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春秋大领主 >

第442章

春秋大领主-第442章

小说: 春秋大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怕被楚国一口吞掉的陈国没有接到来自晋国的会盟邀请,徐国和钟离国也没有,不是也不请自来了吗?他们能到场,陈国就到不得场?别说宋国还愿意搭桥牵线,比徐国和钟离国的到场更加合情合理的。

    陈君妫弱在公元前568年继位,他是被从晋国迎接回去继任君位,能说一口很地道的晋国话。

    吕武刚才听陈君妫弱说了一大堆,诸如楚国就不是个人,把陈国给欺负惨了,等等之类的话。

    老实说,陈国君臣没多少表演天赋,想要表述有多么惨也是个技术活,哭是真的哭不出来,好歹嚎几嗓子呀!

    他们光“吧啦吧啦”一直讲,说的还是陈国的惨状,描述方面很枯燥,重复的用词太多,很难给吕武等一众晋国贵族有代入感。

    “伯国吝惜,陈不可如唐、曾、赖、番、许、诸国也!”陈君妫弱可算是做了一个擦拭眼泪的举动。

    比较令人无语的是陈君妫弱眼眶干涩,表情又无比的迟钝,一套无实物表演在十八线明星当主角的剧里连个龙套都竞争不上。

    陈君妫弱念的那些名单都是被楚国渗透得差不多,乃至于君位就是由楚国某公子来担任的列国,只差最后一步就给楚国吞并了。

    好歹是一位国君在表演,地位是“臣”的吕武能咋办?

    吕武只能发挥演技,尽量不笑场的安慰陈国君臣,再情真意切地口头谴责楚国了呀。

    答应庇护陈国?没有的事!

    早些年前,陈国早早表现出要向晋国靠拢的态度,智瑩想用陈国来拖垮楚国,遭到了另外几位“卿”的反对,后面中行偃干脆就不带搭理陈国的。

    陈国想投奔晋国,无法就是想找个靠山,好让楚国无法继续渗透陈国,近一步将陈国弄成傀儡国。

    晋国跟楚国是敌对关系,接受陈国值得考虑吗?以“疲楚之策”的核心来判定,接纳陈国就有进行保护的义务,陈国就在楚国边上,晋国却离陈国很遥远,到时候被弄得疲惫不堪的会是谁?

    轮到吕武就任元戎,陈国其实还是想着投奔晋国,几次接洽下来没有得到正面的回应。

    这一次陈国君臣不请自来,面见吕武进行了一场不合格的表演,一众晋国贵族却是有那么点蠢蠢欲动。

    不可能每一段时间的局势都一样,目前的情势就跟几年前不一样了。

    楚国在两场关键的战役中都品尝到了失败的苦果,有那么多诸侯国跑来参加晋国举行的会盟,很是能够说明问题了。

    局势转为对晋国有利,一些事情上的操作是不是要变一变呢?

    “接纳陈国?”吕武看向提议的士匄,表情有点精彩。

    没记错的话,范氏一直都是反对接纳陈国,怎么今天更改了主张?

    吕武为什么收不住表情管理?只因为士匄的表现证明老范家惦记郑国到不想演的程度了。

    郑国对晋国的价值是作为缓冲,再来就是郑国有点实力。

    一旦晋国接纳了陈国,晋国与楚国的缓冲就能变成陈国,至于陈国实力上面的差距可以用郑国来进行补充。

    在三方的距离方面,晋国从郑国那边咬了一块,也就是向南扩展了大约一百来里,并且大河对于晋国来说不再是一个军事制约。

    简单点说就是,晋国掌握了大河某个地段的两岸,自家的地皮进行大军渡河,不会像出境渡河那么不安全。

    吕武深深地看了士匄一眼,说道:“如接纳陈国,邦交便由范氏接手。”

    士匄立刻大喜。

    这个好,是真的好!

    老范家负责对陈国的外交,有充足的理由三天两头南下搞事,哪怕是郑国那边忌惮也没有借口阻止。

    接手了陈国邦交权利的范氏,他们还能顺便插手郑国的一些事务,简直是太一举两得啦。

    吕武怎么对范氏那么好?对此士匄基本上做到了心里有数。

    阴氏要开拓北边、控制西边?范氏以前是没法插手,现在是能插手而袖手旁观。

    轮到范氏想要在南边搞事,作为元戎的吕武大开方便之门算是一种回报。

    如果士匄是上面那种看法,他只站在第一层。

    觉得吕武在放纵范氏独霸南方,仅仅是站在第二层。

    吕武其实就是要让范氏倾力于南方,等某天范氏牢牢把控南方,阴氏是不是能跟范氏明算账,大家你好我好地把晋国分了?

    晋国的东边?没看见吕武已经有意让荀氏中行氏、魏氏和赵氏过去搞东搞西,摆明了就是划出来给这几家的“斗兽场”,他们之中哪一家能脱颖而出,一块参加阴氏、范氏瓜分晋国的盛宴。谁死了又谁或者,乃至于一直持续乱斗,玩一出各自分糕点的大戏咯。

    靠近周王室边上的地界?也就是大部分集中过去的晋国公族?结合当前时代的各种“民情”与规则,哪天阴氏主动瓜分晋国,怎么也要给晋国公族留下“自留地”的。

    一大批贵族和大军可算是来到“商丘”郊外,宋君子成携一众大臣出城迎接,又是独独缺了吴国的君臣。

    该有的礼仪搞起来,一些“巫”和具有部落特色的萨满,他们带着自己的跟班唱唱跳跳,少不得各自给卜上一卦,没意外就是个“大吉”的卦象。

    心情愉悦的宋国君臣本来还安排了大型“歌舞剧”表演,及时被晋国这边给制止了。

    “楚未屈服,何敢有采桑之礼。”吕武进行谦虚,态度上甚至有些惶恐。

    什么叫“采桑”之礼?就是宋国从殷商那边继承下来的一种超大型“歌舞剧”。

    用的是殷商的音乐,以采桑来编练出舞蹈。

    而殷商弄出“采桑”可是为了致敬黄帝的妻子嫘祖。

    说白了,宋国的“采桑”就是属于大礼议,一般人可承受不起用“采桑”来作为迎接的表演。

    吕武一拒绝,充满了远古气息的“歌舞剧”看不成,感到失望的人不是一两个。

    “宋君诚意,晋卿为何拒绝?”吴君诸樊一露面就脸色不悦地质问。

    吕武眼睛看过去,本来就是平常的注视,看到吴君诸樊的打扮变成了凝视。

    出场的吴君诸樊该怎么说呢?上着玄衣,衣裳之上有章纹显示禽兽以及云朵;外套冕服,以黑色为主调,也有章纹呈现金色波澜,一直到脚踝;头戴朱冠,高且有扁曲状;脚穿高脚靴,动物皮革与木做底。

    这一套,好像是天子穿的吧?怎么给穿在了吴君诸樊身上啦???

    吕武只是愣住。

    其余人看傻了眼。

    宋国君臣干脆就是满满的愤怒。

    吕武回国神来,冷着一张脸,大声喝道:“汝非楚人,因何沐猴而冠!?”

 第658章 装了一波逼

    吴国称王了啊!

    穿冕服有问题吗?

    如果吴国的称王是得到列国的认可,诸樊穿冕服当然没有问题。

    关键的是吴国的称王不过是一种自嗨,内部都有反对意见,以吴国的实力和咖位想获得列国认可属于做梦。

    晋国扛着周王室的旗帜在搞明捍卫战,以明守护者自居,与“问鼎轻重”的楚国进行了数十年的大大小小交战,作为元戎的吕武看到身穿冕服的吴君诸樊该怎么办?当然是怒喷啊!

    虽然晋国喊口号是为了利己,排面上的事情肯定不能拉垮。

    今天吕武对吴君诸樊身穿冕服不作表示,明天晋国鼎力支持“正朔”的理由就将失去。

    “寡人得鸠兹大胜也!”吴君诸樊被喷得一脸懵,底气有些不足地进行强调。

    吴国打赢“芜湖之战”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吗?还真有。

    毕竟,楚国再怎么说也是当世两大霸主之一,谁能战胜楚国就等于能够将咖位往前挤一挤。

    这个就好比如脚盆鸡跟毛子发生大战,先别去管双方的实力对比怎么样,获胜的脚盆鸡在列强的地位上立刻得到认可了。

    吴君诸樊想表达的意思挺简单:吴国打赢了楚国,不够牛逼的吗?

    这么说的话,宋国也不是没有战胜楚国的经历,他们飘飘然了吗?

    宋国是殷商的“余孽”,属于天生带有“原罪”的那一款,没什么事都能被拿出来编段子,出事了则会被群嘲。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宋襄公之后就很低调在做人了。

    说白了吴国就是处在“天下”边角一隅的土包子,国风民情之类的也比较那什么,平时对内的礼仪制度很严苛,对外牵扯到礼仪制度就各种随便装聋作哑,动辄一激动就喜欢玩歇斯底里,乐意了就胡乱东扒拉西蹭热度。咦,怎么感觉在描述棒子?

    这样的吴国给春秋时期带来很多欢乐,比如在称王和去王号方面,翻遍历史真见不到第二个像吴国操作那么频繁的国家。

    什么情况?就是吴国觉得自己弱了就主动去掉王号,等哪天又感觉自己牛逼了再把王号捡起来,可劲地反复折腾,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吴国先输再赢一场“芜湖之战”而已。

    诸樊顶多就是一个小破国的国君,给自己弄了个谁都不承认的王号。

    很了不起吗???

    来来来,吕武是谁,给安排一下前缀:

    晋国元戎和秦国执政。

    “阴”、“吕”、“霍”、“杨”、甘泉”、“吕梁”、“蒲”、“阴晋”、“侯丽”、“瓜衍”、“铜鞮”、“断道”、“曲梁①”、“梁”、“吴阳”、“郿”、“陈仓”、“栎阳”、“高陵”、“徦”、“桑田”、“麻隧”、“琅琊”、“夷”之主。

    天下第一、第二的杀者。

    秦国、齐国、卫国的征服者。

    白翟、赤狄、长狄、义渠的毁灭者。

    “雍”之破门者,“沫之战”主帅,省略近十场战役称号。

    吧啦吧啦一大堆

    就问,吕武骄傲了吗!?

    吕武扫了一眼在场的各国国君和大臣,目光最终落在吴君诸樊身上,不带烟火气地预言道:“吴楚今后若有大战,吴必大败。”

    特么各国史官赶紧记录存档。

    那句话,我说的!

    说完,吕武做了一个甩袖的动作,再冷哼一声,给予在场众人留下一个狂、霸、酷、炫、吊、拽的背影。

    在场众人怔怔地看着吕武越走越远,一帮晋国的贵族用蔑视的目光看了一眼吴国君臣,做昂首阔步状赶紧跟上吕武。

    “玛德!好刺激,好威风啊!”士匄简直是羡慕到不行。

    当着那么多国君和大臣的面,指着鼻子喷一国之君满脸唾沫的机会可不常有,还不用被觉得有什么逾越,很爽的!

    吕武必须表态啊!

    楚国因为称王而彻底惹毛了晋国,双方几十年来大大小小战役爆发了多少场,又有多少人血洒疆场,落得个命丧黄泉?

    当然了,晋国跟楚国大肆交战,有多少人获得富贵这种事情,讲出来不附合主流旋律,肯定是不能拿出来大肆宣扬的。

    啥鸡儿玩意都不是吴国竟然也闹了一出称王,不是沐猴而冠又是什么?

    什么是沐猴而冠?就是是猕猴戴帽子,装起来的外表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

    吕武随便一句话,丢下十数万大军带上小妾逃亡的那哥们,戏份不知道还能不能那么足?

    少了史记项羽本纪那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举鼎哥肯定要失色不少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一个人的语气用词将一直伴随“社会”发展,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一些新词,作为一名两千五百多年之后的人,说习惯了脑子没意识过来,嘴巴就已经讲出去,时不时“剧透”一下是难免的。

    士匄追上吕武,忍着激情澎湃,问道:“拒吴会盟?”

    这还用说吗?

    要是吴君诸樊好好当个人,晋国不是不能给吴国来一场锦上添花的表演,拉高吴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排场。

    现在是吴国在给晋国喂屎。难道晋国人要吃下去,再赞叹一句“真香!”吗?

    士匄又问道:“是否宣战吴国?”

    吕武诧异了。

    晋国现在跟漂亮国有那点相同的情况,明明是为了追求利益而去,偏偏要把做的事业表述得各种高、大、上,不但对外要谎话连篇,对内也是各种伟、光、正的方面往死里宣传,一开始只是为了给底层架构精神层面,慢慢连高层自己都信啦!

    吕武问道:“宣战于吴,安有利乎?”

    兄弟,你好歹是国家的二把手,好像是三把手?

    不管了!

    明明就是个国家领导阶层的一员,能不能不要那么傻和天真啊?

    晋国跟吴国开打?楚国肯定要开心死,还会搞得宋国和郑国各种迷惘。

    吕武表态不接受吴国称王,口头维护周天子的尊严就行了,实际动手什么的之类,周天子给军费不?不给,一边玩儿蛋去。

    “相距甚远,吴地蛮荒,实有害无利也。”士匄以为自己懂了。

    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吴国飘了,他们觉得自己牛逼到不行,接下来就该各种作死啦。

    地处东南的吴国强大吗?现在又不是二十一世纪,能喊嗓子老子有钱之类,他们的人口也就七八十万的样子,偌大地盘上的城邑少得可怜,靠不讲规矩和各种骚操作能跟楚国掰腕子,不代表强大呀。

    国力和潜力都不行,弱国哪怕是侥幸赢了霸主一次,等霸主下了足够的决心要再大战一场,信不信弱国会被霸主摆出这样那样的姿势?

    吕武笃定楚国接下来就该痛定思痛,内部矛盾会因为国战失利而暂时放下,举国咬牙切齿要教训吴国一顿。

    面对认真起来且再次吼嗓子“我蛮夷也”的楚国,哪怕是晋国都要发怵,吴国拿什么去抵抗怒火滔天的楚国?只能拿脑袋去扛大棒了!

    觉得遭到侮辱的吴君诸樊走了,走前一通谩骂,什么晋国忘恩负义之类,带上一大票人回老家去了。

    话说,晋国怎么就对吴国忘恩负义了?不是晋国用知识和技术在帮助吴国的吗???

    吴国跟楚国本来就是敌对关系,没有晋国的插足,两国就不会大打特打了?

    吕武给了赵武任务,要求赵武监督各个列国断绝与吴国的往来。

    这个任务着实不咋地,很容易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