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性别问题 >

第5章

性别问题-第5章

小说: 性别问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年轻一代的农村妇女愿意选择在家,而不是外出工作,但是在家不一定是终生的,而是阶段性的。一位农村年轻女性说:
    我现在不工作,将来也要工作。我丈夫的工资可以维持我们的生活,没有出租房子的钱,我丈夫的收入刚刚维持。明年孩子上幼儿园,经济就紧张了。没有我的收入对家庭开支有影响。我觉得孩子小的时候,女人可以在家。比如我们给他买一些书什么的,教他。等大一点还是要上幼儿园,让他有一些集体观念。可以选择的话,我还是选择家庭。如果经济允许的话,丈夫还是同意我留在家里,但他对我出去工作没有意见。
    不少农妇都赞成阶段性就业——孩子小时在家,孩子大了再外出工作。一位农村女性说:
    因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应该照顾他,母亲应该留在家里。如果孩子小的话,我不会出去工作。如果孩子大了,我会工作。
    不止是在农村,在当代中国城市女性中,也有一种回归传统女性生活模式的冲动。一位城市女性说:
    我想做贤妻良母,对孩子好,对丈夫好。去挣很多钱太累,够花就行了。
    回归家庭之后,女性还是会有不适应的问题,因为周围的环境已经改变——大多数女性都在工作;还因为个人也已经改变——她已经不是传统的文盲妇女,她的生活除了家庭这个私领域,还需要公领域这一空间。一位在家多年的农村女性说:
    我的父母文化少一点,他们老跟我说,人活着就得争气,别人有的咱们要有,别人没有的咱们争取努力也得有,咱们不能让人家看不起。他们俩有不同的看法,我妈就是贤妻良母型的,她让我到人家 (婆家) 别那么跋扈,老实点,过得踏实点家里就放心了。我爸的期望高一点,不过现在我结完婚后,孩子没人给带,我一直就没出去工作,一直在家里呆了11年。我挺矛盾的,看人家年轻人都出去了,我在家带孩子,就经常在家里掉眼泪。我爸经常说我,让我在家多看点书,等孩子大点,再学点什么。可我现在没什么兴趣学什么,一心一意抓孩子学习,孩子写作业,我也跟着写,孩子读英语,我也跟着念。我要去学点什么,孩子就没人管。我小时就挺可怜的,没地方吃饭去,没人管,我不愿意再让孩子受罪。我爱人的工作上班有点,下班没点,我在家也能让他有个家的感觉吧,所以我一直就没上班。
    在访问到的老年女性中,也有一些人是从来没有出来工作过的,她们体验过终生活在私领域的焦虑和无奈,与现代在公私两个领域奔波忙碌的女性的感受形成对照。一位终生没有外出工作过的家庭妇女为自己没有能够出去工作、没有得到劳保退休待遇而痛心疾首。这位老年城市女性这样回顾自己的一生:
    我没工作过。17岁结婚,生了7个孩子。1951年时,我丈夫开了个早点铺,干了4年。我帮助干。后来开不下去了,他到医院当厨师,我没工作。丈夫那时挣55元养全家——我和7个孩子。我想出去工作,孩子多出不去,急得掉眼泪。要是孩子少我肯定也出去工作了。那不还有劳保吗?
    1960年代,弗里丹提出了那个所谓“无名的问题”,即中产阶级郊外女性的生活空虚的问题。它主要是三四十岁的美国中产阶级白人女性的问题:她们发现,当最后一个孩子长大离开家庭之后,她除了是某人的妻子和某人的母亲之外,没有任何社会身份,而她日后的几十年时间将无事可做,既无目标,也无生活的动力,生活中是一片空白,生命变得没有任何意义。40多年过去了,中国社会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也重新出现了女性回归家庭的可能性。许多女性已经面临着做出这种选择的现实可能性。她们忘记了主张男女平等的女性主义运动一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专职太太群体的存在恰恰是公领域和私领域的男性统治的反映。
    在最近20年间,中国的一些职业女性选择了回归家庭。这一选择尽管使这些女性丧失了独立的地位,但也不是对她们一无是处的。如波伏瓦所说:女性的不参与社会生活和就业竞争也能带来一些“好处”:她既可以逃避经济上的风险,又可以逃避自由所带来的风险,况且这种自由的目的与目标还必须由自己来设计。的确,和每个个体肯定其主观存在的道德冲动一起出现的,还有一种诱惑,使其放弃自由,变成一个物。这条路很危险,因为他一旦踏上这条路,就会被引向被动、迷惘和毁灭,成为他人意志的造物,其超越将会受挫,其价值将会被剥夺。但这条路也容易走,人们在这条路上可以避免真正生存所包含的极度紧张。(波伏瓦,17)在丧失自由却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和拥有自由却过着比较艰难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方式之间,中国越来越多的女性也面临着选择,这是她们的上一代人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那时,女性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正处于方兴未艾之时,“家庭妇女”是一个贬义词——最终的选择只能由她们自己来做,这一选择的后果也只能由她们自己来承受。
    尽管如此,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近几十年来女性对公领域的参与,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已经改变了不少,尤其在中国的城镇,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已经变成少数人的观念,而且大多数人也能够接受女性在社会地位上超过丈夫这一情况了。
    三、工作中的歧视
    在中国女性普遍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已经成为新的社会行为规范之后,公领域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凸显出来。尽管男女平等的原则被确定为国策,公领域中的性别歧视还是时隐时现。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公领域被男性垄断了几千年,女性只能算是一个不到一个世纪的“新来者”。如果说在公领域中的性别歧视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才真正出乎人的意料。
    工作中的性别歧视首先表现在就业机会上面。
    必须承认,在中国的劳动市场上,男女两性的就业机会在某些行业是差不多的。一位农村中年男性从农村跑到北京打工,做推销员。据他说,在他所在的公司,没觉得男女有区别:
    推销员里女的超过50%,我过去有营销经验,好多人托我带业务员,无偿地培训他们,其中大部分都是女孩子。
    但是,女性就业方面还是存在着性别的歧视,尤其在农村,这种传统观念更加普遍和顽固。一位农村男性的观点虽然未必正确,但是他的看法代表了一般人对女性的看法,也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女性的弱势状态:
    女人生活、思想平庸,结婚以前还有生存竞争意识,有的外出工作几年,结婚后就平淡地生活下去了。在农村,男人可以出门打工、做生意,生活和思想都比女人丰富。妇女保守,接触外界也少。
    在中国,招工中的性别歧视还是很明显的。这一问题首先以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存在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招工过程中。根据一项对企业招工意愿的调查,当被问及“工薪相同愿意招男生还是女生”时,用人单位有明显的性别倾向。在75家被调查的企业中,有42家(56%)愿招男生,只有3家(4%)愿招女生,男女都愿招的企业26家(35%)。(孟宪范,75)
    一位面临毕业的外语院校的女大学生说:
    求职过程使我感到男女不平等,许多公司只要男生,虽然劳动局规定不许明说。比如中国银行,我们都排队交了简历,排了一上午,结果他们在我们系只挑了三个男生去复试,而其实是女生报名的比男生多。我们系近70个学生,男生不到10个,女生好几十个。就属文化部来招工的说得直白,公开说不要女生,大家很反感。其他单位不明说,结果还是那么做的。他们会说:我们的工作不适合女生做,女生派到海外不安全。一个公司复试的有四个男生,两个女生,都以派海外女生不方便为名把女生刷下来了。他们的理由似乎还挺充分,是替你考虑,替你的安全考虑。还有,说干体力活女生干不了。其实女生耐力强,忍耐限度比男生大。平常看着柔弱,真碰到事,倒可能是男生受不了,女生能承受。并不是每个男生都能独当一面,也并不是每个女生都柔弱。学柬埔寨语的“买一送一”搞搭配,招两个男生必须搭一个女生,因为女生分不出去。招工的一般认为女的应当做文秘,男的做销售,好象是个固定模式。
    城市女职工在就业市场上也常常会有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感觉,尤其在那些传统上以男性为主的行业。一位城市中年女性说:
    我18岁在公共汽车上干售票员,后来开出租车,做企业经理。我没有因为是女性受影响。开出租时我特自豪,全队只有我一个女的,我比他们干得都好,所以特自豪。出租公司招司机不愿意要女的,怕被人抢劫,可是男司机不是也经常被抢劫吗?如果是个蹩脚的抢劫犯,有可能爱选女司机下手,但是主要还是看你自己的反应能力,判断能力。我那次碰上那个拿枪想抢我的人,楞被我劝得放弃了,如果是个男司机,歹徒就不愿意听男的絮絮叨叨地跟他说这说那,女的也许比男的还安全呢!可是就因为我是女的,大出租公司就不愿意要,我想去北汽、首汽,他们根本不考虑。他们说,男的还“噔噔”地杀呢,可不能要女的,我们可揪不起这个心。我听说过不少招工不要女性的事情。招聘广告上经常就只要男的。只有接线员、寻呼台、陪聊天的行业愿意要女的,凡是有挑战性的工作一般都愿意要男的。
    其次,在工作领域的性别歧视表现在劳动报酬上面。虽然我国在这个方面的问题并不严重,但是,离男女平等的理想境界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我国在劳动报酬的两性平等方面属于水平比较高的:1990年,全国城镇男女两性月收入水平的比较为:女性的收入是男性收入的77%(女性149。60元;男性193。15元)。全国农村男女两性年收入水平的比较为:女性的收入是男性收入的81%(女性1235元;男性1518元)。(陶春芳等,85…88)在收入的性别平等方面,农村的状况比城市还要略好一些。
    在西方各国,女性在与男性相同或类似的工作中,所得报酬低于男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很多国家,女性的收入水平保持在相当与男性的60%的水平上。根据不同年代的统计,美国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女性的平均工资是男性平均工资的59%;1980年时增加到男性的69%;在1990年代时为男性的72%;目前女性所得报酬是男性的75%。(French; 40)不同的年龄层和资历,男女报酬比也有不同。在美国,年轻女性收入达到男性的80%。虽然在教育、经验、训练、对工作的投入方面,说女性不如男性是没有依据的,但是实际情况的确是女性的投资回报比男性低:同样是大学毕业,女性的工资一度是男性70%。(Kourany; et al。; 165)英国的情况比美国还要差一些:英国女性的收入是男性的三分之二。
    西方有一个幽默故事反映出男女两性劳动报酬差异的现状:一位易性者是某酒吧的常客。有一天,他忽然对酒友们说,他准备去做变性手术。过了些日子,她以女性的面貌重新在酒吧出现,老酒友们友好地接纳了她。大家围拢过来跟她聊天。他们问她:在变性过程中,你感受到的最大痛苦是什么?是割掉阴茎吗?她说:不是。他们又问:那是割掉睾丸吗?她说:也不是。大家说:那你最感痛苦的到底是什么?她回答说:我感受到的最大痛苦是公司削减了我的工资。(削减和割掉在英文中恰好是同一个字:cut。)
    在我国,虽然总体上看是男性的平均工资高过女性,但是也有少数夫妻是工资相同的,甚至有妻子收入高于丈夫的。例如,一位城市中年女性说:
    我一直比丈夫挣钱多。从搞对象开始,他挣37块,我挣38块6;我45块2的时候,他挣45块;一直到退休前,我老是比他挣得多。我们不像父母那辈人那样,男的挣钱,女的听喝(斥)。
    第三,公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表现在性别的职业分隔上。
    性别的职业分隔又称劳动市场的男女分化,这一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虽然由于文化的差异,这种职业分隔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模式,但是某些职业从文化上甚至从法律上被规定为某种性别的工作这一现象却是普遍存在的。
    根据西方工业国的统计,在504种职业中,275种有性别相对集中(行业中80%以上的人属于同一种性别)的现象,相比之下,男性职业总是比女性职业报酬高。(French; 40)
    由职业分隔所导致的性别不平等主要有如下特征:以男性为主的职业一般地位较高,工资较高,如行政、管理、专业专家、蓝领熟练工;以女性为主的职业则地位低,工资低,如秘书、家务、教师、护士、售货员等。女性的职业又常常是兼职性质的工作:权威较少,低工资,低声誉,如护理、教育、社会工作、图书馆工作。
    性别职业分隔的形成既有个人原因(女性选择做兼职工作而非全职工作),也有性别歧视的原因。后者主要表现在女性的工作总是习惯性地被限定在传统角色的领域中,是传统角色的延伸,例如健康、教育、食品、成衣业、商店助理、清洁工等。女性的工作不成比例地集中在照料人的职业上,其中既包括有酬工作,也包括无酬工作,如护士、社会工作者、幼儿教师、照料孩子的人,包括母亲。大量女性在从事无酬工作或不能马上拿到报酬的工作,如农业、家务、志愿工作。女性很难进入传统属于男性的领域。例如美国女性一度在政府单位主管中仅占3%;在法官中仅占4%;在管理层中占11%;在基层工作中却占到70%。(Watkins; 168)
    西方国家以女性为主的行业集中在以下四大类:护士、图书管理员、小学教师和社会工作。在这些以女性为主的行业中,一旦男性进入可以得到很大的优势,进入领导层。与女性集中的行业形成对照的是,医生大多是男性:8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