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南明第一狠人 >

第31章

南明第一狠人-第31章

小说: 南明第一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这里顺治皇帝的心情稍微好了好一些。大的形势还是好的嘛。

    他这就准备下一道旨意给洪承畴,令其好生准备光复重庆事宜。

    ……

    ……

    贵州,吴三桂近乎第一时间得到了重庆被攻克的消息。

    这个消息对他来说不算好,也不算坏。

    从老匹夫对他克扣粮饷的那一刻起。吴三桂就没有想要用尽全力替清朝卖命。

    真当老子是傻的吗?

    狡兔死走狗烹,卸磨杀驴的事情历史上还少吗?

    坐山观虎斗才是这一刻他真实的想法。

    明朝势大则亲明,清朝势大则亲清。

    做一个骑墙派,他不香吗?

    这几万本家兵是他的资本。

    不到万不得已,吴三桂是不打算拿出来用的。

    之前洪承畴几次三番催他出兵平叛贵州土司叛乱,吴三桂都是口上应着,实际上能拖就拖。

    这一次不出意外的话,洪承畴肯定还会找他。

    但吴三桂已经打定主意。便是老匹夫说破大天去吴三桂也不会出兵。

    出兵是不可能出兵的,这辈子不可能出兵的。

    只能靠拥兵自重混日子这样子。

    除非有唾手可得的功劳可抢,不然吴三桂根本不会理会洪承畴的命令。

    名义上受你节制又如何,老子就是对你阳奉阴违!

    指望叫老子出力你们捡现成的摘桃子?痴心妄想!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老匹夫是想捧他那个学生。

    叫什么来着?对,赵良栋!

    一个区区后生晚辈竟然敢在老子面前装模作样,颐指气使。

    老子带兵打仗的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

    要想去打重庆?好啊,自己去打!

    你洪老匹夫手下不是有十万劲卒吗?不是有悍将数人吗?去指使他们啊,反正老子是听封不听调!

    ……

    ……

    “擎之,重庆失陷了!”

    洪承畴长叹一声,内心十分痛苦。

    他这是中了明军的调虎离山之际啊。

    明军表面上是要配合贵州土司搞个大动作,演的如此逼真,连洪承畴都信了。

    暗地里明军却是向四川急行军,最终汇合川军攻打重庆。

    如此乾坤大挪移也太过于神奇了。

    洪承畴能够想象皇上得到消息后愤怒的样子。

    皇上一定会怪罪他们不尽力援救吧?

    但事实上洪承畴得到消息时重庆已经陷落了!

    不得不说这一次他失算了。

    “都是吴三桂那厮拒不出战,害的我们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不然我们不可能那么晚才得知明军的真实意图!”

    赵良栋愤恨的说道。

    …

    …

 第六十八章 佛朗基匠人

    收复重庆后不久,朱由榔便得到一个好消息。

    那就是重庆城中有一些佛朗基匠人。这些人原先在广东壕境以打制火炮、火铳为生。因为技艺精湛,在当地小有名气。

    正巧当时的川陕总督李国英需要一批制作火器的工匠,便向广东同僚提了个要求索要一批匠人。

    李国英许以厚利,自然有人愿意毛遂自荐。

    一批居住在壕境的佛朗基人主动找上门来,愿意迁移到重庆替清军制作火器。

    清军守重庆所用的佛朗基炮便是他们制作的。至于各式火铳自不必多言。

    朱由榔直是大喜。

    这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啊!

    他正愁手中火炮、燧发枪弹药用尽无处补充呢,就在重庆发现这么一批人才。

    简直是意外的收货!

    朱由榔当即下旨召见了这批佛朗基匠人的代表。

    作为代表觐见天子的佛朗基匠人名叫佛朗西斯科·迪赛瓦尔,年纪大约在四十岁左右。

    一头自来卷的红发,湛蓝的眼睛,高挺的鼻梁唤起了朱由榔后世与欧罗巴人打交道的种种回忆。

    “尊敬的大明天子,我是一名佛朗基匠人,来自壕境,很高兴拜见您。”

    朱由榔直是吃了一惊。

    “你会说汉话?”

    事实上这名佛朗基匠人不但会说汉话,连各种称谓都是用的本地的。

    除了夹带一些不太标准的音节,与本地汉话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了。

    “我们来到大明已经十余年了。”

    佛朗西斯科解释道。

    朱由榔点了点头,心道原来如此。

    这便不奇怪了,长期的生活使得他们已经适应了明朝的风俗习惯,并沾染了本地的风土人情。

    更让朱由榔感慨的是此人很懂得变通,见大明得胜便主动前来示好。

    对这些雇佣匠人来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效忠对象。

    谁给他们钱谁雇佣他们,他们就替谁做事。

    以前是李国英、高民瞻雇佣他们,他们自然替清军做事。

    现在重庆城易手,他们为了吃饭自然要另寻下家。

    这种单纯的雇佣关系反倒是让事情变得简单了许多。

    “嗯,很好。听说你想要见朕,不知是何事啊?”

    朱由榔欲擒故纵,有意要让佛朗西斯科先开口。

    虽然他十分希望对方能替自己做事,但是面上却没有表露出分毫。

    佛朗西斯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精光,清了清嗓子道:“尊敬的大明天子,我们熟练的掌握各种制炮、制铳技术,愿意为您和您的军队略尽绵薄之力。”

    既然对方已经把话挑明了,朱由榔自然没必要再藏掖了。

    他沉声道:“你们若是替朕做事,可能不一定能留在重庆。”

    朱由榔有想过重庆的定位,作为水陆要冲重庆的地理位置固然重要。

    但大明的真正核心却在成都。

    朱由榔认真的考虑过迁都事宜。

    如果皇室迁到成都的话,明军的主力驻防也会随之调整。

    这就需要佛朗西斯科等人能够跟随迁移。

    “这个不是问题。”

    一开始佛朗西斯科确实没想到离开重庆,但老实讲他们不远万里从欧罗巴来到大明壕境,再从壕境迁移到重庆就没有考虑过背井离乡的问题。

    明军攻打重庆时用的火炮佛朗西斯科也见识到了,比他们制造的任何火炮威力都要大。

    这深深的令佛朗西斯科所折服。

    作为一名匠人,没有比挑战更强大的东西更有吸引力的了。

    这是除金钱外对他又一诱惑,也是他执意要替大明做事的重要原因。

    “但是请陛下准许我们能够观摩您军队火炮的细节。”

    佛朗西斯科直接点出重点,朱由榔便顺着话头道:“你们甘愿一直留在大明替朕做事的话,这个好说。银钱的话朕可以给你双倍。”

    朱由榔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

    既然他决定要用这些佛朗基匠人,就要保证他们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中,绝不能又让其辗转到清军手中,复现当年登州之祸。

    当初孔有德登州叛乱后辗转渡海北上投金,其本身倒是没有什么。关键是他裹挟了大量的佛朗基匠人。

    这些匠人都是制作火器的好手,尤其是制炮技术冠绝于世。

    原本后金的火器化程度是很低的,但经此之后其火器普及率直线上升,甚至超越了明军。

    这也是为何后期明军对清军屡战屡败,毕竟核心竞争力已经没有了。

    有了前车之鉴,朱由榔自然要多留一个心眼。用这些匠人可以,但必须保证为我所用。

    佛朗西斯科毫不犹豫的说道:“没有问题,我们愿意为大明为陛下效力。”

    对方的直接答应令朱由榔略微有些惊讶,他低估了匠人对先进火器的向往程度。

    “随朕来吧。”

    朱由榔沉声道。

    “这个便是六磅炮,这个是十二磅炮,这个是燧发枪,这个是针击枪。”

    朱由榔一一介绍道。

    佛朗西斯科看到这么多枪炮,双眼直冒出精光来。

    “陛下,这些枪炮和我们制作的很不一样。”

    朱由榔心道这些枪炮直到十八世纪十九世纪才会出现普及,现在早了一百年自然没人见过了。

    “咳咳,你看看这些枪炮可能仿制?”

    对朱由榔来说找到合适的人摸索全套制作工艺才是首要的事情。

    虽然他清楚大体流程,但细节还得慢慢磨合。

    如果能够仿制量产,那明军只要解决了经济问题,甚至可以在军队中均数配给。

    佛朗西斯科蹲下来仔细观察了一番,却是摇了摇头:“有些难度。短时间内怕是不行。”

    朱由榔有些失望道:“那弹药呢,可能做出?”

    燧发枪的铅弹以及六磅炮、十二磅炮的特有弹药必须由专人来制作,没有人比这些制炮、铳师更清楚这些火器弹药的重要性。

    “我可以拿去让同伴看看,他比我更清楚这些。”

    佛朗西斯科并没有把话说死,而是稳了一手。

    朱由榔点了点头。

    佛朗西斯科表现的很专业,要是他满口答应,朱由榔反倒要开始怀疑了。

 第六十九章 朱由榔的方略(第二更求推荐票求追读)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佛朗西斯科在仔细观察了前装滑膛炮以及燧发枪并询问了朱由榔一些细节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这些铳、炮他都可以仿制。

    至于铅弹也不是什么问题,只是制造需要一些时间罢了。

    倒是德莱塞针枪构造有些超乎佛朗西斯科的想象,他觉得在短时间内应该难以做出类似的仿制品。

    不过这已经大大出乎朱由榔的预料了。

    有燧发枪和前装滑膛炮就足够了,有了这些利器助阵,明军可谓是如虎添翼,要想全面反攻清军可能性大大增加。

    只是佛朗西斯科刚刚把朱由榔的热情点燃,随即就浇下一盆冷水。

    那就是制造一杆枪的时间很长。

    以他个人的能力计,制作一杆燧发枪的时间在两个月,如果熟练了可以缩短到一个半月。而重庆城中一共有一百名佛郎机匠人。

    即便全部日以继日的赶造燧发枪,一年也就能造出一千杆来。

    除非寻找更多的工匠,不然仅靠这个速度要想全部在明军中实现列装难度实在太大。

    至于火炮由于需求量没有那么大,反倒不是什么大问题。

    看来赶制出来的这些燧发枪也只能暂时给精锐列装了,要想反推清占区还需要充分的时间。

    不过这也算开了个好头,接下来发展怎么样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却说佛朗西斯科告退后,朱由榔便召见了文安之、李定国,询问他们关于下一步明军该如何行事的意见。

    文安之作为久居川东的督师,看法是应该利用这得来不易的胜利积极发展农事、经济,训练军队,尽可能的缩小与清军的差距。而不应该操之过急,大举用兵。

    李定国和文安之的看法差不多,只不过他觉得在对内求稳为主的情况下,可以试探性的进行一些局部扩张。

    单纯的防守姿态容易让将士们产生怠战厌战情绪,长此以往是十分不利的。

    再者明军也需要时刻对清军时表现出强硬的姿态,使清军对明军的行动有所忌惮。

    只要这种恐惧明军的心态在清军阵中存在,那么不管清军的将领换成谁,都不会在对明军的作战中取得优势。

    “要想养更多的兵,仅靠云川之地是不是不太够?”

    在军事问题上朱由榔是绝对的外行,不过有一点他很清楚,以大明现在的地盘养活十几万大军已经是极限。即便再招募更多的兵员,以现有的承载力已经是不够了。

    既然文安之和李定国一致认为现在不宜大举用兵反攻,那么可不可以把视野往探探?

    “陛下所言极是。”

    李定国沉声附和。

    “或许可以试试进兵缅甸?”

    朱由榔当然不是脑袋一热做出的决定。

    在他的印象中,缅甸一直是东南亚粮仓。虽然其地盘小,但能够养活的人可不少。

    历史上缅甸一直是明朝的属地。缅甸宣慰司便是明朝在西南设立的六个宣慰司之一。

    其辖地即为历史上的阿瓦王朝。

    后来嘉靖五年三家分缅,逐渐建立了大一统的东吁王朝。

    东吁王朝不再承认明朝的宗主国身份而是选择了与明朝平起平坐,这也直接导致了万历年间的明缅战争。

    一度明军攻破了敌国都城,但最终却稀里糊涂落得个被迫撤兵,丢掉大量领土的结果。

    文安之当然也知道这段历史,这可谓是万历朝一段不愿被人提起的伤痛。

    人们都只知道万历三大征,但事实上这场看似不起眼的明缅战争对明朝今后的西南形势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陛下是觉得东吁对大明不够驯顺?”

    他以为朱由榔是好面子,这才会有此提议。

    朱由榔却是摇了摇头道:“都这个时候了,朕怎么会在意这些虚的东西。朕是听说缅甸因为气候的原因,稻子早熟。如果能控制这片区域,或许能够供养更多的军队。”

    缅甸地盘不算大也不算小,用来养十余万军队还是没有问题的。

    加之其盛产橡胶等物,将来发展工业也免去了寻找原材料的痛苦。

    可以说控制缅甸是一举多得的好策略。

    至于文安之所说的面子问题,朱由榔是真的没有想过。

    都这个时候了还死要面子,那简直是跟自己过意不去啊。

    “陛下说的不错,只不过现在缅甸上下都是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样子。如果我们向其用兵,会不会把他们逼到东虏那边?”

    李定国的考虑不无道理。

    以明军现在的实力是不可能承受起双线作战的。

    如果明军决定攻打缅甸,那就一定要保证后方不被清军袭扰。

    “这倒不要紧,缅甸这个问题是总要解决的。不然留着终究是个祸患。至于东虏朕从泰西听过一种名为棱堡的东西,或许可以有效的阻止他们的袭扰。”

    朱由榔对于棱堡的了解更多来源于书本和博物馆的介绍。

    这个在欧洲很长一段时间极为有效的主流防御工事闻名天下。

    当然文安之和李定国肯定没有听说过。

    “陛下,这棱堡有何特殊之处?”

    李定国显然对棱堡很感兴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