边的动向,小打小闹或许还能掩饰一下。

    搞到郤至亲自率军护送,动静真不小,秦国来了“扁鹊”要为晋景公看病的消息,很快就流传开了。

    而在秦国的“扁鹊”团队抵达新田之前,晋国国君的病情已经得到好转。

    他按照现在的惯例,请神巫桑田巫来给自己卜卦。

    桑田巫很认真地进行了卜卦,告诉晋景公想干么就干么,要及时行乐,不然秋收来临前就要受到祖先的召唤了。

    一句“寿尽,无食新麦之时”直接让本来病情好转的国君又气得病重,消息被元帅栾书封锁,仅是在小范围流传。

    晋国贵族现在最为关注的是被召进宫城的姬寿曼。

    这个姬寿曼是国君唯一留在晋国的儿子。

    晋国的公族有一种操作,国君会将众多的儿子遣散出国,他们爱去哪就去哪,就是不能待在国内。

    而这种行为到底是为了什么很难说清楚。

    大多数人以为是那次“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影响。

    其实,不过是晋国大贵族不断给历任国君洗脑,洗到晋国的国君信了,真的执行将众多儿子送出国的国策。

    国君的儿子不在国内,公族也就失去了一批骨干力量。

    大贵族处心积虑要削弱晋国的公族,他们也办到了。

    吕武其实也在关注姬寿曼。

    一旦国君真的病重不治,下一任国君的人选肯定是姬寿曼没跑。

    一切只因为在境内的公子就这么一位。

    秦国派出了医生,会不会继续开战,吕武其实猜不到。

    他只知道自己的封地距离秦国太近,爆发战事不管是哪个军应战,有备无患总不会是个错误。

    家族底子薄,需要经过积累。

    换作正常情况,一个原本只是“士”阶级的贵族晋升到“大夫”阶层,怎么都需要花上五年的时间来梳理封地,努力建设起来并能自产自足。

    这也是晋国为什么会给爵位晋升者五年时间,来缓一缓的原因。

    而很多贵族在得到晋升后,其实很难在五年内发展起来,导致等待需要承担义务,却是承担不起。

    在这种情况下,越是承担不起,带来的后果就越严重,拖垮了发展中的家族,纳不起赋,封地遭到削减,直至被削了爵位,又回到了爵位晋升前,甚至直接一蹶不振,导致子孙后代成为平民。

    吕武在春耕之后将精力集中在家族私军方面。

    他进行了统计,麾下的武士中,不算他借出去的甲胄,其实甲士数量仅是二十名不到。

    这个甲士有严格的定义,不是穿上木甲、藤甲、皮甲,或其余什么甲就算是甲士,需要身穿辰配套的金属铠甲。

    当前的年代,金属铠甲一般的主要材料是青铜。

    也就是将青铜锻打成片,再使用各种手段与皮革结合,成为一件青铜甲。

    因为材料限制的因素,吕武无法打造出更多的铁甲,甚至连武器也停止了生产。

    他需要将有限的材料,用在急需的农务工具制作上。

    那二十名甲士全是来自魏氏,他们都是魏氏精心培养起来的武士。

    仅是这二十名甲士,足够保卫老吕家嫡系族人的平安十五年。

    春秋时期的甲士还是稀有的。

    即便是大贵族动辄能拉出一万多的部队,甲士的数量也不可能太多,能有个几百就会显得很富了。

    吕武这边是受限于材料的制约,并不是没有掌握相关技术。

    其余的大贵族,他们则是相反。

    懂得去制作金属甲其实也存在区别,晋国在甲胄打造技术上,暂时取得领先的是魏氏。

    这个区别是对材料的节省,以及制造速度,防御力保证方面。

    甚至,保养也是一个考验。

    这个就需要大批专业的匠人,偏偏培养匠人非常困难,消耗也极大。

    一系列的忙碌中,某天吕武看到了变得又黑又瘦的卓,才想起来自己有一个多月没见到这位老家臣了。

    卓的能力有限,老吕家的家臣增多之后,他很自觉地退出了地位上的竞争,向吕武讨了个巡弋领地的使命,一个多月来就在老吕家的领地内巡查。

    “主。”卓从麻袋里面掏出了一块黑乎乎的石头,随后又拿出了另外几块看上没特点的石头,周边没人也压低了声音,神秘兮兮地说:“煤、铁、金铜。”

    霍太山有煤已经被吕武派人探出来。

    毕竟,露天煤就是漫山遍野的黑乎乎,很好找的。

    可是铁矿和铜矿的特征不那么明显,卓是怎么找到的?

    吕武并不知道一点。

    霍太山太岳山不但是一个遍布煤炭的地方,铁矿的储存量也是相当大,甚至还有着很丰富的其余资源。

    其余的矿类,目前就算找到了也不懂怎么去利用。

    除了煤、铁和铜之外,其实还有几处储藏量还可以的银矿。

    吕武很慎重地拿起了铁矿石,结果看不懂有什么特征。

    他其实捡到宝了。

    封地内的山区占了一半,却是涵盖了煤炭区与富铁矿区,并且不是露天,就是埋得不那么深的地下!

    “主。”卓显然还没显摆完,咧嘴笑着说:“其山有原,可放牧;山中有谷,雨量丰沛,可种桑、麻。”

    其余的就更不用多说,像是山林间的树木也是很重要的资源。

    吕武突然间觉得是老吕家亏待了卓。

    明明就是一个善于寻找并定位发展需要的人才,老吕家以前的封领偏偏那么小,无法让卓的才能得到施展。

    封地内有铜矿,吕武会进行消息封锁。

    不是为了吞占,只是不希望国君派来团队开采,免得领地内多了外人。

    在得知自己的封地里有铁矿之后,吕武就需要好好地规划一下,思考怎么培养出更多的铁匠,将冶炼配套设施搞起来了。

 第64章:谋求新发展

    技术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明知道那个方向是对的,哪能因为一时的失败和困难就放弃?

    吕武没想搞什么大动作,他只是在进行必要的积累。

    之前已经提到培养各种工匠的困难度,需要消耗的资源也会非常庞大。

    吕武没有天真到认为自己短时间能够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匠人,只是需要有一个规划,分批地逐渐累积数量。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办法!

    他能对外购买匠人。

    目前,大部分的匠人都是“家养”型,以国君名下的匠人数量最多。

    国君甚至会专门开设各种作坊,委托在某个谁的名下,交给那个人去管理和经营。

    属于自由身的匠人数量非常稀缺,他们的生存空间其实也不大。

    原因相当简单。

    有钱并有购物欲望的人,绝大多数会是贵族。

    而贵族有自己的领地,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想要什么东西大多自产自足,不够了也是向同为贵族采购。

    自由匠人,他们生产的量不会高,也不够资格参与到贵族贸易中去,有钱并有那个意愿购买东西的国人一般指住自由民,他们也会选择大贵族经营的店铺。

    一开始吕武想要搞各种各样的路边摊,主要是他压根不知道春秋的社会生态和环境,才会有那种“超前”的想法。

    现在,他已经知道有钱并有购买欲的群体都是哪些,早就放弃了摆摊的想法。

    并且每次想起了,他还会有点小尴尬。

    难以大批量地培训匠人?

    吕武的选择是从属民中挑一些半大不小的机灵少年,跟着那些匠人打下手。

    他还在进行观察和思索,能不能编写出什么教科书来。

    这个想法刚生起就被他自己掐灭了。

    写书或许不难,只是沟通与观察,将归纳来的知识,用字记载起来。

    关键是,字认识他们,他们不认识字啊!

    要是为了培养匠人,再去教孩子识字,肯定要疯了。

    以老吕家目前的财力也办不到。

    那么,事实就显得很苍白了。

    需要的是手把手教,耗费的时间通常很长。

    吕武召集了家臣,问道:“缺匠人,何处可购?”

    几个家臣面面相觑了一下。

    他们对吕武想要买匠人肯定是支持的态度。

    只是,匠人虽然也是奴隶的一种,愿意卖的贵族,却几乎没有。

    “主,征之战可得。”虞显直白地说:“购无可购。”

    随军出战,幸运了碰上去打某个小国的都城,杀进去有针对性地俘虏一批,是最快的获得方式。

    去攻打其他贵族也能抢一批,但也轮不到老吕家去打。

    吕武看向其余的家臣。

    他们附和了虞显的意见。

    表现得比较活跃的卫睿,说道:“主或可寻韩、魏?”

    有姻亲关系,吕武这边正在建设期,的的确确是能寻求韩氏和魏氏的帮助。

    吕武却是迟疑了。

    要搞的东西有保密性质,借来了各种工匠,既然是借,肯定是有还的那么一天。

    “可。”吕武又问:“需几多?”

    他借来的匠人可以干很多事情,自己家的那些匠人着投入到需要保密的工程中去。

    虞显立刻来了精神。

    他负责建设的建设项目不少,一直以来都在苦恼没有足够的匠人,需要工具无法及时打造,报出了一个数量。

    吕武将几名家臣的建议书以字。

    毕竟,记性好,不如烂笔头。

    春耕已经过去,到了该歇一歇的时间段。

    韩氏和魏氏要是没有搞什么大开发或工程建设,会很乐意借出匠人。

    要不然,匠人闲着也是闲着。

    交情好的贵族,互相之间借东西和借人,其实非常频繁。

    东西什么的,要不要利息,会事先约定好。

    借人,则是自家没活干,养着也是白养,借出去能省了粮食消耗,也能增加匠人技术的熟练度,不至于长时间没活干,技能给生疏了。

    吕武特地派人回老封领让韩妏与魏晗写好家信,才选定家臣前往韩氏与魏氏那边

    她们不是写求援的内容,只是一些家常话。

    吕武的求援,需要家臣去操办。

    两位夫人已经知道吕武想做什么,她们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同样重视夫主的领地建设,对于夫主找自己的娘家借人,非但不反对,还感到很有面子。

    倒是作为正妻的赵知道后,连续好几天有些心情抑郁。

    她也想帮,但赵氏现在明显出不了多少力。

    老封领那边的事情,吕武只是在关注,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新封领。

    他让卓陪同,进山查看了一圈。

    这边的山体大体上不怎么陡峭,甚至某些山更像是隆起的一个大坡地,并且不长树,覆盖了很茂密的草地。

    这就是卓为什么会说适合放牧的原因。

    其实吧?

    该片区域在未来被不止一个实力当成了养马场,先后培育出了不少的优良战马。

    吕武查看下来,修建养马场的想法肯定有,只是底子限制,再加上财力不足,需要比较现实地划分区域用来放羊。

    该去看的煤山以及铁矿区,他也先后去查看了。

    总的来说,煤真的到处都是,要是有那个能力向下挖,以目前的消耗量而言,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铁矿只找到了两处,只不过无法判断铁矿石的质量怎么样。

    他们还找到了不错的黏土。

    其他人不知道用途的石灰岩,吕武发现后又有了新的惊喜。

    这边的“阴”城被清理出来,农耕区也播种完毕。

    吕武从山地出来后,设宴款待了亲自过来的几名贵族。

    至于没亲自来,却是派来人手帮忙的其余几家,他也吩咐家臣准备好了礼物,会让各家带回去。

    周边贵族来帮忙是出于目前的习俗。

    大概就是一种守望相助的意思。

    这个“阴”地周边的贵族,依附魏氏的那些会是老吕家天然上的盟友,他们从某种程度来讲,也乐意跟吕武缔结友谊,期望能够有所收获。

    被清理出来的“阴”城,挤一挤能进住六千余人,不太讲究的话挤个上万人也是可以的。

    野外并没有绝对的安全,周边的村落体系没建立起来之前,吕武就将所有奴隶给集中了进去。

    安排好武士看管城池。

    属民以及“阴”地本来的住民,住在城外的营盘。

    宴会结束后,吕武特地留下了梁挈。

    他俩现在已经不是同一个阶层的人物。

    梁挈行为举止方面变得无比恭敬。

    吕武留下梁挈只是想问一问北边胡人的事情,打听有多少个部落,存在什么特产。

    其实这种行为很不礼貌。

    梁挈也没有那个义务告知吕武那些情报。

    只是一个不是真贵族。

    另一个很希望能跟对方继续合作,又或者说保持友好关系,沟通也就显得很顺利。

    老吕家从去年开始就在围旷野的野人,有了新的封地后,行动自然还是继续。

    吕武打听胡人的消息,主要还是寻求贸易渠道。

    要是胡人真的很好欺负,也不是不能欺负一下。

 第65章:要变天了

    上一次的霍之战期间,白狄集结了四万多人马逼近晋国的边疆。

    吕锜响应了国君的号召,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封地安全,带着家族的一个师前往迎战。

    霍之战的晋军与秦军还没有分出胜负,有消息传了过来。

    魏氏一个师6500战兵,辅兵一万四千多人,轻易地击溃了来犯的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