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南明第一狠人 >

第41章

南明第一狠人-第41章

小说: 南明第一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舟山。

    张煌言最近的心情很不错。

    从朗廷佐处截获的钱粮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明军一时士气大振。

    不得不说,郑成功此举绝了!

    张煌言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合适的解决办法。

    郑成功一个“抢”字,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稳下阵脚后张煌言便开始考虑下一步的打算。

    他想要以舟山为根基,发展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

    只有四明山一处抗清势力和舟山相呼应是不够的,必须开辟一些新的点来。

    “沧水兄,你这整日盯着舆图看,看出个究竟没有?”

    不知何时郑成功出现在了张煌言的身后笑着说道。

    “啊,大木来了。”

    张煌言扭过身来笑道:“你也来看看,哪里还能谋划发展。”

    郑成功走近在舆图上点了点道。

    “未必一定要在陆上,海上也可以嘛。”

    郑成功顿了顿道:“双屿便是个不错的选择。”

    双屿扬名还要追溯到嘉靖年间。

    当时以汪直为首的海寇盘踞在此,把它当作一个走私贸易中转站。

    后来双屿被朝廷捣毁,一度废弃。

    虽然后来又有些小海寇想要恢复双屿当年的繁荣,但都没有实现。

    郑成功想要发展双屿自然是看中了其特殊的位置。

    严格来说双屿算是舟山的一部分,只是位于南部海域,和本岛有一定距离。其距离宁波很近,地理位置优越。

    如今双屿既不在清军手中也不在明军手中,是一座废岛。

    经营发展双屿很有价值,可以更直接有效的对东南沿海尤其是宁波一代施加影响。

    “双屿”

    张煌言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双屿的大名。但也正是因为双屿太有名气了,他反倒是有些担心。

    双屿地理位置便利,但无险可守。

    若是清军派遣主力攻打,舟山本岛的明军是救还是不救?

    救得话双方肯定会爆发激烈的海战,不救的话又会寒了将士的心。

    所以这个问题需要从一开始就考虑好。

    如果没有能力守住双屿,是不是干脆就不要去碰?

    “沧水兄在担心什么?”

    郑成功见张煌言陷入沉思遂开口问道。

    “收双屿易,守双屿难啊。”

    张煌言长叹一声道:“我担心分兵驻守反而会影响我们的布防。”

    如今郑成功、张煌言手中的兵力说少不少,说多也不多。

    用来守舟山本岛还勉强够用,再去分兵压力就会增大不少。

    郑成功闻言笑声道:“那也总不能抱着这一亩三分地守一辈子啊。”

    在郑成功看来保持一定的进取心是很重要的。

    不然偏安一隅过着安生日子。时间久了将士们就不想打仗奋斗了。

    只有一直战斗保持侵略性才能维持一支强军。

    在这方面张煌言可能理解的确实不够深。

    “那便试一试吧。”

    对于重建双屿张煌言是有信心的,至于驻兵布防有郑成功在他便可以不用操心了。

    至于迁移人口发展贸易等一干事宜慢慢来吧,一口吃不成个胖子!

    ps:第一更送到,求推荐票啊!老坤最近好累好疲惫啊,真的是靠着一口气在咬牙坚持!大伙儿给点动力支持吧!

 第九十章 一丘之貉(第二更求推荐票支持)

    却说施琅星夜兼程赶往南京,抵达之后未作耽搁便去拜会了两江总督朗廷佐。

    作为东南各省权力最大的官,朗廷佐可谓是施琅的顶头上司。

    施琅要想施展拳脚自然要和朗廷佐搞好关系。

    不然光是给你小鞋穿,便能把你恶心的不要不要的。

    为人处世的这一套施琅已经掌握的登峰造极,一张口就能把人哄得很舒服。

    朗廷佐听闻施琅来了直是大喜,设下酒宴款待施琅。

    “施将军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本官特设此宴为你接风洗尘!”

    朗廷佐举起酒杯眯眼笑道。

    他的态度可谓很客气了。

    照理说朗廷佐官位远在施琅之上,他不必对施琅如此客气。

    但施琅的情况有些特殊。

    满清步骑名满天下战力不俗,可水师却是很拖后腿。

    或者说,水师形同虚设。

    并不是说满清没有足够强力的水师战船,而是缺乏优秀的指挥官。

    说到底是清廷不够重视。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相较之下施琅可以算是清军中资历最丰富的水师将领了。

    再说施琅是清廷派来帮助朗廷佐打郑成功的,现在朗廷佐有求于他,态度自然很好。

    “郎总督太客气了。”

    施琅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慨然道:“朝廷听闻郑贼肆虐东南,忧心忡忡。得蒙皇上信任,委任末将前来郎总督麾下效力。末将愿尽微末之力,替朝廷一举剪除郑贼。”

    施琅初来乍到还没有摸清楚朗廷佐的脾气秉性,但表一表忠心总是没有问题的。

    谁不爱听好话?谁不爱听奉承?

    别说是总督了,皇上也是如此啊。

    这是人之本性!

    反正又不需要他立刻提刀去砍人,吹牛谁不会?

    “哈哈有施将军在,本督便放心了。小小郑贼,可笑可笑。其区区不到十万人,就想蚍蜉撼大树,却不知朝廷只是一时没有腾出手来,真要想对付他,就如同碾死一只蚂蚁那样简单。”

    “总督大人说的不错。长江之战已经耗尽了郑贼元气,他们现在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舟山非养兵之地,继续耗下去都能把他们耗死。”

    施琅顺着朗廷佐的话头说,却不料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单靠舟山自己种田产粮自然不行,但是朗廷佐刚刚“送了一份大礼”给郑成功,如今明军水师的粮食多到吃不完!

    恐怕一年之内郑成功都不需要为粮食问题发愁了。

    偏偏这话他又不能跟施琅说,只得忍了下来咳嗽一声道:“这倒也未必啊。郑贼原本就是海贼,他可以靠抢啊。经过舟山的海船不少,他应该能抢到不少。”

    施琅直是有些狐疑。

    经过舟山海域的商船大多是去日本贸易的,这些商船虽然有但数量并不是太多。即便郑成功全抢了去也不够吃啊。

    不像下南洋的商船数量庞大,可以养的起十万大军和一支庞大的水师。

    但朗廷佐既然这么说了,施琅自然不能打他的脸,附和道:“然也!所以现在关键是严禁商船下海,尽可能的封锁郑贼的空间。让他无船可抢!”

    禁海这个策略从明太祖开始便一直执行。一直到嘉靖朝达到顶峰,民间直是寸板不能下海。

    到了隆庆朝才重新开海。

    现在重新禁海自然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个本督还需要向皇上请示一番。”

    虽然朗廷佐是两江总督,手中权柄极大,但这种涉及到国策的东西还是得朝廷拍板的。

    不然朗廷佐下令禁海,将来消息传到御史耳中参他一本,这擅专的罪名他可承担不起。

    “总督大人深谋远虑,末将佩服!”

    朗廷佐十分受用的捋了捋胡须,笑道:“依施将军看,如今东南的水师可能直捣舟山?”

    施琅来见朗廷佐前已经提前问过清军水师的情况。

    在他看来无论是火炮数量,还是战船数量都无法与郑成功麾下水师相比。

    靠着这种半拉子水师,是不可能威胁到郑成功的。

    朝廷还是对水师不够重视啊,觉得靠着八旗军就能扫平天下。

    八旗固然厉害,但不能在海上作战吧?

    要想彻底灭明,水师战力至关重要。

    大话归大话,真到了关键环节施琅还是要说真话的。

    不然万一将来朗廷佐发现他说的是夸大其词怪罪下来,这罪名施琅可担不起。

    他咳嗽一声道:“实不相瞒,如今朝廷水师和郑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稍顿了顿,施琅补充道:“主要都是适合内江内河作战的船只,在海面上未必能够发挥出威力。”

    其实他说的已经很委婉了,按照施琅的标准这种船只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朝廷水师之中。

    就连充数都不行!

    怪不得郑成功发动长江之战一路势如破竹无人可挡。就清军水师这个战力,能阻挡郑成功才怪。

    要不是郎总督施展一计拖延,现在恐怕南京已经陷落了。

    “造船需要很多钱啊!”

    朗廷佐有些发愁道。

    当家有当家的难处。身为两江总督,这造船的钱自然要朗廷佐想办法,可各府县存银应该没有那么多,现征集有些来不及啊。

    “这个末将有办法。”

    施琅侃侃而谈道:“总督大人可以向东南沿海当地缙绅豪族允诺,剪除郑贼后朝廷会重新开海。届时只有获得通行许可的人能够进行海贸。这通行许可自然是要花钱来买的。现在买价格要便宜些”

    施琅这一套其实是从郑芝龙、郑成功父子那里学来的。

    郑家水师就是靠发放通行许可赚取大量银钱。说不好听的,这就是买路钱。

    你不交就别想在这地界进行海贸。

    郑家掌握弹丸之地尚且如此。

    两江总督管着东南数省,得罪谁也不能得罪他。

    “妙哉,妙哉!”

    朗廷佐拍手称奇道:“这真是一出妙计,本督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本督这便命人写下手令,发往沿海各州府县。”

    ps:第二更送到,求推荐票啊。老坤能拿到三江与否就仰赖诸位了。

    鞠躬,鞠躬,鞠躬

 第九十一章 锦衣卫与廷杖(第一更求推荐票)

    成都,近日传来一个好消息。

    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佛朗西斯科终于用水力锻造机床仿造出了一根符合燧发枪要求的铳管。

    虽然各方面比之原装货都有些缩水,但基本要求还是能够满足的。

    万事开头难,第一步迈出去了许多事情就好办多了。

    朱由榔立即下旨,命工部尽力配合佛朗西斯科等工匠,做到有求必应。

    另外根据锦衣卫得来的情报,鳌拜已经抵达了贵州,据说和吴三桂之间闹得很不愉快。

    这对大明来说自然是个好事情。

    吴三桂麾下兵力数万,战斗力很是可观。

    吴三桂哪怕是保持中立,朱由榔便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鳌拜和洪承畴。

    怕就怕这是鳌拜和吴三桂联合起来演的一出戏,到头来再搞出一个将相和。

    对于锦衣卫现在的职能朱由榔是不怎么满意的。

    他准备专门成立一个情报司负责实时关注清军的动向。

    至于情报司的长官不需要对锦衣卫指挥使负责而是直接对天子汇报。

    至于人选嘛可以从虎贲军里挑。

    相较于那些经历丰富的老油条,朱由榔更愿意启用新人。

    一张白纸更利于涂抹,若是已经定型便没有什么可塑性了。

    朱由榔还是希望能够创造出与这个时代不同的一些东西。不管是科技上的制度上的还是其他的。

    文安之对此自然是装作不知情。

    文官阶层天然敌对锦衣卫,文安之也不例外。

    在他们眼中,锦衣卫都是无恶不作之徒。

    如今天子要丰富增加锦衣卫的职能,文官阶层自然不会爽。

    但朱由榔不会在乎这些。文官爽不爽他不在意,只要他爽了就行。

    文安之也很识趣,并没有跳出来反对。

    作为内阁首辅,文官阶层的领袖,文安之只要不公然反对便是对朱由榔最大的支持了。

    相较之下一些官员就有些不识趣了。

    他们竟然联名上书请求天子裁撤锦衣卫。

    最好能够彻底取缔,最不济也要恢复到崇祯年间的状态,即只保留锦衣卫的仪仗作用。

    对此朱由榔自然是嗤之以鼻的。

    自打他来到大明在百官面前一直维持的都是一个仁君圣君的形象,有些官员便觉得他人善可欺开始蹬鼻子上脸了。

    仿佛不借着弹劾皇帝出一番风头便对不起自己似的。

    朱由榔自然不打算任由他们胡来。

    若是之前的永历帝,恐怕最多是把这些奏疏留中不发。

    但现在,朱由榔准备给这些只会博取名声的言官一些教训!

    老朱家一直有一个大杀器,那就是廷杖。

    一般来说这是一个保留项目,轻易不拿出来示人。

    但是有些官员做的实在太过分了,不给他们些教训他们真的以为朱由榔人善可欺。

    却说朱由榔下了手诏,锦衣卫办好驾帖后按照名单去逮拿官员。

    名单上的官员一共二十七人,都是建议天子裁撤锦衣卫的,甚至联名上书以求裹挟圣意。

    锦衣卫作为天子爪牙,自然一切尊奉天子。

    他们对这些官员出示驾帖后就毫不客气的把人带走。

    最后这二十七人被集中带到宫门前准备接受廷杖。

    虽说二十七人的规模和正德、嘉靖朝动辄杖责一百多人比起来有些不起眼,但在永历朝也是头一遭了。

    这些官员们自知逃不过这一顿打,自然要表演一番。

    翰林编修韩志高呼道:“天子糊涂啊!锦衣卫乃虎狼之师,凶猛无比。如此滥用必遭反噬!”

    他这一嗓子提醒了不少同僚。

    对啊,反正左右逃不过这一顿打,既然如此那自然要趁机博取一些同情,赚到一些好名声。

    “呜呼哀哉,可怜我等忠心耿耿,一心忠言直谏,但天子不予理睬反而亲近佞臣!”

    发声的是兵科给事中赵镧。

    他是个十足的戏精,十分善于来戏表演。

    韩志开了个头,他自然不甘示弱扯着嗓子怒吼道。

    “天子宠幸佞臣,亲小人远贤臣,此乃亡国之兆矣!”

    “陛下一日不裁撤锦衣卫,吾等一日不罢休!”

    “浑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身和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些人更是给自己加戏,类比历史上的忠贞不二的名臣。

    锦衣卫同知刘卅见状直是冷笑不已。

    这些狗官个个以为自己是国之栋梁,殊不知他们都只是沽名钓誉之辈。

    “来人呐,把他们的嘴堵上!皇门重地,容不得他们在这里聒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