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1625冰封帝国 >

第293章

1625冰封帝国-第293章

小说: 1625冰封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剩下的几人中,洪承畴被俘时间尚短,何况等他被俘时,像他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打发到普通旗人家里当奴才,而雷兴、马鸣佩两人是当地人,不存在与亲人“千里相隔而不能见”的问题。

    不过那马鸣佩却不管这些,他今年才三十八岁,十七岁便被皇太极相中,后来又顺利考中第一批举人,清国灭亡后虽然走投无路投降了大夏,但在他的心里,皇太极对他可是有“知遇之恩”的。

    “曹帮办此言差矣,王大人来到辽东之后,此时大清、大明分属敌国,如何能通信问候,何况一旦做了大清的臣子,又岂能反反复复再与大明联络?”

    在原本的历史上,马鸣佩曾担任江南总督,与鲁王、张明振连番大战,也不是简单人物。

    “扑”,曹荣光转过身来,用力振了振衣袖,发出了扑扑的声响,他继续保持着那个居高临下的姿态,非但如此,他的手指头几乎指到了马鸣佩的鼻子上。

    “你这厮,与王文奎相比更是不堪!”

    “你!”

    “你什么你?辽阳城被老奴攻破之时,你家本是辽阳副将之后,一大家子有上百口,建奴进来之后,你家的男丁被屠杀一空,女眷大部在城东发卖,其中便有你的母亲!你藏在死人堆里侥幸躲过一劫”

    “后来你成了旗人的奴才,还一步步做上了清国的举人、学士,不可谓不清贵,当此时,别人都上书让自己的家眷摆脱奴籍,你这厮倒好,自己的母亲在妓馆受尽折磨,一直到死去却并没有盼来自己儿子的身影!”

    “像你这种不忠不孝、残忍刻薄之人竟然还涎着脸厚颜活在世上,简直是岂有此理!”

    曹荣光一席话便让马鸣佩哑口无言。

    不过这也是辽东投降满清文人的通病,不光是他,就算位高权重的范文程,也要忍受夺妻之恨,还能面不改色地登堂入室,这份修持还着实让人佩服。

    但凡有些气节的多半死了。

    “大夏国皇帝陛下说过”

    一听此话,包括洪承畴在内神色纷纭复杂的诸人都打起了精神。

    “你等虽都是读书人,不过没有一个真正的儒士,别说像方孝孺、于谦那样的大儒了,就算杨涟那样的人物一个也无,咱大夏国对于读书人的气节虽然看重,不过并不是唯一的,有谁若能有张居正那样的才能也行,就算比不上张居正,但凡对庶务精通一二者帝国也用得上”

    “故此”,曹荣光似乎感到了尼堪对他的加持,声音也兴奋起来,“收起你等以往那种臭架子,老老实实在军政学校修习半年,届时,若真有可取之处帝国也不会亏待,否则,就是你等重新为奴的时候!”

    “唉”,几人中威望最高的洪承畴终于出声了。

    他一出声,曹荣光倒没有那么“嚣张”了,而是带着一丝恭敬的姿态看着他,显见得之前尼堪对他有所交待。

    “已经是阶下囚了,还奢谈甚斯文?老夫臭烘烘的牢房都做过,如此干净整洁的房舍又有何不妥,老夫没有别的心思,就一宗,曹大人,你似乎对各人的底细都一清二楚,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洪先生”,曹荣光略拱了拱手,“不瞒你等,我大夏不光在清国,在大明也密布眼线,这么说吧,大夏若是有心,就没有打听不到的,呵呵,洪先生的家眷都在福建吧,皇上之前也说过,各位家眷还在大明的,在修习半年之后,还愿意留在大夏做事的,官府也可以将他们接到大夏境内,对于大夏来说,举手之劳耳”

    “何况”

    他的脸上也显出了一丝神秘。

    “按照皇上的推测,大明的日子也快到头了,届时,恐怕不用接家眷亦可,呵呵”

    此言一出,马鸣佩、雷兴两人倒没什么,洪承畴却面色大变。

    他没有理会曹荣光,踉踉跄跄走到院子里,此时秋风正盛,一阵凉风吹过来后他忐忑的心情稍稍平复了一些。

    “大明,真的不行了吗?”

    “轰”

    似乎应景似的,天边传来一阵雷声。

    “春雷不发蛰,秋雷不收声”

    梅尧臣的诗句突然浮上他的心头,加上刚才曹荣光刚才咄咄逼人的话,让他的心情突然莫名地压抑,似乎比他在大凌河被俘时还要厉害。

    不过,很快他又转悲为喜,在院子里略停顿后便大踏步回到房里。

 第十章 换了人间之二:降官们(2)明、清衰亡之辩(上)

    在政务分校的正中间,有一处三层的高楼,当洪承畴出来之时,有一人站在那高楼上,见到洪承畴这举动时,不禁冷哼了一声。

    冯如京,军政学校的副校长,政务分校的总教官。

    “洪承畴这些人,包括王文奎、马鸣佩等,并无丝毫节气可言,非但如此,品行还极为低劣,不过就是因为如此,彼等对于一个新的政体也容易接受,何况我大夏并没有将彼等当做奴才看待”

    “再者,这些人的能力还是有的。清国用人,虽不能说十拿九稳,但终究比明国强一些,大多数人还是有真才实学的,这就够了,在军政学校修习半年,再分配到各地主政,还是能发挥大的作用”

    “同样,不算别的地方,就单论大凌河一地,投降清国的明国将领、文官,若是有一个好的土壤,彼等大多都会是杰出之士,推而广之,明国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土壤已经变了,出产不了好的人才啊”

    一想到尼堪在自己上任前说的话,冯如京不禁感慨万千。

    “咱们这个皇上,不仅武事了得,对于政务、人才也不时有真知灼见,在大事上还能目光如炬,提前从容布局,这样的人物,莫说唐宗宋祖了,就是秦皇汉武也比不上啊”

    与军事分校相比,政务分校并没有六点起床然后出操这么辛苦,不过彼等也就比降将们能多睡一个小时,七点起床,八点正式“上课”,对于这个新词,洪承畴等人都是一头雾水。

    这个时代,“课”字多半用成动词,不过既然人家大夏的教授如此称呼,彼等也只得跟着用起来。

    在每一个房舍,都有一张表格,上面写着最近六日每日需要修习的“课程”。

    到了这个时候,大夏国在治国方面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制度,包括人才的教育、选拔、考核、调动、升迁、罢黜、退休,都有详细的说明。

    对于境内各类资源的使用,包括田亩粮税、山川的维护和使用、道路的维护与使用、物资流通的税收、牧场的使用与维护、矿产的维护与使用、渔场的维护与使用,也都有巨细无遗的规定。

    对于各类作坊,不同种类物资的流通,也有不同的规定和办法。

    其中,有几样需要特别指出。

    大夏国境内禁止田地自由流通,不过还是可以买卖,但买主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夏国官府,而出卖田地也只有在几种情形下才行得通,比如全家死绝,比如全家迁徙到他处,比如全家转行,等等。

    不过,对于那些有爵位并在西伯利亚拥有的土地还是可以自由转让的,彼等可以在官府那里签订买卖契书,官府还可从中收取一定的契税。

    对于那些家里丁口众多,现有的田地不够生活的,官府也有一定之规,可以向官府申请分家,然后再按照户部制订的大夏田亩制度分配新的田地,在这个基础上,田地还不够的,还想多种地的,还能向官府申请购买新的田地。

    官府不鼓励开荒,只能在现有框架下进行调整。

    也是,大夏国境内地广人稀,每户五十亩上好的田地全家倾力耕种恐怕还力有未逮,谁还想到多种、多垦?

    另外,如今在大夏“做官”,除了两年一度的“科举”,礼部、吏部还能根据各衙门的缺口随时“开科”,不过大夏的官员可不像大明或者大清,按照皇帝陛下尼堪的说法,除了少数人,大多数人都是事务官,也就是大明嘴里的“小吏”,但这些小吏并不是一辈子只能做小吏,干得好的也能升到高位。

    同时,民间举荐、学校直接分配也是重要的来源。

    大夏,人才的通道有多条,并非在“科举”一条道路上吊死,况且就算是科举,其考核的内容也并只有四书五经,算术也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这些规定、制度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有几十本,加上相当于大夏基本法的大夏通典,这些降官们在这半年之中需要修习的内容着实不少,能在半年之中掌握者肯定也是人才。

    就这样,在各种复杂心情下,一百多位降官也开始了他们人生头一次别开生面的“学习”生涯。

    三个月后,像洪承畴、姚恭这样曾在军政两途都浸淫许久的全才还是脱颖而出,虽然彼等都是五十左右的老头子了,而仅仅在清国弘文馆待过的雷兴、马鸣佩等人依旧吃力得很。

    当时皇太极设置弘文馆,无非是让这些人积极建言献策,对于人才却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这些人是书生、谋士多过官员,自然比不上洪承畴他们。

    这一日,已经是秋末时分,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到了政务分校。

    大夏国皇帝来了,下午还要与经过挑选的降官们“座谈”。

    “座谈?”

    洪承畴得知这个消息后哑然失笑。

    “这个皇上还真能折腾啊,不就是诏对嘛,嘿嘿,到底是蛮夷出身”

    下午,在分校的一间“书房”,如今被尼堪改称“会议室”的地方,尼堪高坐主位,他左边是当今吏部尚书、政务院总理、端肃郡王孙秀林,右边则是二等候、辽宁布政使李延庚。

    下首左侧,坐着一溜辽宁省的文官,军政学校副校长、辽宁省按察使冯如京高居首位。

    左侧,洪承畴、姚恭、宁完我、马鸣佩、王文奎一字排开。

    这里要说明的是,按照之前的规矩,对于文官,尼堪原本是准备按照五十岁一刀切的,最终还是罢了,故此,像姚恭、宁完我这些人才能进入学校“深造”。

    洪承畴就不用说了,姚恭在大凌河投降清国前是永平监军道,职掌“分道巡察,负责各道兵备、提学、抚民、巡海、清军、驿传、水利、屯田、招练、监军事宜”,这个位子如果要干好,可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不过姚恭官声颇佳,显见得还是有些能力的。

    几人中,姚恭年纪最大,今年五十三岁,宁完我、洪承畴差不多,都是五十岁,马鸣佩、王文奎都是四十岁左右。

    洪承畴是福建人,姚恭、王文奎是浙江人,身形都瘦小一些,而宁完我、马鸣佩都是辽东本地人,倒是生就了一份好身板,这也是满清的规制释然,皇太极虽然对这些人优渥有加,不过如果跟随出征,也是要上马作战的。

    若是没有大夏国,这些人在大清国历史上都混得不错:

    洪承畴: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

    姚恭:山西按察副使

    王文奎:漕运总督

    宁完我:太子太保、弘文馆大学士

    马鸣佩:兵部尚书、江南江西总督

    三个月过后,这些人也按照大夏文官的官服穿戴起来,不过是衣服上并没有补子罢了。

    尼堪今日也穿起了一身自从登基后由后宫尚衣监制作的皇帝常服。

    乌纱帽,冠后折角向上,翼善冠是也。

    金色盘龙纹袍服,窄袖、盘领,大红中衣,交领。

    用黄金、白玉、琥珀三色宝物制成的腰带。

    配上他那白皙清朗的面容,挺拔的身材,在洪承畴这位见过大明、大清两国皇帝的人看来不禁甚为感叹。

    “不论别的,单论相貌,此人就是人中龙凤,与那两位不可同日而语”

    “诸位”

    尼堪说话了,与文官们说话就与一众武将不同了,他的声音平缓、稳重、悦耳,令人油然而生亲近之感。

    “如今你等在学校已经修习了三个月,以前无论在明国还是清国,你等都是高官,而今清国已亡,明国也是苟延残喘,我等今日就来议一议”

    “这两国为何走到今日这一步?”

    “嗯,先说清国”

    说到清国,宁完我心中一凛,几个月以前,他还是大清的柱石之臣,在皇太极心里,他可是仅次于范文程的存在,短短几个月过去之后,他竟成了阶下之囚。

    世事变幻如此,到如今他还未能转变过来。

    若不是战争开始之后他还在广宁孙定辽军中“督师”,他肯定也是跟着豪格走了。

    不过从目前看来,留下来似乎也不错,不过想要一众降官里出人头地,没有一番表现是不成的。

    “咳咳”,他站了起来,“奴才”

    作为最早投降建州的几位文人之一,宁完我肯定也是入了旗的,这个称呼也只有见到皇太极后他才会这么说,不过话一出口他便意识到八旗制度早已烟消云散了,眼前这位大夏国的皇帝明显是要在辽东实行郡县制的。

    但说“微臣”也不对,眼下的他还是降官身份,并没有得获一官半职,最后他想着,“此人号称索伦人,而索伦人与满洲几百年前还是一家,干脆继续用奴才自称得了”

    “奴才以为”

    他偷偷瞟了尼堪一下,见他并没有任何动静,这心里一喜,便继续说道:“清国虽然武运昌盛,不过与大夏相比又落了下乘,何况文事方面也以八旗制度为主,原本并不觉得有何不妥,如今想起来,这个规制与武事极为便利,不过与文事就多有不便,而奴才听闻大夏国早就在境内实行了郡县制,两相比较,高下立判,故此,大夏必胜,清国必败,早有端倪”

    尼堪点点头,此人虽然不堪,不过话却说到了点子上,若是没有大夏在,清国一统蒙古之后还真是不可阻挡,不过当其北边出现一个武力更加强盛,财政更加宽裕的大夏之后,他的灭亡便是迟早的事。

    何况,清国成立才十几年,对于这样“兴也倏然,亡也忽然”的政权估计没几个人会在意。

    接下来,诸人也七嘴八舌说了一通,都有些道理,尼堪也是频频点头,在后面端坐的王文慧等人都一一记下。

    “现在就来说说这明国”

    见差不多了,尼堪便将话题转到了明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