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春秋大领主 >

第567章

春秋大领主-第567章

小说: 春秋大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大多数诸侯的猜测,得位不正的熊围需要一些时间来巩固和清洗内部,一旦熊围解决了内部的麻烦就会立刻对范国动手,到时候汉国即便不救范国,等待范国完蛋之后,楚国毫无疑问会对汉国开战。

    大家已经将楚国安排得明明白白,有诸侯想着给楚国添堵,或是做实际行动干扰楚国吗?想要那么干的诸侯实力不够,有点实力的诸侯则是有自己要干的事情。

    当前进入到大争之世已经成为诸侯间的一种共识,他们不是忙着自保,便是想要图强,导致更愿意站在旁边看别的诸侯打生打死损耗实力,一个个就想着要当那个“渔翁”了。

    赵琦说了很多,包括邯郸赵愿意投奔汉国,开出了符合自己底线的价码,得到的是吕武不咸不淡的一句“容寡人思量”就再没有其它话了。

    没有收获的赵琦很心焦,不顾外交礼节立刻求见吕阳,想从吕阳这里影响吕武,进而使汉国出兵援救邯郸赵。

    “实非不为,乃无以为之。”吕阳接见了赵琦,面对嚎啕大哭的求援显得很是无奈。

    赵琦说道:“荀王以大兵攻我,如若‘邯郸’城破,我家绝无幸存可能。我家若亡,荀王便再无忧,于汉亦为险也。如今援我实为汉之利,有我家牵制荀王麾下六万兵马,汉军破‘壶口’便可与我家合兵歼灭荀军主力,怎可失此四晋归一绝佳时机?”

    汉国想打荀国只有“壶口”那边的路线吗?肯定不是的呀!

    赵琦只是站在邯郸赵的角度,讲一些听上去很有道理的话。

    对,没错,要是汉军能攻下“壶口”再去援救“邯郸”,确实有可能跟邯郸赵联合起来歼灭六万荀军,只是“壶口”有那么好打吗?

    目前“虎牢”被汉国控制住,等于范国北境的城邑遭到威慑,汉军在范国境内可以畅行无阻。

    如果汉国想要歼灭荀军主力,不是非要攻克“壶口”,还能借道范国走大河沿线,到时候先威逼荀国都城“沫”,有很大的几率让攻打“邯郸”的荀军回撤援救“沫”,再使汉军寻找机会歼灭,远比先攻打“壶口”再去“邯郸”面临可能出现的三面夹击要安全多了。

    这个要从地形说起,“邯郸”的西边是太行山,荀国在太行山修建了“壶口”这个关隘;然后“邯郸”的东边是大河,北边是沼泽遍地的“甲氏”,南边则是一片平原。

    在那种地形之下,汉军攻克“壶口”肯定要付出一些代价,得胜再进军到“邯郸”必然成为疲惫之师。

    到了“邯郸”的汉军,他们会在跟荀军主力对上,荀国还能从“邯郸”的东面和南面调兵,那么抵达“邯郸”的汉军也就有可能陷入遭到三面合围的窘境。

    所以了,到时候是荀军被歼灭,还是汉军被歼灭,着实有点不太好说。

    另外一个,邯郸赵一直以来的风评非常差劲,他们背叛赵氏主宗并未能够洗白,后来面对晋国一再变动也无动于衷,明明能够及早加入到吕武的事业却刻意避开,谁能保证赵胜会不会玩一手与中行吴合谋或进行交易,把汉军给卖了呢?

    赵琦再一次带着失望离开了。

    “大汉如今首要乃是休养生息,与外邦交勾连,怎可吞韩便再有出大兵举动,哪怕用兵还有比吞并范国更合适的对象吗?”这是吕阳自己的想法。

    上一次,吕阳跟吕武聊到汉国的未来,提到可以找机会把范国吞了,面对的是吕武似笑非笑的回应。

    那么一件事情让吕阳认为自己看待事情还是太简单,不断思考自己的那位父亲到底有什么想法。

    “公子,王上当前专注‘长渠’之事。”虞平提醒道。

    虞平是虞显的儿子,很早就送来汉国,当前是吕阳的“仆”,也就是负责太子出行车马的一个职位。

    吕阳当然知道“长渠”的重要性,说道:“正因如此,诸侯安能使我如意?”

    他有自己的一众属僚,就是被“流放”五年的时间,太子臣属也跟着在外流浪了五年,尽管在内没有能够经营其它,倒是让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了。

    一身武士打扮的人叫葛康,他是葛存的嫡长子,任中盾,也就是太子内卫官。

    吕阳回到汉国,除非吕武要废了他的太子位,要不然该给的待遇肯定要给。

    所以,吕阳的一众属僚,他们是什么职位,回到“长安”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都配齐了。

    因为有被“流放”的经历,不止吕阳回国之后想要有所表现,太子所属也有着很强的紧迫感,一致认为应该对国家起到作用,能够立功当然最好了。

    他们只是“预备役”而已,实际能干的事情太少,建言、纳言也就成了立功的渠道了呗。

    “公子,不若向王上请命往‘高陵’督建长渠?”虞平提议。

    君王不是重视“长渠”吗?太子很懂事的急君父所急,肯定能加分的。

    葛康却是说道:“我等前往或有夺功之嫌?再则言,长渠按部就班即可,岂能显我等本事?”

    宋豪颔首,说道:“大军征战‘汉中’,有窥探蜀地之意。大汉极重军功,公子若有所为,臣以为请命往‘汉中’方是首选。”

    这个宋豪是宋彬的二子,他的大哥早逝之后,成为顺位继承人,在太子这边担任卫率,也就是太子卫队指挥官。

    军功这玩意?吕阳并不缺。

    尽管只是名义上,吕阳还是主持吞并秦国的人,后来也在征战义渠和乌氏一再立功。

    只是吧,有那么一个成语叫“时过境迁”,五年的流放在外让很多事情在人们心中变淡,再则以前的功劳其实都是吕武安排得妥妥当当,让吕阳去当那个“摘桃子”的人罢了。

    现在肯定没有“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一些该有的觉悟,到了一定身份地位则是一定要有。

    吕阳沉默了一小会,才说道:“我去求见父上。”

    众太子属僚赶紧慎重其事地站起来,齐刷刷对吕阳行礼,盼着能够马到功成。

    正在接见楚国公子罢敌的吕武得到请示,想了想让吕阳过来。

    楚国的使节团抵达“长安”已经有一段时日,早先与之接洽的是太行令梁兴。

    这个也是一种必然步骤,汉国需要先搞清楚公子罢敌的来意,双方先将该谈的事情取得共识,再让一国之君出面来最终敲定。

    “公子有往‘姑苏’经历?”公子罢敌好奇地问了吕阳一句。

    所以吧,吕阳遭到流放,其他诸侯国不太好说,楚国好像知道那么一回事,并且还对吕阳的行踪保持关注,只是没有针对性做点什么。

    那个“姑苏”在五湖东面,是一座位于“吴”西边的山。

    当地算是吴国的腹心之地,目前却是被楚国控制了。

    吕阳去那边为的是了解楚国对吴国的军事行动进展,无法看到太高层面的东西,了解到的事情却是不少。

    公子罢敌得到回应,又问道:“如公子所言,吴人还有复来可能?”

    如果没有意外,等待熊围将局势稳定下来,公子罢敌就会成为楚国的核心高层之一。

    吕武已经跟公子罢敌谈得差不多,有吕阳过来求见,索性也就让吕阳和公子罢敌有交流的机会。

    按照楚国对外宣布的消息,吴国算是一个已经灭亡的国家,只不过并非灭亡在楚国手里,他们的说法是最后一任吴王季札被越国戕害,导致了吴国的灭亡。

    季札的的确确也是死于越王夫谭的加害之下,问题是吴国十分之七的疆域落到楚国口袋里,有大约十分之二遭到越国侵占,剩下的十分之一变成三不管地带。

    目前还有大批的吴人不愿意接受亡国的事实,他们反抗楚国和越国的统治,另有余眛的儿子僚带着吴国的残兵败将去了泗水一带苟延残喘,得到钟吾国和淮夷国的暗中庇护。

    吕阳说道:“吴人愚昧、好斗、无信,公子想必尽知?”

    以当前的时代来说,那么描述吴人还真不是贬低,就是讲得太绝对了一些,锅需要国家统治阶层去背。

    公子罢敌对吕阳那么定义吴人肯定接受,说道:“公子实熟吴人秉性。”

    换种角度,他们其实很羡慕吴人对吴国的忠诚,家国沦陷之后依然反抗不止,很希望自己治下的黎庶也能像吴人那样。

    所以,同样的一件事情,站在各自的角度也就有了两面性啦。

    “依我所见,吴僚怎会坐视,必有复土决心;越亦非易与之辈,可联吴抗楚,复扣押延陵季子加以戕害,垂涎吴土之意昭然,岂会坐视吴土归楚?”吕阳说道。

    当前楚国和越国的关系并不好,随着吴国的疆土沦陷之后,楚国和越国的摩擦日益增多,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大战。

    原本楚国已经觉得吴国够不讲规矩,等楚国对上了越国才知道什么叫根本没有规矩。

    楚国正在开发“鸠兹”,想要开垦出一个产粮地。

    公子罢敌跟自己的兄长公子禄书信往来间,没少从公子禄那里看到抱怨,说是原本就遭到吴人的袭扰,连带也出现了越人的身影。

    楚国开发“鸠兹”面临麻烦的事情,公子罢敌当然不会跟吕阳提起,既然吕阳提到了越国对楚国的威胁,多多少少也就抱怨起了越人更加无耻的一些行为。

    见完了公子罢敌的吕阳再次找到老父亲。

    “父上,楚国内部未净,复有吴、越之扰,范将有喘息之机,韩、郑亦有变局。”吕阳停下来小心翼翼观察一下老父亲的态度,看不出什么,非常犹豫要不要提出想去‘汉中’那边主持征讨蜀地的事情。

 第824章 爷孙三代

    公元前539年,荀王吴出兵攻打“邯郸”,派兵三万固守“壶口”关隘,做出了挑衅汉国的实际举动。

    偏偏在诸侯以为汉国和荀国的大战无可避免时,汉国那边却是没有对荀国驻军“壶口”起什么太大反应,仅仅是派出军队屯驻“断道”。

    在楚国使节团,邯郸赵使者到达“长安”之后,又有范国使节团和韩国使节团、郑国使节团、齐国……等等各国的使节团来到“长安”进行邦交。

    局势变幻之下,那么多诸侯的使节团赶到“长安”拜见,一下子让汉人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国家是何等的强大。

    汉国强大吗?以疆域范围而言,汉国的疆域跟楚国其实是差不多的。

    而汉国在西边和西北边其实有着大片的无人区,原秦国本身就没有多少城邑,吕武治下的城邑相当部分是自建,再来就是从魏氏、韩氏两个家族获得。

    楚国则是吞并了陈国、蔡国、沈国和占了吴国的疆域,狠狠地增加了一批城邑,要不然楚国原先人口的数量或许不少,城邑方面的数量远比中原列国要少得多了。

    “楚扩张迅猛,远比我内患多也。”吕武在给自己的长孙上课。

    吕武的孙子挺多,长孙肯定是吕阳的嫡长子,他的名字还是吕武亲自取的,叫政。

    现在取名字还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一般不带什么特殊含义。

    吕武给自己的长孙取名叫吕政,多少有点怀疑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完成大一统,寄望于孙子辈的意思。

    今年吕政十五岁,小小年纪的个头已经有一米七,身板倒是还没有彻底张开,看不到什么虎背熊腰。

    “陈、蔡、沈皆为无志之人,唯吴人可期。”吕政说道。

    吕武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那可不是嘛!

    陈国、蔡国和沈国的灭国过程简直就是莫名其妙,高层甘愿让楚国一再渗透和控制,后来更是水花没有渐起半滴,乃至于水面没有半点涟漪,有那么点悄声无息又风平浪静就亡国了。

    吴国是因为战败导致疆域沦陷,他们的高层用三位国君的性命来作为反抗的代价,黎庶不太好说是爱戴吴国公室,还是楚国将吴人逼得太狠或杀得太狠,反正吴人对楚国的统治根本就不接受,长久以来一直在反抗楚国的统治。

    吕武觉得对吕阳的教育有点失败,主要是吕武在阴氏崛起之初太过于忙碌,几乎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吕阳进行悉心教导,后来想要深度教育已经有点来不及了。

    事实上不就是那样吗?第一代因为要打拼事业的关系,有多少空闲的时间能够陪伴家人,哪怕有时间也是在进行诸多算计,很难有过多的精力用在家人身上。

    所以了,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他们的事业除非是用躺赢的方式获得,不然对第二代的教育一般会比较缺失,继承人到底怎么样就看开国之君托付的老师怎么教育了。

    一般情况下,开国之君对继承人都不会感到满意,又迫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易储,搞得自己满心郁闷,带着忧虑给入了土。

    吕武事业稳定下来,重新教育吕阳没有获得成功,选择将吕政给带在身边,然后干脆将吕阳流放了。

    “我会不会成为老朱第二,吕政成为建文第二?”吕武其实有过相关的担忧。

    什么意思?

    细细品下来可以解读为吕武的心肠有点狠,一旦觉得吕阳不适合继承大统会下狠手,把国家交到吕政手上。

    为什么不是选择其他子嗣?承前启后的道理摆在那啊!

    “祖父,吴君率臣民客居于淮南,可要遣人往而勾连?”吕政问道。

    这个可以有。

    其实也不用吕政讲出来。

    吕武才不会放过给楚国找不痛快的机会,并且哪怕没有机会也会创造机会。

    吴僚跟楚国有国仇家恨,天然上就是楚国的死敌,只是他手中的实力太过于弱小了。

    “政儿以为当如何行事?”吕武问道。

    吕政几乎连想都没有想,说道:“祖父可支应财货、兵甲,使吴僚有谋夺钟吾国、淮夷国之实力。如吴僚夺两国城邑、口众,与楚可持久而战。”

    啊?

    谁教的!

    办事手法这么狠。

    吕武却是露出了老怀大慰的表情,看吕政的眼眸满满都是宠溺。

    现在让吴僚南下谋夺光复吴国的失地,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显得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