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1625冰封帝国 >

第433章

1625冰封帝国-第433章

小说: 1625冰封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陛下”,罗继志的声音有些惶恐,他担任克里米亚总督已经有七年了,按照大夏国的惯例,凡是一地的总督任期超过五年的,一定要调任,不过哈尔哈图和他俩人都没有挪动,眼看着是要进入下一个任期了,至少要干到东兴三年,干满十年再说。

    作为长期在克里米亚北部担任总督的他,还是如今罗马尼亚王国国王的女婿,他如何不知如今欧洲中部、东部的形势?

    如果将年轻气盛的阿列克谢二十万大军吸引过来,瀚海军虽然不怕,不过却与皇上的筹划相去甚远了。

    “陛下”,罗继志暗自深吸一口气,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他今年三十五岁了,不禁有些后悔刚才口无遮拦。

    “职部在克里米亚多年,对俄罗斯人的掌故又了解了一些,阿斯特拉罕原本是以前从金帐汗国里分化出来的一个汗国,在大约一百年前被俄罗斯人消灭,这座城池倒不是阿斯特拉罕人修建的,而是俄罗斯人重新在原址的对岸修建的,一座典型俄罗斯风格的城堡”

    “该城方圆约莫六里,比新天津略小,通体呈不规则的圆形,有七座东正教风格的塔楼,塔楼下有三座城门,陛下,该城位于阿提拉河干流的东岸,阿提拉河流到此处时分成若干股,就像我国雅库茨克附近的勒拿河一样,城池西边是干流,北边是支流,城内又有三股支流,城池便建在这三条支流之上”

    “有三座城门,按照俄罗斯人的叫法,西边通往阿提拉河干流的叫红门,北面通往支流的叫尼古拉门,南面通往广袤农场的叫什么普列期斯津斯基门,不知何意,我等都叫她白门”

    “哦?”

    “陛下,这座城池通体由白色的条石垒成,据说建造此城动员了俄罗斯、诺盖人十万,花了整整三年才建成,凡是有塔楼的地方都有十丈高,普通城墙也有三丈高,城墙上遍布炮位、铳眼,厚达两丈,想要攻破太难了”

    “由于全部是白色条石垒成,又叫白城,目前是由阿列克谢的大舅子费奥多尔米洛斯拉夫斯基伯爵担任该城的督军,统管城池方圆三百里的地方”

    “此人年近三十,倒是颇有心机,原本白城一直驻有五百哥萨克以及一千射击兵,咳咳,陛下,俄罗斯人近期将射击兵改称新军,最近估计是基于我国的压力以及哥萨克大起义的影响,兵力增加到了一倍,新增了一千五百人”

    “另外,城外还有一座诺盖人的兵营,达尔汉手下的两千常备军就在白门以南约莫五里地的地方驻扎,达尔汗手下还有五千帐,充分动员的话还能聚拢至少五千骑”

    “阿提拉河上游的察里津城驻兵更多一些,是以前沙皇米哈伊尔的亲戚舍列梅杰夫家族的一员,叫德米特里舍列梅杰夫,论起关系,阿列克谢还要称呼他为舅舅,他是察里津大公,管辖着从萨拉托夫到察里津方圆六百里的地方,那里有射击兵三千,哥萨克、鞑靼骑兵两千,城外还有阿明的鞑靼部族骑兵,经过这许多年的休养生息,阿明那厮也聚拢了约莫五千骑”

    “察里津城堡的规制与阿斯特拉罕差不多,也不好打”

    “哼”,尼堪冷哼一声,“如此高大厚实的城池,不用说也很难拿下了,就算瀚海军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用八匹马拉来了三十二斤尼布楚青铜炮,也非旦夕可下,你的意思难道是围城打援的老路?我等还急着将蒸汽机拉到新天津呢”

    “陛下”,罗继志单膝跪下了,“从察里津到阿斯特拉罕,有六七百里路,俄罗斯人只是在河流两岸开垦了一些田地,东西两边广袤的草场都在我国手里,东边是巴图尔的五千户阿拉克卓特部,西边是耶律兴辽的五千户契丹联盟部落,更有我瀚海军的一个军团,如今按照情报显示,俄罗斯人的大军还在波罗的海沿岸以及波兰边境”

    “就算他们得到消息要南下与我军交战,从斯摩棱斯克出发有三千里,从圣彼得堡出发有四千里,以他们的路况、行军速度,最少都要一个月以上”

    尼堪心想,“这还是在河流冻得结实的冬季,若是在其它季节,要跨越多条河流抵达察里津阿斯特拉罕一线,沿途泥泞不堪,恐怕还要两个月以上”

    “不过若是能利用冰船将蒸汽机从阿提拉河行走到离顿河最近的地方,不仅运输的时间能大大缩短,沿途的花费还会大大减少,因为用冰船的的话,有两匹马就够了”

    “可眼下若是直接向俄罗斯开战,就得面临同时与波兰人、俄罗斯人为敌的险境”

    见皇上又闭上了眼睛,罗继志不禁有些着急,他轻咳一声,“陛下,微臣倒是有个主意”

    “说”

    “陛下带过来的几个军团反正也是闲着,不如分出一个骑兵旅押送蒸汽机,就从阿提拉河、顿河行走,以阿斯特拉罕、察里津的军力,他们多半不会贸然对我军下手,肯定要向上级请示,这样一去一来,我等蒸汽机多半已经到了顿河上了,那时,就算他们贸然出击,以我瀚海军一个骑兵旅的威势还是应付的过来”

    “另外,抽调两个军团,趁着第聂伯河还在封冻,围歼扎波罗热西岸的波兰军队,尽快让博格丹立国,同时将顿河哥萨克拉进来,成了基辅罗斯王国,给博格丹他们提供武器和给养,陛下,博格丹及其手下的博贡、克里沃尼、米哈罗夫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若是兵器、给养充足,完全不亚于波兰人”

    “他们立国后,自然将波兰人的目光吸引过去了,博格丹有了名分以及大量的哥萨克加入,够波兰人忙一阵子的,我等就专心对付俄罗斯人!”

    “而新天津有了这十二艘大船,假若在三个月以内能将船只改造好的话,绝对能纵横亚速海一带,届时,若是俘获了更多的克里米亚船只,便继续改造,若是在一场大战里彻底击败俄罗斯人,便能专心对付克里米亚汗国了”

    尼堪想了想,觉得他说的有些道理,最后还是下了决心。

    “也罢,让已经来到土尔扈特大草原的叶布舒部担任护送蒸汽机的任务,赶紧派快马通知临潢府,让他们准备三四型蒸汽机,用冰船运到阿特劳,要快,若是蒸汽机不够,有多少便运多少,然后暂停其它型的制造,全力以赴打造三四型!”

    说完此时,尼堪将目光投向罗继志,“再说说克里米亚辖区的情况吧”

    “是,陛下。辖区是七年以前成立的,总督府原本设置在新鞍山,哦,就是以前哥萨克嘴里的梅利托波尔,以前克里米亚汗国大巴依图阿伊长子的大帐所在,那里的铁矿资源异常丰富,其靠近第聂伯河的地方又出产锰矿,便以铁矿、锰矿为主设置了矿场,并在附近安置了袁时中农户三千、博格拉牧户三千”

    “顿涅茨克附近完全是一个巨大的煤场,煤质又好,无烟煤、焦煤也多,改名新大同之后,便以采煤为主设置了矿场,其附近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便在其周围设置了三千户博格拉部牧户”

    “按照陛下您的建议,将总督府设在靠海的马里乌波尔,改名新天津后建造了方圆八里的大城,新天津距离新鞍山约莫三百里,距离新大同约莫两百里,沿途都是大平原,我等头一年就在修路,路修好之后便将新鞍山、新大同的矿物用载重马车运到新天津”

    作者按:后世,梅利托波尔的铁矿在乌克兰位居前三,锰矿位居前五,顿涅茨克的煤矿在整个俄罗斯帝国都位居前列,而马里乌波尔的钢铁制造是乌克兰最大的

    “如今的新天津已经成了一个矿物精炼、冶炼,铁器制造的中心,光是相关的匠人就有五千多,加上下苦力的,总数不下万人”

    “下苦力的,莫非是那些战俘?”

    “是的,陛下,在上次击败图阿伊父子的战事中,我等俘获了大量的诺盖人、阿兰人,自然也不能浪费了,不过我等与克里米亚汗国不同,这些战俘别的不说,一来饭是可以吃饱的,二来嘛,我等与他们签订了五年无偿劳动的合约,彼等干满五年之后便恢复自由身,继续当矿工,务农、放牧、从军皆可,眼下这些人大部分都变成了正式的矿工”

    “陛下,这里既有铁矿,又有锰矿,何不”

    尼堪笑了笑,“你想让冶坊锻造铁路用的钢轨?也罢,迟早要用上的,准了!”

    罗继志大喜,心想:“若是有了火车,这生产的速度几乎要翻几番,那时,铁路便有着落了”

    赶紧说道:“多谢陛下!”

 第十一章 东欧大草原风云之二:克里米亚的百姓们(1)

    新鞍山乌克兰梅利托波尔。

    以前流经县城的莫洛奇纳河也改成了新浑河,谁叫辽宁鞍山旁边是浑河呢。

    新鞍山城是一座方圆六里的城池,由于附近铁矿、锰矿的开采,城池便成了工匠、士兵家属居住的地方。

    家属?

    自然还是大夏国的老套路,在那场达契亚人、哥萨克人、契丹联盟、土尔扈特人加上大夏从西往东“洗劫”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孤儿寡母,自然便宜了迁移到此的士兵、农户、工匠,这些人中的单身汉与那些克里米亚、鞑靼、诺盖、阿兰人结成了家庭。

    按照大夏国的规制,农户只能住在城外,不过在城里作坊工作的工匠以及镇守士兵的家属可以住在城里,眼下新鞍山城的知府兼镇守使都是小袁营的头目袁时中,此人带领高达两万户以前跟着他在河南东部流窜作战的士兵及家属花了两年时间才迁到这里,抵达后,在临潢府接受了半年的培训,一下便成了新鞍山县的知府兼镇守使。

    他这两万户人家,除了抽调出三千适合当兵的青壮,近两千以前从事过手艺活的成为工匠,剩下的全部安置在黑海以东,克里米亚地峡以北,新天津以西的广袤地区。

    新鞍山说是县城,其麾下却有高达一万户农户,新天津下面有一万户,还是老规矩,每户五十亩上好的土地。

    而在新天津以东,则是宫彩一万户山东榆树贼及其家属的地盘,同样的,煤矿产区新大同顿涅茨克的知府兼镇守使是宫彩。

    额腾翼的一万户博格拉部牧户迁到此处后则均匀分布在整个区域上,牧户不同农户,在有些条件下,他们可以越过顿河去土尔扈特大草原。

    在靠近新鞍山县城的新浑河边上就是第一乡第一村,整整一百户,村长是袁时中的堂兄,同样来自河南归德的袁时冲,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以前是村里的童生,按照他的条件,他完全可以在新县城里找到一份官府的工作,不过当他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此地,亲身体会到这里的气候、土壤条件后,便立即下定决心要在此地好好“耕读”下去。

    刚来到此地时,他也是孑然一身,后来分到了一户男人战死的诺盖人家庭,那户人家给他留下了一个三十岁左右的高鼻深目、皮肤白皙但粗糙的寡妇,以及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女儿。

    几年下来后,这寡妇也皈依了萨满教,对于这一点,袁时冲倒是没有异议,与儒教相比,萨满教更合适像她这样的人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来说,没有宗教信仰是不可思议的。

    几年下来后,她又给袁时冲生了两个儿子,倒是让袁时冲有些意外之喜。

    这一日,虽然是冬季,不过按照中原汉人的习惯,冬季正是疏通渠道、堰塘的好时机,新鞍山县附近的农田主要也是利用新浑河的河水进行灌溉的,其实,就算没有新浑河的河水,此地的降雨条件也足够种植像小麦这样的旱地作物了。

    但袁时冲依然带着自己老婆出来了,五十亩土地,需要的渠道也有一两里路,夫妇俩人带着锄头、柴刀一截截地进行清理。

    克里米亚附近是可以种植冬小麦的,前不久下过的小雪足以滋润刚种下不久的小麦了,不过袁时冲还是来了,他一方面利用锄头将沟渠里多余的石块、土坷垃扒掉,一方面用柴刀将田埂上的灌木丛砍掉,将田埂完全留出来,砍下来的灌木则用草绳捆好,等到来年种植土豆、番薯、番茄、玉米、豆料等物时可以烧火粪。

    夫妇俩忙了半天,才完成了自家田地所属的沟渠的三成,时间正值中午,远处来了一人。

    走到跟前时,袁时冲就知道自己的继女,原名阿缇雅,现名袁缇雅的来了,袁时中刚来时,这袁缇雅才八岁,如今却是十三岁的少女了。

    大夏国入主后,凡是与大夏人结成家庭的子女无一例外都必须到学堂读书,幸亏这里的孩童基本上都讲突厥话,而大夏国安西总督辖区的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了不少懂得突厥语的老师,故此,这些老师用突厥语向这些孩童进行汉语教育,几年过去之后,这些孩童已经能熟练掌握汉语了,连带着他们的家长也稍微懂得了一些。

    眼下是放寒假的时间,十三岁的袁缇雅已经在学校里读了五年了,按照规矩,明年下半年她就要进入各种更高等级的学校读书,比如高等师范学校,高等技工学校,等等,依照袁缇雅的条件,她心灵手巧,是进入大夏高等技工学校的上好人选,不过她的母亲却不想让她再读了,但袁时中的一番话让她打消了念头。

    “按照大夏国法典,家里凡是有隐匿适龄孩童不上学的,粮税增加一成”

    其实以这里的土壤条件,全部是厚厚的、肥沃的、一抓一把油的黑土地,就算不施肥也能种上几十年的绝佳土地,平均每亩地的出产高达三四石,几乎是以前大明的一倍,就算粮税提高到一倍也无妨。

    但袁时冲明白,大夏国既然能颁布这样的法典,目的就是让适龄的孩童,无论男女都要上学,否则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绝对不是将粮税提高一成那么简单,后来他便说服了他老婆。

    袁缇雅非常乖巧,加上白皙的皮肤,秀气的面庞,在第一乡第一村颇有些名气,她得知此事后更加勤快了,放寒假后便承担了家里的做饭、带两个弟弟的任务,按照袁时中家乡的规矩,农忙时,为了节约时间,当早上出来时,一直要忙到晚上才回去,故此,在中午的时候袁缇雅做好午饭后将饭食带到田头让她父母食用。

    她今日做了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