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南明第一狠人 >

第109章

南明第一狠人-第109章

小说: 南明第一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么派新兵去打仗和送死有什么区别?

    他顺着方应旭的话头说道:“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人命啊,善哉善哉。”

    方应旭点了点头道:“这点鄙人自然是明白的。鄙人也信佛,知道佛法最忌讳的就是杀生。但战争避免不了死伤,而且一死就是成千上万人。”

    “若是世人都能放下执念立地成佛,世间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战争了。”

    “然也!”

    方应旭点了点头道:“只是这些权贵都是茅坑里石头又臭又硬,他们轻易不会改变的。要想实现惠空法师期望的那样,很难啊。”

    “不说这些烦心事了。惠空法师请用斋饭。”

    不知不觉中方府的下人已经将斋饭端了上来,王贺年瞅了一眼见全是素菜。

    “方施主平日也都食素吗?”

    方应旭点了点头道:“食素可以修养心性,平日里我便食素。”

    王贺年心中暗暗称奇。看来以后得和这个方应旭搞好关系。

    历朝历代都是官商勾结。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豪商要想立足要想成为头部就必须讨好当地的官员,只有这样才会受到特殊对待。

    方家这个等级的商人,肯定和当地官员打的火热。

    王贺年从方应旭这里探听消息要比其他地方靠谱的多。

    “方施主,有一句话小僧不知当讲不当讲。”

    一直都是方应旭在说,王贺年在听。

    这下轮到王贺年主动发问,方应旭却是愣了一愣。

    “惠空法师请讲。”

    “不知知府大人和总督大人对于佛教是何看法?”

    “这个嘛”

    方应旭面露尴尬之色道:“两位大人都不怎么信佛,但也不抑佛。”

    王贺年露出失望的表情:“小僧还想着能有机会与两位大人探讨佛法。”

    “那怕是没机会了。不过惠空法师如果愿意,鄙人可以安排您在城中讲经?”

    “那便不必了。”

    王贺年连忙拒绝。

    他那半吊子的水平,真要讲经不是要了他的命吗?

    他本来还想从胡全才、高天爵那里直接探听消息,现在看只能假借方应旭之手了。

    二人边吃边聊,一开始王贺年还能应付的来。

    但聊着聊着他便感到有些吃力了。

    用过午饭王贺年便主动告辞。

    方应旭聊的很痛快,虽然有些意犹未尽,但也同意王贺年离开。

    出家人嘛肯定是喜欢清净的。

    惠空法师在这里听他说了这么久一定烦了吧?

    却说王贺年告辞离开方府后,行在大街上正要往回走,见到一群清兵抓住一个孩子。

    那孩子大声呼救,哭的稀里哗啦。

    王贺年不免动了恻隐之心想要上前。

    便在这时,那为首的一名清兵高声喊道:“抓获逃兵一人,按照军法当斩!立即行刑!”

    说罢两名清兵便将那孩子压倒在地。

    另一名清兵将腰刀高高举起狠狠朝下砍去。

    瞬时间人头落地,鲜血飚射而出。

    王贺年离着有十数步都被溅到。

    王贺年直是被惊呆了。

    这还是个孩子啊!

    看的出来这个孩子应该是刚刚被抓走的壮丁,然后趁机溜出来逃走。

    不曾想这些清兵却来追,追到后竟然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将这孩子斩杀!

    罪名是逃兵,可这孩子明明是被抓走的壮丁!

    一个半大小子竟然也算是壮丁!

    王贺年只觉得胸口堵着一口气,十分的难受。

    他攥紧拳头差点就控制不住自己。

    在清军眼中人命就如此低贱吗?

    一个鲜活生命就消失在他面前,这对王贺年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

    也许有无数像这孩子样的普通人惨死在清军刀下吧?

    这让王贺年更加坚定了潜伏下去的决心!只有彻底收复失地,才能救百姓于水火!

 第二百四十章 光复杭州(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在这一刻,王贺年感受到了出离的愤怒。

    他们怎么可以这么草菅人命!

    如果王贺年不是身负重命,真想冲过去和这些清兵拼了。

    但是他不行,他来长沙就是为了潜伏的,不能招惹事端暴露身份。

    忍,现在必须得忍。

    王贺年攥紧拳头,不停在心中告诫自己不能冲动。

    不仅仅是这里,全天下各地像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只有把像长沙这样的清战区尽快光复,才能拯救被胡虏欺压的百姓。

    他与清兵擦肩而过,原路返回了自己的院子。

    把门栓填上,王贺年一拳砸向院子里的老槐树。

    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这个春节对朗廷佐和施琅来说并不怎么美妙。

    二人本想着出城伏击一举击溃郑成功主力,本来事情都是按照计划稳步推进的,谁曾想半路杀出了一个何守义。

    何守义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战局的平衡。

    一时间清军溃败,明军乘胜追击斩杀无数。

    自知杭州难守,朗廷佐遂下令弃守杭州,退守温州。

    郑成功率部进驻杭州后并没有下令追击,而是清点了城中物资、钱粮。

    这一战他们实力的损耗也是很大的,急需要时间来休整。

    何守义本人自然是唯郑成功马首是瞻的。

    拿下杭州后他担心施琅会报复性的进攻四明山,便提出率部返回余姚。

    对此郑成功自然也不好多说什么。

    他再一次向何守义表达了感谢,随后给何守义补充了足够的钱粮,亲自将何守义送出了城。

    没过多久,郑经派人从镇江送来了急报,前锋镇提调余新暗中通虏,意图献城投降已经被郑经诛杀。

    与这份急报一同送来的还有余新的首级。

    这颗首级已经用生石灰处理过,故而没有腐化能够保存相当长的时间。

    郑成功得知这个消息还是很震惊的,毕竟余新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余新会背叛他。

    但震惊之余郑成功也感到有些欣慰。

    他的长子郑经真的长大了啊,不但处事不惊还很干净漂亮的解决掉了余新这个隐患。

    如果换做是郑成功,可能还会犹豫一下。

    在处事果决这点上,郑经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郑成功下令将余新的首级传阅三军,警示众人。

    这也提醒了郑经,虽然对大明而言如今形势向好,但清军还是占据了很大优势的。

    在这种情况下少不了暗中通虏和东虏眉来眼去的人。

    哪怕是他最信任的大将也有可能叛变,所以郑成功不能丝毫掉以轻心,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郑成功发现平日里他对于手下将领有些过于信任了,且缺乏一种有效的监管。

    将领们拥兵自重,时间久了难免会有些想法。

    这件事后郑成功决定仿造锦衣卫创立一个监察机构,负责实时监视麾下将领的言行。

    叛变这种事情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郑成功可赌不起。

    试想若是余新奸计得逞献出镇江,那之前将士们血战得来的成果便拱手送人了。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不可控的事情,郑成功心甘情愿来由他做这个恶人。

    将士们要骂娘就骂他的娘,要戳脊梁骨便戳他的脊梁骨。

    郑成功把恶名背了,将来百年之后他把这支军队交到儿子郑经手上时便安稳了。

    老子来背骂名,儿子来做好人,历朝历代都是如此的。

    郑成功拿下杭州以后和拿下南京之后一样当即下令全民剪辫子!

    和当初满勤剃发令时百姓哭爹喊娘不同,郑成功下令剪辫子后百姓们欢天喜地。

    他们基本都是被强迫剃发留辫的,对于发髻的留恋是十分强烈的。

    他们早就不想留那丑陋的金钱鼠尾了,只是敢怒不敢言。

    他们等的就是一个机会,如今总算让他们把机会等到了。

    国姓爷就是个救星啊。

    百姓们欢欣鼓舞,甚至准备给国姓爷立生祠。

    对此郑成功自然是反对的。

    立生祠这种事情简直就是把郑成功架在火上烤啊。

    如果天子知道这件事情会怎么想?

    天子会不会认为郑成功功高震主?

    如果真是这样郑成功该如何自处?

    郑成功毕竟不是永历天子的嫡系,这一点和李定国有很大不同。

    李定国犯了这种错误天子可能一笑置之。

    但郑成功就不同了。

    天子可能面上不说,但心里肯定不爽。

    郑成功觉得自己很难做,方寸感很难拿捏。

    走错一步就会让自己在天子心目中的印象大打折扣。

    这对他和整个家族都是致命的。

    能不能将来找机会把天子迎接来南京呢?

    郑成功觉得这是一步妙棋。

    而且也合情合理。

    毕竟南京本就是大明的国都。远不是什么成都、武昌可比的。

    如果天子能够来到南京,郑成功的号召力也会更强。他心里也会更有底气。

    思来想去郑成功觉得这一步虽然很难,但还是要迈。

    是以郑成功便找来心腹幕僚,由他本人口述幕僚捉刀来写这份奏疏。

    奏疏写完之后郑成功反复读了几遍觉得想要表达的意思基本都表达清楚了。

    他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特意找来一个心腹命他一定要亲手送到天子那里。

    万一这份奏疏被不该看到的人比如李定国看到了,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李定国一定不会准许郑成功把天子迎去南京,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阻挠。

    与其到时候爆发矛盾不如先瞒着李定国。

    毕竟如果天子执意要走李定国不可能阻挠。

    那样不就成了以臣胁君,曹操二世了吗?

    李定国如此爱惜羽毛的人不可能甘愿背负这种骂名。

    但是天子心中究竟怎么想郑成功也不知道,为了避免功高震主的嫌疑郑成功必须主动示好。

    哎说到底还是隆武帝殉国了,不然郑家现在的处境不会这么尴尬。

    但这件事归根到底是郑家对不起隆武帝,是以郑成功也没什么可抱怨的。

    至少从现在看永历天子还是个心胸颇为宽广的君主,郑成功希望他能得到一个善终吧。

 第二百四十一章 朱由榔的谋划(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郑成功光复杭州的消息传到武昌,永历君臣自然是大喜。

    但是郑成功的一份奏疏却是让朱由榔尴尬了许久。

    这份奏疏的内容不是为将士们请功,而是希望天子能够移驾南京。

    对朱由榔来说,这是一个几乎无法拒绝的选择。

    南京是太祖皇帝立国建都之地。

    哪怕后来永乐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也仍然作为陪都存在。

    如今郑成功打下南京,使其重归大明版图,朱由榔完全没有理由不去南京。

    但在这个时间点去,似乎并不合适。

    一来郑成功虽然拿下南京、杭州几座重镇,可并没有成片的控制南直隶、浙江。

    这种情况下这几座重镇便是孤岛飞地。

    朱由榔即便去到南京也很危险,而且能做的事情有限。

    二来朱由榔必须要考虑李定国和夔东十三家的想法。

    作为朱由榔的拥护者,这些人会不会认为朱由榔过河拆桥,想要翻脸不认人了?

    真要是这样可就太尴尬了。

    郑成功本身的想法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并不合适。

    至少现在这个时间点不合适。

    将来若是明军能够控制江南大片区域,那时朱由榔再去南京便顺理成章,任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只是郑成功毕竟立下赫赫战功,就这么断然拒绝似乎有些不妥。

    朱由榔左思右想,决定命一名内侍前去南京对郑氏父子进行封赏。

    加封郑成功为忠王,享受亲王待遇,世袭罔替。

    而郑经理所当然的是忠王世子,将来可以继承郑成功的一应王爵封号。

    除此之外朱由榔还希望郑成功在控制了江南诸重镇后可以尽可能的去攻打江西。

    因为朱由榔下一步的重心是拿下长沙,不可能在江西方面耗费太多的精力。

    贪多嚼不烂,还是集中精力先打长沙吧。

    处理完这件事后朱由榔便召见了李定国,详细商议攻打长沙的计划。

    因为已经派王贺年先一步前往长沙刺探情报,故而在情报方面明军应该是不吃亏的。

    唯一的问题就是朱由榔担心明军主力南下时武昌等地会不会有危险。

    毕竟武昌是明军耗费千辛万苦才拿下来的,绝不能轻易的丢掉。

    对此李定国倒是持乐观的态度。

    “陛下,湖广周遭最大的威胁其实是洪承畴。但是鳌拜已经铩羽而归,臣觉得短时间内洪贼不会对武昌有企图。”

    这一点朱由榔是认同的。

    洪承畴是那种特别识时务的人。

    这种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总会在做决定前各种分析,争取做出一个完美的选择。

    洪承畴是不会轻易犯错的,所以在这个时间点他应该不会轻易的倾巢而出。

    “除开洪贼,臣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人能对武昌发起攻势。”

    朱由榔细细想了想似乎确实如此。

    胡全才之前像一只丧家犬一样到处乱窜,好不容易才在长沙落脚。

    李国英呢是个怂包软蛋,轻易不会出头,都是等着捡漏。

    剩下的人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若能拿下长沙,可南进可攻两广,可东扩战江西,不论怎么选择都不会错。但臣还是觉得先打两广要好一些。”

    不得不说李定国的眼光很独到。

    早在几年前他就率部攻打广东,无奈兵败肇庆。

    广东拥有出海口,控制了广东便等于控制了海贸。

    更不必说还有壕境佛朗基人的存在了。

    朱由榔可以雇佣大量的佛朗基工匠来仿制普鲁士枪炮,列装普鲁士枪炮的目标就能更快实现。

    当然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让李定国找回自信。

    俗话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李定国兵败肇庆是他心中永远的痛,朱由榔觉得有必要帮李定国解开这个心结。

    “朕也觉得攻打两广更好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