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春秋大领主 >

第446章

春秋大领主-第446章

小说: 春秋大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鉴于现在是公元前560年,干掉一国之君再取而代之是最差劲的做法,搞禅让才是具有可操作的选项。

    宋彬是吕武的绝对心腹,一些该知道的事情不能全瞒着。

    比如说吕武需要有个人盯着吕阳,好在吕阳干了傻事之前能即时制止,或吕阳干了傻事能进行补救,身为晋国元戎的吕武不可能亲自去盯着,秦国的很多事务也需要有人就地处理,拉上一些人干大事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待楚何时屈服。”吕武将这件事情看得无比透彻。

    宋彬只是再次确认一下,没催促的意思。

    在阴氏没崛起之前投奔到吕武麾下的那些人,有能力的人基本得到重用,等待吕武稍微坦露阴氏的大业,反对和不支持的那些得了个尘归尘土归土的下场,愿意一块干则是期待能够共富贵。

    需要给人当家臣,代表他们所在的家族早就落魄。祖先是怎么起家,一样是给某个谁当马仔,不然贵族身份又是怎么来的。

    觉得自己能力不差的人,能够参与开创一国基业对他们有着非一般的诱惑,每时每刻都是在逼自己挖掘潜力,浑身是劲地干活是常规操作。

    不要觉得在开玩笑。任何一个人先不管能力怎么样,得知自己是在干一件大事,必定会泛起一种与有荣焉的心态,怎么都会变得更有干劲,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亦是在所不惜。

    近期吕武将国家的一些大事交给了士匄以及其余“卿”去处理,自己则是扑在阴氏和秦国的各种梳理上面。

    吕武这么做的原因有点复杂,首先是让士匄尝到更多的甜头,助长士匄有更多的野心;再来就是齐国、鲁国和卫国,还要在加上一个曹国,他们狗屁倒炉的事情太多太恶心,使得吕武懒得去费心费力,他也就让荀氏中行氏、魏氏和赵氏入场了。

    最为重要的一点,吕武觉得跟楚国的争霸极可能在十年内会分出胜负,不管是晋国获胜,还是楚国获胜,阴氏在“化家为国”的操作上都需要加快进程了。

    以楚国近期的表现来看,再结合郑国侍奉晋国的心意很诚恳,宋国要奋发图强,等等诸多的因素,晋国在这一场争霸的赢面更大。

    吕武需要加快“化家为国”的进程,意味着需要留出更多的精力用来布局,导致明明只有三十六岁就已经有白发了!

    “你亲往雍常驻,可任雍城令与司马一职。告知梁兴归国。”吕武说着眉头已经皱了起来。

    梁兴是吕武留在秦国当“傅”的家臣,可能是长时间跟秦君相处久了,给特么产生了感情,近期做的一些事情开始不符合阴氏的利益。

    那个“雍城令”可以视为禁军统领。

    秦国的“司马”比“庶长”低一级,军事权力方面却是比“庶长”更多。

    另外,秦国可以有很多人同时担任“庶长”,“司马”却是只有一个。

    理解官职方面的职权,能够知道吕武要宋彬去秦国干什么了吧?要的是绝绝对对地控制住军事权力,防止一出事就是搅动全国的乱战。

    为什么不让吕阳在秦国担任要职?

    听说过“沙丘之变赵武灵王”和“神龙政变武则天”吗?都特么是一帮被宠坏的熊孩子,没有那个能力偏偏要瞎搞,把自己的老子和老祖母干翻,上台之后相同迎来一蹶不振,把一个处在上升趋势的国家玩到支离破碎。

    吕武搞不懂吕阳的杀心重是遗传的谁,尽管看不到有不尊重老子的迹象,心里或多或少还是有些担忧和顾虑。

    奋斗了大半辈子,晚年被儿子各种操弄,想一想都会透心凉,先防一手总归是没错的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老子当成这样,其实还挺悲哀的。

    吕武偶尔想起,认定封建皇朝的“定律”先出现在自己身上,心态老复杂了。

    什么“定律”?不就是皇帝谁都防,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嘛!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我特么忍了!”吕武只能这么酸爽的安慰自己。

    必须了解的是,春秋时期有兄弟相残,子弑父夺其位则看不见;到战国阶段,敢囚禁自家老子的赵何赵惠王大部分也是被逼的;李二则是给往后的皇室兄弟开了个好头,教他们但凡有能力就该那样干。

    为什么说赵惠王是被逼的?他跟自己的两兄弟被赵武灵王各种折腾,谁有一段“养蛊”的经历都会心理变得不健康。

    李二到底是被逼,还是本来就有野心?看看他老子给了多少殊荣呀。总归也是他老子玩脱了。

    吕武本以为自己有机会离开“新田”一段时间,事实证明他有点想多了。

    临到冬季,第三次“芜湖之战”的结果从南方传过来。

    “吴大败,诸樊死于乱军,另有两名吴国公子被俘。”士匄对吕武的佩服简直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是的,楚国和吴国的战争结果又被吕武猜中了,并且刚刚戴上王冠的诸樊还死了!

    楚国对诸樊的死法没有给个解释,楚君熊招一度还想将诸樊的天灵盖制作成酒器,遭到楚国一众大臣的反对。

    随同诸樊一块去地下的还有超过两万的吴军士兵,战死的吴国贵族超过百人,被俘会成为奴隶的吴人数量约在三万。

    “幸赖元戎止步于蔡,若是”中行吴做了个心有余悸的表情。

    上一次二十五国联军要是趁楚国跟吴国大战进行入侵,占便宜是绝对能占到不少,然后就要迎接获得“芜湖”大胜的楚军怒火。

    南下的联军是个什么成份?阴氏和范氏各自出动了一个“师”的规模,晋军剩下的都是赵氏和公族的部队,一帮小弟凑起来约三万多军队,之前有多爽,后面就会有多惨。

    吕武说道:“我恐失顿、沈、蔡。”

    楚国获得的是大胜,给予觉得楚国要不行了的列国当头一棒。

    顿国、沈国和蔡国本来就被楚国渗透得差不多,他们之所以跑到晋国阵营这一边完全就是被逼的。

    楚国要是真的不行,他们倒是能顺势清除本国的楚人势力,然而楚国不但还行,并且用在吴国身上获得战绩来表示自己很行!

    士匄有些不理解地说道:“我闻元戎派遣葛存南下顿国?”

    是呢。

    吕武早料到楚国能打赢吴国,选择让赵武主持料理顿国内部的楚人,一下子让顿国把楚国得罪惨了,不能不管不顾的呀。

    所以,葛存是去劝顿国集体搬家,地点都给顿国选好了,就在阴氏“霍”地以北。

    举国搬家这种事情在春秋很常见,许国就不止一次干过这事。

    楚国肯定不会原谅顿国,顿国搬到北边跟阴氏当邻居是最优选择,哪天成了阴氏的一部分也一定是他们自愿滴!

    吕武没接士匄的茬,说道:“何人往郢一遭?”

    不是去道贺。

    两大霸主之间打归打,交流还是不能断的。

    一众人听吕武一问,来了个面面相觑

 第664章 寡人若得阴武何愁霸业不成

    晋国派人去楚国的“郢”都做什么?肯定不是因为楚军战胜吴军而前往道贺,去的使节团也不会干出什么过分的事情,仅仅是进行正常的交流。

    事实上,晋国和楚国打了数十年,双方从来都只光动手,没有想过在语言上面将对方彻底得罪死。这种事情除了现在讲究礼仪制度之外,还是一种对同等级对手的尊重。

    看看晋国怎么对待秦国就知道了。晋国碰上了一再搞偷袭和跟胡虏结盟的秦国就没什么客气,不但在实际动手中教训了秦国不止一顿,还特地派出使者前往骂街。

    当然了,一篇《绝秦文》也让魏相在当代彻底成了名,晋国第一才子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后面秦国照抄《绝秦文》来训斥楚国,更是让魏相流芳千古。

    “吴国想必已撤去王号?”吕武多少感觉到心累,沉吟了一下下才继续往下说道:“若吴国谋求重归于我,我需纳之。”

    晋国跟吴国相处起来真的太心累,往往搞不懂吴国君臣的脑回路,对吴国得志了就各种作死,一旦衰弱下去又愿意装孙子,有那么点无可奈何。

    吴国那样的作为并不是“能伸能缩”,用“反复无常”来定义更合适一些,会让在这个讲究礼仪制度的时代,使得列国不知道该怎么与之相处。

    然而,不管吴国能不能认清自己的定位,晋国在与楚国的争霸战中还是需要吴国一再从楚国背后捅刀子。

    一众‘卿’赞同道:“应有之意。”

    中行吴迟疑道:“吴方历经大败,国君亦是战死疆场,是否屈服于楚国?”

    吕武摇头,笃定地说道:“吴人或会恐惧,吴君必不屈服。”

    在遥远的南方,接任兄长成为新任吴君的余祭就在朝着群臣大吼大叫,喊出了“永不为奴”的口号,要继续跟楚国血拼。

    一众吴国大臣却是听得面色如土,他们刚刚历经大败、惨败,一下子搞得舟船尽毁,更要命的是没了四五万的青壮,真真就被这一场战役整得元气大伤。

    吴国才多少人口?一次没了四五万青壮,里面当然并不全是士兵,民伕性质和“临时工”占了三分之二以上。

    现在也不是作为青壮就能成为士兵,精锐一役尽丧,贵族们的私军也是损失惨重,他们面对这样的情况只能在心里不断祈祷楚国大军别再深入,哪还有余力去反攻啊!

    吴君余祭也就是喊喊口号而已,脑子抽了才真的立刻去找楚国拼命,喊完了来一句“转进‘五湖(太湖)’”让众臣松了口气。

    在接下来,吴国进入到放弃城邑躲入山川地势凶险区域的时间节点,一直跟楚国玩躲猫猫的游戏,祈祷楚军能赶紧退兵,另一边则是再次派出使节团往晋国而去。

    别说,历史上第一个将游击战大规模运用的还真是吴国。他们也是依靠游击战不断袭扰楚国,每每拖得成建制的楚军受不了或者认为耗下去得不偿失,一次次让吴国的国祚得以延续。

    还有一个真实情况,吴军每次跟楚军刚正面,十次里面能赢两次就叫侥幸。偏偏吴国每一次有点实力了就非得头铁要找楚军刚正面,败了再将游击战捡起来接着用。

    打赢了第三次“芜湖之战”的楚军原地驻扎,觉得扬眉吐气的同时,对于大军要不要继续深入产生了分歧。

    目前的吴国,能够算得上“城”的城池也就十一座,“邑”级别的城池不会超过五十个,倒是很难计算数量的“邦”零零散散分布在大片区域。

    说白了就是吴国打从事实上社会层次显得很落后,哪怕是中原地区三流诸侯国的城邑数量都比吴国多。

    没办法的事情,诸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原”就是“世界中心”,发展好一些很是理所当然。

    “不必再争!”楚君熊招拍了一下案几,恨恨地说道:“寡人方知晋趁我与吴大战,南下掠我城邦,夺我附庸。”

    好些个楚国大臣低头翻白眼。

    关于晋国纠集了二十多个诸侯国南下的消息,他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比楚君熊招更早知晓,还一块联合起来瞒住老大呢。

    之前瞒住是为了不让楚君熊招犯糊涂,给中途罢止第三次“芜湖之战”。而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谁让楚国的头号大敌一直是晋国,真不是吴国啊。

    楚国令尹子庚慢吞吞地说道:“晋知我与吴交战,停步于蔡,未有深入。”

    “令尹乃是说,晋此前不知,南下并非乘人之危?”楚君熊招一脸的奇怪。

    子庚点头,很是肯定地说道:“我、晋皆为伯也,岂可与吴蛮同类。我与晋乃是道、义之争,焉可行天谴之事?”

    “道”可以理解为正朔;“义”则是天理伦常什么的。归纳起来就是争夺控制“世界”的话语权。

    凭借玩弄小人手段即便是将事情办成了,谁又会真心诚意的屈服?只会是周而复始地上演不服气的反抗。

    用硬实力来打服,过程中干得堂堂正正,赢的一方光明磊落,输的一方找不到借口。认清双方的实力差距之后,再不低头是在逼胜利方赶尽杀绝呀。

    薳启强插了一嘴,说道:“尽管如此,我亦需夺回陈、蔡、顿、沈。”

    关于这一点,楚国君臣很快就取得共识。

    只是吧?他们虽然打赢了第三次“芜湖之战”,尽管损失方面并不惨重,该有的喘口气总是要留出一些时间,再立刻邀请晋军会猎就显得很不合适。

    再来是,打赢了吴国就立刻退兵,岂不是等于半途而废,哪怕要撤军也不是全面退回去,肯定要留下军队继续扫荡属于吴国的人口聚居点。

    薳启强是楚共王熊审的亲信,很想在“新朝”再次获得新君的宠爱,趁着气氛火热又提出了几个建议。

    “遣使往陈、蔡、顿、沈?可也。寡人仅予一线生机,告知二三子‘勿谓言之不预’,断无再费口舌之理。”楚君熊招刚继位就获得大胜,正是处在意气风发的时刻。

    那个“勿谓言之不预”是从晋国那边传来的“名言”,很是得楚人的喜欢。

    薳启强的另一个建议是,一样需要派遣使者前往徐国和钟离国,不能让这两个列国真的靠拢向晋国,更不能让他们跟吴国勾结到一块去。

    他说道:“此二国虽民寡势弱,我实不惧之。然,徐国、钟离国、钟吾国、夷虎相依相偎,所处之地亦是连贯宋国与吴国。若此些列国因畏惧于我,使之亲近于晋,焉与我有利乎?”

    这么说,楚君熊招和几个强大的贵族就有点不爽了。

    楚国是南方的霸主,长久时间里习惯了横行霸道,什么时候对哪个国家“温柔”过?一贯就是昂头用下巴对着几个邻居,稍微不爽就起兵讨伐。

    现在是个什么情况?要一改霸道,行王道之术吗???

    子庚沉默了一小会,说道:“我竟大不如前?”

    几个强力的封君先后说了几句话,大多是怼薳启强未必太胆小了。

    薳启强赶紧赔笑,再也不敢多说什么,心里却是很无语地想道:“一帮什么人啊?楚国可能未必严重衰弱,晋国却是越变越强。局势明摆在那里,怎么就不愿意睁眼看世界呢!”

    这一刻,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