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春秋大领主 >

第503章

春秋大领主-第503章

小说: 春秋大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人谁都没有说,他们却是对赵氏嬴姓看得很透彻。

    不管是老秦人还是外来者,对赵氏嬴姓有用才有荣华富贵,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就会被清除掉。

    百里奚、奄息、仲行、针虎、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等人纷纷点赞。

    而到了秦灭六国的中后期,商鞅建立的军功爵制度就已经在瓦解的边缘,等最后一个齐国被灭,始皇帝已经拿不出关中的土地来赏赐中下阶层的有功将士,而关外的土地秦人又不想要,上下的对立形成,局势一下子变得老尴尬了。

    有毛病吗?只要是一个智慧生物就有利益追求,努力了无法得到回报,谁特么愿意拼死拼活?

    “秦公族……不留一人。”吕阳知道自己的父亲一直怀疑自己嗜杀,某种程度上他本人觉得没毛病。

    只有亲自去执行的人才会更加透彻的明白一句话:只有死去的敌人才是最好的敌人!

    明明必须斩草除根,为什么要留下后患呢?等着某天仇敌的子孙找自己的子孙算账啊!?

    作为一名合格的长辈和祖先,肯定要帮子孙后代剪除掉所有忧患,儿孙自然会有自己面临的挑战,长辈和祖先故意给子孙留下敌人是一种极度不负责的行为。

    还有那么一种人,知道敌人已经跑得不见踪影,明明是没有能力永除后患,为了保住面子哔哔一句:上天有好生之德,且饶他一命。若日后寻仇,我子我孙一应接下。

    我了个尼玛!

    这个就是所谓的遗祸子孙了吧???

    无地浑身颤栗了一下,迟疑道:“便是有意效力于我……”,说到这,感觉到冷意,又看到吕阳一脸的笑吟吟,改口应命:“诺!”

    阴挈(qiè)见无地走远,低声说道:“秦君之死,饮药?白绫?见血?”

    这家伙是谁?看年纪大概三十来岁,五官跟宋彬很相似。

    他叫阴挈,是阴氏家宰宋彬的儿子之一。

    “父上不欲赐死。”吕阳其实是反对的,但小胳膊掰不过粗大腿。

    阴氏的其他“二代”在教育方面趋于平凡,也就是大多选择当代的教育方式。

    吕阳在教育上则是吕武全程把控,会学习当代有的知识,更会得到吕武亲自教导一些不成体系的知识,思想上则是更倾向于“现代人”。

    说通透点,吕武给吕阳的思想就是学会什么是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吕武整理出来的管理学着重了教导。

    管理学在现代或许是烂大街的玩意,封建时代和帝国时代则是“帝王学”啊!

    听到是吕武的意志,致使阴挈下意识缩了缩身躯。

    开创阴氏现如今局面的吕武,其他家族的人怎么看无所谓,越是忠诚于阴氏就越感到崇拜,几近与神灵无异啊!

    “秦君不死,秦国焉亡?”吕阳信奉的就是,但凡有威胁就应该清扫,对不绝人祀比较不感冒。

    阴挈低声说道:“主有命,必从之。宗子怎可不敬?”

    哎呀!

    应该全心全意忠于自己的小伙伴竟然跳反???

    吕阳却像是早就习惯,无奈地摇了摇头,问道:“去病何在?”

    作为嫡长子,也是阴氏下一代家主,吕阳各种忙碌不说,阴暗的事情都是一肩扛起。

    同父同母的胞弟吕去病到了秦国这边像是彻底放飞自我,先是三天两头往城外跑,后来干脆待在骑兵营地,再后来就是各种骑马纵横了。

    从种种迹象来看,吕去病对骑兵这个兵种有着痴迷一般的感兴趣,几天找不到人影变成挺正常的事情。

    吕阳倒是不害怕吕去病出事。

    任何时候都有近百人护卫,秦地这边的阴氏所有人都处在高度警戒状态,怎么可能让吕去病出事呢?

    阴挈多少有些阴鸷,很快隐藏起来,答道:“携宗子令牌调兵,率三千骑往‘乌氏’而去。”

    “我之令牌?”吕阳很确信自己没给吕去病什么令牌,更没有给予调兵的权力,一瞬间变了脸色,有那么些铁青地喝道:“胡闹!”

    那可是窃取令牌,再私自调兵啊!

    吕阳这个阴氏第一继承人都不敢那么做,是谁给的吕去病胆子?!

    他就用不善的目光扫视包括阴挈在内的所有人,下令决心搞清楚里面有谁动了什么心思。

 第740章 秦国名存实亡啦

    任何时代的任何职业,但凡是家族的产业需要一位继承人,教育下一代都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没有实际接手权力之前,继承人任何的表现都可能是一种表象或表演,等权力拿到手之后就会立刻变成另外一副面孔。

    有一点倒是通用,不能对继承人有求必应,甚至不能让其生活得过于舒适和优越,要不然超过九成以上的继承人都要被惯废,剩下的一成则是有着超强的自律性格。

    历史上的孟子有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一篇文章不止对一国君王是宝藏,对于为人父母也是教育宝典。

    当然了,绝大多数人会很讨厌那种思想,认为自己就是牛逼,生下来就是为了享受。受苦?受尼玛哔啊!

    吕阳当然学过这篇文章,也是吕武很难得能记得住全篇的著作之一。

    他小的时候就是单纯的学而已,根本就不懂里面的道理,年纪很小就被放任出去打拼会感到不满,受了苦也会埋怨父母,等待慢慢触碰到权力才感到文章回味之后的甘美。

    为什么很多人渴望有“后悔药”这种玩意?只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到了社会的毒打,成长起来之后觉得能比以前做得更好,自然而然也就认为“再来一次”的自己,不会是曾经那个自己啦。

    吕阳自小有犯过错吗?有的。

    人怎么可能不会犯错,要看错误带来的代价能不能承担而已。

    作为阴氏第一顺位继承人的吕阳非常幸运,不管犯下什么样的错误都有一位父亲能够在事后收拾残局。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位“无所不能”的父亲,很多身为人父的成年人都会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而这就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性,使人能够以史为鉴。

    当然了,人类记录历史的作用是什么?一般是重复去犯前人已经犯下的过错。

    明明知道干了什么会得到悲惨下场,为什么还要去做呢?不是他们头铁,而是他们认为前人太傻、太蠢了,自己去干才不会得到相同的下场。

    执行灭国命令的吕阳选择杀掉秦国公族的每一人,上从白发苍苍的老者,下至嗷嗷待哺的婴儿,不论性别,不看为人,一律就是杀杀杀。

    如果不是吕武下了死命令不准伤害秦君,认为自己有铁血意志的吕阳连秦君都想干掉。

    吕阳在春季来到秦国,杀戮从春天开始,一直到雪花纷飞的冬季依旧没有停止。

    现在这么个年头,灭掉一个家族不会只是死上几个人,有些多子多孙的家族光是血脉相连的族人就有数百,乃至于是上千人,还要算上忠于这个家族的另外群体,灭亡一个家族要杀的人真心太多太多了。

    “自古何处英雄不杀人?”吕阳在翻阅名单,一点心里不适都没有。

    说起来也奇怪,英雄的的确确需要粘上一些跟血有关的事情。

    很多英雄没有亲手杀掉一人,他们能够成为英雄是率领军队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代表着他们没有亲自杀人,下达一个指令却能让数千、上万、数十万人顷刻之间变成尸体。

    所以,社会没有发展到所有人类大同之前,又或者没有外星人来侵略,不可能存在全人类的英雄,有人认为是英雄,必然有人视之为仇寇。

    我之英雄,彼之仇寇,很是合情合理的呀!

    名单很长很长,以一个家族作为一个篇章,再一个名字接着一个名字被画上了红线。

    “秦君有何举动?”吕阳问道。

    阴挈答道:“未能知晓外间之事,尚无异常。”

    秦君本来有名有姓,后来被阴氏刻意全面屏蔽了。

    也就是说,人们知道现在有个秦君,从来不提姓名,慢慢变成了一个禁忌。

    阴氏为什么要这么干?消灭一个国家,光是进行肉体上的征服,后面必然要遭到永无休止并且灭之不绝的反抗;在灭亡那个国家的同时,抹除掉这个国家所有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给予新的认知与知识,才是兼并上手段最为高超的融合方式。

    很多诸侯国一直不认可秦国同为诸夏一员,里面当然有秦人自己的锅。

    只有一个诸侯国不认可秦国,可能是这个诸侯国带着偏见。

    一旦是所有诸侯国都不认可秦国,不可能是一种偏见了。

    这种现象不区分秦国强大或弱小时期,也就不是主观上的偏见,是一种文化和思想上的双重不兼容。

    楚国那边遭到了歧视,他们选择放弃治疗,喊出了“吾乃蛮夷”的话。

    秦国遭到歧视的选择则是跟白翟、赤狄、戎狄结盟。

    漫长的历史中,自然有诸夏的诸侯跟异族结盟的例子,只是干起来没有秦国这么轰轰烈烈又理直气壮。

    华夷之辩在诸夏是什么时候有的?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大概分为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和衣饰、礼仪等文化为衡量标准。

    第一个喊出“尊王攘夷”的管仲将区别说得非常清楚,近一步加强华夷之辩的界限。后来孔丘捡起了管仲的理论,进行了一些强化。

    孔丘出生了吗?他现在就只是一个胚胎,还能不能成为诸夏的圣人,则是有点不好说了。

    已经成为阴氏家臣的桑田纥,他说不定在孔丘学文的时候,伸手一抽后脑壳:学文可以,搞尼玛学问著作啊!给爹去勤练杀人技,好在疆场建功立业!!!

    经过管仲的再次重申,华夷之辩在春秋得到加强,不怪秦国跟异族结盟之后被开除诸夏籍了。

    要不是秦国历代君王放弃继续西进,改为向东扩张,搞不好秦人后面还真的成“异族”啦!

    花了将近十年来“改造”秦国的阴氏,讲实话吕阳就是过来摘桃子而已。

    能将摘桃子搞得那么血淋淋,很能说明吕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其实,吕阳知道父亲不希望自己那么嗜杀,怀疑父亲因为自己的嗜杀而心生忌惮。

    没有被教导成唯唯诺诺性格的吕阳会重视父亲的看法,有明确的指示不会过线,认定应该快刀斩乱麻则是一点犹豫都不会产生。

    摆在案几上的文本很多很厚,每一个文本的一页能写下五百个名字,猜猜在吕阳的命令下有多少人身首异处?

    下令杀死那么多人的吕阳睡眠质量很好,从来没有从噩梦中惊醒。

    别人认为他嗜杀,他却认定自己是在永除后患,真心不会产生任何的心理负担,并且由衷地认为自己没错。

    “父上来信,言及明岁率军南下。”吕阳说的那些跟自己没关系,信的大部分内容则是没有讲出来。

    在信中,吕武用词尖锐地骂吕阳是个蠢货,明明可以将事情交给手下去办,偏偏事事亲自干涉。

    一个有着嗜杀名声的人,某种程度上能够恫吓宵小,后患却是无穷无尽!

    吕阳不知道那些道理吗?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将事情交给别人去办,事后再将操办者干掉来获取美名的做法,不屑为之罢了。

    在他看来,阴氏内部要懂得感恩,外人只需要害怕自己就行。

    阴挈说道:“诸事已然妥当,仅需迁秦君往岐山别宫,秦则灭矣。”

    没有过来秦国的吕武并没有下令迁徙秦君,同时没有讲清楚什么时候将秦君迁徙,看似在放权,实际上是对吕阳的一道考验。

    阴氏已经从各方各面控制住秦国,什么时候灭掉秦国会显得很关键。

    过早灭掉秦国会让诸侯震动,甚至会让晋国的各个家族开始针对阴氏。

    什么实际最合适?当然是瓜分晋国之后,阴氏获得了想要的好处,正式建国要不要公布灭掉秦国属于还待时机。

    一个强大到过份的阴氏会令所有人都感到忌惮。这个也是吕武一直将范氏推向前台的原因之一。

    换作是诸侯有针对阴氏的迹象,阴氏再展现出控制住晋国三分之一和秦国全境,必将使得诸侯重新考虑要不要出兵跟阴氏交战。

    “明岁一战,若能歼灭诸侯联军,我家事成也!”吕阳很想去参加那一战,理智上却很清楚不可能。

    阴氏的长辈就吕武一人,控制秦国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除了吕阳这位第一顺位继承人之外,谁都不合适来控制秦国。

    换作是吕武的其他子嗣,真以为谁都认命的呀?祸起萧墙会成为一种必然!

    “秦国,名存实亡也。”吕阳站了起来,走了几圈停驻脚步,慢斯条理地说道:“明岁集结秦境大军来‘雍’受阅。”

    干嘛?这是要干嘛!

    讲道理,吕阳只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哪怕是代行吕武给予的权力,还是没资格尽起秦境大军的。

    包括阴挈在内,所有阴氏的人都在跟熟人面面相觑。

    阴氏在秦国这边有约五万军队,再集结秦人士兵,合起来应该能达到十二三万?

    这么一股力量,吕阳想用来做什么?!

 第741章 阴武出招联军百态

    吕武还被自己的儿子给“扬”了吗?不讲假话,怕肯定是怕的,又不是害怕到一想起就浑身冷汗的那种。

    诸夏这边虽然讲“礼”,很多诸侯国已经上演束甲相攻的局面,干掉父亲自己上位的例子则是比较少。

    现在是一个矛盾的历史阶段,聪明人都感觉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