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南明第一狠人 >

第43章

南明第一狠人-第43章

小说: 南明第一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成功斩钉截铁的说道:“唯有如此东虏才会有所忌惮。若是我们整日漂浮海上,那就是无根浮萍,东虏根本不会在意!”

    张煌言赞同道:“是啊,只有我们能在这里立足,才能牵制东虏,才能给陛下给晋王赢得更多时间。”

    一切都是为了朝廷的中兴大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便是受再多的委屈,受再多的苦也无所谓!

    ps:第一更送到,越写越有感觉了。升斗小民才最值得写,这才是明军的根基!求推荐票啊!

 第九十四章 故人自远方来(第二更求推荐票)

    贵州。

    吴三桂的愤然出走惹得鳌拜勃然大怒。

    为此他特地找来洪承畴,要联名上书弹劾吴三桂。

    在鳌拜看来吴三桂此举十分恶劣,虽无叛变之实,但有叛变之意,治他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对此洪承畴自然乐意见到。

    他早就想要弹劾吴三桂,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罪名。

    如今吴三桂终于忍不住自己犯了大错。

    洪承畴若不趁机踩上一脚岂不是太对不起自己了。

    何况现在还有鳌拜牵头此事,洪承畴只需要署名躲在背后即可。

    这也正符合他老阴比的身份。

    在洪承畴看来吴三桂固然兵强马壮可以一用,但也只是如此。

    与清廷大军相比,吴三桂的那所谓几万精锐根本就不够看!

    站在清廷的对立面,吴三桂就是在找死!

    洪承畴是不担心吴三桂降明的。

    本是明臣,先降李自成再降多尔衮。

    吴三桂可谓是名正言顺的三姓家奴。

    在这点上,洪承畴自愧不如。

    这样一个三姓家奴,永历帝还敢要?

    所以现在吴三桂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拉出去单干?真以为这么容易?

    别的不说,就说大军日常所消耗的粮食就不是吴三桂解决的了的。

    除非他去抢。

    但若他真的明抢,和山贼马匪有什么分别?

    那样的话他麾下的将士愿不愿意跟着他继续干都是一个问题。

    洪承畴的目的不是逼反吴三桂,因为他断定吴三桂根本就不会反!

    至于鳌拜嘛确实有些难缠。

    洪承畴觉得仿佛他做了一件驱虎吞狼的事。

    但再怎么说鳌拜愿意出力,上三旗的战力比之吴三桂的部众也是有过之无不及。

    总的来说,吴三桂能做的事情鳌拜都能做。吴三桂做不了的事情鳌拜也能做。

    无外乎鳌拜麾下军队更为骄横一些。

    毕竟是上三旗的旗兵老爷,骄横一些就骄横一些吧。

    不就是强抢民女嘛,当地女人那么多抢去一些也无伤大雅。

    只要八旗老爷们开心了愿意出力了,那一切就是值得的。

    洪承畴的目标就是早日灭明永绝后患。

    唯有如此通过几十上百年的时间百姓们才会打心眼里承认大清的统治。

    当所有人都成了奴才就不会太过关注洪承畴这个大奴才。

    洪承畴唯有通过把所有人拉低到和他一个层次,才能不在史书上留下骂名。

    百年之后,人们提起他洪承畴的大名或许还会称赞一番。届时他在史书上的形象或许还是开国功臣。

    若是这样他就能彻底洗白,岂不美哉?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

    朱由榔这些时日真真切切体会到一国之君的不易。

    处处需要考虑,处处需要平衡。

    你需要顾及的不仅仅是满朝文武的看法、情绪,还有天下人的看法情绪。

    你的一举一动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国运。

    让朱由榔有些欣慰的是,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刺激下,大明形势越来越好。

    便说那刚刚颁布不久的新盐政,就吸引了不少商人来到成都。

    其中就有重庆商人王贺年。

    此人是文安之安插在重庆城中的暗桩,在明军进攻重庆的时候突然发难打开城门助明军拿下重庆。

    当时朱由榔便接见了王贺年,并对他大加赞赏,甚至封其为锦衣卫暗卫。

    对于这种义士,朱由榔是有心重用的。

    可考虑到王贺年明面身份是商人,便没有主动去提。

    没想到王贺年现在想明白了,主动来到重庆投效。

    朱由榔当即宣召王贺年入宫。

    却说王贺年得知天子召见,焚香沐浴更换了一身新衣后跟随内侍入宫。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见当今圣上,但王贺年还是感到有些紧张。

    当内侍高声唱诵命他觐见时,王贺年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躬身步入殿内。

    “臣王贺年拜见陛下,陛下圣安。”

    王贺年一进殿内便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

    朱由榔抬了抬手和声道:“平身吧。”

    “谢陛下。”

    “重庆一别,朕也是许久没见过你了。这些日子可还好?”

    朱由榔声音十分柔和,让人听了如沐春风。

    王贺年听了十分激动。

    想不到日理万机的天子还挂念着他这个小人物。

    天子唠家常一样的和他在大殿里对话,一点也没有架子,这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谢陛下挂念,臣一切安好。”

    王贺年感慨道:“只是臣觉得应该帮朝廷多做些事情,故而前来成都。”

    “哦?你想为朝廷做什么事?”

    朱由榔饶有兴致的问道。

    “朝廷需要臣做什么,臣便做什么。”

    王贺年给出一个很官方的答案。

    这当然不是朱由榔想要的。

    他清了清嗓子道:“在朕面前不需要拘谨,照实说就好。”

    呃

    王贺年强自使自己镇静下来,过了片刻恭敬道:“草民想要助陛下推行新盐政。”

    原来是这样

    朱由榔仔细想想确实有些道理。

    涉及到盐就是暴利,王贺年怎么可能不心动。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像王贺年这种人就是君子,朱由榔愿意用他做事。

    “你来说说看。”

    朱由榔轻声道。

    “陛下,在臣看来,朝廷新盐政的核心是以盐带商,以商带民。只有成都商业繁荣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定居。”

    王贺年早有腹稿,见天子发问当即答道。

    见他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朱由榔微微颔首道:“不错,朕就是这个意思。如今蜀中人丁不旺,迁移人口势在必行。但现在四川的情况你也知道。成都的情况更糟。朕也是没有办法,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刺激百姓们来。”

    朱由榔侃侃而谈道:“有了商人一切就都流动起来了。有了基础,有了生活必须的东西百姓们自然就愿意来了。”

    “陛下深谋远虑,臣佩服不已!”

    王贺年拍马屁道。

    “好话就不必说了。朕且问你,若要你经营皇商你会怎么做?”

    ps:第二更送到,老坤求推荐票支持哇。困得不要不要的!希望大家支持一下

 第九十五章 文安之面圣(第一更求推荐票支持啊)

    没有高谈阔论,没有夸夸其谈。

    王贺年讲了许多很实在的东西。

    朱由榔不是学经济出身,但听了后也觉得王贺年说的很有道理。

    在皇商这块他确实需要一个代言人,王贺年是个不错的选择。

    “陛下,臣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大殿之内许久的沉默令王贺年憋不住了,他鼓起勇气主动问道。

    “你说吧。”

    “陛下,臣自从加入锦衣卫之后还没有接到任务。虽然是暗卫,是不是也应该有所作为”

    从加入锦衣卫的那刻起,王贺年便觉得自己的人生发生了重要改变。

    可这么多天过去了,他并没有接到所谓的任务。

    “这个你不用操心,朕已经吩咐下去了,到了时间会有人主动联系你的。”

    朱由榔淡淡说道。

    呃

    王贺年没有问出个所以然来,心中直是感慨不已,陛下真是深不可测啊。

    “没有其他的事情就先退下吧,朕和文阁老还有些话要讲。”

    听天子如是说,王贺年立刻识趣的退出殿去。

    天子和内阁首辅的对话可不是他这个小人物能够旁听的。

    却说王贺年走后,文安之应召入宫。

    此次他是带着皇明日报的样报来的。

    作为皇明日报的总编纂官,文安之对报纸的所有内容负责。

    他既要保证报纸的内容能够体现朝廷收复失地光复天下的决心,也要摆出事实来。

    譬如前不久的昆明之战,重庆之战就值得大书特书。至于东虏的暴虐统治,倒行逆施,可以作为反面例子进行对比。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两相对比下谁正谁邪就一目了然了。

    “给文阁老赐座。”

    朱由榔见到文安之手中拿着的报纸,就知道皇明日报的初稿已经做出来了。

    “谢陛下恩典。”

    文安之拱了拱手,端坐在了大殿中央的锦墩之上。

    韩淼看着文安之露出了羡慕不已的神情。在大明能得天子亲自称呼阁老的恐怕也只有文安之一人了。

    “文阁老手中拿的可是皇明日报。”

    “陛下英明,此为老臣刚刚编纂出来的样报,还请陛下过目。”

    皇明日报是朝廷的官报,是朝廷的喉舌,自然要代表朝廷的利益。

    作为皇明的掌舵人,朱由榔自然要保证报纸的内容符合朝廷的利益。

    韩淼从文安之手中接过报纸,恭敬的交到天子手中。

    朱由榔展开来看,一目扫去排版十分精美整洁。

    不愧是文安之编纂出来的东西,美观度是不需要质疑的。

    再细看内容。

    报纸的头版头条就是朝廷奇袭重庆,收复西南重镇。

    文章洋洋洒洒写了数百字,可谓是鞭辟入里。

    最关键的是文章还从侧面写出了重庆百姓如何欢迎王师的,这彰显了皇明深得人心。

    也许大明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但在和东虏作对比的时候,百姓们还是会毫不犹豫的站在大明这一边。

    “这篇文章写得极好,深得朕意。”

    朱由榔夸赞道:“看文风,应该是文阁老的手笔吧?”

    文安之那可是崇祯年间做过祭酒的。

    祭酒是什么?那是大明官立大学的校长啊。

    能够做到这个位置上的人,文笔自然是没得说。

    朱由榔甚至觉得文安之来写这篇文章有些杀鸡用牛刀了。

    不过万事开头难,文安之应该也是想要皇明日报有个好的开始,这才亲自执笔。

    等一切步入正轨,趋于稳定之后,估计文安之就要退居二线,让年轻人接棒了吧?

    毕竟总编纂只需要负责大局,具体的版块可以给后生们去做。

    若是事事亲力亲为,以文安之这个年纪真得累坏了不可。

    “陛下谬赞了,老臣不过是信手偶得之。”

    文安之还是很谦虚的,和声解释道。

    朱由榔接着去看,有一些版块讲了朝廷一些政策。

    譬如迁都成都,鼓励百姓到四川定居。对来四川定居的百姓给予免除赋税一年,以及按照人数分发田地。

    至于盐政等等也有提及。

    朱由榔微微颔首。

    对于报纸的内容他很满意。

    有了政策宣传,朝廷的意思便能让更多的人知晓。

    越来越多的人向四川迁移,朱由榔的目的便达到了。

    至于皇明日报的内容有些过于严肃,朱由榔倒认为问题不大。

    既然是朝廷官报,就要有个官报的样子。

    过于关注那些花边事件,反而会降低报纸的权威性和形象。

    “文阁老,这报纸很好,就照这版本刊印吧。”

    “老臣遵旨。”

    文安之拱手领旨道。

    稍顿了片刻,文安之接道:“老臣此来还有一事。”

    “请讲。”

    朱由榔对文安之很是客气。

    “老臣想去做太子殿下的老师。”

    额,这个

    这个朱由榔还真是没有想到。

    照理说皇明太子应该接受最好的教育。

    不过太子朱慈煊却是个例外。

    由于出生在乱世,朱慈煊一直跟着朱由榔跑路,根本没有时间认真系统的进行学习。

    也就是李定国拥护朱由榔进驻云南之后,才勉强得到两年喘息之机。

    朱由榔拥有部分记忆,文安之这么一提就全都记起来了。

    这么看来,朱由榔这个父亲确实有些不太称职。

    往大了说,这是没有尽到天子的职责。

    太子是皇储,是未来大明唯一的合法皇位继承人。

    虽说如今朱由榔正值春秋鼎盛,但总有老去的那一天。

    到了那时接班人的素质如何变显得尤为重要。

    以太子现如今的素质,显然不太合适。

    “这个确实是朕欠考虑了。”

    虽说朱由榔有强行背锅的成分,但既然代入了角色便要适应全套。

    朱慈煊这个便宜儿子还是要好好培养一番的。

    只是朱由榔有些担心文安之的身体。

    毕竟文安之已经七十余岁了,除了担任内阁首辅外,还要兼任皇明日报的总编纂官,若是再加上个太子老师的工作,会不会太累了一些?

    ps:第一更送到,求推荐票啊!下周极为关键,求大伙儿推老坤一把拿到三江啊!第二更要下午或者晚上才能写出来。

 第九十六章 皇太子拜师(第二更求推荐票啊)

    似乎看出朱由榔在想什么,文安之和声道:“陛下,老臣也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多做一些事情。老臣年迈不能披甲上阵执剑杀敌,但教书育人这种事情还是能做的。太子殿下是大明的未来,老臣愿意倾囊相授,还望陛下准许。”

    文安之这番话说的极为真诚,朱由榔听了直是十分感动。

    这种忠直赤诚的臣子,大明还是太缺了啊。

    “文阁老,朕准了。”

    朱由榔微微颔首,转向韩淼吩咐道:“去把太子叫来。”

    “遵旨!”

    韩淼躬身领命退出殿去。

    过了约莫半炷香的工夫,皇太子朱慈煊便被带到殿外。

    经过至奉节抚军一事的历练,他的眼界与胆识已经有了不少的提升,再不是那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