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更宋 >

第217章

更宋-第217章

小说: 更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况且你们也太慢了,我也是实在等不及了,就想着上岸看看你们到哪了,结果顺手拿下番禺,不过我可不负责管理!”

    曹彬说完,几个人哈哈大笑,南汉覆灭后,在他们看天下就彻底统一了。

    十万南境军队沿一部分途向南铺设,戍守边境,一部分散入入内地,整顿地方秩序,同时曹彬入驻琉球岛,建设海军基地。

    而各地的官员,郭浩也早就选好了,等军队稳定了地方,立刻接手当地政权,安抚百姓,恢复生计。

    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一切都如此迅速,大宋的版图又扩大了不少,后世广东、广西、海南收入囊中。

    此时,汴梁城中的百姓们都在准备过年,这时有捷报传来,百姓们都面露喜色。

    南汉终于覆灭了,天下统一了,他们的孩子也可以回家了!

    然而郭浩看着战报,却没有多少兴奋,因为南汉覆灭以后,就代表弱小的敌人已经没有了。

    而剩下的敌人中,有几个少数民族部落,分别是党项、牂牁、罗殿、昆明。

    这些部落虽然不大,却是华夏民族的一员,然而此时他们并没有这个觉悟,反而是经常惹事,现在郭浩总算明白,为什么历代统治者都要羁縻统治了。

    除了几个小部落,还有三个大国需要面对,由南到北分别是,大理、吐蕃和契丹。

    大理国独占西南,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军事力量并不弱。

    整个大理国时期,虽然对内对外战争不如南诏频繁,规模也不如南诏庞大,可事实上大理的实力不容小觑。

    第一,无论是在兵种还是数量上,大理国军队都与南诏相与领顽,其本上不存在弱于南诏的状况……

 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下大势

    第二,说大理国没有军力向别的地方攻掠,这不是事实。

    从国内、国外有关的史籍记载可知,大理国军队曾经先后远涉后世贵州西部、越南北部以及缅甸北部诸地,说明大理是有力量进行域外作战的。

    而且,从元初鬓贫军被蒙古倚重东征西讨、所向克捷来看,大理国常备军的战斗力绝对不弱。

    第三,大理国没有对宋朝发动军事行动,是双方相互克制的理想结果,与军事力量的强弱没有关系。

    所以郭浩想动大理,不会太容易,历史上赵匡胤鉴于唐朝的失败,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说“此外非吾有也”,大理才得以保全。

    所谓唐朝的失败,就是唐朝和南诏国打的两仗,结果都失败了,要知道,当时的大唐乃是鼎盛时期,对西南的霸权之战却损失惨重,可见南诏国不简单。

    要厘清这段公案,还得从头说起。

    唐玄宗天宝九载,时任剑南节度使为鲜于仲通,此人“褊急寡谋”并无将才,靠结交佞臣杨国忠得此重任。

    此人一贯敌视南诏,其属吏云南太守张虔陀是贪婪之辈,时常横征暴敛,甚至污辱南诏王族妻女。

    南诏首领云南王阁逻凤不堪忍受,于天宝十载起兵攻杀张虔陀,随后南诏军就势横扫大唐附庸部族,连续攻取三十余座羁縻州府。

    鲜于仲通闻讯率军八万征讨,阁逻凤派人请罪求和,表示愿意归还先前掳掠的人口财富。

    鲜于仲通骄傲自大不予接受,继续进军,在泸水南岸遭遇南诏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鲜于仲通仅以身免。

    南诏击败唐军后,正式叛离唐朝,转而依附吐蕃,接受吐蕃赞普册封并改元建号,改天宝十一载为赞普钟元年。

    天宝十二载,在杨国忠推动下,唐玄宗命侍御史李宓为帅,动员关中、河洛兵十余万大举讨伐南诏。

    唐军长驱直入,进抵南诏都城太和城,遗址位于后世南省大理市境内,但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不敌以逸待劳的南诏军,大军伤亡殆尽,李宓战死。

    这可是鼎盛时期的唐朝,面对南诏这个小国却两战两败,差不多二十万大军就此灰飞烟灭。

    此后杨国忠掩盖败报,继续动员军队,企图再行远征复仇,只是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反叛,计划中的更大规模南征只得取消。

    这场战争,缘起于唐朝边将贪暴,肆意欺凌依附部族,以致遭到报复。

    事发后朝廷边镇不思反省,反而倚势凌人,轻率用兵征伐,这种非正义战争名不正言不顺,毫不意外的遭致惨败。

    很多人认为,大唐朝廷立国之本府兵,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伤亡殆尽,以至于内地空虚,给了安禄山可乘之机,终于酿成安史之乱惨祸。

    所以赵匡胤不打大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宋初的情况和唐时差不多多少,大理是南诏之后,实力对比不再多说。

    ……

    大理之北,便是吐蕃诸部,那个唐朝时中原最强大的对手,此时虽然分崩离析,情况却更为复杂。

    吐蕃虽然不再强大,可想要统治绝不容易,国家需要大量资源援助,否则当地百姓根本无法自足,统治无法稳固。

    百姓无法生存,自然要想办法活下去,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族,所以郭浩想要维持统治,就必须想办法,甚至有些吃力不讨好。

    可是郭浩不得不去做,因为吐蕃也是华夏的一部分,最重要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党项李氏现在还在,如果他不摆平一切,百年之后西夏也许还会出现!

    所以郭浩要赶在西夏出现之前,收复他的族人,让他失去根据地,也就没有崛起的力量。

    至于在往北的回鹘,日后也是大宋的目标,现在还顾不上它。

    而在这三个国家的北面,就是强大的辽国,辽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

    如此大的疆域,比大宋有过之而无不及,辽朝的军队,平时约在二十万至三十万左右。

    而契丹部族全民皆兵,辽所能动员的兵力在总人口当中,比例很高,大概在一百五十万以上。

    如此多的军队,如果遇到一个厉害的皇帝,那么天下谁能与之抗衡!

    除了契丹以外,类似西夏的隐患还有三个,东北的女真,成长为强大的金国,是几个国家共同的敌人。

    北方的蒙古,在一点点壮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直接占据中原,马踏欧亚大陆,建立华夏历史最大的王朝——元!

    白山黑水间的生女真,慢慢演化了建州三卫,也是满族的前身,成为后世的大清王朝。

    如此复杂的成员,共同组建成辽国,由契丹人统领着,构成一个强大的帝国。

    而郭浩要面对的,将是一个全盛时期的辽国,耶律贤此时已经做好了准备,只等时机成熟,就谋权篡位。

    耶律贤是辽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而他的皇后萧绰,也就是历史上的萧太后,更是大宋最大的敌人!

    如此强大的敌人,让郭浩哪里高兴起来,统一“天下”是必然的,此时郭浩已经可以和秦皇汉武媲美。

    可郭浩要不不仅仅是“天下”,而是华夏大地,所以这三个国家,迟早要有一战。

    如今一个小小的南汉,实在没什么可高兴的,郭浩费尽心思全面发展,为的就是快速增强大宋的国力,争取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的心愿。

    南汉的地盘,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整顿,一些顽固分子还需要管理,有些政策需要推行,要让岭南的百姓,尽快知道大宋的好。

    ……

    这些事情,都有专门的人去做,此时正是正月,大过年的,郭浩把孩子们都叫了回来。

    几个月不见,郭致尧和郭致舜黑了不少,也壮了不少,而郭致禹成熟了许多,变得更加沉默。

    郭妱梅和郭雁菡二人,经过了军中的洗礼,少了几分娇弱,多了几分英气。

    秋南、李芙坐在郭浩旁边,周围抱着郭致启坐在顺位,秋南的旁边,而李芙的旁边还有个空位,所有人都知道那个位置是郭永宁的。

    人都到齐了,郭浩看着空着的位置,说道:“过年了,去吧容妃叫过来吧,这段时间她应该长记性了,过完年让她回去住吧。”

    郭致禹和郭雁菡闻言大喜,立刻站起来道谢:“多谢父皇!”

    郭浩摆了摆手,看着二人道:“别急着谢我,你们的母妃可以回来,不过你们就别回来了,我看你们在外面生活的也不错,说明你们都长大了。”

    “是。”

    母亲得到了饶恕,兄妹二人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了,至于另外两个皇子,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感情貌似好了许多。

    “尧儿和舜儿,军校虽然放假了,但是你们不能闲着,休沐两日继续去六部,什么时候把该学的都学会了,朕就让你们进内阁!”

    兄弟二人闻言大喜,所有人都知道内阁的地位,那是大宋的权利中心,除了郭浩,话语权最大的机构。

    “多谢父皇!”

    就在这时,有宫女把郭永宁带来,只见她一身素服,脸色有些发白,看到儿女有些激动,顾不上行礼就直奔儿女。

    “禹儿,菡儿,你们还好么……快让娘看看……”

    “母亲,你怎么变成这样,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你快告诉我!”

    这个时候,一向柔弱的郭雁菡,胆子竟然大了起来,听她说的意思,好像是要为郭永宁报仇。

    “菡儿,娘没事,只是想你们了,如今见你们都没事,娘也就放心了……”

    更宋

 第三百九十二章 羁縻政策

    母子三人相聚,好似分离了很久一样。

    关了郭永宁半年多,只是让她长长记性,可是母子三人此时的场景,好像郭浩虐待她一样。

    “咳咳,都坐下吧,今天的春节,咱们一家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就不要提那些不开心的事了。”

    郭浩有些看不下去了,出言提醒他们三人,秋南和李芙面对微笑,好像对这件事没什么意见。

    郭永宁虽然可以回宫住,可是郭浩并没有把权利交还给他,现在后宫的事由一个太监在管,可有些事还是需要女人。

    太平三年,正月,天下一统,普天同庆,与民同乐。

    宫中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天下的百姓也替朝廷高兴,好像接下来真的不用打仗了一样。

    可是百姓们等了很久,边关的士兵依旧没有回来,如今大宋的兵力都在北方和西方,至于东南海防,现在还不需要太多。

    那日郭浩在拱锤殿接到捷报,所有大臣都很高兴,可是有一个人却看出来,郭浩其实并不高兴,这些人就是赵普。

    由于郭浩当了皇帝,所以关于赵普的一些事情并没有发生,郭浩的判断力比他要敏锐的多,否则历史上的北汉则不会存在那么久。

    郭浩看中他的名气,让他进了内阁,可是他在内阁却很没有存在感,甚至有点看不起他。

    原因是郭浩发现他的才学并不出众,见识还不如自己,能力只能说过得去,不过对他还算忠诚。

    历史上的赵普,读书确实不多,否则怎么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而这个典故在郭浩看来,并不是很靠谱,因为他的本质思想,和这时代是格格不入的。

    就比如说对教育的态度,历代帝王都是愚民统治,目的是巩固政权,但郭浩没有这样做,他鼓励百姓读书。

    有人说百姓如果懂得多了,那就不好管了,一旦百姓有什么想法,很容易生出混乱。

    可是纵观历史,哪个时期的起义,不是朝廷不作为造成的,而百姓们关心的问题,无非就是吃饱饭。

    在这一点上,郭浩未雨绸缪,找来了新型作物,以大宋现在的人口,粮食完全足够。

    所以百姓们能吃饱,也就不会有人造反,遇到什么天灾人祸,朝廷也会出手帮助,这样的时代,在古代前所未有。

    可是在这看似美好的背后,大宋实际上有很大的隐患。

    此时的大宋,主兵力都在边境,这个情况和秦朝很像,一旦国内出现了刘邦、项羽那样的人物,处理起来很麻烦。

    当年的大秦帝国,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之所以让刘邦占了便宜,那是因为北方蒙家军三十万兵马守匈奴,南方五十万兵马防百越。

    随着郭浩读的史书越多,他考虑的事情也就越多,战事一起,必定加重百姓的负担,他辛苦经营的局面,转瞬间就可能改变。

    一旦惹恼了敌人,那么只能分出输赢,战争会消耗国家大量资源,一旦地方官员处理不好,必定会有叛乱。

    所以说不是赵匡胤没有野心,不是赵光义能力不够,汉人不是马上民族,不像契丹那样全民皆兵。

    所以郭浩想要统一华夏绝非易事,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否则会引火烧身,玩火自焚!

    而赵普看出了郭浩的野心,也明白他的担忧,按照古人的思维,大宋的国力其实已经够强大了,完全可以效法唐朝,对于一些偏远地区进行羁縻统治。

    所谓羁縻,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

    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后世的自治区。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

    《汉宫仪》云:“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

    所谓“羁縻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

    这种政策不能说不好,就是不太牢固,那些部落是因武力而臣服的,对于宗主国缺少归属感。

    郭浩这段时间也在考虑这件事,虽然有隐患,可这是最稳妥的办法。

    只有先在名义上拥有主权,然后在通过经济、文化的输入,来达到彻底控制的目的。

    赵普也想到了这一点,回到家里仔细研究郭浩的方略,写出了一篇《平边策》,里面叙述了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郭浩看了受益匪浅。

    正月十五,大朝。

    郭浩坐在龙椅上,文武百官休沐回来,重新进入工作状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