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春秋大领主 >

第507章

春秋大领主-第507章

小说: 春秋大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还是“阴”城的聚居点比较紧凑的关系,换作是在“霍”地突然下达证照命令,能在一个月内聚集两万在有效指挥链的军队,算是要烧高香了。

    而阴氏自有制度,远比其他家族要高效得多。

    一般情况下,什么时候要用到军队,哪一家不是提前就做准备?

    到了那种突发事件爆发的时刻,阴氏能在一个月起兵十万,其他家族能聚拢三五万就算是超常发挥了。

    吕武刻意放慢了行军的速度,尽量不把围困“斗首”晋军的联军吓得解散。

    话说,吕武怎么没想着快速行军去半途截击列国援军呢?并不是他没有想到,完全是那么做不划算。

    说到底,发生在“斗首”的战争是国战,吕武派出自己的骑兵部队,又或是让传统部队不计疲劳与损失,打赢了固然对晋国有利,损失的却是阴氏的实力。

    拥有伟大情操的人不少,吕武并不是其中的一个。

    吕武如果有那种情操,该做的是阻挡历史的潮流,拼着命去消灭范氏、魏氏、赵氏、韩氏……等等家族,后面再把自己和家人全部灭掉,将一切交给在任的晋君。

    那么干会阻止晋国的分裂,又或是避免被其他诸侯国消灭吗?只有天晓得了。

    讲一句非常难听的话,不要对任何高位者提什么情操,他们哪怕是所有的表现都是为了国家,以为没有私欲上的追求吗?

    当然了,不管是求名还是什么,能够为国家进行奉献,肯定是一种伟大!

    诸夏有点要进入礼崩乐坏的阶段,阴氏还不够格去扛起承担一切的骂名,以当前的局势发展来看,范氏必然要扛起一部分,可能还是份量最重的那一份。

    不过,吕武正想办法在沟通齐国的田氏,要是能让田氏来个“为王前驱”会是最好的事情,不能也无法阻止阴氏“化家为国”就是了。

    南下的晋军进入郑国实力范围,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带着军队主动靠拢过来。

    那些人是谁?他们就是要放弃郑人身份,投奔到晋国怀抱的五个家族的家主了。

    吕武深切地知道自己在哪,更知道事先并没有告知这五个家族南下晋军的行军路线。

    所以,五个家族的家主并不是率军要过来跟晋军会师,他们要去攻打“新郑”啊!

    “拜见元戎!”

    随着声音,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全部跪了下去,将什么叫作“拜见”用肢体表达出来。

    吕武看着跪地伏拜的五个人,安静了三个呼吸的时间才轻声说道:“起身罢。”

    侯晋说道:“子产无道,胆敢主国而恶于伯,我等甚为不齿。”

    认真说起来,晋国自从上一次接纳了郑国,不论晋国君臣的本心是怎么样,带着郑军南下狠狠地咬了楚国一口,很是让郑国吃得满嘴流油。

    这个也是子产在子孔做出失智行为之后,选择干掉子孔再去进行赔罪的原因。

    并不是子产认为晋国怎么样与否,不管晋国到底还行不行,怎么能前一脚跟着吃肉,后一脚就背叛呢?

    那样一搞,自我放血求得晋国接纳的郑国,刚刚将国家信誉值挽救了一下下,马上就又让信誉值破产了啊!

    当然了,子产的赔罪被士匄拒绝,礼节上郑国就没有了负担,后面在与晋国为敌,锅被甩在了士匄的头上啦。

    侯晋现在只是在讲场面话,不说这个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美化自己叛国的事实?

    吕武没闲工夫跟这几个二五仔废话,问道:“你等要往‘新郑’?”

    这五个家族聚起来的军队看着有个三五万。

    数量是那么多,里面的构成到底怎么样有点不好琢磨,说不定凑人头的农夫占了绝对的多数?

    侯晋没有犹豫,说道:“我等在‘新郑’有内应,不必强攻便可入其内。”

    啊?

    看上去信心十足,非常有把握攻占“新郑”呀???

    吕武选择从临近“新郑”的路线行军,不代表晋军要去啃“新郑”这一块硬骨头。

    现在嘛?好像有便宜能占,要不要插一脚呢?

    堵女父满脸讨好地说道:“我等得知元戎在此,特来请元戎取‘新郑’。”

    是“取”,不是攻克。

    吕武不知道他们哪来的信心,多少了解郑国近期的情况。

    去年郑国动用了四万的军队参与围堵“斗首”的晋军,今年好像又调动了三万军队驰援“斗首”去了?

    郑国才多少人口,又有多少兵力,一下子有七万去“斗首”那边,各地估计要被掏空了吧?

    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这五人敢叛乱,并且叛乱之后又立刻席卷了周边,偏偏没有郑军前往平叛,不能说明郑国君臣手头的兵力很是捉襟见肘吗?

    当然,其它区域的兵力可以被掏空,作为都城的“新郑”肯定会留下守军的。

    吕武现在在思考的是,拿下“新郑”会对范氏产生什么后继影响,总不能是阴氏夺取“新郑”再把郑国灭掉,胜利果实无条件交到范氏手里吧?

    最终,吕武决定率军去“新郑”,可能就是单纯看个戏,也有可能参与进去,具体怎么做要看看到时候是个什么情况。

    得知晋军要去“新郑”的侯晋等人当然是大喜,甚至可以说是狂喜。

    他们这一次叛乱并不是头脑一热说干就干,事先有做很充足的准备,时机也选择得恰到好处。

    前一段时间还是郑人的他们,地位方面在郑国可能也就那样,能够掌握的信息则是绝对远超非郑国贵族。

    郑国因为要围歼“斗首”的晋军,出力也就比楚国少那么一丢丢,以两国的国力来衡量的话,郑国打从事实上发力比楚国更狠。

    子产事先知道五氏会叛乱吗?列国没有相关的例子,只能说是发现一些端倪,不敢相信五氏会真的叛乱吧?

    另外,子产执着于消灭“斗首”那边的晋军,想要的是打破晋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再来就是杀死或俘虏士匄、解朔、彘裘等等晋国高层,诱发晋国更深层次的矛盾。

    直白说就是,子产相信只要弄死那些人,必然会助长阴氏的野心,掀起晋国新一轮的内战。

    战略方向上子产没错,就是其他诸侯国的配合度太差了。

    侯晋请求晋军不要过早出现在“新郑”守军的视野之内,得到了吕武的同意。

    五个家族的私军抵达“新郑”没有扎营就立刻展开了进攻,士兵刚还没有冲到城门处,“新郑”的守军却是自相残杀了起来,随后城门被打开了。

    “国君事先有召,我等应之,城内守军有我五家五千之数。”侯晋特地给吕武解释。

    郑国都城“新郑”的守军大概是两万多,一下子五个家族占了五千?

    吕武比较麻的是,明明五个家族已经叛乱,郑国君臣怎么没有消灭或解除五个家族私军的武装,仍然给安排守城任务啊?

    有九道防御的“新郑”绝对是一只大王八,然而它的防御链在有内鬼的情况下,一道道防线被轻易地瓦解了。

    吕武没能搞明白郑君姬恽和一概大臣的脑回路,一直到下令晋军也跟着攻城,直至晋军完成对城池的控制,人来到郑国宫城,站在高处瞭望整座城池,心里的困惑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全城遭到控制,连带郑君和一概大臣都活捉了,没发现半点阴谋的迹象。”吕武不是个喜欢涉险的性格,人已经来到宫城,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郑国都城“新郑”轻易就拿下了,国君和重臣全部被活捉,然后呢?

    吕武看向了一脸迷糊的姬辊,心想:“要不要让郑国就此除名呢?”

 第746章 大佬给次机会呀

    吕武觉得郑国的君臣脑子有坑,证据是他们没有在得知五氏叛乱后,缴了五氏在“新郑”五千士兵的械,或是干脆全部诱杀掉。

    这件事情在吕武看来或许比较离奇,当代人的想法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现代人看来,清除或对叛乱归属的军队缴械或消灭,是一件再正确不过的事情吧?

    春秋爆发的叛乱屈指可数,太久才会发生一次,搞得大家伙对叛乱没有足够清醒的认知,很多事情因为没有前例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当然了,也能够说郑国的君臣心大,又或者是脑子不好使,很多事情没有前例,有些人处理起来却是应对极佳。

    总之,乌龟壳一般的“新郑”以一种在春秋人看来非常离奇的方式陷落了。

    在原版的历史上,五氏是在公元前563年爆发叛乱,他们想要投奔晋国被拒绝,感到绝望也就挥兵攻打“新郑”了。

    而郑国可没有集结国中大量的可战之兵出征,国都“新郑”当然也没有采取戒备,一样是被五氏搞了里应外合轻易攻陷。

    所以是“新郑”合该有这么一个劫难,比原历史好的是晋军的参战从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新郑”的许多人。比如说,晋军没有在“新郑”大肆搞奸淫和屠杀。

    历史没有被改变的话,五氏攻克了“新郑”就进行各种奸淫掳掠和屠杀,许多达官贵人死于这一场战事的同时,居住在“新郑”的普通人没死也会留下身体或心灵上的创伤。

    尽管历史被改变了,居住“新郑”的所有人命运也只是好一丢丢,达官贵人成了晋军的俘虏,普通人少不得会有成为奴隶的人生经历。

    郑人如果成为其他家族的奴隶,不但自己一辈子会是奴隶,子孙后代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也会是奴隶。

    如果他们能够成为阴氏的奴隶,起码在某一天还能重获自由之身。对夫妻有点残酷是,他们后面未必能够团聚。

    “郑君及大臣送往‘新田’,待我归师再行处置。”吕武不会将所有郑国的达官贵人押解前往‘新田’,会留下一些愿意合作的郑人劝降其它城邑。

    用语言能够解决的事情,何必搞得血淋淋,是吧?

    以现在的社会结构,贵族投降之后,他们的封邑基本上也就失去了抵抗意志。

    按照正常的玩法,胜利者会拿走合适的利益,包括但不限制于人口、财帛等物,后面则是会放归被俘的贵族。

    吕武一番思考之后决定还是尝试灭掉郑国,该拿的好处会拿,再到后面收割范氏一波。

    什么意思?就是阴氏大肆转移郑国的人口和财富,后面再将城邑卖个好价钱呗。

    范氏肯定会买,并且还欠了阴氏好大的一个人情。

    吕武的想法是用郑国这边的城邑跟范氏置换,获得陆浑戎的地盘,晋国疆域范围则是扩展到“瓠瓜”一带。

    那样一来的话,阴氏的势力范围就会将晋国公族的“自留地”包进去,瓜分晋国的地盘将达到百分之四十左右。

    考虑到吕武想要的地盘,有些还不在范氏控制之下,有的则是范氏刚拿到手不久,没有插足到晋国南境,不损害范氏核心利益为前提,士匄应该没有拒绝的理由?

    他们攻克了“新郑”,以原来是郑国贵族身份的五个家族功劳最大,本着有功必赏的道理,作为晋国元戎的吕武给出承诺,不但会保留五个家族原本的封邑,还将赏赐他们附近新的封邑。

    打从事实上来讲,吕武这件事情办得地道却是坏了规矩,甚至能说将礼崩乐坏大大地推了一把。

    原历史上晋国为什么不接受郑国五个叛乱的家族?原因在于晋国君臣不能鼓励贵族进行叛乱,非但不能够接受,有必要甚至需要出兵帮忙剿灭,用以维护“纲理伦常”的神圣性。

    晋国现在做主的人是吕武,他知道自己坏了规矩,更清楚会遭到很多诸侯国的口诛笔伐,下一步则是找来了姬辊。

    “郑叛于周,合流楚、吴、宋、齐、卫诸国,属实否?”吕武问道。

    姬辊实际上还有些晕懵,搞不懂号称“永不陷落”的郑国都城怎么短短几天就被攻克了。

    “楚称王,吴亦称王,必是叛逆。”姬辊不能否认这点,周王室当前也只剩下那层‘脸皮’了。他迟疑地说道:“宋、郑等国……,或是情非得已?”

    尼玛!

    会讲人话吗?

    那些国家不管是源于什么原因,他们已经成为晋国的敌人,用“情非得已”这样的用词,在骂晋国呢???

    吕武说道:“君既在此,克‘新郑’亦有功劳,可得犒赏。若攻伐诸侯,君或可再立新功?”

    啊?

    原来有好处!

    姬辊立刻说道:“楚问鼎重,吴违逆称王,皆叛臣也!宋、郑、齐、卫诸国与叛臣为盟,亦叛臣也!”

    吕武边听边点头,笑眯眯说道:“如此,君为天子重臣,亦携旌节而来,何不广而告之?使天下人明了此等诸侯有当伐之罪?”

    姬辊再次迟疑了。

    两个人谈话,有些事情做了定性,代表愿意承担一些责任。

    进行广而告之的论罪,不单单是姬辊个人的表态,还代表周王室进行了背书,性质上要严重得多。

    吕武说道:“除却我执王旗,诸侯目中尚有天子?”

    话不能那么说,曹国、鲁国等一些诸侯国,他们还是遵从天子的。

    关键问题在于,拥护周天子的诸侯国以晋国实力最强,一直以来也尽力在保住周天子最后的脸面,乃至于时不时会投喂一番,更多的诸侯只是嘴上喊一喊而已,压根无法保护周天子或者是带去利益。

    姬辊心想:“别讲那么多废话了,直接说能给俺多少好处呗。”

    事实上,吕武不是拿不出好处给姬辊,问题在于姬辊有值得吕武付出的价值吗?

    姬辊只是空有一个封号,小猫没几只的家臣和仆从,连自己的私军都没有。

    吕武也在进行思考,想道:“也许可以将姬辊塑造成一个榜样,引诱周王室的其余公卿?”

    阴氏的图谋很大,注定了需要盟友。

    在晋国内部,范氏和荀氏是吕武选择的盟友,也是局势发展到这一步最合适的盟友。

    是随着局势的发展合适的盟友,并不是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