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邓小平和世界风云人物 >

第3章

邓小平和世界风云人物-第3章

小说: 邓小平和世界风云人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主流电视的黄金时间变成了“邓小平时间”。“邓小平旋风”吹遍美利坚。
  在华盛顿,邓小平同卡特总统共进行了三次会谈。
  第三次会谈是1月30日早上9点在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里进行的,其实也就是在邓小平和卡特两个人之间进行的。邓小平只带了翻译冀朝铸。这次卡特说话就不像昨天会谈时那样小心谨慎了。他大声宣读了一张自己手中的便条,扼要地提出了他不赞成中国人进军越南的理由。然后将这张便条交给邓小平。
  邓小平坚定地谈起了越南入侵柬埔寨是个严重的问题,是苏联战略部署的一部分。他还用“哑铃”来形象地比喻苏联一头通过越南搞印支联邦,一头通过阿富汗、伊朗、印度直接南下波斯湾的这种扩张称霸的野心。邓小平说,就是从最坏的方面考虑,中国也顶得住。他强调说,如果中国采取行动,不用多久中国军队便会撤退的。而这一行动的结果将是有益的,而且可能会长期起作用。
  之后,邓小平和卡特走出椭圆形办公室,继续参加内阁会议室的会谈。双方就最惠国待遇、互派留学生以及关键的台湾问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谈判。因为当时美国国会正在辩论台湾问题,一些议员甚至为此发火,所以卡特希望邓小平能在访美期间的公开场合谈到台湾问题时,最好用上“和平方式”和“耐心”这两个词语。
  但邓小平早已胸有成竹。他说,美国可以为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做出贡献,希望美国和日本规劝台湾谈判,而不是去做不利于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事。他还强调说:“我们不赞成向台湾出售任何武器,过了今年,以后向台湾出售任何武器时贵国政府都要慎重。我们不赞成你们向台湾出售任何武器。”
  会谈结束后,邓小平和卡特从总统办公室走进被称作“总统花园”的玫瑰园,与记者见面。当记者们问他们会谈取得什么成果时,卡特说:“副总理明天还要和我们见面,签署即将达成的一些协议。我们的讨论是深远、坦率、诚恳、亲切而和谐的,极其有益和有建设性的。”
  当他们在记者们的镜头前握手时,邓小平兴奋地说:“现在两国人民都在握手。”
  邓小平的话深深地感动了卡特,也感动了记者们。他们的手握得更紧了。
  邓小平在美国的8天时间里,在华盛顿除了和卡特,还和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领导人进行了会晤。30日中午,在国会大厦的参议院会议厅里,邓小平与85位参议员共进午餐,边吃边谈。下午,邓小平出席了众议院的茶会,与众议院的领袖和议员们喝茶会谈。他们就台湾问题、中美贸易问题、南北朝鲜问题等进行了交谈,第一次勾画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获得了议员们的普遍称赞。在这象征着美国民主制度的国会山上,那些自以为是见多了世面的议员们,在举行午餐会、茶会时,竟然纷纷拿着以邓小平肖像为封面的《时代》周刊,列队等候与邓小平握手,请他签名留念。因为邓小平刚刚被该刊评为“1978年的风云人物”。
  晚上,邓小平参观了美国国家艺术馆,并发表了讲话,强烈谴责苏联支持越南大规模侵略柬埔寨。他说,中国将始终支持遭受压迫和侵略的国家和民族反对霸权主义者的正义斗争,“中国虽然很穷,力量有限,但是,我们将坚决履行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甚至将毫不犹豫地承担必要的牺牲以维护国际正义和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长远利益。”
  1月31日,邓小平和卡特的内阁成员共进早餐后,前往林肯纪念堂献了花圈,并参观了史密森氏航空和宇航博物馆。接着到布莱尔大厦接受了费城坦普尔大学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中午,邓小平还在这里与11名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共进午餐,再次呼吁中、美、日和西欧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应联合起来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1月31日下午,邓小平在布莱尔大厦又会见了美国广播电视界记者。然后和卡特一起前往白宫签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等文件。签字之后,卡特总统首先致词,宣布不久的将来美国将在上海和广州开设领事馆,中国将在休斯敦和旧金山开设领事馆。同时,数百名中美学生将到对方大学进修学习。邓小平在致词时说:“我们刚刚完成了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但这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晚上,邓小平在中国驻美联络处举行盛大的答谢宴会,到会的人超过了预定人数,大厅里挤得水泄不通。为邓小平致词作翻译的费斐女士几乎站不上临时搭就的讲台。人人希望与邓小平碰杯、说句话、抢拍个镜头,气氛热烈感人。
  在离开华盛顿前,邓小平和卡特在白宫亲切拥抱告别。邓小平与卡特的会谈是以吸烟开始的,告别也是以吸烟的话题结束的。卡特对邓小平说:“只要不影响你的健康,欢迎你明年到我的家乡佐治亚,在那里我可以让你品尝到几种最优良的烟叶。”
  邓小平手里夹着一支烟,笑着说:“尽管我离不开烟,但我的医生向我保证我不会得癌症。”
  1979年2月1日,中美联合公报发表。这天早上,邓小平在出席了美国政府举行的简短欢送仪式———鸣礼炮19响,检阅仪仗队———之后,乘专机前往著名的工业汽车城亚特兰大以及休斯顿和西雅图等有“美国阳光地带”之称的南部城市参观访问。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参观了福特汽车公司、休斯敦国家宇航中心、波音公司,并在休斯敦结识了著名的世界石油大亨亚蒙·哈默。邓小平每到一处,都引起人们的关注,受到了热烈欢迎,给当地人民带来愉快和欢乐。许多人都想见一见他,同他握手,向他欢呼、问好,请他签名留念。可以说,邓小平的这次出访,在美国引起了全国性的“中国热”。
  在西雅图,邓小平会见了华盛顿重量级的民主党参议员、中国共产党人的好朋友亨利·杰克逊。在这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会谈。杰克逊还拿着1979年第一期的《时代》周刊,指着封面上邓小平的图像说:“那个时候,恐怕也认为你是红色魔鬼头子之一,不可能想像可以将你评为《时代》周刊的新闻人物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不了解中国。我一向认为,美国未能理解中苏分歧是美国情报界最可耻的大失败之一。”邓小平西雅图之行,使波音公司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首批大公司之一。
  邓小平在结束访美之前,还特别接见了美方的安全警卫人员,与他们合影留念。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一件与警卫工作有关的特别礼物———一张贴有邓小平照片的西雅图警察局带有证章的局长证。邓小平对美方警卫人员说:“感谢你们的周到服务,保证了我访问美国的圆满之行。今后,我欢迎你们当中的任何人到中国访问。”
  2月5日,邓小平圆满结束了对美国的友好访问,途经东京回国。邓小平在西雅图机场发表了告别讲话。在飞离美国之前,邓小平还致电卡特总统,肯定他访美取得的成功,表示中美两国关系将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重大发展。电文如下:
  卡特总统:
  在我结束对贵国的正式友好访问,即将离开你们美丽国家的时候,我对你和卡特夫人以及贵国政府给予我们一行的盛情款待再次衷心感谢。
  我这次对贵国的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我同你的会谈,同美国各界朋友的相互了解,加深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中美两国关系将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重大的发展。我相信,这对于我们两国,对于整个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在我国欢迎你和你的夫人。
  邓小平和卡特虽然在一起的时间不算长,然而,就在这短短的几天里,邓小平的言谈举止却给卡特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他说:“邓给我留下了好印象。他身材矮小,性格坚强,有才智,坦率、勇敢、气宇不凡、自信、友好。同他谈判是一种乐趣。”他把接待邓小平来访视为其总统任内最愉快的事情之一,对他来说“一切都是如愿的,中国领导人也很满意”,他甚至认为:“过去三天我们所共同取得的成就是异乎寻常的,但是我们的目的是使我们两国之间的这种互相交流不再是例外而是常规,不再是头条新闻或者历史学家的事,而是中美两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事务。”他认为在这位身材矮小却十分健壮的中国领导人身上,“和谐完美地体现出了机智、豪爽、魄力、风度、自信和友善”。他说:“在这个过程中,我懂得了为什么有人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民族。”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邓小平的这次访美,对发展两国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是中美两大民族传统友谊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世界论坛报》称“邓小平是世界和平的杠杆”。在8天的访问中,邓小平不知疲倦,争分夺秒地进行了各种会谈,会见了数以百计的议员、州长、市长以及企业界和文化界人士。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向数千人发表了讲话,回答了近百名记者的提问。先后有20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一历史性访问,美国的三大主流电视网每天的黄金时间变成了“邓小平时间”或“邓小平频道”,有评论说,邓小平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美利坚刮起了“邓小平旋风”。据白宫老资格的礼宾司人士说,欢迎邓小平的热烈场面是空前的,在美国乃至世界外交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而邓小平的传奇经历、可爱性格和政治风度也深深地吸引着美国人民。纽约州的众议员莱斯特·沃尔夫说:“?穴邓小平?雪不但诚实坦率,而且和蔼可亲。肯定给美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华盛顿州参议员亨利·杰克逊说:“他沉着镇静而有自制力。”华盛顿大学的詹姆斯·陶森说:“(邓小平)坚强有力,语言精辟,直截了当,机智老练。”而中国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在记者述评中说:“中国对当前国际事务和中美关系的立场以这样有效的方式直接为美国公众所深切了解,这是从未有过的。”
  还有一点值得记住的就是,邓小平访美回到北京后的第10天,中国边防部队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是他半个月前在白宫跟卡特就说过的。邓小平说话算话,说干就干。
  □邓小平在华盛顿收到了毛泽东42年前写给他的信。
  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在华盛顿访问时,意外地收到了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一封毛泽东在1937年8月19日写给他和任弼时的亲笔信。
  事情是这样的:邓小平在华盛顿先后在会见尼克松、基辛格和前驻华联络处主任布什等人物的同时,他还会见了一位非常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毛泽东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位夫人海伦·斯诺。
  海伦也是著名的美国进步记者,笔名尼姆·威尔斯,绰号佩格。1907年9月21日生于芝加哥,父亲是个律师。她怀揣埃德加·斯诺文章的剪报本,于1931年乘美国“林肯”号海轮来到中国上海,在美国领事馆当秘书。1932年与埃德加·斯诺结婚。1937年4月她在斯诺的影响下,只身前往西安,并成功越过国民党的封锁进入延安,写下了她的成名代表作《红色中国内幕》(中译名《续西行漫记》),是《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的重要补充。在中国期间,她和斯诺在北京还参与策划了“一二·九运动”和“中国工合”运动。她一直关注中国并热爱中国,写了17部有关中国的书,但大都未能出版。
  1937年,海伦到达延安后,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40多个中共领导人和著名的红军将领。但是,遗憾的是她没有采访到邓小平和任弼时。因为他们已经率领部队离开延安前往云阳镇,待命开赴抗日前线。但海伦并不甘心,她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共的所有高级将领采访到,给他们写上一笔。于是,她就找到毛泽东,请求毛泽东给她想办法。毛泽东拗不过她的“穷追猛打”,只好答应给她写封介绍信。
  弼时、小平同志:
  斯诺夫人随部队一起赴前方,作为战地记者,向外写报道。请在工作、生活诸方面予以协助和关照。
  致
  礼
  毛泽东
  1937年8月19日
  而当海伦拿着毛泽东的亲笔信兴致勃勃地赶到云阳时,任弼时和邓小平却已离开了云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斯诺多次来过中国,因为她与斯诺在1949年已经离婚,故而未能转交这封信。海伦一直没有放弃要把这封信交给它的主人。任弼时于1950年去世后,海伦就始终期待着亲手把这封信交给邓小平。然而天遥地远,时空阻隔,再加上中美两国长达30年的政治隔绝、对立,直到这次邓小平来到美国,海伦一下子喜出望外,立即从家乡康涅狄格州赶来,向美国国务院提出了会见邓小平的要求。经过多方努力,她得到了满意的答复,终于如愿以偿。
  当她和邓小平握手的时候,海伦激动地说出了第一句话:“你真难找啊!”
  是啊!这一找,等了42年!而毛泽东主席也已经在3年前逝世。
  邓小平热情地握着海伦的手,亲切地说:“你可是大名鼎鼎的记者啊!我听说过的,听说过的,遗憾的是,我们今天才见面。”
  然后,海伦兴奋地将这封尘封了42年的信郑重地交给了它的收信人邓小平。摄影记者们也纷纷抢着拍下了这个中美友谊史上十分珍贵的镜头,后来许多报纸也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个非常有意义的消息。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对美国的访问。”
  1981年8月,刚刚离任的卡特夫妇应邀来到中国。邓小平亲切会见了卡特夫妇。会谈中,他们谈得最多的仍然是他们共同关心的中美关系问题。
  邓小平说:“我真诚地希望中美关系不要停滞,要继续发展下去。发展中美关系是全球战略的需要,也是中美两国的共同需要。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从美国方面来说,是当时总统尼克松先生开创的,卡特先生执政时完成的,希望里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