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世界通史 >

第34章

世界通史-第34章

小说: 世界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一个时期里,在美国纽约等地建立的另外18个欧文式的公社和40几个傅立叶式的合作公社也都失败了。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但是他们的主张中有不少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按劳分配的思想)已经成为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今天,到新和谐公社遗址凭吊的人们,仍然由衷地敬佩当年创立新社会模型的那些志士们的勇气。
  73。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20年代,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正在为他们的理想四处奔走,而工人阶级已经在酝酿着自己的实际斗争了。法国里昂的工人站在这种斗争的最前列。
  一提到里昂,人们就会想到这是法国的丝绸之城。从16世纪起,它出产的丝绸畅销欧洲,特别受到各国王公贵族的喜爱。在里昂城的中心,可以看到整洁的大街、林立的店铺和穿戴讲究的行人。可是在工业区,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里街道狭窄,遍地垃圾,街道两旁密布着低矮破旧的作坊。在作坊里干活的都是面色苍白、骨瘦如柴的纺织工人,其中有许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一天要干15到16个小时的活,挣到的钱只能买1磅面包,勉强维持生活;下工以后,还要拖着疲倦的身体走到郊区的住地。那里的房子破旧不堪,难避风雨。还有不少工人连这样的房子也没有,只好露宿街头,或者睡在机器下面。这样的生活把工人们逼得走投无路,他们开始了反抗。他们最迫切的要求是增加工资。1831年10月,工人代表提出了工资标准草案,要和资本家一起开会讨论。
  可是,资本家们根本不打算接受工人的要求。开会的这一天,他们想方设法地讨价还价,而工人代表则是理直气壮,毫不让步。正在双方激烈争论的时候,从外面传来了震耳的吼声和歌声。原来6000名纺织工人停止了工作,列队来到省政府门前示威。他们高唱着战歌,雄赳赳地来到了会议厅外。资本家们赶忙闭上嘴,仔细一听,听出工人们在唱《马赛曲》。他们顿时着了慌,乱成一团,连话都说不清楚了。有几个大商人凑到一起交头接耳商量对策,决定先来个退兵之计,然后再想办法。这一天深夜,工资标准协议终于被通过了。胜利的消息一传出,整个里昂的工人区立刻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工人们为斗争的初步胜利而欢呼。
  然而,资本家们并不甘心认输。他们派人向内阁总理告状,反对工资标准协议。政府立即根据制造商的要求否决了这项协议,还准备用武力镇压工人。将军罗盖公开叫嚷:如果工人敢于起来,那就叫他们的肚皮开花。制造商们有罗盖撑腰,马上背信弃义地撕毁了协议。3个星期过去了,工资还是照旧。这种强硬的态度使工人们预感到一场恶战就要开始,他们立即行动起来。
  11月21日早晨,工人们罢工了。一支2000人的游行队伍从工人区出发,直奔市中心。他们4个人一排,踏着坚定的步伐,高歌行进;
  前进,前进,
  冲向敌人的枪口,
  冲过枪林弹雨,
  奔赴胜利!
  这时候,里昂通向工人区的城门已经有重兵把守。士兵们一个个手持马刀,荷枪实弹,满面杀气地站在城门口。显然他们已经接到命令,要向冲进城的游行者开枪。
  游行队伍走到城门前,被军队挡住,一支支乌黑的枪口对准了工人们的胸膛。
  工人们毫不示弱,齐声愤怒地高喊:放我们过去!反动军官也大声回答说:回去!都给我回去!双方怒目而视,气氛十分紧张。这时候,一位年轻的工人冲出队伍向城门跑去,口里高喊;弟兄们,冲过去!
  砰!砰!砰!军队开枪了。几颗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鲜血浸透了上衣,他倒在了血泊中。工人们愤怒极了。他们呼喊着冲向敌人,没有枪支,便挥起木棍、腰刀;有的人拿起了石头,有的人抡起了拳头不一会儿,他们在城门外的空地上,筑起了街垒,用夺来的武器向敌人射击,政府军队顿时乱了手脚。
  枪声传到了工人区,这里的人们立即沸腾了。他们拥进军械铺,把里面的枪支、弹药和刀剑抢在手里,又一齐赶到城门前。
  工人的力量加强了。他们向政府军发动猛攻,终于破门而入,冲进了城里。
  城里每个主要街口差不多都有政府军防守。工人们把路上的石头和灯柱刨起来,把货车推翻,又运来木板和桌柜,筑起了一处处街垒。就这样,他们同政府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缺少子弹,他们把机器上的铅质零件拆下,熔制成小块顶替。英勇的少年儿童也投入战斗:送子弹,送食物,侦察敌情,有的直接拿起了枪。妇女们做饭,护理伤员。工人们越战越勇,攻占了一条又一条街道,一座又一座房屋,从四面八方向市政厅推进。
  下午,在市政厅周围也出现了起义者的街垒。在一处坚固的街垒上升起了一面大旗,迎风招展,上面写着两行醒目的大字:工人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
  晚上,工人们连夜派人和其它行业的工人联系,起义队伍不断扩大。里昂城整夜枪声不断,火光冲天。各路反动军队招架不住,纷纷向军营和市政厅退却。
  第二天早晨,罗盖妄图重整队伍进行反扑,但是官兵已经溃不成军,他手下只剩一小队骑兵可以作战。凶狠狡猾的罗盖摇头叹气,无计可施。他焦躁不安地踱来踱去,盘算着脱身之计。偏偏士兵们一个接一个地来向他报告坏消息:兵器库被捣毁,军营失陷,200多官兵被俘,运粮队中了埋伏罗盖又急又怕,好容易挨到深夜,他就偷偷地带领着残兵出城逃跑了。
  23日清晨,起义队伍占领了整个里昂城。武装起义司令部立即派出哨兵和巡逻队,社会秩序很快恢复了。起义工人成立了工人委员会,宣布废除捐税,实行工资标准协议。委员会还发表告市民书,宣布自己的政治主张,要求实行民主选举,把自己的代表选进政府。这是因为,当时的工人还没有彻底摧毁资产阶级政府的思想。省长和官吏们照旧在发号施令,管理市政。工人领袖甚至邀请警察局长也参加他们的辩论会。他们对政府的官员完全没有戒心。
  资产阶级政府利用了里昂工人的麻痹大意,在国王的支持下调来了大军。12月1日,6万名政府军包围了里昂城。第三天,处于被动局面的起义队伍被血腥镇压下去了(1834年,里昂工人再次起义,也失败了)。
  里昂工人的起义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表明它已经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
  74。震动世界的宣言
  随着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一种代表工人利益、能够指导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学说产生了。这就是出生在德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也叫科学社会主义)。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他的父亲是个律师,犹太人。母亲是荷兰人。马克思在学生时代就以成绩优良、志向远大闻名。他在中学毕业考试的作文中曾经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1836年,马克思到柏林大学学习,他不但努力钻研哲学、历史、文学,还特别关心社会政治活动,参加了反对专制统治的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毕业以后,他应聘做了《莱茵报》主编。这时候的马克思,已经把改造世界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了。他在《莱茵报》上写了许多抨击普鲁士专制政府的文章,受到群众欢迎,名声越来越大,也就受到专制政府的忌恨。后来,政府查封了《莱茵报》。马克思为避免迫害,只好出国,到了法国巴黎。在法国,他亲自参加了工人们的活动,了解了工人的思想,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这理论是要为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服务的。这期间,马克思结识了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莱茵省巴门市。他家开办纺织厂,恩格斯从小就亲眼目睹了工人繁重的劳动和艰苦的生活,对劳动人民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他不愿意继承家业,却广泛地接触社会,阅读自然和社会各类书籍,并且到军队服役,成为一个思维敏捷,身体强壮,学识渊博的青年,为后来成为伟大思想家和理论家打下了基础。
  1842年,恩格斯到了英国的曼彻斯特,名义上是经商,可他一到这座工业中心,就天天去访问工人,参加工人运动,并写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文章,提出要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1844年8月,恩格斯回国途中,路过巴黎,专门拜访了正在这里主办《德法年鉴》的马克思,两个志同道合的革命者从此成了亲密战友。
  1845年1月,马克思因为从事革命活动,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迁居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他和恩格斯经常来往。他们对哲学、经济学、历史等科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为工人阶级锻造了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它产生之前,英国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做过系统的研究;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理论也有过宝贵的探索。在德国,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哲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些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革命的发展,才奠定了工人阶级革命的理论。
  1847年春天,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莫尔到布鲁塞尔和巴黎,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同盟。正义者同盟是个国际性组织,在当时许多工人团体和社会主义小组中,是影响较大的一个,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非常关心他们的活动。莫尔随身带着同盟所有领导人签名的正式委托书,诚恳表示,广大盟员相信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准备接受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
  这年夏天,同盟在伦敦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马克思因为经济困难没能出席。恩格斯根据事先同马克思商量好的计划,指导了大会的全部工作。大会决定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还通过了新章程,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战斗口号代替了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
  在这年秋天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代表们都觉得应该用宣言的形式写一个纲领。大家决定请马克思、恩格斯草拟这个宣言。大会闭幕后不久,也就是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公开出版了。
  《共产党宣言》震动了世界。它系统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理论,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斗争的纲领。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国际工人运动的新时期开始了。
  75。欧洲在1848年
  就在《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同时,欧洲爆发了一场革命运动。这场革命遍及许多国家,是世界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场革命,历史上称为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革命首先是从法国开始的。当时的七月王朝越来越不得人心,资产阶级要求改革选举制度,以求加强自己的地位;工人和劳动人民则不断罢工,反对暴政,也反对资本家降低工资。而国王路易·菲力普拒绝一切变革,终于使各种矛盾激化。1848年2月,群众游行示威转变成武装起义,路易·菲力普逃往英国,七月王朝被推翻。不久,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
  法国革命很快就波及欧洲各国。3月初,德国普鲁士邦的首府柏林,笼罩着异常热烈而又紧张的气氛。工人和手工业者们,城市居民和学生们,都自发地聚集起来,议论着从法国和德国各地传来的消息:
  你们知道吗?法国人在上一个月推翻了王朝,又建立了共和国。可我们这里还是老样子!
  听说巴登、巴伐利亚(都属于德国)这些地方的人也开始游行示威了,他们还高喊共和国万岁的口号呢!
  我们也起来吧!国王这么残暴,实在叫人受不了!
  对。我们向他请愿去!
  大家这样议论着,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游行。一支支队伍、一处处集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3月13日以后,从邻近的奥地利(当时是属于德国的一个帝国)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那里的人民举行起义,把反动政府推翻了。这使得柏林的群众情绪达到了高潮,整个城市都沸腾起来。参加集会的人向普鲁士国王提出请愿,要求废除封建等级和特权,一切公民在政治上平等,召开由人民代表组成的全德议会,商讨统一德国的问题。
  这些要求不只是柏林人民的愿望,也是全体普鲁士和全体德意志人民的愿望。从中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到19世纪40年代,全国总共有30多个邦国。各个邦国各自为政,大大小小的君主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压迫。人民没有起码的自由,各种进步思想都要遭到镇压,每一本书、每一份报,甚至每一首诗都要经过检查才能出版。这种情况妨碍了德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包括工人、农民和资产阶级在内的德国人都不满意,他们要求实行民主,统一德国。
  可是,普鲁士的国王威廉四世非常留恋专制制度,根本不想作任何改革。普鲁士是德国最大最强的邦,所以威廉四世的态度在大小君主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次柏林人民的请愿,自然使威廉四世很恼火。他决定动用武力,给群众一个下马威。
  16日这天,一队政府军气势汹汹地开进了柏林。他们见到游行和集会的群众,就开枪射击起来。群众被激怒了。大家赤手空拳地冲上前去,和反动军队展开了搏斗。很多人被当场打死打伤。和威廉四世的愿望相反,血腥的镇压没有把群众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更大的愤怒。示威游行的规模更大了,眼看着一场革命就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