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更宋 >

第195章

更宋-第195章

小说: 更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涉想了片刻,笑着回道:“努力吃遍全国鸡!”

    此言一出,其他人强忍着笑,郭浩一拍桌子,大喝一声:“滚!”

 第三百五十一章 御前殿试

    郭浩一发火,把姜涉吓了一跳,这家伙看起来也不胖,怎么脑子里只想着吃呢?

    “这就是你们给朕选的状元?状元就是这个水平?”

    卢多逊和礼部的官员冷汗都下来了,目光看向王溥。

    王溥也有些意外,道:“陛下,他的试卷微臣看过,确实答的很好,而且批卷都是糊名,也无徇私的可能!”

    其他人有些心虚,王溥倒是十分坦然,郭浩看了看地上的姜涉,心里有了猜测。

    “如果不是徇私,那就是舞弊了,姜涉,朕且问你,是谁给你的考题,若果你肯说实话,朕还可以饶你一命,否则……”

    郭浩的表情很凶狠,多年养成的威严哪是一个书生承受的了的,姜涉立刻吓得不轻。

    “圣上饶命,这都是一个道士给我的,学生本以为他是个骗子,可是有想试试,就买了一份考题,没成想都是真的,于是就……”

    郭浩听着又看向卢多逊几个,考题竟然泄露出去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国家抡才大典乃是大事,出了如此纰漏,相关官员难辞其咎!

    “李辉!”

    “在!”

    “立刻带人去调查,尽快找到那个道士,看看他卖出去了多少份!”

    “是!”

    “来人呐!”

    “在!”

    “把这个投机取巧,滥竽充数的,给朕带下去!”

    “是!”

    说罢就有武士上前,抓住姜涉的胳膊往外走,姜涉连连哀求,还以为郭浩是要杀他。

    看着剩下的人,郭浩严厉地说道:“剩下的还有谁买过考题,现在站出来,朕可以饶他一次,否则按欺君之罪论处!”

    在场大臣都屏住呼吸,礼部的人都心中祈祷,希望牵涉的人不要太多,结果二十几人谁也没动。

    “咦,有点意思,这么说你们都不承认了?好,既然如此,就别怪朕没给你们机会,来人呐,布置现场,朕要亲自考校他们!”

    “是!”

    皇宫里不缺人手,很快二十三张桌椅摆上来,整齐的放在空地中间,考生纷纷进入座位,发下纸笔等着郭浩出题。

    数术和格物郭浩不打算再考了,这个确实有点难为人,郭浩略一思索说道:“国家举行科举,是为了选拔人才,尔等都是读书人,应该知道读书的重要,如此就读书与国家的发展写一篇文章吧!”

    论教育与国家发展,这在后世根本不用说,郭浩这几年一直灌输读书的重要,但是很多人都不理解他。

    其实这也不怪郭浩,《老子》中有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先贤的教化在前,《道德经》里还有:“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框裱在宫廷大殿,长达一千五百年之久,每一位帝王要如实奉行,是封建愚民的准则。

    所以很多书籍都和老百姓完全无关,先秦时期只有宫廷才能识字读书,至少要大地主,必是高官。

    由于老百姓是奴隶,甚至没有葬礼。

    中小地主的儿女可以识字读书,是东晋年间的丛林制度才首次诞生。

    丛林制度是缘起于五胡十六国,为了避难才把寺庙设立成读书会所,以求复国,而当时的宗教并未区分某某教。

    所以郭浩想打破一项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想打破人们思想的牢笼,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这道题可以说很难,人才对国家固然重要,可是有那么几个就够了,而郭浩心中想要的答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进士们在太阳底下答题,郭浩和他们一起,坐在紫楼的屋檐下,偶尔下去看看。

    答题期间,郭浩翻看了二十人的档案,结果又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二十个进士都是北方人,竟然没有一个南方人!

    啪!

    郭浩把名单丢在桌子上,转身质问两位主考官:“你们难道没有发现,哪里有异常么?二十多人全是北方人,你们不应该和朕解释一下么?”

    “这……”

    王溥这次有些语塞,他一直认为他做的很公正,没有任何徇私,但这个问题有些太巧了,他还真不知如何解释。

    “陛下,考中的进士都是北方人,臣认为这在预料之中,因为此次考试多加了两科,南方的士子准备不足,所以成绩自然不如北方。”

    卢多逊反应倒是快,站出来替王溥说话,王溥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点头附和。

    “但是朕不是说了么,后两场乃是附加题,答出来加分,答不出来不扣分!”

    这时礼部尚书上前道:“陛下,臣就是按照您的旨意,结果这些学习无论在经文,还是数术,甚至是格物,都有一定的水平,臣等也是反复对比,最终才选出他们的!”

    听了礼部的解释,郭浩点点头,他觉得这些官员虽然有些笨,但还不敢做的太过分。

    不过即便他们没有搞小动作,考题泄露却是事实,知道考题的人除了负责考试的官员,就只有他的几个子女了。

    两个时辰后,所有人都写的差不多了,郭浩拿过试卷看了看,发现虽然不是他心中的标准答案,但这些人的文采还是可以的。

    “前三名就这三个人吧,李肃、王宁、宁毅,至于后面的人,你们回去重新排名,不算后两场加分,给男方士子一个机会。”

    “是!”

    “考题泄露之事,朕会继续调查,所有涉案的考试取消这次成绩,如果让朕发现与你们有关,你们最好想清楚如何向朕解释!”

    “是!”

    官员们唯唯诺诺的退下,考生也离开了皇宫,郭浩回去又回想今天的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前几年的科考他都没怎么参与,毕竟他用人的前提是通过考核,行不行试试再说。

    可现在想来他这个方法有问题,有很大的漏洞。

    士子若是通过作弊中举,即便是没有真才实学,也可以得到官职,如果其背后有人操纵,那么就等于培植势力。

    而检验士子水平的最好办法就是他亲自测试,可是他之前没做过,在五代时期好像也没有。

    忽然,郭浩明白了,他终于想到哪里不对劲,没有殿试!

    要说殿试从唐代就有了,还是武则天创立的,但是没有形成制度,一直道宋朝才正式成制,明、清沿用。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明清分三甲,但不分二榜。北宋初年的科举,为一年一度的两级考试,一级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

    二级是由礼部在开宝寺内贡院举行的“省试“,后改为每隔一处或两年举行一次,最后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宋开宝六年,翰林学士李仿知贡举,主持在东京贡院进行的全国会试。

    经过各场会试,共录取进士、各科及第者38人,其中有2人在召对时因“材质最陋,对问失次“而被黜落。

    落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要求殿试,以求公道。

    宋太祖下诏从落第者中选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讲武殿进行复试,由宋太祖亲自主持,结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录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选。

    张榜后,朝野大哗,李仿降职,这次科举案,不仅成为殿试的发端,而且自此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三级考试制度。

 第三百五十二章 考题风波

    宋初,殿试属于淘汰性考试,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

    这样就会出现多次省试合格的考生,到殿试的时候总是被淘汰的情况。

    但此后出现了一些殿试屡次落第的举人愤而投奔与宋朝分庭抗礼的西夏的情况。

    因此,北宋朝廷也认为殿试实行淘汰确实不好。

    北宋嘉佑二年殿试,宋仁宗亲自主持,宣布殿试不淘汰考生,凡是参加殿试者一律录取。

    这一年参加殿试的388名进士、388名诸科举人全部被录取。

    从此,殿试不淘汰,只是根据考试成绩给考生排名就成为定制。

    不过,由于殿试的名次对考生将来入仕和升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考生们对殿试还是非常重视的。

    历史上的殿试如此,漏洞几十年才得以修复,但郭浩从一开始就重视人才,其实会试通过的考生,就已经可以当官了。

    只不过他们这些官,并不是在汴梁,而是下派到地方,分配到各种岗位,福利待遇郭浩给的不错,但未来发展可就不一定了。

    而那些留在汴梁的,将来有进入内阁或者六部的可能,这是一种金字塔结构,越上面的人越少,但越要有本事。

    想到了却少了什么,郭浩干脆下旨,宣布以后考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对应的名称分别是: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由各个行政区域分别举行考试。

    殿试结果填榜后,皇帝于大庆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传胪大典后,新进士在大庆殿参加朝考,朝考试卷分为三等,一等第一名称朝元。

    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郭浩这一套完全参考后世,但核心组成更为先进,有些官职的名称并不重要,毕竟金字塔中那么多人,只要各司其职就可以了。

    一天后,礼部重新放榜,这一次震惊了所有人,尤其是那些那方士子,原本他们以为朝廷在针对他们,其实并不是。

    汴梁城南的官道上,几个学子垂头丧气地走着,一边走一边唉声叹气。

    “哎,早知道这个结果,我又何必折腾一趟,朝廷让我们来只是坐坐样子,其实根本不想用我们。”

    “谁说不是呢,二十三名进士都是北方人,这不是很明显的么,早知道是这样,我还不如去礼部衙门呢!”

    就在这时,后面忽然传来马蹄声,几人听到连忙让路,结果马竟然停下了,上面是一名礼部的官员。

    “你们谁是张云!”

    看到是礼部的官员,张云站了出来,行礼道:“这位大人,在下张云。”

    看到张云,那官员翻身下马,拱手道:“恭喜张进士,陛下看了试卷,重新排名,张进士二甲第十三名!”

    “重新排名?”

    “我中了?”

    官员点点头,笑道:“不错,陛下说了,这次考试你们准备的不充分,数术、格物没答好,所以给你们个机会,重新排了名。

    新的排名只看经文策论,张进士可以和我回去,只要通过殿试,就可以到吏部报道。”

    “殿试……”

    张云没想到,老天爷真是会开玩笑,本以为没有希望了,结果突然来了一个反转。

    “多谢陛下,学生必尽心竭力,为朝廷分忧!”

    这样的事,在汴梁内外发生了八次,郭浩最终选了八个南方学子,也算是给士子们一个交代。

    其实放榜之后,士子中就有不满的声音,可是之前赵匡胤抓细作吓到他们了,也就没有人敢闹事。

    再加上即便这次不过,他们明年也可以再来,最不济也可以去当地官府报道,也能某个差事。

    总之这一次会试,结果还是好的,就是考题泄露这件事,貌似影响并不大。

    皇宫,御书房。

    “你是说,那个道士找到了,结果因为他太贪心,只买出了一份考题?”

    “没错,那个道士相貌丑陋,一看就像个骗子,他也是第一次做这种事,结果根本没人心他,也就那个姜涉,误打误撞差点当了状元。”

    听到这个结果,郭浩忍不住想笑,还好他这是宋朝,而且还是建国初期,有些风气不是很严重。

    如果这要是明清,尤其是中晚期,恐怕这考题就不会只卖出去一份,而是无数份了。

    “背后指使之人有没有查到,到底是谁如此胆大包天!”

    “这……”

    李辉欲言又止。

    “说!”

    “是三皇子。”

    “禹儿?他今年才四岁,怎么会指使人去卖考题,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误会?”

    李辉犹豫了一下,说道:“臣反复确认,那道士就说是三皇子,臣还拿画像比对过,道士也说是他。”

    郭浩的脸色冷了下来,要说他那个三儿子,平时就喜欢搞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用郭浩的话说是在科学研究。

    这要是别的皇帝,恐怕会骂他不务正业,但是郭浩不但没有,反而还鼓励他。

    如此单纯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做出这种事,除非是有人古惑,否则没有理由。

    “去,继续给我查,看看背后还有没有人,禹儿还是个孩子,怎么会做出这种事,这件事先不要惊动任何人!”

    “是!”

    李辉继续去调查,郭浩来到宝辞宫,这里是郭永宁住的地方,郭致禹和郭雁菡也在。

    进入院落,郭浩径直来到郭致禹的房间,一进屋只见里面摆着各种物件,都是郭致禹的发明。

    郭浩转了一圈,发现郭致禹不在房间,于是走到郭永宁的住处,半路遇到了一个宫女。

    “奴婢参见陛下。”

    “起来吧,宁儿在里面么?”

    “回陛下,娘娘在屋里。”

    “好,你下去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