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南明第一狠人 >

第380章

南明第一狠人-第380章

小说: 南明第一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哥咱们真的要去西域吗?”

    “妹子你听我说,这西域不像你想的那样,一样是要河有河要地有地,要城池有城池。但跟在这里相比,咱们却得多捞到些银子。”

    “银子?还能有银子赚?”

    “当然,比起这里西域有数不尽的银子,随便走在路上都能瞅见,弯腰都能捡到。”

    “当然若是去的人多了,便是一座金山银山也得被搬空了去。”

    “所以我们要赶紧去?”

    “对啊,去的晚了就来不及了。咱们先走一步这样还能抢在他们之前捞到足够多的好处。”

    “多到能够给我买好多好吃的?”

    “对,多到能够给你买好多好吃想,再给你买上几匹布,裁出几套衣裳来。”

    “再给你打上几套收拾,把咱妹子拾掇的漂漂亮亮的。”

    “啊,哥要真是这样的话那可太好了。”

    “妹子啊,像咱们这样的人家其实就得拼一拼,搏一搏。原本不可能的事,搏一把或许机会就来了。”

    “嗯,哥我都听你的。咱们从小就相依为命,都是你在替我做决定。这一次我也听你的。”

    “好,那就这样吧。你也收拾一下我们报上名就走。”

    …

    …

 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明兵制(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处理完向西域移民的事宜后,朱由榔也没有闲着,而是第一时间将大明军制改革提上日程。

    其实他一直就对现今的大明军制不太满意,只是之前一段时间一直没有机会更改罢了。

    等到北伐完成,天下已定总算是有机会好好的考虑一番大明军制该如何改革了。

    明初立国的时候,太祖皇帝朱元璋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军队能够在绝对忠于皇帝情况下还拥有战斗力。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朱元璋还是想到了,那就是卫所制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卫所制度就是隋唐时期府兵制度的翻版。

    两者同样都是军队世袭,而且农忙时节士兵都得下地干农活,说白了和农户也没有什么区别。

    但一旦起了战事,这些士兵都能在第一时间完成动员集结,响应朝廷的号召赶赴前线。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只有做到了这点,朝廷的权威才能够树立,皇帝才能安枕无忧。

    说白了,朱元璋觉得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很完美,几乎可以满足他的所有需求。所以朱元璋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当即就决定沿用或者说化用府兵制。

    这可惜他只感受到了府兵制的形,却没有领悟到府兵制的魂。

    换句话说,他认为军队就应该是自给自足的,自己种粮食自己吃,这样他只要分给一些士兵们地,他们就会对朝廷感恩戴德。

    毕竟土地资源在封建王朝时期是最不可或缺的资源。

    转念一想,似乎确实是这个道理。

    可朱元璋忘记了一点,那就是大明时期的人口已经远远不是隋唐时期可以比拟的了。

    大明时期人口稠密,中原地区的人口更甚。

    这种情况下,朝代初期还好,越往后走人口的压力就会越大,土地兼并的情况就会更加让人头疼。

    换言之,土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即便给卫所士兵都分配了土地,也无法彻底的解决这个难题。

    到后来,兼并的土地都集中到了少数卫所的军官手中,普通卫所士兵很难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更可怕的是,他们可能连佃户都不如。

    佃户好歹还只是给地主打工,并没有签订卖身契。而这些卫所士兵不断签订了卖身契,而且签订的还不只是自己的,而是子子孙孙的。

    一代、五代、十代过去了情况并没有发生什么转变。

    这种绝望的感觉光是想一想就让人恐惧。

    人都是有感情有诉求的,不可能被压榨了还无动于衷。

    朱元璋把一切问题都考虑到了,唯独没有考虑到这点。

    仔细想想,这确实是他最大的失误。

    当然,卫所制度也有他好的一面。

    在朝代初期,它的战斗力肯定是要比募兵强的。

    但等那些老兵都死了呢,等到更新换代了呢,即便他们的子孙仍然具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再往后走就不好说了吧。

    毕竟穷的连马鞍都买不起了,还怎么可能继承家学呢。

    要知道习武可是要耗费大量的钱财的。

    大明的卫所士兵可无法做到隋唐府兵的家底。

    这么一想许多事情就明白了。

    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那些昔日光荣无比的卫所兵活的竟然连乞丐都不如。

    他们完全就是卫所军官的个人奴隶,呼来喝去没有任何的自由可言。

    于是乎出现了逃籍的情况。

    许多人宁愿逃走另谋出路也不愿意吊死在卫所原籍这棵树上。

    逃走至少还有希望,留下来就是死路一条。

    于是乎支撑大明军制的根本制度--卫所制彻底崩塌了。

    等到了嘉靖时期,甚至几十个倭寇都敢到南直隶、浙江、福建沿海耀武扬威,更夸张的是一票卫所兵竟然不敢反击。

    这让嘉靖皇帝意识到需要做出改变了。

    于是乎便有了戚继光,便有了戚家军。

    戚家军完全是戚继光征兵募兵组建的,换言之就是用募兵制代替卫所制。

    虽然卫所军队仍然保留,但明眼人都知道只是一个摆设,大明今后的作战主力都是募兵了。

    可以说时势如此,戚继光只是恰好出现在了那里罢了。

    没有戚继光还会有其他人。

    这也解释了为何九边各军镇相继都出现了类似的私兵。

    这些私兵名义上是将领的家丁亲兵,实际上就是他们豢养的心腹军队。

    毕竟动辄几千上万人,说是亲兵谁信啊。

    但朝廷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如果边将如果不征集私兵的话,很可能就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

    边关还是要守的,不然异族入侵岂不是门户大开。

    大明的京师在北边,如果异族越过长城,将会直接对朝廷和皇室造成巨大的威胁。

    这是无论哪个皇帝都无法接受的。

    所以,他们尽可能的要求边将们想办法,变相助长了私兵泛滥的情况。

    到了明末,这一情况尾大不掉,愈发棘手。

    朝廷已经控制不住有些边将了,在那些地区实际上和藩镇割据也没有什么区别,那些边将就和节度使一样成了土皇帝,随意发号施令。

    这直接导致朝廷权威的急剧下降。

    到了崇祯末期,皇帝说话已经没人听了。

    至于隆武帝甚至只是一个傀儡。

    如果朱由榔没有穿越的话,结局也已经注定。

    但他偏偏来到了这个世界,那就不能白白来一遭。

    如果他还是不改变的话,或许这几十年还很繁盛,但再过百十来年,又会迅速的衰败下去。

    这是朱由榔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

    所以必须要改变,而且是要从朱由榔的手里改变。

    只是如何改起,从何改起呢?

    朱由榔仔细想了想,募兵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募兵的权力要在朝廷手中。

    譬如戚继光可以募集军队是嘉靖皇帝的旨意。那么李继光、刘继光就不能随意募兵,因为嘉靖皇帝没有授权。

    那么朱由榔可不可以在这方面做做文章,搞一个类似的授权制度,限制将领们募兵的权力呢?

    只要把这个权力抓在手中,似乎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

    …

 第八百三十四章 开海与兵制(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当然,仅仅抓住这个权力还不够,财权朝廷一样要把握住。

    否则就会使得边军急剧的膨胀,边将也会逐渐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要控制财权,朝廷就必须得有钱。

    这也是朱由榔急着开海贸,并让郑成功打通海上丝绸之路的根本原因。

    比起收农税,海税的收入何止十几倍,甚至可能是几十倍。

    这是因为海贸实在是太暴利了。一旦控制了海贸,朝廷就将赚的盆满钵满,有了钱自然就有了掌控力。

    当然一整套健全的海贸制度也是很重要的。

    不然即便现在能够赚到一些甜头,等到朱由榔去世,人亡政息,一切都是白搭。

    朱由榔觉得海贸的关键是港口,所以在哪些地方开埠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明历史上也曾经开过海贸,但都是个别地方实验性质的。

    朱由榔觉得既然要开海,不如索性开的彻底一些。

    绝不能扭扭捏捏的,很是没意思。

    当然,开海贸也不能一下子全放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批海港可以选择十个左右。

    朱由榔初步考虑将福建的福州、泉州,广东的广州、海丰,南直隶海州、浙江宁波、杭州、台州、山东的登州、莱州作为首批开海城池。

    这些都有各自的优势,放在第一批开海也没有什么毛病。

    朱由榔相信只要朝廷的旨意一下,应该是不会有什么人反对的。

    等到第一批城池开海后两三年,第二批开海的城池也可以推出了。

    只要这一系列操作不出什么大的问题,朝廷还是能够稳住几百年的。

    当然除了开海之外,朱由榔觉得在晋升机制上还得多想想办法。

    之前的大明军队缺少晋升机制,普通士兵的上升通道基本被堵死。

    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多少人愿意死磕拼命了。

    整日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好不容易立下了功劳却拿不到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换做是谁也忍不了啊。

    与其平白无故的被夺走功劳气的炸肺,还不如摸鱼混日子。反正饿也饿不死。

    这应该就是大部分明军士兵的心态。

    朱由榔如今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普通士兵重新对大明对朝廷有信心。

    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朝廷没有理由让他们心寒。

    当然这种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即便朱由榔贵为大明天子,也不可能任何事都顺着自己的心思来。

    但如果他不去做,底下的人更不会去做。

    朱由榔好歹现在还有不小的威望,若不趁着这个机会强行推广一波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件事朱由榔也已经和张煌言碰过头了。

    张煌言是兵部尚书出身,又曾经领过兵,在军制改革方面可谓是很有发言权的。

    朱由榔对张煌言很有信心。

    当然,除此之外,其他臣子的意见也是要听的。

    偏听则暗,兼信则明。

    朱由榔可不想背上昏君的名号。

    在朱由榔看来,兵制改革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而需要时间的积累。

    所以这方面朱由榔有十足的耐心。

    先有铺垫,再有循序渐进的推进,朱由榔就不信大明的军制改不好。

    当然,改革是肯定要得罪人的,而且是得罪既得利益群体。

    这其中肯定有朝臣,有地主,有豪商。

    所以有阻力是正常的,朱由榔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如果一定要有人背骂名的话,那就由他来背好了。

    朱由榔并不是一个矫情的人,但身为天子有些事情确实是他的责任。

    “传旨,命张阁老入宫觐见。”

    …

    …

    百姓们陆陆续续向西域迁移,官道上甚至出现了成群结队的情况。

    “孩儿他爹,咱们还得走多久啊?”

    “这谁知道呢,别管那么多了继续赶路好了。反正路上有这么多人陪着我们,也没啥可担心的。”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我觉得脚乏的很。总想歇一歇。”

    “忍一忍吧,等大伙都歇的时候咱们再歇。”

    百姓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尽可能的每天多走一些路。这样就能更早一些抵达西域。

    一日不到西域,朝廷给出的那些政策也就是镜中水月,都是在画饼。

    只有真真切切的看到那些土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们才会心安。

    “等到了西域啊,咱们就盖一个大宅子,到时候三大间屋子,每间都能睡人。这样等孩子们长大了也够住。”

    “那真是太好了。咱不求孩子们大富大贵,只求他们能够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

    “对啊,到了西域那里十年没有赋税,只要咱们踏实肯干肯吃苦,一定可以积攒下来一些家底的。”

    像这样的家庭不止一个,几乎所有人都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动前往西域。

    对他们来说西域并不是一个具象的东西,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但正是如此,使得他们能够心里有个盼头,可以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仍然不停下脚步。

    朝廷给了他们希望,但具体的还得他们自己去争取。

    西域,到了西域便是美好新生活的开始,到了西域他们就能看到希望。

    …

    …

    敦煌。

    贺珍这几日可谓是忙的焦头烂额。

    作为李定国和李来亨留守在敦煌的大将,贺珍仗没打几场,整日里无聊至极。

    他想着能够多来一些事情做,却没想到事情一股脑的来了。

    “一下子来这么多百姓,这可是要我头疼死了。”

    贺珍实在想不明白,朝廷一道指令会让这么多百姓一股脑的涌来。

    难不成都是冲着这免除十年赋税来的?

    若是这样,倒也是可以理解了。

    贺珍本人就是苦哈哈出身,知道苛捐杂税对于底层百姓的压力有多大。

    有时候真的就是差那一口气。

    遇到丰年还好,遇到灾年可能连赋税都交不上,只能找个歪脖子树上吊了。

    但是免除赋税就不一样了。

    没有了这方面的压力,百姓们可以积攒下来一些家底,即便遇到灾年勉强也能熬过去。

    对百姓们来说求得就是一口饭吃。只要有饭吃,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第八百三十五章 屯田休养(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贺珍打仗有一手,但若论处理民政着实不怎么擅长。

    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的百姓,光是安排这些百姓的住处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