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1625冰封帝国 >

第218章

1625冰封帝国-第218章

小说: 1625冰封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然”,尼堪毫不犹豫打断了他,“南直隶一带地少人多,还有大量的工匠,不如委托沈默、汪然明就在淞沪一带招揽,条件大大优厚,告诉他们,每户不但有五十亩上好的田地,还有一套官府协助建造的院落,田赋还大大低于明国”

    孙秀林心里一凛,他知道这事不简单,皇上这么做肯定另有原因,不然不从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北边移民,巴巴地跑到南方去作甚?

    他试探地问道:“可要在长江出海口附近的地方建设据点吗?”

    尼堪摆摆手:“无须,汪然明他们自有办法,他们往来济州岛贸易的的船只每次多一些就罢了,告诉他们,为了鼓励他们,凡是每迁移一户,等该户正式落户大夏后,其上缴的税赋每年可酌情提供一些给他们,以十年为限”

    “若是移民占据的仓位超过三成,再酌情减免关税”

 第二章 东晓元年的三院会议(中)

    哈尔哈图继续说道:“截止六月底,户部名下共有田地九百多万亩,去年上缴粮税近五百万石,分别储存在各城大仓里,近几年新增的长春、上都、青城三大仓共有存粮一百万石,可满足十万大军一年之需”

    众人一听这个消息,不禁都兴奋起来。

    长春、上都的存粮不用说是为了对清国作战设置的,而青城,其南边不远处便是大明的山西,难道?

    “户部名下收缴税收换算城银两总计近三百万两,不过帝国每年支出都在两百万两左右,每年结余百万两,其中济州岛一家就贡献了近百万两,境内商税约莫百万两,赤塔、乌兰乌德、阿尔丹三地金银矿合计百万两”

    “累计发行银币一千万枚,由于帝国银币含银量高,在市场上很是抢手,如今在济州岛的贸易中成为流通量最大的币种,国内基本上形成了以大夏银币作为主要钱币的境况”

    “不过”,哈尔哈图顿了一下,“牧民们还是习惯于用牛羊肉、皮毛交换食盐、茶叶、布匹、铁器的法子”

    孙秀林说道:“陛下,这其中有各商户上门采购牛羊皮毛的原因,也有牧民们不习惯使用银钱的原因”

    尼堪一听却面色凝重起来,他半晌没有做声,直到孙秀林咳嗽了一声他才回过神来,“咳咳,你是政务院总理,可有什么想法?”

    孙秀林看了一眼理藩院的乌力吉,只见他正微闭着双目在养神,便一咬牙说道:“陛下,微臣建议,对于普通食盐、茶叶、布匹、铁器四类物品施行官府专卖”

    一席话让举座皆惊,众人都窃窃私语起来,不过在尼堪看来,这些人能明白其中的关窍没有几个,何况还有几个林中出身的尚书。

    真实情况是,牧户用大量的牛羊皮毛与汉商交换上述物资,得到的物资都达不到“普通”的类别,汉商获取了大量的利益不说,与之前相比,牧民们的生活终究还是好了一些。

    如此一来,他们虽然还是有些怨言,不过还是念着商人们的好,长此以往不是什么好事情。

    “同意!”,尼堪斩钉截铁地说道,“商部出台具体细则,分出种类,对上述四种物品中的中档部分施行专卖,不许商户经营,由商部在牧户集中的地方设置货栈,以公允的价格与牧户交换皮毛等物”

    其实,尼堪的真实想法是,将这些物质的定价权牢牢地抓在官府手里,说是公允的价格实际上还是有很高的利润,类似于后世的剪刀差,不过价格统一、用于交换的物资质量稳定,他们还是会感谢官府,感谢他这个博格达车臣汗的。

    “马上施行,不过今后还是要他们慢慢习惯使用钱币,比如,在货栈附近就地设立收购皮毛的市场,用钱币收购,然后他们再用钱币来购买专卖的物资,必须出台详细的清单,列明何种物资属于专卖,何种可自由买卖”

    等境内的市场趋于稳定,大多数牧民习惯于用钱币来买卖时,就是取消专卖的时候,尼堪估计,那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

    十年,大夏帝国已经稳定了,广大牧民肯定会念官府的好。

    这之外,商人们还是可以做很多其它的生意的,比如酒水、取暖设备、成衣,等等,他们的路子也没有完全封死。

    “陛下”,孙道成出列了,“工部这里,并无大事可说,定远城城内的设施还在建造,定方、陈汤城的基础也开始了,另外按照去年的计划,黑城、伯力的船坊只完成了共四艘信天翁级大船的建造,如今正在日本外海试航,您看”

    尼堪说道:“加上前年的四艘,那便是八艘了,前年的四艘已经在往来瀛洲航线上跑,这四艘完成试航后就专门用于接收移民,往返济州岛与海参崴,一艘大船可以挤五百人,四艘便是两千,以它们的速度,若是风向合适,两个月便能往返一次,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可以航行,这便是三趟,嘿嘿,六千人,不错了”

    雅丹说道:“说起这信天翁号,汪然明等前些日子还说想向工部订购,陛下您看”

    “自然可以”,尼堪毫不犹豫地说道,“他们的福船、沙船想要跨越大海行驶实在风险太大,让他们这样的船只办理移民,那不是移民,简直是杀人,若是去瀛洲,能有一半的船只能抵达彼岸就不错了,不过要告诉他们,价格可不便宜”

    雅丹笑道:“微臣已经同他们说过了,至少这个数”,他举起了一只手,意思是五千两,尼堪却摇摇头,“只管再加一倍,彼等明面上是一个人,汪然明背后站着整个徽商,杨文利身后站着整个扬州豪商,想要经营如此大的项目,彼等肯定是成群结队的,告诉他们,想要办好移民以及那瀛洲公司的事宜,每家至少需要十艘信天翁级大船”

    “另外,也不妨告诉彼等,每艘信天翁级大船可以给他们配备适量的火炮,由帝国给他们培训火炮使用的方法,火炮、火枪、兵器价格另算”

    孙道成一听不禁有些傻眼了,一艘信天翁号的成本最多也就是两千两,原本他以为一艘五千两就顶天了,没想到皇上更狠,这一下就是五倍!

    尼堪见状便笑道:“别人不说,汪然明、杨文利这两人,你让他们在一个月内拿出一百万两,轻轻松松,十艘大船才十万两,不需要凑份子,就他俩自己就行了,不过这么大的生意,他们还是会凑起来操作的”

    “放心吧,你马上让船坊安排二十艘大船的建造计划,完全没有问题”

    孙秀林出列说话了,一见他说话了,众人赶紧退下了。

    “陛下”,孙秀林以皇帝亲哥哥之尊管理政务院,实际上相当于丞相,这些年他干得还不错,没什么大功绩,也没什么大问题,算是一个“太平宰相”,今日由于礼部尚书韩承影病休了,礼部的事情只能由他出面说明。

    “那咱雅班第达已经到了喀尔喀了,还派了他的徒弟提前到了阳都”

    尼堪未置可否,“说说你的意见”

    “陛下,微臣以前不太明白,来到草原一段时间才明白,这草原上的人对于宗教的执著远胜于中原,何也?太过苦寒,风云也太过莫测,再者,咳咳,这杀戮也太甚了”

    “如此一来,其勇悍自然要比中原的农户强一些,不过却也更为纯粹一些,某些观念一旦沉淀下来就很难根除,就算有好的日子过也不例外,故此,微臣建议”

    “其一,彼等将孩童都视为劳力、财物,稍大一些便要参与劳作,微臣建议建议官府必须要出台法典规范这一点了,凡是达到十岁的,至少男童需要到就近的学校就读,让他们读书识字,明事理,知礼仪”

    “若是这样,年后,部落里的顶梁柱便是这些人了,再过二十年,以微臣愚见,咳咳,那理藩院也可以取消了”

    这话也只有他敢说,若是别人说,乌力吉非得喷他一脸口水不可。

    尼堪却暗自吃惊,这样的话语不像是他这个虽然挂着“政务院总理”、“端肃郡王”名头,实际上一直以来都以“清静无为”著称的便宜兄长所说的,难道他手底下有“高人”?

    突然想到一事,那傅鼎臣游历一番后,见过大夏帝国的军队横扫草原一带,最近又大败俄罗斯帝国之后终于下决心加入帝国,按照他的意愿,原本是要去继承历练一番的,尼堪却将他破格提拔,让他去政务院担任孙秀林的“书办”。

    实际上就是孙秀林的秘书,七品的待遇。

    多半是此人的建议,尼堪面上波澜不惊,“接着说”

    “是,陛下。说起这喇嘛教,微臣也研究过,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大致来说,无非是将身毒国传来的佛教加上了青藏一带本地的一些信仰罢了,哦,那本地的信仰就跟林中的萨满差不多”

    “教义上,大多无甚问题,不过有些内容太过荒诞、太过不堪,又与道家有些内容不谋而合”

    “这些都无甚关系,微臣相信,普通牧民也接触不到这些,但问题是”

    他转身看了看诸人,又转身对着尼堪说道:“以微臣所了解的,草原上的牧户,大小台吉倒是根深蒂固,而普通牧民大多数却还与林中差不多,我等若是接纳了这位大活佛,就必须在国内大兴召庙,您看”

    尼堪明白他的意思,不过这件事太大了,他也不可能一言而决,便看向其他人,“你等之意如何?”

    雅丹出列了。

    “诸位大臣,在下曾去过准葛尔汗国所在的塔尔巴哈台,咳咳,不瞒你等,与巴图尔的交谈并不成功,他对于我国的和议未置可否,当时我并不知晓满清的使者也到了那里,由于无所事事,便很快离开了”

    “这一节,微臣已向陛下汇报过。在路上,我才得知,巴图尔当时一方面是因为满清的使者抵达,无心应付我等,或者本来就不打算应付我等,除此之外,尚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巴图尔当时召集了喀尔喀三部、卫拉特其它诸部的头领来到了塔尔巴哈台,事后我从土谢图汗长子、国舅多尔吉那里得知,原来他们在做两件大的事情”

    “其一,便是制订蒙古人自己的法典,其中细节此处就不赘述了,其中有一条便是要求所有蒙古人尊崇喇嘛教,凡是私藏萨满教神物、偷偷礼拜萨满教的神祇,一经发现,便要受到罚没牛羊财产等惩罚,严重者还要罚没所有财产,全家变为牧奴”

    “还有一条,规定十户之家必须有一户出一人入召庙为僧,这些我等倒不必细究,微臣想说的是,他们之所有要制订这些东西正说明喇嘛教只在大小贵族、头目中流行,对于贫苦牧户来说,萨满教依然有广阔的天地”

    “刚才郡王也说了,微臣深为赞同,可以允许他们建设召庙,但不许他们制订的法典在牧区施行,同时,大小贵族中又有不同”

 第三章 东晓元年的三院会议(下)

    雅丹此时又看了一眼诸位,里面并没有蒙古人,他这才放心的说道:“达延汗的子孙对于此教最为热心,其他人,特别是某部落本来的头领并不热心,干脆这样,让这些所谓的黄金家族后裔专门负责召庙的兴建、管理,僧人也多在其家族里选,不允许他们强迫普通牧民加入,不过有确实心向此教的也不勉强,这里的关键是,应该私下里对那些不是黄金家族的人,比如土默特左翼的古禄格、多罗特的绰克图、阿拉克卓特的巴图尔等分说明白,不许加入此教”

    尼堪心里一动,如果此事能成功的话,此教便成为只有黄金家族参与的“清贵之教”,久而久之,大众就会敬而远之,这样的话,既迎合了咱雅班第达,又分化了蒙古上层,倒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很好,此事就由你去办理吧”

    “陛下”,雅丹一愣,“微臣是商部尚书,此乃是礼部之事”

    尼堪摆摆手,“哪有这许多讲究,韩承影已经病了很久了,何况他也不懂蒙语,如何能与诸位台吉沟通,就是你了”

    “是,陛下”

    尼堪看了孙秀林一眼,“既然此事乃是总理提出来的,你来督办此事”

    等孙秀林、雅丹都退下了,尼堪将目光投向了一人,一位藏在诸大臣中间的人。

    牧仁。

    他刚刚从瀛洲回来。

    与以前相比,牧仁明显胖了许多,听说他在瀛洲还将当地最大的印第安部落,度瓦米徐部落酋长的女儿收在房里,牧仁所在的温哥华一带是史夸米希部落,他这样安排,倒是让史夸米希部落有些不安。

    除了胖了一些、白了一些,长时间主政一方的他明显也有了威势,浑不似以前他担任兵部尚书的模样。

    他双手拱着向周围的人略施了施礼便越众而出。

    “陛下,微臣这就将瀛洲诸般事宜一一道来”

    其实,牧仁回到本土后,尼堪立即接见了他,大小事宜他都已得知,何况,想要获取万里之外,中间隔着浩渺烟波的瀛洲诸事,光靠听取行政长官一面之词是不行的,尼堪自有其它的渠道。

    “瀛洲自从前年秋季进入,迄今接近三年,这三年,先后接纳移民农户近三千户,其中来自吕宋的农户就有七百多,本土的两千多,都是直接从济州岛转移的”

    “如今有一千户在瀛洲城池附近,已开辟良田五万亩,此地也是黑土地,雨水丰富,种植大麦、小麦均可,粮食出产还超过本土,每亩竟超过两石”

    “两千户安置在孙德茂所在的俄勒冈,其城池对面一带确实是上好的农地,两千户全部放在那里,头一年都在修建水利设施,将北面的支奴干河、西边的维拉米特河的堤坝、渠道修好之后已经开辟良田一万亩”

    “陛下,那里的土地至少有几十万亩,光那一地就能养活整个瀛洲所有人员,移民,陛下,那里需要大量的移民”

    尼堪笑道:“当地人呢?”

    牧仁回道:“当地人倒是可以种植粮食,不过他们完全靠天收,根本没有精耕细作的想法,幸亏这些地方一年四季根本不需要考虑雨水,那充沛的很,故此,只要将种子撒下去就会有相当的收获”

    “陛下,容微臣继续汇报”

    “俄勒冈那里,孙德茂的阿斯兰部落原本只有一千户左右,不过在建成城池,以及在维拉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