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明末之新帝国 >

第568章

明末之新帝国-第568章

小说: 明末之新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在这一片土地上,自由自在的跑马圈地,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

    但是他没有这么强大的实力,而且他也都看得出来,无论是谁打赢了此仗,敌人的势力都会大大的增强,他们很有可能趁机一统天下,建立一个强大的朝廷。

    中原王朝一旦强大,他们的刀锋就会向外,就是他们这些关外的民族倒霉之时,所以皇太极早就定下了策略,对于中原两大势力角逐,谁弱就帮谁。

    这并不是他要锄强扶弱,而是他必须把强者打压下去才行,而且他也看出,大明的各种腐败和坑爹的地方,这是一个没落的皇朝,体制僵化,暮气难振,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灭亡。

    而华夏帝国则是一个新兴的皇朝,他各方面都非常年轻,非常强盛,一旦让他得势,坐拥天下,他们的刀锋肯定会直指关外,就是他们这些女直人被敌人残杀之时。

    奈何皇太极是有心跟大明合作,只是大明的君臣,根本就看他不起,这真是热脸贴了一个冷屁股,我心向明月,奈何明月向沟渠。

    对于大明朝廷方面的无动于衷,皇太极没有办法,只能够命令他的八旗军进行动员,集结一切能够集结的兵力,准备应变。

    只是此时他也无力干涉长城之内的角逐了,因为有辽西将门死死地堵在宁锦一线,让他们根本都没有办法绕过去直扑关内,同时孙传庭也都集结了数万大军于海州,一旦看见风声不对,就可以给他们致命一击。

    如果是以前的明军,就是集结了数十万,皇太极也都毫无畏惧,但是这可是齐装满员的华夏军,他们拥有足够多的火炮火枪,还有战马,既有快速进攻能力,也有强大的火力输出,这样的人,真心不好对付,他只能够望着长城内的群雄纷争,望洋兴叹。

 第877章外出掌兵

    皇太极虽然急,但是崇祯皇帝不鸟他,他也就没有办法,因为他目前根本就没有能力,破关而入,与关内英雄,角逐天下。

    比如说,如果大明跟他合作,直接开放宁锦一线的话,他的骑兵就可以长驱直入,扑向山东,给刘家军以一个惊喜。

    但是如果让他的大军沿着锦州一线,一路猛攻过去,宁锦防线会让他们头破血流,而海州的孙传庭也会给他们以致命的一击,还有察哈尔部的林丹汗,也都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皇太极在感叹,难道长生天已经不保佑咱们这些子民不成?所有的坏事,基本上就凑在了一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和不如意。

    本来作为渔牧民族,他们最为强大的就是他们的骑射,他们的骑射是天下间最为强大的武力,对上了谁都是所向披靡,他就在想,当年的成吉思汗可以凭着他们的铁骑横扫天下,凭啥他们的满洲铁骑就不可以呢?

    自从打跪了蒙古人,他们是充满了优越感的,但是当对上了华夏军以后,他们就没有了任何的优势可言,华夏军的火枪和大炮,让他们意识到打仗的方式已经改变,世界也在发生改变。

    几次的惨败,让其意识到,火枪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火枪火炮才是最为厉害的东西,对上了这些东西,就算你是最为强悍的战士,披上最为强大的铁甲,也都不是他的对手。

    再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他只好学习使用火枪火炮。

    但是在制作火枪火炮的过程之中,他们可是困难重重,虽然他们打造出了大炮和火枪,但是论起威力,却远远不如华夏军的,而且在炸膛方面则是常有发生,以至于很多官兵都不愿意使用大炮和火枪,因为他们担心,在使用这个东西时,一不留神就就炸膛,没有被敌人炸死,却是被自己的炮炸死了。

    这样的场面,可是令他感到非常的忧虑,没有足够的火枪火炮,就不能在火力输出上压倒华夏军,就不能够克制这一支新生的力量,他们只能够让敌人压着来打。

    皇太极十分担心一点,他就担心,一旦当敌人统一了中原以后,就是他们的灾难之时,现在的华夏军只是派出了一只偏师,就能够让他们头痛之极,如果数十万华夏军没着长城出关,他们该如何是好?

    眼看见情势危急,皇太极只好自己亲自下场,派出了自己最为得力的大臣范文程,让他去锦州劝说祖大寿。

    皇太极就知道,祖大寿就是辽西将门的领袖人物,他在这一块算是大佬,说一不二,大家都听他的,如果他们愿意投靠建州,他们不惜裂土封侯以待,直接封他一个郡王,并且约定,他们可以拥有兵权,子孙世代掌控制此地,仿云南沐家的例,永远藩屏后金国,相信这样子的代价,不是任何一个势力开得出来的,大明开不出这样的条件,就连华夏帝国,估计也舍不得开这样的条件。

    皇太极就在想,如果祖大寿接受了他们的招降,开放宁锦防线,当华夏军和大明在山东全力决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势均力敌之时,他的大军就趁机入关,横扫北直隶,坐山观虎斗,谁输就帮谁,最好就是寻找一个机会,把他们两股势力一举的歼灭,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为了达成目的,皇太极派出了得力的干将范文程,让他去劝说,同时还带来了几大车的金银财宝,还有美女、名马、宝剑、盔甲等等,这些都是当今世上最好的东西,为了拉祖大寿等人下水,皇太极甚至向范文程说,只要能拉拢对方,他愿意跟祖大寿结拜为异姓兄弟。

    这是皇太极想到的唯一办法,如果能得关宁军之助,他们就不用在宁锦方向这里拼一个头破血流,也都轻易的得到一支精兵,他的建州铁骑,可以沿着辽西走廊,攻破山海关,即使不能够把大明和华夏国都给灭了,也可以趁火打劫,

    当今的几大势力,各都有各有各的小算盘,都在打自己的主意,当然主战场还是在山东,还是大明与华夏帝国之间的角逐。

    驻守在天津卫的杨嗣昌,他早就鼓足了劲,准备等到天气变坏的时候,就出兵。

    杨嗣昌是一个非常有才华,又心高气傲的人,经过多年的运作,他也都成功的当上了兵部尚书,手掌天下兵权,但是华夏军的崛起和局势形势迅速的崩溃,让他也都无法稳坐皇城之内,只能够请旨往外,领兵作战。

    这是他迫不得已的一种做法,如果他不这么做的话,估计就会让皇帝狠狠的收拾他一顿。

    杨嗣昌屯兵天津卫,虎视山东。

    天津卫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宋金时称直沽寨,元朝改称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后,为了巩固王朝权利,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王,分别驻守各地,第四个儿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北平,朱元璋驾崩后,因为太子朱标早年薨,所以由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

    燕王朱棣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在诸王中实力最强,由于建文帝平庸无削藩,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与其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

    朱棣率兵从天津的直沽出发,偷袭沧州,经过几年的战争,最终攻陷南京,夺取皇位,三年后,朱棣即位,是为太宗文皇帝,年号永乐。

    为了纪念开始发兵的龙兴之地,朱棣把直沽这个曾经的天子渡河之地。赐名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赐名后,于同年设置了军事部门,成立天冿三卫。

    天津卫也开始了筑城建设,初建时的天津城其实是个土城,这座土城周长九里多,城高三丈五尺,宽二丈五尺,城的形状是东西长、南北短,很像一把算盘,所以当时人们也把它称为算盘城。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三卫。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海河、南运河、北运河等众多河流均在天津交汇。

    海河全长七十公里,它穿越天津,东入渤海,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海河作为天然河流,就成为华夏北方人民的水运通道,东汉时期曹操开挖河渠工程,将海河平原上的三百多条大小河流由分流入海改为众流归一,初步形成了成扇面型的海河水系。

    隋朝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了全长一千四百多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与黄河、淮河、长江等水系的联系,奠定了天津四通八达、航运枢纽的地位,为天津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金、元以后,漕运开通,不论海漕还是河漕,江南的漕粮都要经过海河运抵京都,永乐帝建都北京以后,天津转输漕粮的任务更加繁重,到明朝宣德十年,朝廷专门在天津设置管理漕运的专门机构,大运河上粮船上万艘,转输漕粮五百万石之巨,繁荣景象另人叹为观止,实为北方第一繁胜地。

    但这一切终于刘家造反,高度依赖运河的天津卫,也终结了其繁华,无北来之漕粮,无南去之船,天津一落千丈,敝凋至极,破产之商户人家无数。

    因为刘家军造反,杨嗣昌昌被迫无奈,只能够自请外出,督师御敌,保卫京师。

    经过一番苦战,他们是把敌人压制在了沧州一线,顶住了敌人的兵锋。

    杨嗣昌他当初外调的时候,是存着以拼死一命报家国的想法,华夏军突然间爆起杀人,几乎就要拿下了京师,他别无办法,只能够前来抵挡,以兵部尚书,掌管全国兵员之调动的身份干这活,其实是有些掉价的。

    但是自从他外出,直接掌兵以后,反而觉得,在外面更能加实现他的想法。

    在朝廷之中,上有内阁,下有六部言官,处处制肘,相互拆台,相互扯皮,基本上都干不了什么事,主要的精力,都用于政斗党争方面去了。

    每做一样事情,你都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反应,防自己人的时候,多于防范敌人。

    这兵部尚书是没法干的了,在崇祯朝,换得最快的,第一就是户部尚书,因为他弄不到足够的钱粮,压力又大,只能走人,其次就是兵部尚书,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失败,都归咎于兵部尚书身上,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坐在火山口上的位置。

    杨嗣昌外出天津大营,率领数十万大军,抵御刘贼的时候,反而令他有一种实权在握,得偿所愿的感觉,至少他在地方,所有的人都对他言听计从,没有人敢反抗于他,这令他有一种人上之人,大权在握的感觉。

    他在朝中,无法实行自己的想法,无法贯彻自己的理念,但是在天津这里,反而可以这么做,他就安心的留下来了。

    。

 第878章别无选择

    当然这也与形势危有关,虽然他们把敌人压制在了沧州一线,令其不得寸进,不敢兵犯京城,但是他毕竟已经威胁到了北直隶,兵封直指大明重要的地区,随吋兵犯京城,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够继续坐镇于天津大营,作为镇山之人,并准备反攻山东。

    杨嗣昌的想法与皇帝不谋而合,皇帝也需要几个强而有力的人去地方坐镇,为他统领大军,震慑敌人。

    杨嗣昌坐镇天津大营以后,他一直在整顿兵马,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特别是当朝廷提供了足够的粮响和人员以后,他们的天津大营正式的进行的扩建,由最原始的天津三卫(兵力)扩展到现在三十万大军的场面。

    杨嗣昌手下这十几万大军,是真正的三十万大军,不是吹牛的,在他手下,光是卫一级的编制,就接近了六十个,这就意味着他手下齐装满员的战兵,都有三十万之巨,这些都是可以拉出去打仗的。

    但是他这些军队及编制,又极其的不合理,如果按照大明以往的军队,派遣十万大军出征,至少要发动三十万民夫作为后勤供应,为他们运送粮食,为他们运送各种辎重,因为数十万人移动,吃喝拉撒都得要,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大量的民众,为他们运送物资。

    如果按这笔账来算,三十万大军,就得养接近百万的民夫,为他们运送物资,但是他们却没有这么多的民夫,只有十万不足,比例之低,达到了惊人的一比三,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这么多人,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物资。

    比如说他们的士兵吃的,全由自己携带,后勤的民夫只会为他们带各种工程的设备和住的帐篷,总之他们是把所有的东西,精简到了极点。

    而且以往的卫所,有驻地,平日耕种,危时出战,自给自足,称为军屯,但他们只操练,不耕屯。

    他们这样子做,其实学的是游牧民族那一手抢劫的手段,也是就食于敌的手段,说白了就是大家都空着手,空着口,还背着一个口袋,就准备去山东大抢特抢一票。

    大明的高层也知道这样子做法的可怕之处和严重性,一旦他们师老无功,进攻受挫,很容易就会自我崩溃,但是他们不用为这方面的事情而烦恼。

    无论是兵部还是朝廷,已经给他们发放了命令,一旦进入了战区,他们可以自由的筹粮。

    他们主要攻打的地方,就是刘家的山东,出了名的富裕之地,他们的粮食,还有所有的东西,都由这里产生和提供,来了就是去抢,既然是去抢,就没有必要准备这么多的粮草和辎重。

    当然他们这般有信心,也是因为他们有百万大军,用他们的话来说,这么多人涌过去,就是一人一口口水,都融成了一条河,把敌人给淹没了。

    皇帝在给杨嗣昌的私人密旨里面说:“朕给你的不是一群绵羊,而是一群去吃敌人的狼,狗狗走千里吃屎,狼行千里吃肉,你们的粮草辎重,就着落在山东,自己去筹吧?能筹多少军饷,发多少财,就看你们的。”

    这就意味着,皇帝彻底的放开了手脚,让他们放手而为,这瞬间就让他们的士气升到了极点,称得上爆裂。

    古往今来,在作战师老无功的情况下,上面往往会许诺,城破之后,可以大开杀戒,纵兵大掠,这就让这些士兵士气大振,积极性十足。

    杨嗣昌也发现这一条命令出来了以后,确实是大大的有用,如果是以前,派这些兵去打仗,想让这些大爷去打仗,没有开拔费,他们绝对不会挪窝,手上的粮食最少是平时的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