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原始文明成长记 >

第84章

原始文明成长记-第84章

小说: 原始文明成长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这种初代织布机有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不能织出来很宽的布,一般情况下最多也就一米的宽度,想要织出超过一米的,那就不能用手工投梭了,只能用半自动的投梭装置,比如飞梭织布机上的飞梭,但是那个零件需要用到弹簧,可汉部落现在还没有可以用来制作弹簧的材料。

 第170章 宫殿or学校(求票票求订阅)

    设计好了初代织布机的详细结构,以及各个零件的尺寸,罗冲把这些数据都用木炭写在一块木板上,交给木豚先去制作零件,主要就是框架,和几个大大小小的卷轴,等他们准备的差不多了罗冲再来亲自组装。

    等安排好这些事情,罗冲就独自去了小河边,那里已经有很多人在等他了,今天有一件大事,经过数百人的不懈努力,回水河要竣工了,今天是打通最后的屏障,给回水河引水的日子。

    这次的回水河贯通仪式并没有上一次那么艰苦,上一次在初春,河水都还结着冰呢,而且汉部落当时可用的劳动力也才几十个人,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汉部落新加入的氏族成员里,已经有了几个擅长游泳的。

    最关键的是还有一个月就到夏天了,春末的天气已经初显燥热,会游泳的族人们都巴不得跳下河水好好泡个痛快,早不是几个月前还需要上岸烤火的时候了。

    这一次罗冲没有动手,剩下挖通回水河的工作全由敖氏族和柴氏族的少年们来完成,其他人在岸上帮忙运输泥土。

    挖掘的进度是很快的,几十个人轮番作业,回水河的河道与小河的屏障被一层一层的削去,在削到只剩下40公分的厚度时,最后的屏障很快就被挖出一个大洞,最上面一米高度的松土层率先承受不住河水的冲击,直接土崩瓦解,顺带着还冲垮了下面三米深的黏土层。

    尽管河道下面并没有完全冲垮,还留有一些‘顽固’的土墙,但那并不碍事,等到整个水循环系统挖好的时候,那点顽固分子早晚会被冲刷干净。

    回水河有水了,罗冲下的第一条命令,就是以后洗澡,洗东西都要到回水河来洗,北边那条引水河只能用来供给日常饮用水,违令者扣一天食物。

    族人们对此很不解,罗冲也没给他们讲大道理,就是一句简单的,这样不容易生病。

    听到生病两个字,族人们默默的缩了缩脖子,没人再发出质疑。

    回水河竣工了,但是烧砖的工作可没完,挖出来的粘土都已经制成了砖坯,瓦坯,整齐的码放在草棚子下面等着入窑烧制,但是烧窑用不到那么多人力,之前挖河的数百人手这时候就全都空闲了下来,他们在等着罗冲给安排新的工作。

    干什么好呢,罗冲想了一下,目前最紧要的任务还是盖房子,最起码要先盖出三个城区的民房,也就是将近300户住宅,才能满足汉部落目前2000多人口的居住需要。

    尽管这两千多族人中有近一半的小孩子,可小孩子也不能睡野地里啊,更何况罗冲还打算要他们学习,毕竟他们才是祖国。。。。。。咳咳,部落的花朵嘛。

    想到这里,一个初步的计划在罗冲脑袋里出现了,关于中央城区的建设。

    之前罗冲一直想的是把中央城区建成广场,当然现在也没变,只不过全都铺成广场就有些浪费了,长宽110米的一个城区,面积差不多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完全可以留出一小半的面积用来建造公共设施,比如一个学校,还有罗冲的家。

    对,罗冲打算住在学校里,呃,也不能这样说,是他想把自己的院子放在学校里,毕竟空间有限吗,要节约一点儿不是。

    说道节约空间,其实从现代就能看出来了,你看现代那房子,啊,那楼,啊,一个比一个高,明明只能住两户人家的一块地皮,硬是能给你摞出来几十户,丧心病狂啊,有木有。。。。。。

    罗冲也打算丧心病狂一下,而且他可是首领,首领的住宅当然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不说整个宫殿啥的,最起码不能是一层的小平房吧,怎么着也得有两层,不,最少三层。

    简单的计划是这样的,110米边长的正方形城区,按照南北方向划分,北边是学校,南边是广场,中间的交界处才是旗台,现在叫族旗,将来会变成国旗。

    其中南半部分的广场占地70米宽,东西方向110米长;北半部分南北宽40米,东西长110米,广场一马平川的就不用说了,单说一下学校的布局。

    学校没有围墙,是的,还是为了节省空间,再说本来就在一圈城墙里面,再垒个围墙就过分了啊,这又不是占地一个市的某京。

    整个中央城区的最北端,正中间的位置,是罗冲的房子,南北宽16米,东西长26米,预计三层以上,最起码不能比教学楼矮。

    以罗冲的房子为中心,两侧是教学楼,东西两边各有两栋,每栋楼的南北宽是16米,东西长35米,每一层可以分出最少六个教室,还有楼梯。

    教学楼最少也要三层,一个教室容纳50个学生的话,那么一层六个教室就是三百人,三层就能容纳900人,四栋这样的教学楼就是3600学生了,这整个城区的居住极限也就5000人左右,这四栋楼完全可以承担所有孩子同时上学了。

    而且可预见的未来,这四栋楼都不一定能坐满学生,甚至可以空出一些楼层用来当作图书馆啥的,用来保存罗冲留给他们的知识。

    规划好了这些,罗冲开始给那些刚挖完河的族人安排新的工作,全部并入建筑队,盖房。

    罗冲最开始亲手教出来的那20个建筑队的原班人马,之前已经被分出来了四组,每组五人,又添加了一些游伏送来的野人,每组都有十几人左右,现在每次都能同时建造四户住宅。

    现在这四组人再次被拆分,直接分成20组,建筑队原班人马直接升级为小组长,每组成员的主干是小组长,还有已经跟着参与建造一栋房屋的野人,刚刚挖河回来的族人们是以补充人员的形式分配到各组的,毕竟他们还没有建房经验,还要从最简单的打地基垒墙开始。

    重新分配的建筑队已经达到20组的规模,每组不下20人,从泥瓦匠,到和泥搬砖的小工,还有铺砖垒角的大师傅,样样不缺,虽然还有一部分人不熟练,但是他们学的也很快,毕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长经验。

    汉部落也从这一天开始进入大建设阶段,住宅区以每次20户的速度快速拔地而起。

 第171章 初代织布机(求票票求订阅)

    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着,平凡而又充实,汉部落就像一台初具规模的机器,在井井有条的高效运行着,所有的族人都各司其职,在努力的为这个新家园做着贡献。

    又是一个星期的时间过去,稻田里的水稻已经长到了罗冲胸口的高度,从远处看起来绿油油的一大片,看着就让人心里充满了喜悦,因为那是希望。

    旁边不远处的花生和辣椒生长的也十分迅速,花生在地下怎么样罗冲还不知道,反正地面上的部分目前长的非常旺盛,辣椒也不例外,上面已经开满了一层白色的小花,等这些盛开的花朵凋零的时候,辣椒也就该结出来了。

    在这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远在八宝山的大树又向汉部落输送了两船石灰石矿物,还有几十只大大小小的兔子,都是被连窝端过来的,里面不乏还有一些尚在哺乳期的小家伙,看来野生的兔子也在不停的疯狂繁殖。

    新的石灰窑也已经建设完毕,两天前就生产出了第一批煅烧石灰石,石灰石煅烧之后就是生石灰,如果再加上水反应一下就是熟石灰了。

    把这些石灰和成泥后拿给建筑队涂抹房子的砖缝,用来给砖缝处的泥巴做防水处理,从外面看去,青砖,青瓦,配白色的砖缝,也别有一番韵味。

    罗冲甚至还想着,等这些石灰数量多了以后,还可以用来做房屋的内部装修,比如把室内墙刷成白色,这样可以提高室内的亮度。

    小河东岸的栗部落,这几天又和汉部落交易了两次油桐树和油桐子,由于上一次罗冲让他们把树冠砍掉,所以这两次他们运来的油桐树苗也比之前更多了,每次都有四五棵左右,但是这次他们没有再交换更多的白盐,而是选择了更多的陶器,陶锅和陶碗,甚至还有水缸。

    栗部落的首领毛利,也从中尝到了青铜工具带来的便利和高效,他向罗冲提出了再次交换青铜工具的想法,但是罗冲并没有答应。

    工具是不可能给的,尤其是木工的工具,不夸张的说,只要有了这些木工工具,就基本上等于有了一切,因为用这些工具可以制造出更多的工具来,而这才是汉部落在众多同类部族中保持领先地位的手段。

    桐油,暂时还没有加工出来,因为榨油实在是太麻烦了,所有的植物油,基本上都要先经过炒熟,然后再通过物理压榨,甚至是多级压榨的方式才能产出植物油。

    不管是花生还是油桐子,想要拿来榨油都需要先炒熟才行,也就是把果实中的油脂通过高温分解出来,而汉部落现在还没有那么大的锅可以用,只能等再过一段时间,到时候浇铸一批铜锅出来了。

    而且罗冲现在也没有时间整那些个东西,他这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都在研究那台初代织布机,罗冲和木豚,还有那个学徒工,三个人组成的研发小组,已经连续攻坚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并不是因为织布机有多复杂,主要是加工的方法太困难了。

    比如加工一个圆柱形的卷轴,需要打磨的非常光滑、平整,而且必须是滚圆的形状,在没有车床的情况下,纯手工打造,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最后,罗冲想出一个方法,就是用多边形来解决。

    先把一根长方形的木方锯成一个八棱柱,然后再把多出来的棱子用刨子刨平。

    从八棱柱削成16棱柱,再把16棱柱削成32棱柱,这样一个长方体的木方就逐渐的接近了圆柱形,棱柱的表面,越来越多,使用这一个个微小的线段来组成一个圆形,毕竟弧线放大足够倍数之后就是一根根线段。

    这是最笨而且最原始的方法,当然效果也是很好的,最起码罗冲看到做出来的成品是很满意的。

    整个初代织布机的框架结构已经组装的差不多了,剩下的细节方面都进入到了最后的调试阶段。

    最上面的卷经轴并不是一个实心的圆柱体,而是和精梳机的滚筒样子差不多的空心滚桶,滚桶表面由一条条的木方组成,每根薄木方之间还留有空隙,那是用来往上面双拴经线用的。

    两组用来分张经线的提纵杆,使用两根长的细木条加细麻线组,提纵杆的上面有两根牵引绳,从上绕过机器最顶端的横梁,然后向下一直连接到最下面的两个脚踏板,通过两个脚踏板的踩踏,控制提纵杆的提升和落下,以此控制两组经线的上下交换和分层。

    用来放置纬线的木梭是由松木打造而成的,木梭有一尺来长,差不多33公分多一点,两个尖头略微上翘,不过不是很尖的那种,看起来还比较圆润。

    中间是刻出来的一个深深的凹槽,像是小船的船舱,那里专门用来放置纬线,木梭的底面打磨的很光滑,甚至罗冲还专门给木梭打过蜡,这将来可是自己媳妇要用的。

    用来卷成品布的卷轴右侧,还有一个像是轮船上舵轮一样的轮子,可以通过手动把纺织出来的成品布料卷紧。

    打纬刀是用两根长木杆吊着,挂在机器上方的,像是一个钟摆一样可以前后摇动,在实际工作的时候,也就是靠它前后的摇动用来把编织在一起的经线和纬线打紧的,让布料变得更加平整密实。

    整台初代织布机的制作,三个人耗时一个星期,除了没有刷桐油之外,基本就算完工了。

    罗冲叫了几个人抬着新机器又搬到了小蝶干活的凉亭里,引得周围的小孩和干活的女人纷纷好奇的围观,就连小蝶也没坐住,等了七天的时间,终于把织布用的机器做出来了吗?

    “罗冲,这就是你说的那个织布机,看起来真的好大啊,比我还高那么多呢,你快教教我怎么用,你一直说这机器比我织的布要好,我倒要看看你有没有骗我,哼哼。”小蝶得意的哼哼道。

    “我什么时候骗过你了,我说纺纱机可以不用手就能搓线,我说的是不是真的。”罗冲反驳道。

    “呃。。。。。。好像是,好吧好吧,就是行了吧,那你快教我这个怎么用。”

 第172章 纵横方丈之间(上)【求票票求订阅】

    “好,我教你怎么用,但是你得帮我,这活儿一个人干太费劲。”罗冲点点头说道。

    “好啊,要我怎么帮?”小蝶跃跃欲试的说道。

    “嗯——你先把找人把线缠在这个小棍子上,这个一会儿当作纬线来用,不用缠太粗,要能放进这个梭子里才行。”罗冲说着话,把几根梭芯轴递给了小蝶。

    “噢,那我呢?我干嘛?”小蝶接过那几根小棍子递给其他两个纺纱的孕妇,然后继续问道。

    “你说呢,不是要织布吗?把毛线拿来啊。”罗冲无语的翻了翻白眼。

    “噢,嘿嘿。。。。。。”

    小蝶尴尬的一吐舌头,刚忙招呼几个半大的小女孩,抬来一筐纺好的纱线。

    罗冲看了看,嘴里又蹦出一个字:“不够。”

    “啊?这都有那么多了,我阿姆教我织布都没用过那么多的,会不会太浪费了。”小蝶看着这些好不容易弄出来的毛线,心里还有点舍不得。

    罗冲不自觉的挑了挑眉:“。。。。。。。。。。。。你懂啥,让你拿你就拿呗,我都说了我跟你阿姆织布的方法不一样的,乖,快去拿,把这些天纺的线都搬来。”

    小蝶瘪了瘪嘴没有说话,委屈的看了罗冲一眼,扭头又去带着小朋友搬线去了。

    没过一会儿的功夫,五六筐卷满毛线的线轴就出现在罗冲面前,罗冲看了一下,开始召集周围的女人们拆线,每个人把两手撑开,以双手为轴,把线轴上的线都缠在手上,变成一个线束,准备铺设经线。

    罗冲给她们示范了一下,然后就先不管了,这是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